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热点 >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的热点呈现与研究路径分析——基于CNKI,论文的计量分析

    时间:2023-11-02 22:25:01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李嘉鑫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0)

    2021 年11 月11 日,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文件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历史划为五个阶段, 在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奋勇拼搏,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问题,永不言弃,最终取得了傲人的发展成绩和宝贵的历史经验。此次决议,不仅是对党的百年奋斗进行的历史总结, 也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

    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以一种自在的状态存在,近代以后在列强侵扰、国家贫弱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逐步演变为自觉的实体。从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杨度、孙中山、蔡元培等人对其进行深入探讨,郭维屏、俞建华、张旭光、常乃惪等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系统性论述,中国各界围绕中华民族是什么、中华民族将走向何方等等关键问题所进行的实践讨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近几十年来学者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讨论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明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一)数据来源

    此次研究聚焦于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的文献计量分析, 使用数据源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下简称CNKI)。

    为确保数据质量,将期刊来源规定为CSSCI;
    为保证文献研究的准确度,在进行搜索时, 使用CNKI 数据库中的高级检索功能,将检索词设定为“中华民族历史”,检索时间截至为2022 年6 月1 日。

    依照上述步骤,获取文献1 023 篇,对诸如书评、寄语、开幕致辞等与主题关联度不高文献进行剔除后, 共获得980 篇有效文献。

    但是CNKI 的论文数据也存在一些致命问题,比如数据的不完整性。因为CNKI 主要收录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学术文献, 对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初期的图书论文收录较少。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民国图书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以及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作为参考数据来源, 找寻这些数据库中所包含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文献,在对其阅读、总结与分类的基础上概括早期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特点(1)。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依据从CNKI 获取的信息, 将数据导入到CiteSpaceV 软件和VOSviewer 软件中得到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

    词频分析是文献计量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是通过对文献数据的关键词和主题词的词频分布进行分析, 以此说明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使用 CiteSpaceV 软件词频分析导出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20 个高频关键词(见表1),其中高频关键词排名前10 的分别为:中华民族(183)、文化认同(59)、共同利益(51)、国家认同(32)、共同体(31)、新时代(31)、中国梦(30)、一体化(25)、历史逻辑(25)、利益(23)。从上述关键词可以看出, 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主要以中华民族作为研究主体, 从现实社会背景出发去聚焦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

    表1 中华民族历史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节点圈层的规模取决于关键词频率,元素的颜色代表其所属的聚类,节点连线的表现程度则说明了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 可以直接清晰观察到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热点主体分布概况。

    使用VOSviewer 软件可以得到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1)。

    图1 中华民族历史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如图1 所示, 聚类图谱内各节点之间呈现出密集且规则的联系,各节点以“中华民族”节点为中心分布在四周,其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等规模较大的节点作为聚类图谱的次中心存在,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径。具体而言, 可将相关研究路径归纳为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主体、发展目标、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四大方面。对这四大路径进一步系统归纳:一是以中华民族为研究主体进行的历史研究, 共现关键词有:中华民族、文化史、孙中山、梁启超、大一统、封建主义、民主革命等;
    二是中华民族发展目标的研究,共现关键词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民族独立、实现中国梦等;
    三是中华民族历史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现关键词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等;
    四是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现实依据,共现关键词有: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经验、传统文化等。

    图2 是通过CiteSpaceV 软件对文献数据分析得到的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时间线图谱,时间线图谱将时间因素引入到聚类图谱之中,可以在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现状及其热点所在。通过规范操作,该图谱的聚类模块值(Molecularity Q) 为 0.925 4, 聚类平均轮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为 0.980 2,可见图谱聚类结构显著,聚类结果合理。在对图2 所反映的信息依据同质性标准对聚类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提取出有关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四种主要研究路径,包括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研究主体、发展目标、理论基础、现实依据。

    笔者将根据图2 所示的热点主题以及特定主题所涉及的代表性文献,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

    图2 中华民族历史研究时间线图谱

    (一)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历史研究

    对中华民族进行的历史研究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客观实体, 考察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进过程;

