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军事 > 正文

    银行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时间:2020-12-28 21:46:55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

    具体标准如下:

    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标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充分分析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参照下列基本标准初步划分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档次后,严格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1.下列情况划入正常类:

    (1)借款人有能力履行承诺,还款意愿良好,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状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2)借款人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现金流量充足,不会对贷款本息按约足额偿还产生实质性影响。

    正常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一直能够正常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b.贷款未到期。

    c.本笔贷款能按期支付利息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关注类:

    (1)借款人的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下降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2)借款人或有负债(如对外担保、签发商业汇票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3)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增过大);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或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或担保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6)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7)借款人的管理层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者的品行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8)违反行业信贷管理规定或监管部门监管规章发放的贷款;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次级类;

    (10)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借款人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11)借款人处于停产或半停产,但抵(质)押率充足,抵质押物远远大于实现贷款本息得价值和实现债权得费用,对最终收回贷款有充足的把握。

    (12)借新还旧贷款,企业运转正常且能按约还本复息的。

    (13)借款人偿还贷款能力较差,但担保人戴维偿还能力较强

    (14)贷款的抵押物、质押物价值下降,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
    保证的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15)本金或利息逾期(含展期,下同)90天(含)以内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0天(含)以内。

    关注类参考特征:

    a.宏观经济、行业、市场、技术、产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或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对借款人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贷款的能力尚未出现明显问题。

    b.借款人改制(如合并、分立、承包、租赁等)对银行债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c.借款人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

    d.借款人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贷款担保合法、有效、足值,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追偿担保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e.担保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不超过90天(含)。

    g.本笔贷款欠息不超过90天(含)。

    资料之一:关注类贷款,其他银行还列举如下特征:

    借款还款意愿;
    贷款抵押物、质押物价格下降,或银行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
    贷款保证人的财务状况出现疑问;
    银行未能对贷款实施有效的监督或档案丢失。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

    (1)借款人经营亏损,支付困难并且难以获得补充资金来源,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负数;

    (2)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债权人债务;

    (3)借款人已不得不通过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来维持生产经营,或者通过拍卖抵押品、履行保证责任等途径筹集还款资金;

    (4)借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贷款的;

    (5)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对正常经营构成实质损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6)借款人处于半停产状态且担保为一般或者较差的;

    (7)为清收贷款本息、保全资产等目的发放的“借新还旧”贷款;

    (8)可还本付息的重组贷款;

    (9)信贷档案不齐全,重要法律性文件遗失,并且对还款构成实质性影响;

    (10)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可疑类;

    (11)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发放的贷款;

    (12)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含)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含)。

    次级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且难以获得新的资金。

    b.借款人正常营业收入和所提供的担保都无法保证银行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c.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需要对该笔贷款借款合同的还款条款作出较大调整。

    d.贷款逾期(含展期后)90天以上至180天(含)。

    e.本笔贷款欠息90天以上至180天(含)。

    资料之二:次级贷款,其它银行还举例如下特征:

    借款人净现金流量为负值,支付出现困难,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妨碍债务的清偿,预计贷款损失在30%以下,贷款本金逾期91天至180天(含)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可疑类: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建状态;

    (2)借款人实际已资不抵债;

    (3)借款人进入清算程序;

    (4)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涉及重大案件,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5)借款人改制后,难以落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或虽落实债务,但不能正常还本付息;

    (6)经过多次谈判借款人明显没有还款意愿;

    (7)已诉诸法律追收贷款;

    (8)贷款重组后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损失类;

    (10)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91天以上。

    可疑类参考特征:

    a.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经银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后,贷款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

    b.借款人连续半年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收入来源不稳定,即使执行担保,贷款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c.因资金短缺、经营恶化、诉讼等原因,项目处于停建、缓建状态的贷款。d.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且当年继续亏损。

    e.银行已诉讼,执行程序尚未终结,贷款不能足额清偿且损失较大。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180天以上。

    g.本笔贷款欠息180天以上。

    资料之三:可疑类贷款,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预计贷款损失率在30%—90%之间;
    贷款本金逾期人(含展期后)180以上。

    5.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损失类:

    (1)借款人因依法解散、关闭、撤销、宣告破产终止法人资格,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借款人及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2)借款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且复工无望,或者产品无市场,严重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并对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3)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4)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
    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贷款,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或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5)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判处刑罚,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农村信用社依法追偿后无法收回的贷款;

    (6)借款人及其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农村信用社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7)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帐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8)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农村信用社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9)银行卡被伪造、冒用、骗领而发生的应由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净损失;

    (10)助学贷款逾期后,农村信用社在确定的有效追索期内,并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向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11)农村信用社发生的除贷款本金和应收利息以外的其他逾期3年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

    (12)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贷款。

    (13)符合《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金[2005]50号)规定的被认定为呆账条件之一的信贷资产;

    (14)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即使处置抵(质)押物或向担保人追偿也只能收回很少的部分,预计贷款损失率超过85%。

    损失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b.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已保险补偿后,确实无能力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银行经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c.借款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d.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贷款,又无其他贷款承担者,银行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

    e.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后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银行仍然无法收回的贷款。

    f.由于上述a至e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对依法取得的抵贷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贷资产接受费用,小于贷款办席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g.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授予上述a至f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银行经追偿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h.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资料之四:损失类贷款,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经国税部门未能核销的贷款;
    预计贷款损失在90%以上。

    说明:

    1.正常、关注、次级、可疑类贷款的基本分类标准是各类贷款的风险表现基本特征形式,采用的是列举法,不可能穷尽。它们只是贷款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2.分类中,关键是要把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贷款的损失程度,并结合担保分析后进行初分结果调整,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认真试点出成绩

    争当信合排头兵

    --信用社(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

    为了强化信贷管理,树立以风险为本的理念和审慎经营意识,加强对贷款风险的预警﹑控制和处置,有效落实贷款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促进我县信合事业持续﹑稳健﹑科学的发展,今年4月中旬,按照联社的安排,我们××信用社被确定为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单位。我社不负众望﹑认真试点,通过在干中学﹑学中干,经过1个月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为全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起好了步,带好了头。5月10日,全县贷款五级分类现场会在我社成功召开,5月16日宝鸡市银监局局长宁喜祥﹑副局长杨科社﹑信合科科长秦永森调研时也对我社的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我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功的经验是:

    一﹑各级领导重视

    贷款五级分类是由银监会直接领导的一重要项工作,各级领导十分重视。4月26日省联社领导文瑞盈﹑宝鸡办事处领导刘明生等曾来我社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做了明确指示,对##信合震动很大﹑意义非凡,##联社班子反应迅速:一是4月27日全辖信用社正﹑副主任﹑监测信贷员和联社机关所有人员会议,上下深刻反思,寻求对策;
    二是4月28日社理事长郭周绪﹑主管信贷的副主任张俊锋带领风险﹑业务两个部门正﹑副经理和两个试点信用社(部)主任前往兄弟联社参观学习,取得宝贵经验;
    决定全力支持试点社工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缺设备就买;
    又明确风险部蹲点

    抓我社试点工作,风险部正﹑副经理放弃“5.1”休假,吃﹑住在我社抓工作;
    联社领导郭周绪﹑张俊蜂﹑宝鸡银监局##办事处主任王晓峰多次亲临我社试点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我社也加强组织领导,全力做好试点工作,成立了以社主任×××为组长,×××等为成员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确定××为联络员,负责报表填制﹑信息交流等工作.

    二﹑安排部署得当

    为了确保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按期﹑保质完成试点任务,做好示范带头作用,我社按以下五部走:

    第一步:再学习再培训。

    联社培训结束后,我社组织职工再学习,做好再次培训,不仅仅是信用社管理人员和信贷人员学习和掌握五级分类的方法和精髓,而且要求内勤人员也必须学习和掌握.我们认真学习等相关文件,并组织外出参观取经,让外勤知道我们的不足和长处,取长补短,有了差距感,增加了工作的欲望和动力.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分类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具体细化,统一了模式,起了很好的作用.分类操作流程的制定得到了联社风险部的竭力相助,主管信贷的领导张俊锋亲笔审阅定稿费尽了心思.

    第二步:宣传动员,统一思想, 明确分工,目标考核。

    通过学习全社上下都认识到农信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消除了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会造成不良贷款上升、影响利润分配和改革成果等消极思想的影响,而且克服了畏难情绪,树立了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使全员思想统一到了农村信用社强化管理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上来,统一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上来,要求全体职工人人参与,学懂弄通,个个成为五级分类的行家里手.同时我们还认真广泛地宣传和动员,争取各方面理解和支持,对企业客户和自然人客户讲清五级分类的目的和好处,争取他们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还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纳入考核,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机制,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以今年3月31日前发放的3239笔﹑5151万元贷款为依据,按照信贷人员的包片分工,逐户逐笔进行分解,责任到人,明确任务,抓日进度,按月考核 ,做到了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罚.

