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搞笑 > 正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共7篇)

    时间:2021-01-17 09:45:08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诵读全诗。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立意行文 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它扼守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南侧,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必经之处。王湾是洛阳人。据《唐才子传》说,他尝“往来吴、楚间”。据《全唐诗》题下小注,这首诗即写于王湾往游吴中的路上。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点名了诗的主题。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

    五、总结提升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那么,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表达乡愁的诗歌吗? 参考: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乡愁》

    从古至今,即使我们现在能很方便的打电话,发邮件,有了很快捷的交通方式,但思乡之 情并没有变淡,我们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让乡愁

    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了解律诗的平仄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
    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小组交流积累的描写乡愁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
    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教师小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浣溪沙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他一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体会《浣溪沙》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深深的惆怅,体现了作者性格内敛含蓄的一面,也使全词更显意犹未尽的魅力。

    名句鉴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句中夹杂着无限的眷恋、怅惘、恬淡、幽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主备人 :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诵读全诗。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立意行文 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它扼守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南侧,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必经之处。王湾是洛阳人。据《唐才子传》说,他尝“往来吴、楚间”。据《全唐诗》题下小注,这首诗即写于王湾往游吴中的路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先天(唐玄宗年号)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作品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4、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全唐诗》。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引。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

    5、学生默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点出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照应首句,抒发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合作探究: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怀的写法。

    诗人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

    青山、绿水、一帆——山水一色、风光怡人;

    残夜、乡书、归雁——惆怅顿生、思念家乡。

    ————即景生情、旅途思乡。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难点:

    熟读、背诵,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五)整体感知: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2.译文。

    (六)合作学习: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七)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特点,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 ( ) 澹澹( ) 竦峙( ) 丰茂 ( ) 3.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4.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 澹澹 行 其 萧瑟 若 何 洪波 2.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提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这首乐府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初步感知课文。

    三、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教师小结:

    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 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5.试着背诵。

    6.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2.教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 (2)动静结合 (3)情景交融 3.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六.作业布臵: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八年级(10)班

    时间:2012年3月 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

    二、

    四、

    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听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

    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2)客路:指驿道,是陆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

    与“舟行”相对应。

    (3)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4)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5)残夜:夜将尽未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

    故称海日。

    (6)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时令上指残冬腊月。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

    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7)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古人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

    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据《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

    使要求放归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

    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

    只好放还苏武。

    六、诗歌鉴赏

    (一)你从诗歌当中看到了什么?(每人写一到两个,把答案交小组长,由

    小组长回答。)

    示例:(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看到了月光,投射在地上就像霜一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我看到了夕阳在山的那边慢慢落下;
    我看到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参考答案:

    (1)我看到了山,河岸两边连绵的青山。

    (2)我看到了水,在山和草的映衬下有些发绿的水。

    (3)我看到了船,帆高高悬挂着的船。

    (4)我看到了江,看不到两岸的江。

    (5)我看到了风,轻轻吹着的风。

    (6)我看到了天开始亮了,太阳刚刚露出来。

    (7)我看到了大雁,正在往洛阳方向飞。

    (8)我看到一个诗人,站在船上,看着大雁飞往洛阳,他想念家乡。。。。。。。。

    ▲注意:﹫注意“客路”一词,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

    从陆路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二)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独立思考。

    参考:古代交通不发达,船行缓慢,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

    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三)那些诗句是写景?那些诗句是抒情?(独立思考。

    明确: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抒情 。

    ▲简单介绍诗歌的“情景交融”。

    (四)名句赏析,体会诗情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独立思考。)

    参考:春潮上涨,放眼望去,江面显得很开阔,似乎与两岸平了;
    和风顺畅,

    船帆高高直起,仿佛悬挂在半空。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a)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

    提示:黑夜未尽,太阳已从海平面露出半个头,时令还是冬天,已经能看到

    春天的绿色了。(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b)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小组讨论)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一年也

    将过去了,很快就到春节,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家,怎能不产生淡淡的

    乡愁呢?

    (五)小结《次北固山下》,过渡到对比阅读。

    诗人在隆冬腊月的时令看到江南的春景,感叹时间的流逝,自己却久不能归,

    引发了他淡淡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当中的情感吗?

