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国际 > 正文

    观摩台儿庄市优质课评比有感

    时间:2020-09-16 07:24:44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PAGE

    1 -

    扣启小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之门

    ——观摩台儿庄市优质课评比有感

    10月16日至17日参加了在莒南举行的台儿庄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听了来自九县三区的14节课,上课老师年轻,充满活力,教学理念新,设计精细,一定程度代表了本市的水平,是一次高层次的盛会。观摩了这么多优秀教师的课,感觉收获很大。

    一、课堂能着眼于情感的纬度优先处理教学内容

    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还是记叙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含其中。写文章是情动而而发,读文章则是披文以入情。处理教材,优选教学内容时,要指向课文的情感,以情感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蕴含显性情感因素的课文,假如不是有心从情感的纬度切入,也可能切入的是课文的内容,而不是课文的情感。请比较教材思考题与孙丽丽老师教学《月光曲》时处理教材的方法。

    教材: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孙老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

    课文思考题的指向是课文内容,学生从内容入手学习课文,什么时候能激发起情感还要示学习的深入程度;孙老师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创造,问题指向课文的情感,贝多芬的情感,学生围绕“贝多芬的感动”学习课文,一进入课文就带着情感学习。

    指向情感,要聚焦情感,撷取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句,打造情感的圆。比如,《月光曲》的教学,在教材处理时,指向“感动”,选取了三个语段,教学中围绕“感动”层层深入地展开。

    语段一(走近茅屋时被兄妹的对话所感动):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指导: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就心动了?他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语段二(弹完一曲被盲姑娘的话所感动):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指导: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语段三(被当时的环境特别是清幽的月光所感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指导: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象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并引入课外资源——贝多芬的名言: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帮助学生进入贝多芬的内心。

    这样的教学,从“感动”切入,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逐渐深入贝多芬的内心。

    二、着力于语言追求、语言学习与情感熏陶的统一

    从情感着眼,还要在蕴含情感的关键语句上着力,情感的体验才不会如风掠浮萍,才能深刻,乃至刻骨铭心。

    (一)点面结合,体会情感。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点面结合,可以从点切入,再到面,再步步深入到点,串点成线成面;也可以从面切入,再到一个个点,串点成线成面。

    请看《军神》的教学设计:许老师抓住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切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由点到面,步步回扣主题,串点成线成面,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深入人心。

    (二)在语言的精妙处体会情感

    教学中老师能抓住语言的精妙处揣摩品味,想象、朗读。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语言,这是理解语言内涵,体会情感的常法。去掉某修饰成分与原句比较。请看《第一场雪》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嗬,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你能给“粉妆玉砌”换个词吗?

    生:白雪皑皑,一片雪白,银装素裹 。

    师:你们就把这些词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这一教学片断,用的是换词比较,在语境中揣摩的方法。

    再看许老师执教的《军神》

    师:你还从哪儿能体会到他是军神?

    生:“病人手臂青筋爆起,汗如雨下,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师:(出示句子)病人手臂青筋爆起,汗如雨下,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崭新的白垫单被抓破了。

    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居然。

    师:去掉后意思明确,简练,去掉算了!有什么要说的吗?能否去掉“居然“?

    生:读句子,体会居然的意思。

    生:不可以,居然能说明是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

    生:白垫单是崭新的,应该是抓不破的,用上“居然“说明病人把本抓不破的白垫单抓破了,可见他的痛苦。

    这是用去掉去掉某些修饰成分与原文对比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三)放飞想象,体会情感。想象,能使情感的体验更加丰富。

    1.在描写细致处想象

    在描写处放飞想象,一般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能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

    如《军神》,细致描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药的情况下摘除眼球的情形,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述展开再造想象,更深刻体验军神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加入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痛上加痛,更痛更痛……

    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勇敢,为他担心。……

    2.在空白处放飞想象

    文章的空白处,就如国画的留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比如,《月光曲》,清幽的月光和贝多芬有如神来的创作灵感有极大关系,贝多芬怎么被“月光”感动,课文并没有加以描写。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的内心活动,有助于深入感悟贝多芬怎么受感动,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三、着力于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在情境中读

    在情境中读,可以是用语言创设情境,也可以借助画面、音乐,甚至是多媒体创设情境。比如,《纸船和风筝》、《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盘古开天地》《生死攸关的烛光》等等,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用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2.在点拨中读。

     在情境中读,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但有时却难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用点拨法指导朗读,能让学生感悟语言的内涵和情感。

    比如,《为了他的尊严》中有关独臂乞丐与妇人的对话如何朗读,不好创造情境读,老师就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揣摩独臂乞丐和妇人说话的语气,然后再来朗读对话,使学生在朗读中体独臂乞丐和妇人的心里。

     老师的点拨,先是引导想象独臂乞丐的愤怒,再引导体验独臂乞丐看到妇人独臂搬砖后犹豫到决定,然后引导体验独臂乞丐搬砖后的满足与充满自信的心情,最后回到如何朗读。此时,对什么重音,语气,都无须指导,学生都读得很到位,因为他们理解了蕴含在里面的感情。

    四、引入课程资源作适度拓展,弥补学生知识缺陷

    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或课文的情感有困难时,必须作适当拓展,适当介绍作者和课文的写作背景,适当介绍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必要的知识。请看《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片断。

    生:质疑,为什么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生:为什么《义勇军进行曲》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生:为什么《义勇军进行曲》能迅速传遍全世界?

    师:是啊,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那就让我们走进让我们至今想起来感到愤怒、耻辱的岁月。

    观看录像(日军残害中国人民,制造血案)

    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呢?你想怎么做?

    生:反抗,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报仇雪恨

    师:一时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的呼声响遍祖国大地。义勇军奋起反抗,田汉拿起笔写下这样的歌词:(出示国歌歌词)

    老师这些资料的补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身临其境的体会到那段岁月的艰辛。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了我们的一些观摩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以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 、习惯好。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 、热情高。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3 、会读书。

     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