    第三步:实施分类。

    1、收集基础资料和信息,完善信贷档案。收集客户信息资料是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基础。贷款信息是否充足、翔实、可靠,直接影响到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我们依据《##县农村信用社信贷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参考五级分类的要求,千方百计地收集有利于分析、判断借款人偿还可能性的资料、财务信息、经营信息以及其他重要信息,

    搜集渠道不仅仅局限于借款人和担保人,而且注意从工商、税务、电力、环保、质检等机构搜集多方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借款人及其关联客户、有关管理部门等进行现场或电话调查或查询,以保证搜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分类信息全面、真实、客观。信贷人员对照贷款五级分类的要求收集、整理、规范信贷档案,力求满足五级分类的要求。

    2、掌握贷款基本情况,作初步判断分析。基本情况分析是对借款人的贷款历史、贷款是否逾期、逾期情况等进行分析;贷款目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合同最初约定用途与贷款实际用途是否一致,这是判断贷款是否正常的最基本标志,一旦贷款被挪用,还款周期及贷款偿还可能性都会受到影响,贷款风险将会加大。还款来源分析,一般情况下,借款人的还款来源主要有借款人的经营收入、资产转换或销售、抵押品处置、重新筹资及保证人代偿等,各种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和变现能力不同,风险程度也不同,通过正常经营获得的收入是偿还债务最有保障的来源;还款记录的分析是通过查阅还款记录,了解贷款是在正常还本付息?还是发生过严重拖欠?或被部分核销贷款是否经历过重组?本息逾期时间如何?是否已挂账停息?以及应收未收利息积累金额等有关信息如何?而且把还款记录作为判断借款人还款意愿的重要依据。

    3、填写清分资料,评估风险,提出初步分类意见。通过对财务、现金流量、担保和非财务等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填制《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基础表(工作底稿)》撰写背景材料,并按照不同的贷

    款对象随时将有关信息记录在不同的贷款风险分类认定表上。

    (1)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填写以下清分资料:

    根据我社实际,单笔5万元(含5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按照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的标准,通过分析、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提出初步分类意见。

    一是填写清分认定分析情况。逐笔将借款人的名称、贷款方式、贷款余额、借款日期、到期日期、逾期天数、担保状况和信用状况等基础信息填列在《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分类认定表》的相关栏目,对同一借款人有多笔贷款的,应分别逐笔填列。

    二是参照矩阵分类方式和标准,提出初分意见。分类人员应根据一般农户不同的贷款方式,分别参照各自的分类矩阵和基本标准进行批量分类,并提出初步分类的意见及理由,按要求填写《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分类认定表》。分类理由栏应注明符合的分类标准。

    (2)、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填写以下清分资料:

    根据我社实际,单笔5万元(不含)以上的农户贷款,按照自然人其他贷款的标准(个别属于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的可依据实际用途调整到用自然人一般农户标准进行分类),通过分析、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提出初步分类意见。

    一是填写清分认定分析情况。自然人其他贷款分析情况填列:借款人及贷款的基本情况、是否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贷款逾期情况、贷款欠息情况、担保情况、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还款来源。采用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的分析基本标准进行分析,鉴于自然人无财务报表,

    无法分析现金流量,主要依据非财务分析和担保分析,结合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借款余额、经营收入、预计年经营收入、净收益、预计年净收益、借款人还款意愿、担保合同合法、有效性、保证人代偿能力、抵(质)押物及其价值和抵(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以及其他因素综合地分析、评估影响贷款偿还的主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信贷档案无法提供的信息,可由信贷员通过走访或电话询问等简易方式取得。

    二是归纳出要点,与相关的五级分类评定标准相挂钩,得出初步的分类结论。综合结论应注明符合的分类标准。

    三是根据以上分析及填写情况按要求填入《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认定表》,提出初分意见,并填写背景材料。

    四是个人消费贷款因其特殊性,不填写分析情况,直接填列《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认定表》。

    (3)、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填写以下清分资料:

    运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担保分析,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根据影响贷款偿还程度的大小,依次列出各项分析中影响贷款偿还的主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提炼和归纳以上分析情况,提出初步分类意见。

    依据落实资料填写《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根据财务、现金流量、担保和非担保分析,按影响贷款偿还程度的大小,依次列出主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提炼并归纳出要点,作出综合分析,并与相关的五级分类评定标准相

    对照,得出初步的分类结论,综合结论应注明符合的分类标准,根据以上分析及填写情况填写《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认定表》,提出初分意见,并填写背景材料。

    第四步:组织信贷讨论,确定分类意见。

    在信贷员对贷款提出初步的分类理由的基础上,组织信贷讨论,对《工作底稿》和《分类认定表》中资料的完整性和初分意见的准确性进行集体讨论和审核,确定分类结果,并由社主任签具审核意见,做好审贷会议记录.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初分意见后,按照认定权限认定分类结果,超过权限的上报县联社,认定权限如下:单笔金额自然人1万元(含)以内的由包片信贷员认定;单笔金额自然人20万元(不含)以内,企业50万元(不含)以内,由社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认定;
    单笔金额自然人20万元(含)以上,企业50万元(含)以上,损失类贷款以及分类争议较大的贷款由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作出初分意见,上报联社认定.

    第五步:总结整理.

    三﹑全社齐心﹑吃苦耐劳﹑加班加点.

    为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自从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社员工上下齐心﹑吃苦耐劳﹑加班加点,有些职工更是带病工作,但大家毫无怨言.所有人放弃了”5.1”黄金周假期,并且每天晚上从7点到11点加班,时间一长,熬得上了火带了病.副主任×××﹑联络员××带病工作;×××因加班导致虚火上升,咽喉﹑口腔溃疡疼痛难忍,不能正常说话,但他仍坚持工作;×××虽然调到我社工作不久,

    但工作认真,分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

    我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功,是在联社的直接领导下取得的,离不开联社领导的关还和支持.风险部***经理和***副经理更是放弃”5.1”休假和我们共同 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好几个兄弟信用社也给予了我们人力帮助和支援,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对贷款五级分类后不良贷款占比增高的成因分析

    贷款五级分类前,截至今年3月31日我社贷款总计

    万元,其中逾期贷款

    万元,“双呆”贷款

    万元,不良贷款合计

    万元,不良贷款占比

    %。五级分类后,截至今年7月31日我社贷款总计

    万元,其中正常贷款

    万元,关注贷款

    万元,次级贷款

    万元,可疑贷款

    万元,损失贷款

    万元。正常贷款合计

    万元占比

    %,不良贷款合计

    万元占比

    %。不良贷款较四级分类上升了

    个百分点。

    对于贷款五级分类后不良贷款占比上升了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是对我社贷款结构和状况以及历史水平的真实反映,分析其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多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水平和监管水平较低,管理﹑监管思想和理念陈旧,手段落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只是听过皮毛而已,从来就没有也不能(主要受四级分类的局限)真实反映过其贷款管理水平和状况,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了原来就应该反映而没有反映的情况而已。贷款四级管理运行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从来

    就没有按期正常调整过贷款形态,贷款形态的调整调多调少何时调整都是在统一安排下,正常贷款中的逾期和“双呆”不少,金额较大,只是没有按期调整,真实反映,正常贷款中的不良贷款2001年前发放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五级分类后才真实的反映了出来。

    二是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没有根据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和需要确定贷款期限。这些贷款借款人能履行合同,一切正常,由于期限确定不合理而逾期五级分类分在了不良贷款中。

    三是为保全信贷资产、延长法律时效而落实旧贷的贷款,虽然在正常科目中,但这些贷款早已形成不良贷款。在四级分类中属正常贷款,而在五级分类中是不良贷款。

    五﹑贷款五级分类后对化解不良贷款的几点打算

    一是追究贷款第一发放人;

    二是延长法律时效,诉诸法律手段;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六﹑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收获

    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一次革命和一个新的里程碑,一是迫使我们更新信贷管理理念,对贷款风险的管理由事后变位事前,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我们更加注重了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
    二是信贷管理得以规范和完善;
    三是通过学中干﹑干中学,提高了信贷管理水平和信贷人员素质,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为信用社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贷一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计划单列市分行,总行营业部:

    现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称《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做好贷款八级归人五级分类统计上报工作的紧急通知》(农发行字[2002]120号),自本《办法》下发之日起废止。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办法》坚持以借款企业自身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和情况作为贷款分类标准,同时结合农发行贷款资金占用形态与贷款实物占用形态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贷款质量八级分类成果的基础上,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

    二、各级行要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归并关系一览表(报银监会)》(见附3)所列出的归并关系,统计生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监测表(报银监会)》(见附2—1和附2—2),并报送银监会。总行统一制作报送银监会口径的监测表模板,2004年1月30日放于Notes统计分析数据库中。(表格略)

    三、在农发行内部统计分析或进行对外披露时,要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归并关系一览表(对外披露)》(见附5)所列出的归并关系,由各级行自行制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监测表(对外披露)》(见附4—1和4—2)。(略)

