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国际 > 正文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讲含解析新人教版

    时间:2021-01-02 07:34:17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专题2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文化纵向的积累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

    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启示类和措施类选择题为主。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立足信息的解读,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启示类、措施类试题为主。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明确一个实质:要明确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把握两种积累:文化的发展,包括横向积累即文化传播,纵向积累即文化继承。

      理解三大措施: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掌握四大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该讲主要以“文化纵向的积累”为主线,立足传统文化,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影响。立足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主要分析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考点: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传播

    (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1).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B

    【解析】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A不选;用4D技术来展示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有效地吸引观众,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B项正确;C的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不选D。故本题答案选择B。

    【考点定位】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5).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B

    【解析】“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仍被人们所运用,这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体现了“礼”的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性”特征,故材料整体是想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本题答案选择B。

    (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4).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3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答案】(2)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3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通过阅读材料和审读设问可以发现,本题可以从立足于实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其世界影响力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建设文化强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015·江苏卷)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015·山东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答案】D

    【解析】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这说明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D适合题意;科技影响文化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A是错误的;B材料没有体现;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015·天津卷)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众传媒以及网络语言发展的知识。

    (2015·天津卷)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

    【答案】(15分)

    (1)(9分)

    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属于认识类的文化生活试题。解答认识类的试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本题知识

    限定范围是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首先回忆课本基础知识,传统文化的表现、作用、特点、态度等知识,其次要联系材料确定最终理论分析点,把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题意主要分析的是春节,所以可以考虑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以及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等角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态度;

    (2015·浙江卷)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分)

    【答案】(1)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015·广东卷)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2014·安徽卷)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材料强调对待传统“孝”文化的态度,没有强调文化交流,排除A和C。传统的“孝”文化并不是陋习,排除B。D正确表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故答案为D。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话。完成下列各题。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的原因。审题时关键要抓住“各自”一词。原因中应该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两国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这是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原因,②③符合题意,选C。①选项中“相互融合”和④选项中“都源远流长”表述错误。

    (2014·福建卷) 下图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 )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答案】B

    (2014·江苏卷)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

     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

     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归纳总结】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继承。

      (3)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影响

      ①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从社会发展看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成长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4.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1)从传统文化自身看: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从时代的需要看: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时代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所以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

    【易错警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典题探究】

    【例1】(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16届高三期末复习迎考训练三)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入课堂,留给学生的核心,显然不应是那些分崩离析、可以量化和默写的“知识点”,而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认同。该观点强调

    A.古诗文不应成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B.古诗文应该影响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C.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应该具有强制性 D.古诗文教学不应抹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答案】D

    【变式精练】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通过审题肢,马上可排除错误的题肢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得出正确答案C。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改进党的工作作风中。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在不断发展

    D.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答案】B 

    【解析】 题干体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项正确。

    3.《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团圆的情怀,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在春节时回到家人身边。“一种叫做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顿饭,但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稳定不变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4.“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有共同的文化血脉,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是指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①②④符合要求。③说法不符合现实,因为在我国还存在极少数破坏祖国统一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归纳总结】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二者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传承

    继承

    发展

    依据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极的、落后的部分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和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知识拓展】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4.全面认识教育的文化力量

    知识角度

    教育作用

    文化的特点

     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与人

     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易错警示】

    1.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对旧文化的完全否定。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是既克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曲折性的上升、前进。文化传承也不等于文化继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可见,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文化继承之后才发展。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是从文化自身角度讲的,属于内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属于外部因素。在回答有关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时,可以变通地从这几个角度提出,还可以从文化继承、传播、创新等角度分析。

    【典题探究】

    【例2】(【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文)试题 )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④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重要途径,②不符合题意;教育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而不是大众传媒,④不符合题意;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答案为A

    【变式精练】

    5. 中国有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需要被开发,否则就容易被破坏,就容易覆盖上厚厚的历史尘埃。但这些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有文化地开发、有继承地开发,没有文化地开发、没有继承地开发,就是糟蹋。这一观点体现了 (  )

    A.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C.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必要性

    【答案】A 

    6.(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文)试题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体现了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④错误。答案为A

    7.(广西桂林中学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

    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

    【答案】C

    8.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链接】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从所给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可直接调用教材相关知识。

    【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一考点,其内容分散于教材之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1)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引导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发挥其对社会与人的积极作用。(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