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国际 > 正文

    成都的历史和文化_国内外200名历史文化学家聚拢成都?原来是忆“恩师”

    时间:2018-10-21 04:04:04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李寰 李媛莉) 语云:文如其人。徐师做人仁爱宽厚,做学问亦多所创获,质朴无华 原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张广志的怀念,打开全场回忆的匣子,与会人员与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的各种交集,穿过时光隧道,悉数浮现眼前。

    10月20日,在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200名历史文化学家,因徐中舒产生共鸣,他是恩师、是益友、是学术指路人。从1917年开始执教,徐中舒教书育人70多年,其中近50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任职。徐中舒终其一生研究先秦史和古文字学,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他是我最尊敬的恩师,也是最佩服的同事。

    回忆徐中舒,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昭曦的脑海中,一个 爱国敬业,学问谨慎,研究卓越,学风严谨 的形象跃然而出。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的记忆中,恩师徐中舒不为时代与环境所迫,筚路蓝缕,坚持学问的形象挥之不去。

    在政治运动繁多的情况下,他仍然思考着如何运用文献、考古与民族资料相结合的多重证据法研究巴蜀文化史。

    谭继和直言,从恩师那里,他学到了 初心 , 他教会我,学术就是良心,学术就是生涯。

    深受徐先生的影响 是全场人员的又一共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勋燎说,徐中舒在1953的新生入校讲话中,对他们一批学子的教诲,成为这批弟子自觉遵守的学术法则。

    除了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培育学生,徐中舒的学问还影响更多人。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研究员胡开全在多年的研究中领悟到, 最高层面的师承就是精神的继承。徐中舒的学问和言行深深影响了李光涛与王叔岷两位学者,我在研究后面两位学者的过程中,感受到徐中舒先生对两人的影响,形成了难得的平实风范。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原校长赵世超感谢研讨会这样的机会, 让我们一起回忆徐老的生平,讨论徐老的学问。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鞭策, 激励我们传承历史文化的研究。

    谭继和有同感,他说, 对恩师的怀念,提醒我们还需要沿着他的研究思路继续开拓下去。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少华觉得,作为年轻一代,必须学习徐中舒锲而不舍,老而弥坚的精神。

    人们已经在行动。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进行了十余场精彩的专题报告,并且提交了140余篇研究论文,分先秦史研究、古文字研究、先秦与古文字交叉研究、巴蜀史研究等主题,热议徐中舒先生的名山事业,探讨其对古文字、先秦史、西南民族史、近代学术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附:看一看,他们脑海中的徐中舒》》》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昭曦

    徐中舒先生1991年仙逝前长期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而且我有幸同他都在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直面受教长达30多年。期间,多次聆听系主任讲话、专题学术讲座和拜谒请教,颇受教益和影响。他常传授治学方法,特别强调要勤读书,多抄书;在研究方法上要走他走过的 路子 。

    他概括这个 路子 是: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围绕中国古史这一中心,由古文始,进而扩展到古文字学,进而扩展到考古学,进而扩展到民族史。即基础 初步研究;扩充基础一一进一步研究:再扩充基础一一较深入地研究,如此往复不停,方可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内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研究中才能体会到左右逢源之乐。

    阅读文献,开拓史料来源,实行多学科结合,运用实地考察材料,往复不停地开拓史料范围和深入研究以求其实,这就是徐先生的研究 路子 。这个 路子 是 古史二重证据法 的传承创新,也是 综合研究法 的弘扬发展。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映发

    1963年春,徐先生给我们年级上先秦史专题课。徐先生平和的讲课,给我们揭去了先秦几千年历史的神密面纱:讲课中展现了高莘、高阳蛮荒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用耒拨发田土,治水;从耦耕到牛耕;从黑陶彩陶部族遗物文化到夏、商、周国家的遗物甲骨钟鼎文化;从征伐礼乐自天子出的周天子到春秋战国 合纵 、 连横 争霸的盟主,尤其是对黄帝、神农、尧舜禹神话和《山海经》中记述的那些传说的落实,更令人眼情一亮,兴趣悠然而生。所以,我对先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先秦史课的笔记本保存直今,几十年多次迁居也没丢掉。

    舒先生出身于不甚富裕的家庭,从小养成生活检朴、勤奋读书的习惯。从50年代至90年代仙逝,我见到先生穿的衣服就是青、蓝、灰三色的中山装,有的衣裤穿旧了,洗白了,还在穿。先生完全不在乎衣着,生活,只潜心于学问。1960年秋,为度荒年,系上号召我们年级搞一个小科研用于培育油菜王,需要罐头铁筒,我班同学分头到教授家里去讨。我和一位同学去先生家里,徐师母说,昨天收旧货的来,卖了。(那时一个罐头铁筒,可卖8分钱),当时我们很诧异,先生是国内著名专家,一级教授,解放前每月薪水360块大洋,解放后也是360元人币,这么多钱,家里还积旧物破褴卖。先生去世时,遗留下的除了古籍和少许字画,也没什么积畜,原来先生的钱,除了养家,买书,就是用来做学问和支助才俊发挥其才,如将拉车为生的吴天墀先生请到川大历史系工作,徐先生为他开工资;考古,甲骨文字,金文,需要描图,出钱请助手。先生爱才惜才,出手十分慷慨。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研究员胡开全

    徐中舒先生是一位对民国以降的文史学界影响颇深的学者,其学问和言行也深深影响了李光涛与王叔岷这两位主要活动在台湾的学人。徐中舒供职于史语所初期,推荐并指导李光涛参与大清内库档案整理,李后来终生从事这项工作;徐中舒就职川大之初,教授王叔岷课程并多加赞许,后建议其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后助其供职史语所。李光涛和王叔岷二人在史语所是好友,时常一起回忆徐先生。二人学术成就都很高,体现了那个时代 道之所在、师之所在 的师承关系,其面相总体是属于时代非常缺乏的平实风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