    四、各级行要继续按季度做好商品粮棉油正常库存和超期库存潜亏分析,将潜亏分析作为农发行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的补充材料,上报当地银监局,以利于全面动态地反映农发行的贷款质量状况。 2004年1月14日

    附: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信贷险分类与监控办法,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以及《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意见》(银监发[2003]24号)的要求,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416号)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称农发行)贷款基本制度和各项贷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关联资料:部委规章共2部

    第二条 贷款风险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及其结果。通过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反映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管理;

    (三)为贷款呆账准备金的足额提取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第三条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原则。贷款风险分类把严格坚持以借款企业自身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和情况作为贷款分类标准,同时结合农发行风险贷款的实际,坚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一)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与贷款封闭管理相结合;

    (二)贷款资金占用形态与贷款实物占用形态相结合;

    (三)借款人自身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和情况与贷款风险的历史成因相结合。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的贷款分类包括各项各类贷款及贴现等。

    第二章 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第五条 评估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依据贷款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为不良贷款。

    第六条 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实际是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主要依据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物资保证程度;
    同时,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即贷款逾期天数)和还款意愿,以及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信贷管理等因素。

    第七条 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归属此类的贷款包括:

    (一)各类储备贷款(不包括储备挤占挪用贷款);

    (二)粮棉油正常商品库存占用贷款(包括粮食合同收购贷款和种用大豆收购贷款);

    (三)正常期限内粮棉油收购、调销费用贷款;

    (四)正常期限内简易建仓贷款。

    第八条 关注贷款。借款人目前有偿还贷款本息能力,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归属此类的贷款包括:

    (一)商品粮油超期库存占用贷款;

    (二)粮棉油正常结算资金占用贷款;

    (三)商品粮销售应收补贴占用贷款。

    第九条 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归属此类的贷款包括:

    (一)商品粮棉油陈化(变质)库存占用贷款;

    (二)粮棉油销售超期结算资金占用贷款;

    (三)逾期180天(含)以内的粮棉油收购、调销费用贷款和简易建仓贷款;

    (四)未审核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挂账占用贷款;

    (五)经审计认定的粮油企业各类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贷款。具体包括91粮食年度末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贷款、1998年5月31日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贴息新增挂账和不合理贷款、地方政府消化本息新增挂账和不合理占用贷款等;

    (六)各类棉花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贷款。具体包括1992年度末中央和地方政策性棉花财务挂账占用贷款;
    1993—1998年度中央和地方政策性棉花财务挂账占用贷款;
    新疆棉花计息挂账占用贷款;
    竞卖1998年度及以前商品棉未弥补亏损占用贷款;
    竞卖出疆棉未弥补亏损占用贷款;
    棉花及国家专项储备其他未弥补亏损占用贷款等;

    (七)处理商品陈化粮亏损占用贷款;

    (八)老商品粮销售应收补贴占用贷款。

    第十条 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归属此类的贷款主要是无库存物资保证的贷款,具体包括:

    (一)经审计认定由企业消化的粮食新、老财务挂账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

    (二)中央核复的棉花企业经营性财务挂账占用贷款;

    (三)未划转的粮棉附营业务占用贷款;

    (四)商品粮亏损挂账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

    (五)棉花未弥补亏损占用贷款;

    (六)商品棉亏损挂账占用贷款;

    (七)1998棉花年度以前发放的棉花初加工贷款;

    (八)粮棉企业挤占挪用占用贷款;

    (九)逾期180天以上的粮棉油收购、调销费用贷款和简易建仓贷款;

    (十)未划出的除粮棉企业和其他储备企业以外的贷款。

    第十一条 损失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归属此类的贷款包括:

    商品粮棉油呆账贷款和储备呆账贷款、粮棉附营业务呆账贷款、其他呆账贷款等。

    第三章 贷款风险分类的认定与监测

    第十二条 贷款风险分类认定与监测要按照“适时认定、科目归类、按月监测、季度分析”的原则进行。

    贷款五级分类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中国1998年之前的贷款分类

    1998年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种合称为不良贷款,在我国简称“一逾两呆”。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
    呆滞是指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停止、项目下马的贷款;
    呆账是指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确定已无法收回,需要冲销呆帐准备金的贷款。中国商业银行的呆帐贷款大部分已形成应该注销而未能注销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在当时的企业制度和财务制度下,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办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比如未到期的贷款,无论是否事实上有问题,都视为正常,显然标准不明,再比如,把逾期一天的贷款即归为不良贷款似乎又太严格了。另外这种方法是一种事后管理方式,只有超过贷款期限,才会在银行的帐上表现为不良贷款。因此,它对于改善银行贷款质量。提前对问题贷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常常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随着不良贷款问题的突出,这蛾类分类方法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编辑本段中国1998年的贷款五级分类

    正常贷款

    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

    关注贷款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

    次级贷款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

    可疑贷款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

    损失贷款

    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部分,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从银行的角度看,也没有意义和必要再将其作为银行资产在账目上保留下来,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应立即予以注销,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100%。

    编辑本段贷款五级分类详细标准

    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标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充分分析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参照下列基本标准初步划分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档次后,严格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正常类

    (1)借款人有能力履行承诺,还款意愿良好,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状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2)借款人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现金流量充足,不会对贷款本息按约足额偿还产生实质性影响。

    正常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一直能够正常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b、贷款未到期。

    c、本笔贷款能按期支付利息。

    关注类

    (1)借款人的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下降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2)借款人或有负债(如对外担保、签发商业汇票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3)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增过大);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或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或担保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6)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7)借款人的管理层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者的品行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8)违反行业信贷管理规定或监管部门监管规章发放的贷款;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次级类;

    (10)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借款人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11)借款人处于停产或半停产,但抵(质)押率充足,抵质押物远远大于实现贷款本息得价值和实现债权得费用,对最终收回贷款有充足的把握;

    (12)借新还旧贷款,企业运转正常且能按约还本复息的;

    (13)借款人偿还贷款能力较差,但担保人代为偿还能力较强;

    (14)贷款的抵押物、质押物价值下降,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
    保证的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15)本金或利息逾期(含展期,下同)90天(含)以内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0天(含)以内。

    关注类参考特征:

    a、宏观经济、行业、市场、技术、产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或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对借款人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贷款的能力尚未出现明显问题。

    b、借款人改制(如合并、分立、承包、租赁等)对银行债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c、借款人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

    d、借款人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贷款担保合法、有效、足值,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追偿担保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e、担保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不超过90天(含)。

    g、本笔贷款欠息不超过90天(含)。

    资料之一:关注类贷款,其他银行还列举如下特征:

    借款还款意愿;
    贷款抵押物、质押物价格下降,或银行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
    贷款保证人的财务状况出现疑问;
    银行未能对贷款实施有效的监督或档案丢失。

    次级类

    (1)借款人经营亏损,支付困难并且难以获得补充资金来源,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负数;

    (2)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债权人债务;

    (3)借款人已不得不通过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来维持生产经营,或者通过拍卖抵押品、履行保证责任等途径筹集还款资金;

    (4)借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贷款的;

    (5)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对正常经营构成实质损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6)借款人处于半停产状态且担保为一般或者较差的;

    (7)为清收贷款本息、保全资产等目的发放的“借新还旧”贷款;

    (8)可还本付息的重组贷款;

    (9)信贷档案不齐全,重要法律性文件遗失,并且对还款构成实质性影响;

    (10)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可疑类;

    (11)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发放的贷款;

    (12)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含)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含)。

    次级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且难以获得新的资金。

    b、借款人正常营业收入和所提供的担保都无法保证银行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c、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需要对该笔贷款借款合同的还款条款作出较大调整。

    d、贷款逾期(含展期后)90天以上至180天(含)。

    e、本笔贷款欠息90天以上至180天(含)。

    资料之二:次级贷款,其它银行还举例如下特征:

    借款人净现金流量为负值,支付出现困难,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妨碍债务的清偿,预计贷款损失在30%以下,贷款本金逾期91天至180天(含)。

    可疑类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建状态;

    (2)借款人实际已资不抵债;

    (3)借款人进入清算程序;

    (4)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涉及重大案件,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5)借款人改制后,难以落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或虽落实债务,但不能正常还本付息;

    (6)经过多次谈判借款人明显没有还款意愿;

    (7)已诉诸法律追收贷款;

    (8)贷款重组后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损失类;

    (10)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91天以上。

    可疑类参考特征:

    a、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经银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后,贷款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

    b、借款人连续半年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收入来源不稳定,即使执行担保,贷款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c、因资金短缺、经营恶化、诉讼等原因,项目处于停建、缓建状态的贷款。d.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且当年继续亏损。

    e、银行已诉讼,执行程序尚未终结,贷款不能足额清偿且损失较大。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180天以上。

    g、本笔贷款欠息180天以上。

    资料之三:可疑类贷款,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预计贷款损失率在30%—90%之间;
    贷款本金逾期人(含展期后)180以上。