    七、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

    江南意

    王湾

    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从来:向来。惟:只有。偏:独特。

    ▲(3)介绍背景知识

    这两首诗写于不用的时期。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王湾在高陵县做官,

    年底得到机会漫游江南。他长期生活在洛阳等地,早就希望能到南方一游。隆冬

    腊月,洛阳一带一片萧条,可江南却是另一番景象,《江南意》正是写于王湾第

    一次游江南途中。可是第二年,王湾又一次来到江南,这次可能是有事,逗留的

    时间比较长,以致到了年关,还未能回乡,才会产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愁绪。

    (4)质疑:(小组讨论,组员回答。)

    a、在《江南意》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B、“失”字如何理解?“两岸阔”和“两岸失”情景一样吗?

    c、两首诗中相同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5)师生释疑:

    a隆冬腊月,洛阳一带万木萧条。可是江南却充满了新意,让他眼界大开,

    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兴奋之情。

    b、“失”是看不见两岸之意。

    “阔”和”失“都是说春潮上涨,江面辽阔,只觉

    江水滔滔,海天茫茫,景象壮伟。

    c这首诗的主旨是歌咏江南新意。颈联写的是黑夜将尽未尽,太阳已从海平

    面露出脸来;
    时令还是冬天,已经能看到春的景象了,旧的还没有过去,新事物

    就出现了,这生机勃发的气象让诗人感动无比兴奋,这两句诗也反映出作者积极

    向上、达观奋发的情绪。

    八、课堂小结

    诗人在相同的时令,不同的境况之下来到北固山,同样的景色却引发诗人不

    同的感受。初游江南,一切都是新奇而独特的,他眼界大开、心情舒畅,诗中流

    露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第二次来到镇江,却是因故久不能归,看到江

    南的春景,竟引起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中华上下五千年,留给我们的是数之不

    尽的文化瑰宝,而诗歌,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是“我手写我心”最好的诠释。

    九、作业安排

    (1)堂上作业—背诵《次北固山下》。

    (2)课外延伸:请你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把”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改写成一段话。

    (3)示例:请用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改写成一段话。

    我在钱塘湖附近走着,各种颜色的野花东一丛,西一簇,让人在欣赏它时不

    禁眼花缭乱 。骑着马儿在绿草如茵的钱塘湖畔游玩,浅浅的野草刚刚盖过马蹄,

    这美丽的春景,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心情舒畅。

    十、板书设计(板书在“诗歌鉴赏”环节完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江旅之景情淡

    颔联---江水之景景淡

    颈联---江春之景交乡

    尾联---思乡之情融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诵读全诗。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它扼守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南侧,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必经之处。王湾是洛阳人。据《唐才子传》说,他尝“往来吴、楚间”。据《全唐诗》题下小注,这首诗即写于王湾往游吴中的路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先天(唐玄宗年号)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作品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4、背景资料:本诗选自《全唐诗》。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引。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

    5、学生默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

    情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

    静的景色。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点出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

    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照应首句,抒发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合作探究: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即景抒怀。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青山绿水,寻常用法,未免近于俚俗,

    但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却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恰到好处。旅程介于

    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产生密切的关系,颔联完全是

    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因为潮平两岸即加阔,风正一

    帆正挂着。颈联是即景抒情,见得海日又生残夜,江春又入旧年,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作客日久,引动归思,就结出盼望乡书欲借雁以传的思绪。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怀的写法。

    诗人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

    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青山、绿水、一帆——山水一色、风光怡人;

    残夜、乡书、归雁——惆怅顿生、思念家乡。

    ————即景生情、旅途思乡。

    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准备】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
    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二)作者简介和题解。(三)朗读明义。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1 / 3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1)节奏停顿;
    (2)轻重缓急;
    (3)抑扬顿挫;
    (4)感情充沛。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五)主题归纳,领悟诗情。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六)拓展延伸。讨论: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等,地球

    2 / 3已经变成地球村了,那么,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明确: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2.请你代替作者写一封家书以表达其思乡之情。【板书设计】首联——旅途之景颔联——江水之景颈联——江春之景尾联——思乡之情

    乡愁乡思 3 / 3

    爬山虎脚教学设计(共7篇)

    第八次教学设计(共5篇)

    南北教学设计(共3篇)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教学设计(共7篇)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共4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