•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热点 > 正文

    深圳的四十年历史,都浓缩在这部电影中_影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

    时间:2018-12-25 04:03:07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四十多年前,深圳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

    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说的,当然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逃港事件。虽然只隔着一条深圳河,但当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破败的小渔村;而香港,已经是众人口中遍地财富的淘金地。

    可以说,香港的「亚洲四小龙」称号,也有逃港这批人的努力所致,有统计说,上世纪香港排名前一百位的富豪里,有四十多人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

    不过,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并不多,前些年张婉婷的《三城记》倒是对这个年代有了大背景式的展现,那也是因为故事原型的成龙父母,也是逃港潮中的一员。

    对于这段被疏于展现的过去而言,当时只剩「十屋九空」的深圳,仿佛成了一个更被遗忘的对象。再过几天,跨越到2019年,就是深圳被设为经济特区的四十周年,如果当年那些泅渡的人再回到这里,可能也都会认不出这就是当年的深圳。

    正在上映的《照相师》,刚好就是一部记录了深圳这四十年变化的影片,放到这个时间点上,它当然具有了某种节点性的意义。

    但话说回来,深圳的变化发展,其实是平民们的变化发展,它跟我们既定印象中的那些讲时代变化的作品相比,还是有更接地气的元素。就像《照相师》,也选择了在深圳做摄影工作的一家三代人,来串联起深圳的变化。每一代人,都代表了深圳这座城市的转折点。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场逃港,有人逃离、有人死去、也有人被抓回。还是少年的蔡安国又一次想逃去香港找自己的母亲,但又一次失败了。从这里,影片也往前揭示出了上一代的故事。蔡安国的母亲是逃港「离开」的那一群人,而他的父亲蔡祥仁是留下来的一批,在深圳开起了照相馆。

    父亲蔡祥仁

    长大后的蔡安国与妻子文娟,则分别代表了深圳被设为特区以后,在文化和经济上受到的冲击。蔡安国不安于拍摄证件照,想转行人体摄影,自然是那个年代,作为港口的深圳在人文风气上最先开化的代表。

    儿子蔡安国

    而妻子文娟,则从港口的一个倒手,变成了资深股民,代表的则是深圳在1992年发行新股,引发百万人南下抢购的历史性事件。

    妻子文娟

    孙子蔡正雄摄影APP创业者的设定,见证了摄影从相机到数码化再到移动化的转变,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代,也代表了深圳在这最近十几年成为高新产业发源地的跳跃。

    孙子蔡正雄

    照相师的这个切入点很是微妙,因为它本来就带有一种记录性,片中由此出现的对各个场景、时间点的记录,也就具备了充分的合理性。让人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发生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爷爷和孙子在家里看电影,父亲却不在家。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人文摄影,出去记录这个特殊的夜晚了。

    我们也能从片中一些点到为止的细节,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像是文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就敢进入股市,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她湖南人敢作敢为的性格。多年后她坐上一辆出租车,说师傅听口音是湖南人,背后透露的,其实是当年四百万湘民闯深圳的历史。

    一个家庭、两种时代、三代人、四十年,《照相师》的野心很大。

    或许有人并不是很满意它的最终样貌,实话说,影片的缺点很明显,四十年的历程犹如浮光掠影般蜻蜓点水而过,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用照片和字幕来辅助叙事,给人很强的拼贴感,有评论甚至说,感觉用两小时的时间看了四十集的电视剧。

    这种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在两小时的时间里放进如此之多的内容,在创作上确实很难,但这并不是影片不够好的根本原因。因为把大时间跨度的故事讲得好的影片,也确实不在少数啊,譬如《美国往事》。

    《照相师》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内容多时长短的难匹配,而是在于,它没能处理好时代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但凡想要展现大时代的影片,跟那些讲述故事的影片都不一样,它们的主角其实有「两位」,一位是时代,另一位才是主角人物。

    通常的影片是要说人物和人物的关系,而讲述大时代的影片,要说的,是人物和时代的关系。

    再说直白一些,这类影片应该把时代和人物,当做是普通影片中产生互动的男女主角去塑造,去让他们发生关系、产生感情,有相许一生的怦然心动,也有心碎绝望的撂挑子走人。

    但是《照相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人物和时代在影片中是完全分开,甚至各行其是的两个元素,虽然每个人物的故事,都跟深圳的每个变化节点对应,比如股市、比如代工厂、比如制造手机、再比如研发软件。每一个情节,你都能准确地焊接到深圳变化的某个时间点上。

    但是片中的这些人物,在走进这些时代节点,成为变化浪潮中的一员的时候,你看不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决定,也看不到是什么样的风潮,改变了他们的既有观念。

    不管是母亲炒股、父亲想做人体摄影,抑或转成人文摄影,还是儿子准备创业,似乎都是顷刻之间,就完成了从旧到新的转变。

    我们讲时代变化,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变」这个本质,而在于「化」这个过程。需要被记录下来、要通过它去理解为什么变的那部分重点,是旧制度缓慢融化,新规则逐渐建立的过程。

    这就是《照相师》为什么给人一种拼贴感的根本原因。人物一但没能与时代建立起关系,又跟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相关联,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插入感。仿佛是先设定好了这些必须要表现的事件,然后再把人物安插进去。

    股民也好、照相师也好、创业者也罢,他们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身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这种先有事件、后有人物的方式,是难以打动观众,并被他们记住的。

    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影片的导演是拍过《打工老板》《喜禾》的张唯,讲好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他做到过。

    讲大时代的作品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讲重大事件,一类是讲重大人物。但其实这每一类,都或多或少与我们上面讲到的,拍「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彼此包裹,部分重合。

    我相信张唯是明白这一点的,不然他也不会拍出《打工老板》。

    而这一次之所以没能实现,大概还是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下,事件才是更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心。

    这是个创作理念的问题,与能力无关。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