    损失类

    (1)借款人因依法解散、关闭、撤销、宣告破产终止法人资格,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借款人及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2)借款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且复工无望,或者产品无市场,严重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并对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3)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4)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
    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贷款,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或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5)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判处刑罚,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农村信用社依法追偿后无法收回的贷款;

    (6)借款人及其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农村信用社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7)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帐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8)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农村信用社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9)银行卡被伪造、冒用、骗领而发生的应由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净损失;

    (10)助学贷款逾期后,农村信用社在确定的有效追索期内,并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向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11)农村信用社发生的除贷款本金和应收利息以外的其他逾期3年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

    (12)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贷款;

    (13)符合《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金[2005]50号)规定的被认定为呆账条件之一的信贷资产;

    (14)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即使处置抵(质)押物或向担保人追偿也只能收回很少的部分,预计贷款损失率超过85%。

    损失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b、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已保险补偿后,确实无能力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银行经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c、借款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d、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贷款,又无其他贷款承担者,银行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

    e、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后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银行仍然无法收回的贷款。

    f、由于上述a至e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对依法取得的抵贷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贷资产接受费用,小于贷款办席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g、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授予上述a至f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银行经追偿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h、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资料之四:损失类贷款,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经国税部门未能核销的贷款;
    预计贷款损失在90%以上。

    说明:

    1、正常、关注、次级、可疑类贷款的基本分类标准是各类贷款的风险表现基本特征形式,采用的是列举法,不可能穷尽。它们只是贷款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2、分类中,关键是要把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贷款的损失程度,并结合担保分析后进行初分结果调整,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编辑本段延伸阅读

    从2004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标准,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此前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损失四类。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以前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是“一逾两呆”(逾期贷款是指借款合同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是指逾期超过一年期限仍未归还的贷款,呆账贷款则指不能收回的贷款),这是一种根据贷款期限而进行的事后监督管理方法。“一逾两呆”的不足就是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贷款到期时间来考核贷款质量,就会引发借新还旧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笔不良贷款变为正常贷款,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风险。这种分类法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达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而五级分类法正是克服了它的有关弱点,可以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盈亏状况,因此成为改良贷款质量管理方法的选择。

    贷款的五级分类仅提供了一种贷款的分类方法,与风险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并不一致,因此,像“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这样的提法是错误的

    实施信贷五级分类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五级分类工作对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要有信贷管理经验,还要有丰富的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敏锐的判断能力。因此,要着力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二、注重分类过程。五级分类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覆盖了从贷款发放到帐面消失的整个周期,较为科学地判断贷款风险程度,可以及时发现贷款出现的问题,准确识别风险,因此,五级分类过程本身就是信贷管理的过程,要通过贷款五级分类的实施达到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的目的,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三、防止作为突击工作来抓。贷款五级分类要求不间断地对借款人的报表、现金流量、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一项经常性的日常工作。因此,应通过制度建设对贷款五级分类程序和任务作明确的规定,不能当作突击工作来抓。

    四、防止只作为事后的管理方式。贷款五级分类涉及贷款管理的全过程,贷款风险分类不仅在于对不良贷款的管理,重点在于对正常贷款的管理,贷款风险分类是一个循环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它渗透到贷款的审查、发放、提取损失拨备、后续跟踪管理等各个环节。不能把贷款五级分类只作为事后的管理方式。

    五、注重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农村信用社是立足农村,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借款户多为农户和小型私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低,部分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连续、不完整,从财务报表中无法准确进行财务分析,因此,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

    贷款四级分类:

    一、正常

    二、逾期。指借款合同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

    三、呆滞。逾期超过一年期限仍未归还的贷款。

    四、呆账。呆账贷款则指不能收回的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

    一、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二、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三、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四、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五、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五级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级分类是一种根据贷款期限而进行的事后监督管理方法。“一逾两呆”的不足就是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贷款到期时间来考核贷款质量,就会引发借新还旧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笔不良贷款变为正常贷款,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风险。这种分类法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达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而五级分类法正是克服了它的有关弱点,可以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盈亏状况,因此成为改良贷款质量管理方法的选择。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为了提高贷款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我社根据上级管理部门文件精神和《**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操作要求,统一部署,紧密安排,扎实有序地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我社终于初步完成了全部信贷资产的认定、复审和归类建档工作。

    截止到**年*月**日,我社表内信贷资产余额*****万元,其中表内资产中企事业单位(含行政村)**户*****万元,自然人一般农户***户****万元,十万元以上自然人**户****万元。表外信贷资产余额****万元,其中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户****万元,已核销贷款呆帐***笔***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笔***万元。经统计,我社五级分类后表内信贷资产正常类****万元,不良类****万元,相对于四级分类,不良贷款额增加了***万元, 不良占比上升了*个百分点。现将我社贷款五级分类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贷款五级分类是以信贷资产的风险性作为评定贷款质量的重要方法,相对于“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五级分类能够准确、及时、动态地反映出贷款潜在风险,并能对信贷风险有效地进行预警和防范。因此,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对于改善我社信贷资产质量,提高我社信贷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做好这项中心工作,我社及时组织信贷、会计以及稽核部门人员强化学习,深刻领会上级文件精神,明确五级分类的基本内涵,让大家充分认识这项工作

    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同时,我社按照上级要求,明确信用社主任是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责任人,信贷员为资料收集整理的责任人,使大家增强了工作责任感,确保了五级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二、成立组织、合理分工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障分类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我社按照东区联社的统一部署,于***年*月**日成立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了各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职责。其中:会计部门人员负责原始信贷档案的整理和调阅工作,信贷部门人员负责基本资料收集、财务报表分析、电子表格填制以及初分认定工作,其余人员负责分类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切实做到了组织到位、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同时,要求大家通过这次贷款五级分类,及时发现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理念,加强信贷管理,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管理水平。

    三、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在分类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工作要求,采取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使五级分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具体做法是:

    1、组织培训,提高分类技能

    加强五级分类培训工作是提高信贷人员工作能力和分类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为了做好这项基础工作,我社按照联社部署,及时组织学习《**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以及相关文件精神,统一发放学习教材,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

    所有参与分类的人员充分认识五级分类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为搞好贷款五级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收集资料,准确把握风险

    在完成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动员信贷人员深入各借款企业及自然人收集分类基础资料,要求信贷人员对借款企业及个人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摸底,既要保证资料收集的真实完整,又要保证对借款单位行业前景和经营效益分析的准确预测。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我社采取收集资料和分类认定同步进行的方法,抽调部分人员专门负责资料收集,其余人员将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统一整理,并结合借款户相关经营信息及时进行分析、预测和初步认定。与此同时,我社还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相关信息数据的电子录入和编辑工作,确保初分数据准确、分类结果真实。当信贷部门完成初分认定工作后,信用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小组人员进行讨论认定,对信贷资料的完整性和初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查,并适时作出相应调整,尽最大可能将认定结果的偏离度控制在最低限度。

    3、整理资料,完善档案管理

    根据《**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结合上级联社有关会议文件精神,我社在完成贷款分类初分、复审工作的基础上,由信贷部门负责对所有档案资料统一归集整理,将全部分类资料形成书面报告并拷贝成电子文档。同时,我社以*月**日为时点,对分类后的信贷档案资料采取“分区保管、专人负责”的工作方法,建立“权证区”“立卷区”“归档区”和“综合区”四个档案区,同时结

    合省联社有关规定和信用社实际,将信贷档案设定相应区域代码和类别代码。为了便于管理,我社又自行编制信贷资料电子档案清单,基本达到了“存放有序、查找及时、管理规范”的档案管理要求。

    四、工作回顾

    五级分类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相对来说,对我们基层信用社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了如期完成这项大规模的分类工程,我社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组织会计、稽核和办公室人员全力参与。虽说只有短短的三个多月,但他们却放弃许多宝贵的休息时间,付出了许多艰苦的劳动,大家毫无怨言,凝心聚力,一心扑在五级分类的第一线,最终使我社在联社验收日之前完成了全部信贷资产的分类认定和整理归档工作。更值得欣慰的是,通过这次分类,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贷款五级分类实行动态监测的科学性,同时也使信贷人员提高了对信贷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这将对于我社以后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五、难点与建议

    在这次分类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点就是企业分类资料难以收集完整(关停企业更为突出),一些私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报表数据不真实,有时甚至上下年度之间的数据都不能衔接,这无疑给我们的分类工作增加了分析难度,进而也影响了分类的准确性。

    再者,由于我们初次接触五级分类法,理论水平还很不成熟,有时可能会凭借主观臆断猜测还款的可能性,难免会出现认定误差 。

    由此,我们建议上级部门能够把五级分类纳入电子化管理,一要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内容详实的信息资料库,实现信用资料和财务数据共享,以防贷款信息失真。二要加快五级分类管理软件开发,以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认定结果的不利影响。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中国加入wto,使金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由计划变为现实,中国金融业用时间换空间进入倒计时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否则生存难保:一是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二是减少不良资产,提高与外资银行比肩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后者,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并成为国务院今年对国有商业银行下达的第一任务。