    另一方面则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概念, 考察自近代以来其概念内涵的不断变迁。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客观事物一直存在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但是在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一直以一种自在的形态存在。近代以后,在外敌入侵与民族危亡的背景下,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其开始由一种自在形态向自觉形态转变。金冲及指出,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长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近代以前便已经形成相互交融、难以分割的局面。在近代严峻的国家危机情况下, 中华民族开始由一个客观存在转变为一个自觉的稳定的共同体, 并成为中国各族民众的共识。

    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马戎指出,旧式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伴随着近代封建王朝国家体系的崩坏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面临解体危机,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不断发展且长期稳定的多民族共同体正在趋于形成并日渐完善。

    中华民族不仅作为客观事实而存在, 也是在中国历史民族演变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基于近代具体时空背景而产生的民族观念。

    自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孙中山先后提出“振兴中华”“恢复中华”,杨度和章太炎等人也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概念内涵,再到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直至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可以视为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概念, 在近代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与补充其内涵与特征。

    学者们一方面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演进趋势, 另一方面则论述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民族观念之间的双向演进。孙保全指出,中华民族自近代起便存在两条发展主线, 即中华民族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转变和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群体自身民族身份的建构, 这两条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发展状态下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分离到融合统一的过程。

    冯天瑜分别从“民族”与“中华”两个维度入手去考察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的:中国自古便存在“族类”思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则是源自西方,传入自日本;
    中华在早期指代汉族或汉文化,与胡虏相对,近代以来则转变为一种代表全中国的文化符号。

    王文光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角度去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于中国传统的民族观与当时的民族格局, 形成自近代中国出现的严峻的民族危机。

    学者们在将中华民族与马克思主义深度结合的基础上, 相继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对中华民族发展目标的研究

    中华民族在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发展是各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历史事实, 阐释中华民族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性。

    其次是将中华民族历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 以此说明中华民族历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近代以来,如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成为当时国人普遍面临并迫切要予以解答的时代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站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我们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情境下,回顾过往,方能展望未来。郑大华指出,自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提出以来,不断被当时国人进行发展与延申。孙中山最先提出“振兴中华”,继而李大钊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开始成为社会共识并为之奋斗, 而促使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发展则是基于近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民族危机。王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议题不仅是对现实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认识,还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先前中华志士探索 “中国向何处去”的反思总结。

    它是一个连续阶段化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具有特定的历史议题。

    张冰指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意味着中华民族可以在对过往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继续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基调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近几年的学术热点,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历史逻辑、理论基础、价值意义、发展现状、培育路径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刻讨论。

    其中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学者们对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论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基础, 另一方面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近代以来的发展变迁。李贽指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应该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相统一:首先,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提供了客观基础, 在不同社会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不同的表现形态;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应当基于其自身的发展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过渡过程,而在不同阶段其叙事内容存在着差异。严庆指出,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来源之一,“华夷一统观”“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平维彬从三个方面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以及中国接续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对“天下观”“家国一体”“集权国家”的批判继承。

    此外, 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另一目标是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回顾, 聚焦于当下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民族现状, 发掘中华民族历史之于当下的价值。韩振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当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根基, 并在现实实践中应当注重对中华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王仲孚指出,民族认同是基于历史认同产生的, 而历史认同的先决条件便是历史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大目标便是基于我国自身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制定相应的历史课程,让学生们在“历史教学中了解中华民族奋斗的过程、文化上的光荣成就。

    (三)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历史实践表明,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们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思想指南。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的研究,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

    学界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致力于探寻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与马克思主义实现的双向交融。

    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影响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最初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传播, 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意识形态中心位置。冯虞章指出,五四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在此之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青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其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梁军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如何运用到对当时所处社会背景进行应用分析, 并将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有效结合划分为三个阶段, 指出在各个阶段中当时的先进群体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基于现实进行的无私奋斗。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实现了双向交融,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其自身的中国化,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朝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前进。

    刘力波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入的新标志, 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融合的必然产物;

    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作为思想指导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以中华民族历史基础和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作为支撑。

    赵凌云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所领导的工农武装革命历程进行回顾, 指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立足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所面临的苦难困境、中国历代传统农民起义和现实中国存在的阶级矛盾、 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总结,这三方面因素有机结合、相互影响, 促使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

    刘建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 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当时中华民族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选择路径,但是中国的革命发展道路所要求的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单方面坚持, 还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结合才是中华民族独立复兴的必然选择, 同时这种双向结合更具有鲜明的接续性、时代性与现实性。

