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搞笑 > 正文

    (完整版)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时间:2020-09-19 07:29:27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从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

    结合的角度, 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 并进而

    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他认为:“ 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了解、尊重自然。人

    是唯一具有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 他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 要做到这一

    点,设计必须结合自然。

      ” 1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

    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一,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转变。

    麦克哈格在书中通过实例与生态理论的共同阐述极力向人们宣传自然价值观转变的重

    要性。

     这种自然价值观的转变似乎比生态科学的规划方法更为重要一些。 规划师, 管理者与

    民众如果没有把这种基本的观念深植于心的话是难以在规划过程中彻底的贯彻任何生态思

    想的, 尊重自然的人类发展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如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正预示着人

    类发展的灾难性前景。人类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急待转变。

    与人们习惯认为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念针锋相对,

    

    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

    自然观。他强调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各种物质共存于宇宙之中,而非整个自然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物质一样持有自己的独特性与相互依赖性,为获得生存,成长,繁衍,发展,就必须在系统中中得到平衡,相互支持和相互需要而编制在一起。麦克

    哈格借助一个宇宙舱的实验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 他还阐述了自然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一

    些主要观点。

      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他们的独特性与存在的价值。 人是自然

    的产物, 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与其他生物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人被认为与其他生物一样

    感受和知觉都不能违抗自然规律, 而只能反映这些自然规律。 人属于自然这个纷繁复杂的大

    系统并完全依赖它, 但由于人具有感觉能力因此和酶一样具有调节能力, 所以有管理这个系

    统的责任。麦克哈格指出,我们应该重视与了解自然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历史的,

    物质的和生物的发展过程的综合, 这些过程是动态的, 它们组成了社会价值。 他认为我们在

    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作出规定之前,首先要对这些自然演进过程中固有的社会价值有所识

    别。

    这本书警醒人们要转变自然价值观念, 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我们必须知道自然是一个

    相互作用的过程, 代表了相当的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能为人类使用提供价值机会, 但是

    价值体系也显示出限制, 不能够任由人们使用。 人类的发展难免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但人们

    必须时刻重视与尊重自然的价值,否则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笔直对麦克哈格所提倡的自然观由来的理解 :对于一个没有固定宗教信仰的人来说,

    尤其对于有一点道教认识的中国人来说, 麦克哈格所倡导的自然观, 和他所描绘的自然主义

    者,似乎有点狂热。我们本来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的一个大家,却在书中一再强调,用语

    犀利、 尖锐,就像是卢梭之于民主的崇拜。 来看看生态学的发展史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

    点。

     1869 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 haeckel )最先提出 ecology 这个词,这是基于达尔文的

    进化论而提出来的。

      进化论横空出世, 对圣经里所描绘的上帝赋予人使用自然的权利这一场

    景,给与了致命的打击, 人不是生来就有支配自然的权利。但是不可否认, 我们彼岸的人的

    哲学中, 根深蒂固的有这样一种思想: 上帝创造人类, 我们可以使用这是一种反自然的

    声音,这种声音从他们出生就一直存在于耳边, 以至于他们认为支配自然, 猎杀所有的动物,

    甚至奴役异教徒都是无可厚非的。 基于西方人的血液中已经流淌着反自然的暴虐, 麦克哈格

    的语言怎能不犀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从孤立的单独的学科, 发展到综

    1

    合的系统的方向, 为麦克哈格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战乱所带来的出人意料的技

    术进步,却是一把双刃剑。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惊奇的发现,原来人类可以如此“ 伟大”

    ——艾菲尔铁塔高高耸立,巴黎如此“ 渺小” ;荷兰填海为陆,人类征服海洋而与此同

    时,让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DDT在南极出现,全球气温升高,伦敦一度成为雾都,东北

    的北大荒许多湿地被改为农田再来看一组数据:在恐龙时代,每 10 万年有一种动物灭

    绝;而现在,每年有四万种生物灭绝,由人类造成的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正在悄然而至。 面对

    如此严峻的形势, 麦克哈格的焦急与尖锐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他所孜孜不倦倡导的自然观也

    成为一种必然。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二,在于其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

    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了解自然,划分等级,建立价值体系

    麦克哈格认为 “ 对土地必须要了解, 然后才能去很好的使用它管理它。 这就是生态的规

    划方法” 。他认为生态规划方法应该是一种简单的连续的对地域进行研究,以解地域基本状

    况。通过了解, 揭示出地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是一个宝库和价值体系。在这些信息中

    就有可能描述潜在的土地利用。 把许多活动看成是连续的而不是孤独的存在。 生态规划方法

    是能用来了解自然和系统的表述一个和自然结合的规划方法。

    麦克哈格在书中以一些规划实例来说明自己的生态规划思想。

    

    在对纽约斯塔腾岛环境评

    价研究这一章节中, 他提出要规划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历史的物质的和生物的发展过程的综合,这些过程是动态的, 是自然的演进过程。 这种自然的演进过程即组成了社会价值。

    

    物质

    与生物的进化过程是具有动态性的, 且这种动态过程会影响到人同时也受到人的干扰。 我们

    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作出规定之前,首先要对这些自然演进过程中固有的社会价值有所识

    别,这样才能最有效最适当的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的社会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了解每一

    块土地内在的生态适应性。 一个规划必须要考虑土地利用组成的要求和它们的位置形式上的

    要求,必须确定社会可以利用的种种手段。 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正是为其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资