    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就好比我们银行打一场信贷管理的革命战役。2003年3月中国银监会成立后的首要急务就是在所有金融机构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结束双轨制,正式实施五级分类制度。至此,距1993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技术援助并引入贷款风险分类正好十年。五级分类工作推行近一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信贷开展的情况如何、效果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何改进对策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此我愿意以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在座的各位专家一起回顾和探讨。

    一、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回顾起来,今天商业银行实施的贷款五级分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五级分类取代四级分类,是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也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理念的建立和引入阶段(1993年至1997年)我国银行早期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沿袭的是1988年财政部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即计划经济体制下为财政税收政策服务的分类方法,界定不良资产的标准为期限:即规定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逾期三年的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俗称“一逾两呆”。很显然,在这种以期限为主导的分类方法下,很多贷款只要不到期就被视为正常,银行有更多的空间随意发放贷款或对贷款疏于管理,逾期贷款不积极催收,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债权。这既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发现和控制风险,导致文秘114版权所有收入高估,同时也不利于监管当局从银行外部监控风险,与国际惯例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赖账文化”盛行的制度性根源。

    199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贷款通则》,对逾期和呆滞贷款的定义作了调整,例如规定贷款过期一天即为逾期,逾期一年为呆滞,或逾期虽未满一年,但企业停产、项目下马的,也可划为呆滞。但总的来看,《通则》基本上重申了财政当局从税收角度制定的贷款分类方法。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借由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的技术援助,开始学习和了解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将五级分类法引入中国。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五级分类。

    (二)“鸵鸟政策”时期的“清分”试点阶段(1998年至2001年)1998年5月,央行在广东开始“清分”(清理银行资产,为贷款分类做准备)试点,要求广东境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三个月内完成辖区全部金融资产的清理和分类,形成上呈国务院的试点报告,并在次年春天将五级分类法扩展到全系统。这是一场中外非常关注、结果却有虎头蛇尾之感的尝试。三个月后,广东的“清分”试点结果表明,按五级分类计算出的不良资产比例,比“一逾两呆”下的不良资产比例要高近20个百分点。当时的央行无论从认识水平或管理手段上都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且意见对峙激烈,大多数人认为五级分类“国际惯例”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根本没有能力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准备金;
    另一部分人支持推行五级分类,讽之曰“买不起药就不看病”。内部的争执使随后出台的各项政策及其执行颇为暧昧和矛盾。后来称这段时期为五级分类的“鸵鸟政策时代”。

    1999年7月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正式启动五级分类工作,要求到2000年底前完成五级分类工作,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会计处理等均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一切都是按照原来“一逾两呆”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的参考值。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至今也未实行五级分类。2000年9月,央行发布《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对原来的“一逾两呆”标准,做了补充和修订,将“一逾两呆”改名为“四级分类法”,从字面上看,和五级分类法的区别不过一级而已,但从管理理念、分析内容和分析方式上二者有着根本区别,不可能通过改良或调整而互相替代。五级分类法“70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至少需要五至七年积累数据,才能建立一套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如果央行从1998年就开始正式推行五级分类法,到银行业按wto承诺全面开放的2005年,正好还有积累贷款分类数据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时间,而央行也能够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指令性、简单化的监管转变为对风险及其损失准备是否充足的监管。事实上整个中国银行业走了弯路,“鸵鸟政策”延缓了中国银行业全面实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步伐。

    (三)两种分类方法并轨运行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金融改革的路径曲折迂回,方向大体一致,而具体的动力来源则出人意料之外。正在央行发布重申“一逾两呆”规则的《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同时,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明确规定上市和准备上市的银行要对公众披露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贷款分类也就进入了两种分类方法并轨运行的阶段。从1998年开始建设银行等几家大银行陆续在内部使用五级分类法,由于央行的考核标准仍然是“一逾两呆”,商业银行因此要上报两套数据,而且主要按“一逾两呆”上报数字和提取保证金,五级分类的数据只是备案而已,没有监控指标。一方面,商业银行监管负担加重,造成其基层行大量的重复劳动;
    另一方面,在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情况下,缺少外部压力的中国商业银行难以自觉严格地实行五级分类法。

    民生银行是首家公布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的上市银行,被当时舆论认为开“透明上市”之先河。随后的招行、深发行、浦发行也从2001年开始,批露贷款五级分类结果。但这些上市银行毕竟是中国银行业里的一小部分,占据银行资产60以上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此时对完全接受五级分类、决策者对按此披露银行更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可能引起的后果,都还心存疑虑。2001年12月央行再次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从2002年起,在中国各类银行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实施范围包括国内所有银行,可时隔一年后,农业银行首次公布其不良贷款率为30.07,令人惊讶的是,这仍是一个在“一逾两呆”口径下获得的数据。由此可知,几大银行执行五级分类的情况也并不乐观。

    4、五级分类法正式全面实施阶段(2004年1月1日开始)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正式成立,刘明康主席说银监会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力推所有有信贷业务的机构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五级分类制度,并取消贷款四级分类制度。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从2003年底开始停止按“一逾两呆”划分贷款及报送、执行,期限管理只作为银行内部的参考数据,无须上报监管当局。

    《通知》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和彻底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扩大风险分类管理的信贷资产范围至表内和表外所有信贷资产;
    对贷款逾期天数与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更明确细化的指导性原则,对重组贷款设立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一是把过去试点阶段各方面反应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准重新明确,如重组贷款、收回的抵债资产、重组贷款的观察期等;
    二是对商业银行提出制度性、规范性要求;
    三是针对商业银行执行、落实贷款分类情况的检查;
    四是配套信用环境建设、商业银行真实的信贷档案管理等政策和制度,《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也将进行相应修改,为全面实施风险分类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二、五级分类法是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更科学、全过程的管理方法

    与四级分类法相比,五级分类方法更能真实全面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五级分类方法更能真实的反映贷款的质量。

    五级分类法考查的是借款人偿还债务的实际能力。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贷款到期未还,即转入逾期,逾期180天即转入呆滞,形成不良贷款,进入不良贷款就预示着风险和损失。但实际上,逾期不一定存在很大风险,也不能完全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逾期情况各有不同;
    同样,未逾期的贷款不能说明就没有风险。前一种情况如去年的债转股走帐:在债转股走帐之前,大部分贷款一逾两呆形态为逾期,甚至呆滞,但实际上这些贷款由于政策性原因,基本不存在风险,划归为不良贷款显然不合适;
    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存在风险的未逾期贷款上,因为有些贷款尽管表面上没有逾期,但事实上借款人已经资不抵债丧失还款能力,或银行用变相展期的方法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春都集团在去年年底实际已经资不抵债,但其在各家银行的贷款的一逾两呆形态仍然有保持正常的,显然这样的贷款如果仍然列入正常是不合适的。

    在2000年,上述的后一种情况就已经引起了人民银行的关注,并出台了不良贷款认定办法,对一逾两呆方法的不足进行补充,其实这种不良贷款认定的方法类似于五级分类方法,较一逾两呆方法更先进的是五级分类方法不仅解决了上述第一种情况,而且对前一种情况中一逾两呆中的不良贷款进行了调整。

    (二)五级分类是一个对贷款进行全程动态管理的过程

    与一逾两呆方法相比较,五级分类方法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对贷款全过程的动态性管理,也就是说,五级分类方法不仅是对信贷资产质量真实反映的评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贷款管理手段。而一逾两呆方法则仅仅是在到期后反映贷款的形态,是一种事后监督的管理方法,没有对贷款综合情况进行动态评价的过程。五级分类法的贷款动态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每季度分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当期的企业情况、贷款情况同上期进行比较,根据变化评估贷款的风险情况;
    二是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分类材料上,分类材料的收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贷款情况包括企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过程;
    分类材料的涵盖面较贷后管理要广,其内容更加具体、分析更加具有综合性。

    (三)五级分类是较一逾两呆更科学的考核方法

    人民银行在以往年度对商业银行是以一逾两呆口径进行考核的,虽然近三年实行的双轨制,但仍然以一逾两呆口径为主。在这个考核过程中,由于一逾两呆以逾期时间进行分类的局限性,使商业银行可以在时间上作文章。如用转贷、展期等手段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这是一逾两呆方法仅以定量分析所产生的弊病,但五级分类方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分析,无实际回收成果的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的手段,在五级分类考核中无用武之地。

    三、五级分类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具体分类方法的不同运用情况影响了五级分类的真实性

