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体育 > 正文

    [“国际家庭”的家国记忆]

    时间:2019-11-16 08:08:03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红莓花儿开:相簿里的家国情缘》李英男 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近日,李英男教授的《红莓花儿开:相簿里的家国情缘》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日子里,一个特殊家庭的记忆首次公开。

    李英男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生活在一个“国际家庭”。她的父亲李立三,策划和领导过安源大罢工、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是著名的革命家、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她的母亲是俄罗斯人,原名丽萨·基什金娜,到中国后改名李莎。

    1943年8月,苏联卫国战争激战犹酣,李英男在莫斯科呱呱坠地。新中国成立后,李英男跟父母在北京生活,奶奶也从湖南老家投奔过来。从农村出来的中国婆婆遇到洋媳妇,让全新的家庭关系充满了变数。

    可在这个“国际家庭”里,婆媳关系却出奇融洽。虽然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又第一次看到洋媳妇,对其穿衣打扮、日常习惯肯定感到新奇,或许有些看不惯,但老人从来不干预儿媳妇的生活,也从来不说任何自己看不惯或者是批评的话。

    老人曾对李莎说:“我看你们夫妻俩相互之间说说笑笑,很随意,可是我原来跟孩子他祖父不是这样的,我在他面前根本不敢嬉笑,也不敢随便说话。”作为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妇女,见到夫妻之间这种新的变化,老人心里并不排斥,甚至有些羡慕。

    后来,李英男的姥姥也来到了北京,戏剧性一幕出现了。俄罗斯姥姥与中国奶奶是没法用语言沟通的,吃饭的时候,两位老人见了面,非常友善地相互笑一笑,伸出手来握一握,点点头表示友好,用眼光相互祝福。一个“世纪难题”,就这样被轻易破解了。

    由于李立三工作繁忙,家里的事大多靠李莎主持,因此,李英男从小是在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中长大的。比如过节的习惯,家里最盛大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旦,这是俄式的习俗。布置“新年树”、看俄文图书报纸,欣赏苏联的歌舞团、芭蕾舞剧图、交响乐队的演出,成为李英男童年难忘的回忆。

    当时中国和苏联都规定儿童7岁上学,李英男去哪个学校,一时间成了家里的大事。李莎的意思是让孩子多学点俄语,她当时有点担心,丈夫是不是会坚持让孩子读中文学校。但是李立三居然马上答应了,还告诉李莎说:“这也很好,咱们这两个孩子,都生活在中国,要在中国长大,汉语我觉得是不会成问题的。如果她们还能够学好俄语,有了两种语言,肯定会有用的。”李英男说,爸爸这句话等于是定了她的一生。“我能够在纯正的俄语环境中学习、能够掌握流利的俄语,这为我后来的教学、翻译工作,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

    像李英男这样一个在跨国家庭出生的人,有两种母语、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很自然会面临一个认同问题。十五六岁、马上要步入成年的时候,她就产生了一些困惑。翻开当时写的日记,有一句醒目的话:“我究竟是什么人?是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我觉得今后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因为我既不完全是俄罗斯人,也不完全是中国人。”

    生活之路不久就把她推到交叉路口,让她自己做出抉择。因为北京的苏联学校改制,李英男被家里送到了莫斯科,在那里完成中学学业,毕业后可以进入莫斯科大学就读。

    第一次离开父母,到了一个崭新的陌生环境,李英男特别想家,想北京,晚上躺在床上悄悄地哭鼻子。这种情绪日益缠绕着李英男,促使她要回中国。父亲自然非常高兴,表示完全支持,而母亲则有些失望,试图说服女儿留在苏联,但李英男还是坚持办理了回国手续。

    当时李英男的俄语水平远比汉语水平好,通过不断学习,她最终完全融入中国社会,并发挥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优势,成为中俄“双料”翻译家和友好交流大使。

    七十载中俄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个家庭。正如作家王蒙所说,李英男家的经历,“使我们懂得了和睦的价值、友谊的珍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