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体育 > 正文

    【美术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网

    时间:2018-10-06 06:21:51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美术是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美术职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职称论文篇1

      浅谈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美术遗存

      前言

      河西走廊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临近青藏高原,并与蒙古相互接壤,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枢纽。在河西走廊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遗存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藏传佛教引入中原时,河西走廊中就遗存了很多关于藏传佛教的美术遗存,这些藏传佛教美术遗存对于现在研究佛教文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美术遗存提供着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 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发展特点

      随着藏传佛教进入河西走廊以后,藏传佛教文化在当地就快速传播开来。在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也逐渐的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具有特殊的佛教美术作品,例如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保存的塑像、壁画等,从这些美术作品上看,部分遗存不论是在人物的刻画、人物的舞蹈动作、人物的服饰上都体现着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美术遗产不仅仅单纯代表着佛教文化的文化精髓,也代表着当时社会人们通过双手创造生活的重要精神文化特征。在藏传佛教发展中,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藏传佛教整体的发展趋向是逐渐向外发展。这主要受到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等影响,这就使得在河西走廊成为了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正是这样的缘故使得佛教在进行传播的过程当中受到了很多佛教弟子的重视。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特点就是,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地区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与融合,藏传佛教对河西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在河西走廊佛教文化传承的过程当中,促使着很多思想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相互的融合,例如乔典堂,乔典堂最初是属于唐代吐蕃建筑的寺院,后随着藏传佛教的引入并逐渐的发展,后形被命名为乔典堂也就是佛家弟子所说的噶举派寺院。

      二、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美术遗存研究

      河西走廊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的起源来自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曾经存在过很多的民族和政权,但其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是不可估量的,藏传佛教文化就是民族文化长久发展中的沉淀。佛教艺术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时期,当时的藏传佛教文化通过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来进行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宗教艺术体系。后期随着吐蕃的东征和敦煌艺术的实现,使藏传佛教伴随时代的发展在十二世纪后开始逐渐成形并成熟。

      西夏时期,藏传佛教遗迹开始遍布河西走廊的各地,比如莫高窟、亥母洞石窟等等诸多寺庙群当中的一些雕塑和绘画作品在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下得以流行,很多上乘之作逐渐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也正是在此时期,西藏艺术彻底东传,西夏政权在西北部的崛起奠定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根基。元代藏传佛教萨迦派的流行和明永乐年间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兴起,涌现了大量的美术艺术作品,很多寺庙中的美术都已经应用于佛殿内外的装饰构建上面,还有很多的美术形式都开始使用木雕和砖雕和唐卡等,使汉族和藏族文化充分融合,不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多元化的艺术体系,成为了藏传佛教美术艺术的典范。除此之外,仍有大量遗迹遗存于寺庙或者民间,基本都是考古所发现,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2]。正是这些藏传佛教美术遗存,使人们能够容易发现佛教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脉络,书写着文化历史的特殊符号。

      三、藏传佛教美术在河西走廊的发展

      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正是这样的背景赋予了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的美术以丰富的内涵,因此能够总结出,促进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就是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差异性互补。其次,藏传佛教的美术文化之所以有着当前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藏传佛教的创造性,这种创造建立在了充分吸取其他艺术元素的基础之上,由此引申生成的多元化表现风格和艺术手法,促使藏传佛教美术的各种题材得以最大范围的拓展,彰显了藏传佛教美术的强大的文化力量,并充分发扬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河西走廊的藏传佛教美术遗迹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反映,更是作为一种文化来为人们呈现出了藏传佛教图像学的发展历程,在当前时代来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河西走廊藏传佛教在美术艺术史上具有着其他文化艺术所不可比拟的文化作用。这些藏传佛教美术遗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其自身文化海纳百川的特点,因此集百家之长,吸收借鉴其他美术艺术的发挥特点,将自身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并在逐渐创新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使得藏传佛教文化逐渐向大众生活所靠拢,为藏传佛教拓宽发展路线,也正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具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使得藏传佛教的美术遗存也独具特色,在藏传佛教的美术遗存中展现出来的实际上是美术艺术形式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不断演变的一种历程。