    (一)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一是分类标准不统一,影响了分类数据的可比性和实用性。由于《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只对五个类别进行了核心定义,其内涵和外延不清晰,损失比例判断存在较大的空间,使各行在认定标准掌握上存在差异,各行不良贷款率的差距不能反映其资产质量的真实差别,不利于银行间的比较和监管当局的统一监管。二是高比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规定,影响了贷款风险分类的准确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除提取一般准备金以外,还要根据贷款风险程度提取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而且准备金的提取要和贷款风险程度相匹配,比率较高,如对可疑、损失类贷款的专项准备金计提比例分别为50和100。目前,工行、农行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按要求计提对银行当年的利润影响较大。部分行为了短期政绩,人为调整贷款的风险类别,使贷款的风险程度不能真实反映。三是部分法规、制度与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不匹配,不利于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推行。如《贷款通则》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中不良贷款的判定标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等。

    (二)五级分类方法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因素不均衡,影响分类结果的质量。

    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与一逾两呆定量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其定性的分析判断,而不是单以贷款是否到期评判贷款的风险,这是该方法的优点,但在分类审批认定工作中决定划分级别的因素绝大部分为定性因素,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主观性风险判断容易造成分类结果不准确:

    1、目前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中,完全依靠分类人员的主观判断,没有定量指标作为参考,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影响着分类人员对贷款风险的判断,甚至影响分类人员对贷款级别的划分,极易造成高估或者低估风险。

    2、分类结果在不同地域间的贷款分类差异较大。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在一个地区分类级别为正常的贷款,用另外一个资产质量较好的地区的贷款风险标准评判,很可能就会被认定为关注类,甚至次级类,这样由于地区之间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不同,甚至同一地区不同银行的分类标准不同,很容易出现对贷款风险整体高估或者低估风险现象。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主观性的因素使不同支行对客户甚至同一客户存在的风险状况判断不一致。

    3、不同的经济周期同样也影响着分类的结果。在经济萧条期,大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反之,在经济快速增长期,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对贷款的偿还能力会有很大差异。这样判断企业还本付息能力就有较大差异。因为分类人员要摆脱局部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困难的,出现随着国家或区域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自觉改变分类标准的现象。

    (三)现行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中存在技术性障碍

    l、现行计算贷款预期损失比率的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其计算公式中分子项“预计贷款本息损失额”在通常情况下很难确定,除非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否则在我国法律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决定其损失额度的不确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有企业领导人的道德风险,有地方司法环境的影响等等。在上述情况下,我们确定的贷款预期损失比率只能是一个主观判断数值,其科学性难以保证。

    2、几种类别之间如何明确划分界限。譬如按照人民银行的现行“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正常类贷款是:“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是:“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进入正常类和关注类的前体是借款人必须依靠正常营业收入能够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是“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和“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的显著区别在哪里呢?这是很难把握的,因此必然会出现同一笔贷款,既可以分为“正常”类,又可以分为“关注”类,如何科学确定其分类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

    再如,次级类贷款可以有20%(含)以下的损失比率,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区间在大于20%并小于等于90%之间,预期损失比率在90%以上的贷款为损失类,在损失比率无法或难以科学、准确确定的情况下,一笔贷款究竟是次级类还是可疑类贷款,是可疑类还是损失类,是很难把握的。

    3、个人类贷款的风险分类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内个人信贷需求的增长,逐渐出现了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个人耐用品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多个个人类信贷品种,这些贷款的特点是额度不大,但户数多,贷款后管理工作量大,尤其在我国尚未建立个人征信体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每笔个人类贷款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这样给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个贷笔数多,逐户逐笔按照公司类客户分类方法进行搜集材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因此各行基本是将一逾两呆分类中各级别与五级分类中的级别相对应,这种相对应的方式容易产生低估或高估贷款风险的问题。

    四、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改进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少数分支机构还处于应付摸索状态。

    五级分类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工作,技术性也较强,还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在规范管理上有一定难度,需要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才能做好。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行对五级分类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从目前看,各商业银行下属的一些分支行出现偏差。一是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经营、轻管理”,着重抓收息、抓盘活、抓保全,轻视了信贷资产的动态监测、风险管理,表现在贷款五级管理推行后,各行的培训、指导、检查工作没有跟上,措施不硬,使基层行产生了可重可轻的思想,把贷款风险分类看成是一件简单的统计报数工作,影响了贷款分类质量。二是企业对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不重视,缺乏理解和支持。表现在贷款企业不主动向银行报送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个别企业受利益驱动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三是政府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对“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反映平淡,认为是银行的事,宣传、支持不力。

    这种“配角”或陪衬情况,与考核导向是大有关系的。一些分支行领导实际上并未重视这项工作,少数单位甚至认为是“软指标”和多此一举的“负担”,没有在这项工作上真正用力。尽管各家商业银行都曾多次强调和进行通报,但因为没有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一些行的工作还处于敷衍应付状态,个别领导对这项工作很少过问,业务部门缺乏专人管理,数据输入、上报不及时,平衡性、准确性较差等。

    (三)基层信贷人员数量少,培训少,难以达到岗位素质要求。

    目前各商业银行存在的一个通病是基层信贷人员人少、事多、任务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五级分类是一个新事物,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不多,尽管从上至下层层都搞了一些培训,但并非人人都搞明白才上岗,未经培训而边干边学的人不少,许多基层信贷人员对分类岗位要求达到的会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等技能实际并不具备。此外,由于信贷人员岗位流动较快,部分早期获训人员已换岗或调出,分类工作又有工作量大(每笔业务均要分类)、事务集中、频率快、时间紧等特点,基层信贷人员几乎是超负荷工作,不堪重负的抱怨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类质量和效率。

    这种对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应付现象的突出表现在客户端信息收集和分类依据的基础材料上。自2000年起实行按季上报制度后,对客户经营、财务、还本付息的情况必须进行动态跟踪和采集,但有的分类材料提供的背景数据是前两年的,没有最新信息;
    有的信息残缺不全,如只有少量财务信息,没有非财务信息;
    有的干脆将上季度的分类结论直接引用;
    个别的什么信息都没有,就填一个结论、签个名,而后面的审核人员清一色只盖个名章。总的看来,由于前台客户部门或不够重视,存在对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应付现象,致使现在五级分类的基础材料不过关,导致分类的随意性、偏差性较大。

    (四)技术支持手段保障欠有力,影响分类工作时效和真实性。

    目前的五级分类工作,尽管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相应的指导原则、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制度,但在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术含量方面还比较欠缺。有些基层行还是手工作业,有的虽然依托了已经开发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但由于该系统与会计账务信息统计分属于两条线运行,加之在开发后打的“补丁”较多,导致系统稳定性、严谨性不够,信息传输过程中经常出现漏缺或丢失现象。这种情况致使各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总行每抽取一次数据或做一次汇总分析都要花大量时间查询,上下反复传递核对,既影响了效率,也使分析管理人员对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缺乏自信。

    (五)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质量还有较大差距

    1、对分类核心定义掌握不一致,分类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五级分类核心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有效性的判断,虽然也有一些定量指标,但依靠经验和定性因素决定形态的成份较大,而大多数基层人员又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在理解上也有偏差,尤其对损失率的估计很难界定清楚和准确,故对不良贷款发生高估或低估的情况还比较多,有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五级分类不良率低于一逾两呆不良率几个百分点,有的则高出很多。从整体上看,工作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详实性令人存疑。

    2、贷款风险分类次数过于频繁影响分类质量。按以往按季度进行贷款风险分类中的经验,贷款余额大、户数多的商业银行如果要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分类工作,从上一次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结束到下一次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开始,中间的时间间隔大概在一个月左右,短时间的间隔不仅不利于分类质量,而且增加管理费用的支出。一是贷款风险分类的间隔时间短,借款人的情况变化不大,信贷经营部门处于一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疲于应付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完成,因此分类材料变动不大。二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在第二个月的上旬完成,并且有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季报,在第下个季度才能够完成,所以贷款风险分类所参考的财务数据信息滞后,不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当期财务情况和存在的风险。三是对大部分经营情况比较稳定的企业和已经形成呆滞的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的情况变化不大,甚至没有什么变化,但每次贷款风险分类仍然要对这些客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频繁的分类,这种费用支出更大。

    3、分类工作中所取得的企业财务资料与实际分类时间不相匹配影响贷款风险分类质量。在五级分类工作中,由于每期的分类工作开始时间与财务报表的报告期不能统一,所以在分类工作中,所参考的财务数据不是本期的财务数据,只可能为上一期、甚至上二期的财务数据,这种情况不利于分类工作的动态管理作用的及时性、准确性,致使实际分类目标的经营状况要滞后。

