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搞笑 > 正文

    老手艺_以时尚之名,开启一场城市手艺的复兴

    时间:2019-07-08 08:02:33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在上周开展的“手作天成·第一届中韩手作工艺交流展”上,来自中国和韩国的79位手艺人以近200件手工艺作品传递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时尚态度。这场被定位于“现代与时尚,对话与分享”的展览,被看作是助力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的一个国际交流互动项目,而对于参展的手工艺者和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而言,则是一次打破生活惯性,回归纯粹手工传统的尝试。以时尚之名,一场城市的手艺复兴已经开启,它吸引更多的年轻个体投身其中,为时尚之城注入一股传承与创新的活力。

     ■来自韩国的朴锦秀和她的韩纸工艺■展品《粉青猫头鹰灯》

    谁说喜欢传统手艺的人都上了年纪

     在此次“手作天成·第一届

     中韩手作工艺交流展”上,几

     乎能够看到所有在青岛专事

     手作的手艺人,意外的是,他

     们中更多是青年人的面孔,与

     游走在展馆内同样年轻化的观

     赏者共同构成了“传统即时尚”的

     画面。在这里,“手艺”一词,是青年人之间谈之不尽的话题。

     从事钩编技艺的景喜伟正与朋友兴致盎然地谈论一件韩国雕刻作品,"看得出,作者在创作它的时候不是很开心,你

     从他作品中人物表情的沉重就能看

     出来。手艺就是这样,它传达内心

     的一些东西,直抒胸臆。"

     问景喜伟为什么会喜欢

     上钩编,她想想说,好像也没

     有特别的理由,她们家有祖

     传的木匠手艺,但是传男不

     传女,没做成木匠的她从小

     就喜欢手工,有一次无意中

     看到日本正兴的针钩创意作

     品,就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

     手艺就是这样,它好像是属于每

     个人骨子里的本能的东西,早晚

     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发现它的价值,喜欢上它。"

     身着传统汉服的宋梦秋穿梭在展馆的两个楼层中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年轻的女孩子一讲传统的点翠工艺就滔滔不绝。她沿用了清末的一种技法,重现了更为古老的点翠。展览现场,她制作的复古发饰被人们争相试戴,爱不释手。而她的整个生活方式,似乎也在传统手艺的浸染之中日益复古。“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手艺,这些发饰,服饰都是非常精美的,能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它们了,所以也要有人把它很好地传承下去。”

     不过,无论宋梦秋还是景喜伟,都认为,在青岛,甚至在中国,手艺的复兴还只是一个开端。宋梦秋说,在青岛,以手工艺协会为中心,正有越来越多的手艺人聚成群落,老艺人无私传授提点年轻人,这样良性的运作正在展开。景喜伟则表示,虽然越来越多年轻人爱手艺,但是真正自己动手去做的少之又少,许多人都很诧异,像她这个年龄段的姑娘居然会用棒针织一些小衣服。而在她看来,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手工技能才对。“从前人们都讲究琴棋书画,现在恐怕一样都不具备了。”

     现代生活中传统手艺如何安身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中国手工文化及产业的理想状态:“一部分以传统方式提供生活用品,作为大工业生产的补充;一部分以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作为认识历史的凭借;一部分变为审美对象,成为精神产品;一部分接受现代生产工艺的改造成为有传统文化温度的产品。”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韩国手工艺人李那琼,以自己个性鲜明的作品诠释了传统的现代安身方式。她在丝绸上用天然黄柿子汁染色,用了墨汁、漆树的汁,描绘了一棵6米高的银杏树。她说,银杏树象征着我们两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健康,久远。一件宫廷款小上衣作为银杏树的陪衬,成为展览中最为精致耀目的作品。

     据说,李那琼从事传统服装染色和制作工艺42载,把韩国最传统的手艺与当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似乎总是走在时尚流行的前沿,从未落伍。最近她刚刚接到英国一家画廊的邀约,即将把这项传统又时尚的手艺带入欧洲的高端艺术品市场。

     记者问李那琼,是否会担心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过时,不再流行。身穿自己设计、染色并制作的韩服的她,坚定而有力地回答:“我从来不追求流行,也不看时尚和流行,因为我自己就是来引领潮流的。”据说,李那琼在景福宫附近拥有一个工作室,她的作品早已登上世界舞台。这或许是传统手艺安身于现代时尚生活的最佳范本了。