      结论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美术遗存是整个艺术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史的瑰宝,更是民族文化进一步交流的桥梁,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美术职称论文篇2

      试谈美术教学中生本理念

      人都具有惰性,而长期重复的工作更容易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程式化处理。凭经验讲解,如果课堂教学无新意无突破,不能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升华,学生便慢慢步入“被动接受”中,而教师则可能进入教书生涯的瓶颈期。相较于传统教学,生本教学则充满课堂魔力,其教育教学理念能敲响教师思想与行动上的警钟,唤醒新型师生关系。通过设计好的提问、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评议发言等,我们发现课堂中学生变了,教师变了,整个教学环境变了,课堂的境界也完全改变了。也许这一刻教师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传统教学模式,什么才是生本课堂。下面就本人美术教学来谈其中的一些感受与体会。

      一、传统课堂与生本课堂的差异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三点不足。一从知识传授来说,教学中虽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但平铺直叙,知识内部联系不紧密,有些知识跨度较大,教学重难点难以透彻解决;二从能力培养来说,教学中知识点的分配分散、孤立,技能迁移性差,难以培养能力;三从课堂节奏来说,因平铺直叙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困难。而生本课堂教学一方面遵循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突出知识点(概念、法则和原理)的吸收与消化,借助师生互动促进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延伸、重组、整合,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能把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自然而然充实到学生努力吸收的新的知识结构中去,是一种知识接受与能力提升紧密结合的高效课堂。

      二、观察感受是审美、思维的前提

      观察法是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感知和比较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提高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和表现能力的教学方法。①美术课堂上很多环节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例如,出示一张图片,学生很容易进入无意识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又进行主动观察,通过多种方式和多层次观察,逐步进行全方位思考探究。若出示两张图片,学生会很自然地进行比较或联系等无意识探究。这些环节是美术课堂的自然生成,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感悟。观察法往往比我们教师直接讲感受、讲背景、讲技法、讲细节更有效。个人感觉学生学美术在初级阶段主要不是能画出什么,而是懂得看什么,觅得观察思维方法,从而逐步增强审美感受意识。

      我还发现如何让美术课堂教学具有思维味,如将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此则是践行生本理念的重要方式。思维带动行动,在基础专业知识的传授渗透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活动环节进行优秀范画的观察引导等,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能力;通过理论的引领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而梳理作画思维。这种观察分析的深入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师生思维方式的和谐统一,是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环节,能为学生具体实践操作打下良好理论基础。至于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提问等,通常要进行精心的思考与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淡化定义、分类(种类)、特征等,能将其巧妙地融入并渗透到每一个知识点中,努力创设师生活动环节,让问题在活动中得以解决。这也意味着教师要不断更新甚至去除程式化的教学环节和概念化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设计跳板和坡度,有主有次地设计教学环节,以更为通俗的方法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参与实践达到知识、技能、情感三位一体

      活动设计是为每位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因此应该有梯度、有层次,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改变单纯依赖课本呈现的思路与线索;还可以通过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同时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形式,使教师自身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活动展开时,要努力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活动的调动,即提前做好活动准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全面考虑活动展开的可能性。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兴趣、思维以及情感的调动。

      二是活动流程的设计,即围绕活动主题,我将其分解成若干问题,按照问题的操作难易程度,有计划地做好相应的活动措施安排。

      三是活动的评价,要尽可能多维度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点评的机会,满足学生主动表达内心体验的心理需求并提出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师生教与学共同成长。在系列课题教学中,我总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能锻炼能力的活动来增加课程的价值。比如,在我校《艺术与人生》校本课程展开过程中,我尽力挖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意义的延展性。例如,围绕希腊雕塑几个时期及其特征查找文艺复兴英语单词50个(提供查找方法);围绕西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艺术,分小组合作调查西方古代、近代、现代历史发展,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线索。通过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我还指导学生设计美术作品鉴赏表格(内容包括作品名称、色彩、构图、笔法、形式、社会环境、创作意图等);设计大师作品展示练习,即学生通过理解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进行多种手法绘画模仿学习活动来诠释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的个性与特点;