    (六)贷款五级分类的实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分类与管理衔接不紧密,对实际工作的指文秘114版权所有导作用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已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但大部分规定中只讲了如何分类、上报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而没有强调如何将分类结果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挂钩,没有把五级分类真正同防范资产风险、改善信贷质量和提高经营效益结合起来。这样五级分类工作就成了一项孤立、临时、阶段性的工作,弱化了新管理办法的功能,故而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分类材料只满足应付上报的需要,而缺乏将分类中发现的客户或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信贷经营或政策制定等部门作为改进工作或决策的参考,更缺乏按贷款风险分类等级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安排。二是缺乏对分类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和维护,忽视了贷款五级分类对商业银行资产的适时监控、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分类质量的高低准确与否与分支行的管理经营业绩好坏没有对应关系,许多人感到不疼不痒,弃之不允,用之不安,出现了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分类经办人员辛辛苦苦做出了分类材料,另一方面管理部门汇总分析上报后就将这些材料“束之高阁“,既形成了资源浪费,也挫伤了分类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三是有的分类程序(如“本级认定、分级审批、逐级上报”)决定了分类数据的滞后性,不能及时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五、商业银行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途径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五级分类在贷款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分类工作的认识,以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把五级分类工作向前推进。

    针对分类工作的认识及分类方法在贷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要从意识上改变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对五级分类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消除对五级分类工作的消极应付态度。在这方面,中国银监会要在推行中起到牵头的作用,要时刻关注五级分类方法在各家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情况,扬长避短,从定义、分类标准上以及在贷款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使五级分类方法更加合理和科学,使各家商业银行真正把五级分类方法作为贷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从而主动应用五级分类方法,而不是在政策制度下被动的使用。

    其次,在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考核中,尽快推出包括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在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考核体系,切实与经营管理业绩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运用挂起勾来,对超过上下限的商业银行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对达到理想值的商业银行及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推进五级分类方法的实施。

    (二)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大科技开发力量,将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贷款风险分类的依托。

    在人力资源分配上,目前除一些以负债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外,偏重资产业务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基本都存在基层信贷人员人少、事多、任务重、人员素质不高等通病,这种通病已经引起了各商业银行的重视,如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明确下文要求各级行的信贷人员占比达到15,并且准备实行风险系统垂直管理制度。针对这种情况,各商业银行应该增加基层信贷人员的数量,加强对基层信贷人员培训,提高分类人员的质量,信贷经营人员与风险分类人员相分离,设置专职信贷风险分类人员,保持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稳定,宣判风险分类档案管理,必要时人民银行可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贷款户数等指标规定一个综合性的人员配备指导意见。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术含量。目前,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完善的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各类管理和分析数据、信息可以迅速、准确的汇总,由于各商业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支行有很多的层次,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单纯依靠手工进行五级分类数据的汇总其工作量巨大,且准确性难以保证。目前虽然各商业银行均在不同程度上开发了相应的五级分类支持软件,但汇总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仍不能完全保证,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抽取和查询数据的效率不高,系统稳定性和严谨性不够。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五级分类支持软件的科技开发力量,在保证系统稳定和严谨的基础上,与会计帐务信息统计相联接,依托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

    (三)增加贷款五级分类中定量分析的占比,使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从银监会下发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意见看,认定每笔贷款的级别的依据中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占比过大,主观分析过大直接的可能是人为因素影响分类结果,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评价和考核。建议对贷款风险分类的方法进行一些修改,增加定量指标的占比,使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达到一定的平衡,减少高估或者低估风险的可能性。一方面,在原有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定量分析的指标,从而提高定量分析的占比,对定性判断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将部分具有一定弹性的定性判断标准进行量化,使分类人员在分类工作中主观判断和量化指标相结合,规范和统一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四)建议银监会就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在商业银行间进行横向比较,推广好的经验,使商业银行间取长补短。

    在以往几年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分类的方法和制度,有的商业银行还开发了自己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甚至相当的完善,成为了贷款风险分类的依托平台,但也有的商业银行在五级分类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的商业银行机构目前还没有实现微机操作,完全依靠纸制手工作业,这不利于档案管理、数据汇总和信贷信息的查询。这些商业银行间的优势和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各银行间对管理手段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对自身及其它银行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明确,不利于贷款风险分类方法的发展。在这个方面,银监会可以就此进行横向比较,加强互相学习和行际交流,使商业银行间取长补短。

    (五)营造商业银行敢于暴露风险、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的环境。一是要转变观念。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要生存就要承担风险。在市场经济中,贷款发生损失是必然的,健全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是为了使贷款损失最少。二是商业银行要改进现行降低不良率的单一考核标准,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鼓励基层信贷人员全面获取、运用信息,真实反映贷款的风险类别,充分发挥贷款风险分类发现问题和揭示风险的核心作用。三是监管部门要鼓励商业银行敢于对贷款风险进行真实的分类和暴露,在暴露充分、分类真实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各行围绕降低不良贷款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实际成绩。

    六、建设银行正积极探索贷款十二级分类工作

    (一)推行十二级分类工作的必要性。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依靠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度量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将损失量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两维的内部评级体系中,除了要求客户评级与违约概率挂钩外,为避免集中性风险、将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和预期损失挂钩,积累相关数据,通过细分贷款收窄预期损失的波幅,更为精确地观察贷款质量变化过程,由此,对贷款风险分类也提出了:正常贷款至少分为6-9级、不良贷款至少分为2级的贷款细分要求。从外部监管要求看,2003年末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也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在保证五级分类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根据五级分类的基本原理,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确定的风险分类理念,进一步细化风险分类方法。”

    按照新巴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针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重组改制的关键时机,积极研究在五级分类管理基础进行贷款风险十二级分类的可行性,具有前瞻性,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贷款质量的真实状况,及时足额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
    率先积累预期损失波动数据,为贷款准确定价、实现优质优价原则;
    也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断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国际社会的认可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级贷款风险分类的初步思路。国际银行界的风险分类经过了主观判断、打分模板、打分卡、模型四个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资产分类方法,分类工作量大,技术支持手段比较落后。目前,国际先进银行对信贷风险评级大都建立了的二维评级系统,即客户评级和以其为基础的债项评级。商业银行应积极研发信用风险评级系统,为实现风险分类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平台。

    商业银行可运用国际先进的计量方法和数量分析软件,对客户的行业风险、区域风险、财务风险、信用记录和基本面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简要地分析评价,将所有的分析评价指标最终量化为客户的违约概率,并按照国际通行的客户评级模式-违约概率将客户风险划分为aaa-d十个等级,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客户评级结果具备可比性,同时,避免了由于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评级结果差异。根据信贷资产的逾期、欠息情况以及期限、发放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实现债项评级。商业银行根据影响债项分类的定量、定性因素,参照国际标准,可将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细分为十二级,其中正常贷款分为5级,关注贷款分为2级,次级贷款分为2级,可疑贷款分为2级,损失贷款1级。

    (三)十二级风险分类与五级分类的关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要求客户评级要和借款人违约概率(pd)挂钩,贷款风险分类要和预期损失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挂钩,贷款风险分类侧重于对客户还款能力的评价。因此,初步提出12级风险分类的划分,与五级分类的对应关系。其中正常类贷款对应十二级中的五类,关注类、次级类和可疑类分别对应十二级中的相应两类,损失类对应十二级中的损失类。

    一、正常贷款

    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

    二、关注贷款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

    三、次级贷款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

    四、可疑贷款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

    五、损失贷款

    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部分,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从银行的角度看,也没有意义和必要再将其作为银行资产在账目上保留下来,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应立即予以注销,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95%-100%。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信用社(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借款人: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注册资本50万元,地址***,公司主营业务:摩托车配件等,法定代表人为刘某(50余岁),股东三人,设立股东会,法人代表人执行董事,基本帐户行为工行。

    二、公司经营情况

    该公司发起人原为某国营摩托生产企业员工,后因工厂倒闭破产,刘某联合二名同事成立了该公司,主要为某A公司生产摩托车配件。经过几年发展,该公司现已建立了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及其他用房,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各科室部门比较健全,拥有员工50余人,其中营销人员1人,拥有生产设备40余台,95年购置。按A公司统一管理需要,该公司在其处租赁仓库用于存放产成品,并派驻员工看管,由A 公司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调用其产品,后支付货款。若A公司资金暂时紧张,则以工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支付。目前,公司拥有A公司开户行于2005年12月1日开具的15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一张,期限半年。目前,该公司存在自身研发能力弱的情况,因此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主要依靠B公司的研发能力生产其研发的产品,即代加工产品,由于和B公司建立良好的商业伙伴关系,因此B公司也给予其极大的帮助,公司应付帐款中的80%均为欠B公司款项。

    三、公司借款情况

    1、今年9月5日——今年9月5日,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30万元,公司5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出让、工业用地性质),抵押率50%。

    2、今年2月3日——今年6月3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信用方式,10万元。公司股东会出具银行成队汇票到期优先归还贷款承诺函。

    四、财务报表情况(见附表

    1、2)

    五、风险认定分析

    1、基本分析;
    该公司在今年生产、销售发展平稳,势头良好时,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投入,由于当时资金流动性强,为不占用正常生产流动性资金,该公司在某信用社办理了三年期的厂房建设贷款,金额30万元,贷款用途主要用于更新老厂房,新建钢结构厂房,用其拥有的5亩国有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土地性质为一级工业用地,出让性质,今年8月经专业评估机构评估为60万元,抵押率50%。今年2月,由于该公司应收货款未能及时回笼,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短暂困难,向信用社申请办理了四个月的短期信用贷款10万元,用于企业流动资金。从信用社开展的贷后检查情况看,该公司未挪用借款资金,同时能够按季足额支付贷款利息,无拖欠情况发生。