     从事韩纸手工艺品制作的朴锦秀来自韩国全州,那里也是韩国的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院的所在地,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保护机构。她告诉记者,除了国家层面相应的资金扶持,韩国还有传统的手工艺村落致力于韩纸工艺,设立专门的互动体验场馆,或是与学校联合开展相应的非遗课程都是将传统手艺传承发展下去的主要方式。

    我们所倡导的手艺之用

     日本的民艺学家柳宗悦说,“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空虚……为什么生活中有的时候没有体验到美?是因为在那里没有接近美的机会。”因此,他颇有见地地指出,粗糙制品培养了人们粗暴待物的习惯,而传统工艺,则因为其传统的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能唤起我们无比的亲切感。这一切都是现代工业不能取代的。

     青岛市手工业协会副主席,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侍锦认为,手艺最初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原本就是基础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信息化、互联网,让手艺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衔接不再畅通。而我们今天恢复它,更多是一种精神生活上的多元化的需求,让人们重新思考它在今天之于我们、之于城市的意义。

     传统手艺如何融入城市时尚?侍锦说,美的物品必然造就美的生活、培养美的情操。在今天,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的手艺所走的其实是一个高端化的路线,它的成本,包括材料、用工都非昔日可比。但是,无论是高端抑或低廉,它始终都要与生活相关,融入衣食住行,成为活化的产品。他对比展览中的韩国和中国手艺发现,与我们的手艺更加强调艺术的观赏性而轻实用的普遍状况相比,韩国的手艺则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实际上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手艺所带来的美,温度和情感。

     在《中国的手艺人》一书中,作者提到他对中国手艺人的两种印象:一种人仅仅为了赚钱,对手艺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变得很麻木;还有一种人依然对手艺充满着感情,把感情融入对手艺更深入的钻研中,并把它作为很大的乐趣延续下来。侍锦也列举了一项关于世界百年老店的统计:日本有2000家,德国有400家,中国香港只有15家。在侍锦看来,好的手艺人,应该是一个“不器用”的人。不急功近利,择一事,终一生。或许唯有此,真正的手艺才能够安身于当下。

     ■宋梦秋现场展示传统发饰工艺。

    摄影,老照片和城市记忆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薛 原

     “十人摄影联展”、“当代青年艺术家数字影像展”……近期,在青岛与各种画展媲美的还有各种摄影展。现在的手机拍照,更是让人人都成了艺术家。手机拍照让“影像”艺术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以 “十人摄影联展”参展者之一的张岩为例,作为一名资深摄影记者,张岩用他的镜头记录了三十多年来他抓拍到的城市生活,他自己的人生记忆也融合在这些老照片里。

     张岩的摄影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三十多年前,他们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为喜欢照相,经常聚集在热河路大坡下的长城彩扩部,神聊摄影,这里的彩扩机、暗室成了他们的“专属装备”……他们一路追随着“摄影月赛”从泰山路到掖县路,周边的啤酒屋里时常有他们晃动的身影。就这样,他们一边品味着啤酒花的醇香,一边摁动着照相机快门,拍下了许多青岛的市井烟火、风花雪月。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张岩说,许多人已经淡出了摄影这个行当,有人提议把这些老照片拿出来。于是,有了这个摄影展。在张岩他们看来,鉴于当年在思想、意识、学识、观念及摄影技术上的局限,这些照片所涉及的范围并不广,远远没有涵盖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照片在思想或技术上的表达还有些不成熟甚至粗糙,但这些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年青岛这座城市在精神和生活中的一个个侧面。

     据《老照片》丛刊的征稿启事,《老照片》丛刊对“老照片”的界定是距今二十年前。也就是说,二十年前拍下的照片,在今天就是我们说的“老照片”。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岩他们三十多年前拍下的照片正是呈现了我们这座城市那时的生活场景。就像张岩说的,您如果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许会在这些照片中找到“自己”:上学、做工、从军、娱乐、恋爱、结婚、就医……从这些熟悉的场景中,引发感慨和共鸣。这也是时间和老照片的力量。

     温故知新,在今天,我们拿着手机不断拍摄我们的生活时,又何尝不是在为多年后的读者记录历史上的一个个“瞬间”和我们这座城市的风貌呢?

    本版摄影 王 雷本报制图 金 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