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国际 > 正文

    核舟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0-12-03 20:02:11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语。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3、体会作者情感,认识我国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中心,在学习《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基础之上,自学《核舟记》,把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感受我国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教学步骤

    一、自主感知,援疑质理

    (一)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把不懂得字、词、句提出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较难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解答。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译。

    要求:1、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2、翻译时能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3、两人都不能译通的句子做上记号,译完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三)标题为《核舟记》,其“记”的文体是否与前两篇课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文体一样?

    明确:虽然都属于“记”的范畴,但是本文的体裁是说明,不同前两者的记叙。

    二、活动体验,把握顺序

    (一)动手做【这一活动宜作为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提前完成】

    ①每两人发一张8K白纸按照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粘胶等摆好位置,他人指正(请注意方位)

    (二)动口说

    ①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

    ②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手拿核舟上台解说,其他同学质疑指瑕。(要按照课文的说明顺序进行解说)

    三、删减添补,品析细节

    (一)找关键句,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奇巧。(如果学生在这里不能思考出来,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勾连。《口技》也选自《虞初新志》,《口技》中统领全文的是“善”字,本文中的关键词应当是“巧”字。)

    (二)王叔远如何表现核舟之巧?请大家速读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说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课文第 6 自然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作了统计。“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窗八;
    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来看,总计九个种类,即五十三个物件。说明雕刻内容之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内容,实在是“巧”。

    ②有红有绿,色彩对比鲜明,怎一个“巧”字了得!

    (三)魏学洢如何再现核舟之巧?

    ①请大家听老师读三四段的缩写,思考哪种表述更好。

    教师读文本——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②缩写时去掉的内容,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比如,从动作来看,“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动作描写很具体,让人觉得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亲密。又如,从神态来看“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很潇洒。从细节来看,“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说明刻得细,写得更细,还有“居右者椎髻仰

    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本身已经很小,作者却还要写童子的右手和右脚趾,这自然是写得很细。

    四、再读《核舟》,回味艺术

    请大家选择你觉得最能表现作者赞叹之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例如: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一词直接表达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

    又如: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作者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

    其实,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是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赞叹,都表现了微雕艺术之美,没有一句不是夸奖,没有一处不是赞叹!

    五、小结

    正是因为王叔远细致的雕刻“表现”,才为魏学洢生动传神的雕刻“再现”提供了契机,反过来,魏学洢细腻的“再现”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了王叔远记忆的精湛,两人均是“奇巧大师”,当之无愧!

    《核舟记》教学设计

    【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6、具体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

    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1、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

    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
    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 诎 属等;
    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 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法与学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
    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学类型】

    自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题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
    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
    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新课学习

    1、自主学习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

    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合作学习

    1)关于作者

    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

    罔(wă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ŭ)

    糁(shăn)

    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

    3)朗读指导

    播放课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4)字词把握

    通假字

    播放课件: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 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词的活用

    播放课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6)重点句子

    播放课件: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7)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
    刻有窗户八扇;
    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
    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8)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播放课件: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8)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9)语言赏析

    播放课件: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9)写作技巧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学生活动:

    1、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

    三、巩固性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

    四、小结: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
    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五、布置作业 A类:完成课后练习题 B类:将口头说明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核舟记》朗读教学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朗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准字音、停顿;
    掌握好语速、重音、语气、语调。

    2、体会作者对于雕刻者的赞叹之情。

    重难点:读准字音、停顿,正确把握语速、重音、语气、语调 过程:

    一、导入

    由释题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名为《核舟记》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为什么称为“核舟”?桃核有多大请比划一下.

    二、整体感知

    桃核上雕刻了哪些东西?小小的桃核上竟然雕刻了这么丰富的内 容,对此作者是怎么评价的?

    生齐读最后自然段-----师指出问题所在并范读(重点放在最后一句话上并说明读出感叹的语调应是降调,其余语调应平和、语速应适中)

    三、深入探究

    1、作者竟然发出这样高的评价,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核舟到底是 什么样子?文章从哪段文字开始介绍核舟的?

    2、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舟的那一部分?船舱刻了哪些内容? 自由朗读船舱部分-----指名读----学生纠正---师范读----生再读---- 记忆背诵

    3、作者只介绍了船舱吗?介绍了几个人?哪里的几个人?先 写了谁?再写了谁?宋东坡有什么特征?黄鲁直有什么特征?

    自由朗读船头部分-----师范读,学生根据内容同桌配合表演-----请代表上台表演,台下同学读------学生记忆背诵

    4、其余两人在哪里?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学生根据总结的经验和方法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名配以表 演)-----学生纠正----记忆背诵

    5、船舱、船头、船尾,从观察角度来看都是?那背面刻的是什么? 学生根据朗读方法和技巧自由朗读并背诵。

    四、总结

    雕刻者雕刻的“大苏泛赤壁”真可谓惟妙惟肖,你同意作者的评价吗?那么让我们也用这句话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赞叹之情吧!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 -"?" -"!" -"„„",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
    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
    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
    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
    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核舟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

    .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

    .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
    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

    .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
    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

    .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
    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

    .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

    核舟记读后感(共8篇)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共3篇)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共5篇)

    荷花教学设计王崧舟(共5篇)

    核酸教学设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