    2、财务分析:

    2005年

    今年

    今年

    标准值

    资产负债率

    94

    94.3

    67.4

    60%—70% 流动比率

    0.51

    0.49

    0.7

    速动比率

    0.1

    0.12

    0.25

    1 销售利润率

    0.8

    6.5

    9.8

    资产利润率

    0.1

    0.2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6.2

    5.2

    3 存货周转次数

    1.3

    1.9

    3 从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报表来看,各项数据趋向不良,资产负债率连续二年高达94%,而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存货比率均逐年下降,且远低于标准值和同行业平均数。

    ①从公司的流动资产来看,其中存货的比重高达78%,流动比率为0.51,远低于标准值,说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很弱,流动资金缺乏,资产负债情况差。

    ②通过对该公司今年至2005年的销售收入对比分析,呈逐年下降态势,且下降的幅度近50%,与此同时,公司的存货量却在逐年上升,说明公司近三年的生产规模、市场需求量、销售量均呈现萎缩态势,发展的潜力不足,企业步入衰退期。

    ③从公司生产的情况看,其生产产品品种单一,销售渠道单一,未能有效的开展营销工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同时,该公司的生产完全依靠A公司的需求而定,被动性强,及时公司满负荷生产也只能增加存货而已,不能迅速形成收益,回笼资金,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④从公司的销售利润率看,2005年呈急剧下降态势,主要因为主要产品销售量减半,同时自主研发能力差,逐渐演变为代加工企业,而

    代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少。同时公司也意识到现状,加大了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保证流动资金的使用。

    3、现金流量分析

    按照简易法计算,公司2005年现金净流量为4051元,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4040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9989元,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远大于现金流入量,公司只能通过向员工和股东筹集流动资金弥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负值。

    4、担保分析

    ①30万元抵押贷款由公司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出让性质,一级工业用地,经专业评估机构评估抵押足值,抵押率50%,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均办理了公证手续,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使用权在国土部门办理了有效的抵押登记手续,并取得有效的抵押权证,由信用社入库保管。

    ②10万元贷款虽为信用方式,但贷款到期前2日,公司有一笔15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并且公司股东会承诺该汇票到期优先偿还该笔贷款。信用社加强对汇票到期兑付的监督,防止公司挪用,督促归还,因此认为该笔借款风险较小。

    5、非财务分析(简述)

    主要为公司发展潜力不足,营销人员少,产品品种单一,销售渠道单一,被动性强等。

    6、综合认定

    ①虽然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差,但10万元信用贷款有一张15万元先期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做“保证”,因此建议将该笔贷款认定为正常/关注;

    ②公司目前财务状况较差,销售量、利润率、长短期偿债能力均较差,发展潜力不足,有步入衰退期的迹象,如果公司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迅速改变现状,则将影响30万元贷款资金的到期偿还。虽然该笔贷款的抵押足值,且具备升值潜力,但存在的执行难、变现难的情况,因此建议将该笔贷款认定为关注/次级。

    其他案例:

    1、五级分类自然人贷款分类案例

    2、五级分类案例分析(实用)

    1、某农户(信用等级为优秀)于2005年5月15日从信用社贷款1万元,用于养猪,贷款于今年3月15日到期,信贷员在今年3月20日进行分类时,贷款尚未归还,请问:(1)信用社应选用哪种分类法进行分类?(2)分类理由及分类结果是什么? 答案:

    (1)应选用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矩阵分类法进行分类;

    (2)因为该农户信用等级为优秀,担保方式为信用,分类时逾期5天,按照优秀档次的矩阵表,逾期天数在60天以内,应认定为正常

    类。

    2、某农户(未参加信用评定)从信用社贷款1万元用于种植,期限9个月(2005年3月10日-2005年12月10日),由于农作物受灾,该农户暂时无力归还,贷款到期前,申请展期到今年8月20日,信用社同意展期后,该农户外出打工挣钱还贷,信贷员于今年3月20日分类时,听说该农户现汇款1.2万元已到当地邮局。请问:(1)信用社应选用哪种分类法进行分类?(2)分类理由及分类结果是什么? 答案:

    (1)应参照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矩阵分类法进行分类;

    (2)由于该农户未参加信用评定,逾期91天-180天内,为信用贷款,按照未参加信用评定的矩阵表,初步认定为次级,但该笔贷款属于展期贷款,按照《实施细则》规定,应按核心定义进行分类,结合核心定义,该农户目前已有还款能力,但可能存在影响贷款偿还的不利因素,故应最终认定为关注类。

    3、个体户李某以其住房抵押,于2005年3月20日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用于购货,2005年9月20日到期。由于李某货款被骗,无力归还,致使该笔贷款到期后至今没有归还,假如信用社在今年3月20日对该贷款进行五级分类,请问:(1)信用社应选用哪种分类法

    进行分类?(2)分类理由及分类结果是什么?

    4、某乡财政所于1996年1月24日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用于发放教师工资,该贷款于1997年1月20日到期,至今分文未还,期间,信贷员多次催收,财政所领导只认帐不还钱,请问:该贷款分类理由及分类结果是什么?

    答案:由于该户贷款已经逾期9年以上,无任何担保,多次谈判也无明显还款意愿,目前借款人已经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又无担保可供执行,初步认定为可疑类,但由于财政所不符合《贷款通则》规定的借款人资格,所以该贷款属于违规贷款,按《实施细则》规定,应将分类结果下调一级,故最终应认定为损失类。

    5、借款人章某,1996年开始承包经营一家林场,主要经营种植、养殖。章某于2002年8月21日借款60万元,用于林场综合开发,到期日为今年8月20日,以林权抵押,并依法到有关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后来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现处于半停产状态,贷款一直不能归还,作为抵押的林木由于缺乏后续管理,长势不好,价值不高,且难于变现。请问:(1)信用社应选用哪种分类法进行分类?(2)分类理由及分类结果是什么? 答案:

    (1)应选用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法进行分类;

    (2)该借款人经营农场已处于半停产状态,且抵押物价值不高、难于变现,即使执行担保,也要造成较大损失,故认定为可疑类。

    我用过的模版

    借款人背景材料(正常) (一) 借款人背景材料

    借款人

    ,男(女),现年

    岁,

    组人,家中

    口人,

    个劳力,耕地

    亩,(砖混)

    结构(二层)

    楼(房)

    间,价值

    万元,(汽车1辆,价值6万元)(

    )。到今年4月20日,该农户资产总额

    万元,其中流动资产

    )万元,负债总额

    万元,其中在农村信用社借款

    万元。家庭主要经营

    项目(经销

    ),兼营

    项目,2005年家庭实现总收入

    万元,其中项目收入

    万元,总支出

    万元,其中(

    )支出

    万元,(学费)支出(1.5)万元,(住院看病)支出(0.5)万元,收支相抵,2005年全家实现纯收入(

    )万元,现金净流量

    万元,其中经营性现金净流量

    万元。

    该借款户从200 年

    日和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能按期归还贷款利息,自觉接受信用社信贷监督,信用良好。

    (二)

    授信业务背景材料

    )年

    日因

    用途在信用社贷款

    万元,当时的还款来源是(销售)

    收入。经

    客户经理调查,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研究决定,为

    发放

    用途借款

    万元,贷款期限

    年,利率(

    ‰)7.2‰,贷款方式抵押担保。

    )年

    日信用社和

    签定了借款担保合同,本金为

    万元,期限为

    年,利率(

    )7.2‰,贷款方式为抵押担保。

    本笔贷款实行抵押方式,担保人为

    本人,出具抵押担保承诺书,自愿为此笔贷款提供担保,并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

    贷款发放后,贷款责任人根据贷款三查制度,对本笔贷款进行了跟踪检查,指出了借款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三)

    影响借款偿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项目前景看好,销售渠道广泛。

    ②经营管理水平高,财务状况良好。

    ③资金周转快,现金流量充裕。

    ④担保人可靠,代偿能力强。

    ⑤借款人人品好,诚实守信。

    2、不利因素:外欠款较大,资金周转相对减弱,不利于贷款偿还。

    (四)

    初分结果及理由

    该户为人诚实守信,资金实力雄厚,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销售渠道广泛,还款资金来源充足,担保代偿能力强,故评定为正常。

    (五)

    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

    针对该户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求借款人继续加强经营管理,千方百计增加客户群体,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收入;
    另一方面借款人要加大外欠款的清收力度,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贷款的偿还能力和盈利水平,达到互惠互利双赢目标。

    银行五级分类岗工作总结(共4篇)

    中国银行分行工作总结

    班级垃圾分类教学工作总结

    银行现金清分工作总结

    银行客户分流工作总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