    料从而建立这个地区的生态资料库。

    在对区域个方面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之后建立起来的这种生态资料库是我们全面的

    认识自然及其价值的有效途径。 这些资料库组成了一个价值体系, 去判定这些生态系统在生

    物界中相对的创造性。

      这些资料库对研究中的世界大陆或生态系统进行描述, 看作一种现象,

    看作一种过程, 看作一种生态价值体系, 看作人和土地利用的适合程度的一系列环境。 从中

    能看到战线的健康状况和病理状况。 这些资料库既包括人造物也包括自然的过程。 总之在规

    划中建立生态资料库是我们深入了解自然的有效途径。 这种方法是麦克哈格在书中所介绍的

    几个规划研究中所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

    绘制成图,综合叠加,处理生态资料库

    在纽约斯塔腾岛环境评价研究中,研究者对这个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了调查并绘制成

    图,包括气候,历史地址,表层地质,自然地理,水文,土壤,植物生态,野生生物生存环

    境和土地利用等等。

      并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了解释与评价, 将每一类因素按土地利用的影响

    程度进行分级。

      然后将所有类型经过分析的评价综合在一起, 便得到了关于这片土地的完整

    分析的基础资料。

      运用胶片叠加的方式得到的最后的分析资料中与单张的分析图纸中, 我们

    可以了解到有些土地不适于进行开发, 应予以保留原貌或作为耕地, 有些土地适宜于作为工

    业用地, 而有些土地则可以进行混合性开发。 这种资料的汇编与分析成为对任何规划方案进

    行最小费用 - 最大效益检验的必要的基础资料。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的价值得到了鉴别,任何规划方案对该地区的主要土地价值的破坏与提高的程度也就一目了然了。

    结合自然

    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与纽约斯塔腾岛环境评价研究等几个书中提到的研究实例中作

    2

    者均提出其所做的研究并不是完整的生态规划,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指出一个规划应包括:

    要提出全部规划要求是什么要提出解决这些要求的方案, 并要结合社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能

    力去实现规划目标。

      也就是说要在了解自然的基础之上, 运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建立生态价值

    体系,在与自然相结合与适应的过程中达到人类的规划目标。 这个规划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一

    个与自然发展“ 结合” 的过程。

    我们不但要建立生态价值体系还要体现这个体系。

    

    我们需要把城市的自然面貌的许多组

    成部分看作是一个为人类使用提供可能的价值体系。 此外还需要使人的创造物和自然类型的

    分析和评价一致起来。 城市是一个形式, 它是由地质和生物演进而来的, 它是自然演进和人

    的改造适应自然的综合的产物。在确立规划目标的时候应当注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

    合。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有悖于作者一直强调的“ 结合” 思想。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当寻求城市特性的基础, 从自然的特性和人造城市特性中选择有表现力和有价值的对新发展起限制和提供机会的诸要素,这种方式能清晰的向我们呈现城市形式的基础。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三,在于其评判标准的建立。

    什么是一个好的设计?有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判?我们所从事的规划与设计工作能不能

    称其为科学尚待讨论, 但它成为一项事业本身存在 “ 好” 与“ 不好” 之分,这种所谓的 “ 好”

    与“ 不好” 就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而那些只凭感觉,拍脑袋做出来的东西,是得不到普

    遍承认的。

     设计本身是一项复杂的事业, 除了客观对象的各种复杂因素之外, 夹杂着很多人

    为的不确定因素, 设计师的认识毋庸置疑的投影于设计之中。 拨开错综复杂的因素, 让我们

    来看看麦克哈格索总结出的标准。 他的标准也许不能简单的称其为标准, 或许应该说成是一

    个合理的设计所应该具备的因素。简要的做一小结如下:

    第一是负熵,即秩序水平的提高。

    第二是感受( apperception ),即把能量转化为信息,再由此而具有的意义的能力,并

    对此做出反应。

    第三是共生,即合作的约定( cooperative agreement ),这种约定使秩序水平的提高成

    为可能和需要感受来实现。

    第四是适应性和适应环境, 也就是选择一个适应的环境和适应那个环境,

    

    指有机体实现

    更好的适应。

    最后的标准是健康状况和病理状况——证明创造性地适应需要负熵、感受和共生。

    

    2

    麦克哈格认为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所构筑出的模型是创造性的。 这个模型提出了一个价值

    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是能量。这里有一个资料库:包含物质、生命的形式、感受的力量、作用、适应性、适应环境、共生和遗传潜力等。理想的消耗包括在提高物质秩序水平的过程中使用能量。

    结 语

    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 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引导规划

    相生态的方向发展, 并建立起一套较科学的评判标准。 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

    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 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 强调人与

    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 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 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 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 在环境允许度

    里寻求最大的发展,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 在强调正确的自然价值

    观建立的同时, 麦克哈格还以美国的一些实例研究为例, 图文并茂的展示了这种价值体系在

    规划过程中的运用。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自然诸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在进化过程中

    的作用与价值大小, 进行分类与评价, 按照其价值体系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 这使得整本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计结合自然》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我再次深刻的认识到景观规划并不是表面

    3

    上、视觉上的美不美,不仅仅是绿化、喷泉、种种花草等表面的问题。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非常深层次的问题,它是人工社会与自然的结合,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状况与发展前景。“ 结合” 自然的设计是如今无论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设计中都应注重的问题。

    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第 14 页

    2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第 278 页

    4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