    (四)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现实依据

    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源自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性、阶段性、连续性和现实性的深刻把握。

    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不单等同于王朝国家的发展、 也不仅仅等同于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概念性探讨。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 所要认识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主体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至今, 并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民族活力。

    因此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一方面源自于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客观历史发展的把握, 另一方面源自对中华民族在现实语境中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议题的深刻认识。

    潘先林指出, 对中国历史的叙述应该立足于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客观事实, 强调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承认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发展、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杨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发展相统一, 将两者共同放置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 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划分为三个阶段, 指出统一的多民族中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两者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其中国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 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应当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关键地位, 尤其应当重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复兴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过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如何继续在新时代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肖贵清指出,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证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杨玉凤指出,中国道路是在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这条道路事关中国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人民的幸福生活, 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李捷指出中国梦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脉络, 并指出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综上, 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路径的分析可以归纳为:
    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在纵向研究方面, 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情境下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伟大复兴等等。在横向研究上,主要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以及对当下的现实性问题展开研究, 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历史在今天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认同、民族精神等进行有效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关键问题进行多学科的探讨。可以说,与其他历史研究不同, 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一直具有现实关怀。

    学者们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都在尝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国梦”“民族复兴” 这些高频关键词均表明中华民族历史研究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步。不仅如此, 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始终坚持理论与现实的相统一。一方面,学者们在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讨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问题时, 努力将整个中华民族置于大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而不拘泥于帝王将相在中国古代王朝历史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者们基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新发展的理论成果, 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现实性分析。“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共产党”“习近平”“唯物史观”“历史进程” 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充分说明该领域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努力。

    但是, 在取得丰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被人忽视的研究视角与问题。

    首先, 我国学者在坚持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逻辑性的研究取向的同时, 相对忽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具象化研究。

    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的历史阶段、 特定的历史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复杂社会情景缺少足够的关注, 缺少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如经济、文化、制度等具体层面的演进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结构化联系的重视。

    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应当实现两个突破。第一,研究应当突破以往的史学观念。

    中华民族历史的具象化研究并非简单停留在对某一标志性事件的历史叙述,而是要认识到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的、 不被当事人认识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强调的“从表面尚歧义分殊的众多事物中,追索出不变的成分”。

    因此,中华民族历史的具象化研究应当把握某一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以及从中华民族整体观的视角去认识特定历史事件。第二,研究要突破以往的线性历史叙述。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结构性客观实体,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制度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各要素被嵌入在整体结构中。因此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不能将其视为单线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结构化前进过程,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制度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以及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才使得中华民族历史向前发展, 其中任何因素的单一进步都会牵动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

    其次, 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个性与共性把握不足。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虽然存在一条主线可以把握, 但是却不能忽视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不等于对单一民族的历史叙事, 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属于中华民族历史, 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去认识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个性, 梳理各少数民族如何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围绕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线而逐渐聚拢在一起,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

    笔者认为,民族走廊为解决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 但目前鲜有人将其与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结合研究。

    民族走廊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意义层面的地理空间, 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产物。

    民族走廊多分布于多民族聚居地并充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媒介, 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 文化交融与语言沟通不断形塑着这一空间结构, 使得民族走廊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多民族动态历史的汇聚地。因此,在民族走廊上不仅有各个民族的发展史与消亡史, 还存在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史, 通过对这一空间族群变迁的精准把握, 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其自身个性的背后往往表现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共性,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1)笔者通过对相关图书、早期文献的分析发展,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始终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史发展。

    早期学者的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强调中华民族的混合性以及汉族的主体性, 以汉族历史作为发展脉络去叙述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历史, 同时兼顾其他民族历史叙述的独立性,指出中华民族历史起源的多元性;
    第二,强调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现实性,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侵扰、 民族危亡时期, 因此如何重塑民族自信心、将国内各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而唤起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复兴而奋斗,成为当时学人们致力于进行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强调将进化论视角代入到历史研究中去叙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学人们对“进化”“同化”“开化”的强调都说明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现实性以及所受到西方外来学说的影响。

    详见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纲》《中华民族小史》《中华民族史研究》《中华民族源流史》等。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小读者之友(2020年7期)2020-08-04做人美德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19年45期)2019-09-10季札挂剑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2期)2018-11-19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进出口经理人(2016年7期)2016-11-05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4期)2004-04-2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