      撰写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报告,比如中国民间美术展览策划方案设计,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从民间美术种类、工艺流程、历史文化等方面来诠释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同时针对地方民间艺术特色,进行常州民间艺术文化展演策划(分筹备、展示、反馈三阶段)……这些实践活动都要学生进图书馆、搜网络、游博物馆、小组交流感受等,或亲历或体验或参与,达到知识、技能、情感三位一体。

      四、引领学习实现知识迁移

      从美术专业角度来讲,每一位学生需要对点、线、面、体、构图、基本型、透视、比例、结构、虚实(视觉中心与主次)、空间、明暗、质感、肌理、量感、色调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有一个初步到深入的认识过程,而学生通过一次次美术作品鉴赏活动,可以达到对美术专业理论触类旁通的效果。理论的引领也直接带动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甚至更能抓住作品的视觉中心,使作品更有视觉冲击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尝试以工具带思路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对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学生得到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协调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的方法,而非内容。在学习中“迁移式教学”往往能够将知识点顺其自然地运用到其他知识点上,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谓迁移,就是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迁移式教学是教师根据“迁移”的特性,通过回忆旧知识点,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更为顺畅的桥梁,通过迁移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教学。

      它是在课程改革中得到尝试性应用的一种更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意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原有知识点掌握得越丰富、越清晰、越牢固,就越能更快地学会新知识,学生达到心、脑、手的完美统一,学习也就越有信心。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等词语,往往就说出了迁移的种种好处。在实践中我发现很多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其赏析的方法、作画的构图、步骤与方法(即作画的思路)、形体结构、明暗关系,包括画面视觉中心的处理、空间的理解等都是一致的;

      而不同在于作画的工具、用笔的技法及色彩的介入等,但这些关注点往往通过观察与比较,色彩的反复训练方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若我们眼光再放远一些,高中美术专业的课程还有很多,而从美术专业角度来讲不得不提到的专业知识内容也很多,甚至还有很多跟美术专业相关联的课题,比如摄影、雕塑、书法、艺术设计、中外经典绘画等,拓展这些美术知识会对学生建构整个美术理论体系和掌握美术专业技法产生很大的帮助,甚至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灵活介入很多课程,学生往往能够借助相关知识点将各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迁移运用,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起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假如最初就分课题内容讲解知识点,通过鉴赏活动,由一个知识点到旁支,让这些专业知识由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与渗透,往往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课题学习时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内容的分散学习,再集中训练,我们至少可以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提高专业眼界与眼光。对于美术绘画活动,教师应对每个环节采取设问的方式来思考,即如何看?(如何读出画面信息)—如何做?—怎样做?并结合这一环节讨论出具体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梳理出具体的作画步骤与方法来指导实践。这种绘画方法,即通过思维带动行动的方法,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更为直观、科学、清晰,更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绘画思维习惯,引领学生提高美术专业基本功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逐步完善其人格。

      五、个人展示中呈现团队合作

      小组研究教学模式即小组合作探究,是指教师运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协商和研究来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是由教育学家H.塞伦倡导的。②一节完整的课不能缺少学生个人的评价与反思。这也与企业一样,通过团队合作与个人展示,可以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执行能力,增强个人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每一次课题结束,我都设计一个拓展题让学生加以思考,给学生5分钟时间以演讲的方式进行展示评价。我让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加分制、组员加分制等方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小组成员相互带动,激烈讨论,各抒己见,于是课堂精彩纷呈。从效果来看,这种方式能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增强组员合作默契度,也为课堂的完整性与延展性增添了一抹色彩。借助美术PK活动平台,一方面学生往往更为珍惜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形成了合作、竞争的现象,促进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心与心互相传递,真正体现了教与学的境界。

      “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观点与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感受美、理解美、创作美的综合过程。在一次次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从作茧自缚到自我蜕变,逐步体悟到生本教学理念内涵。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生本课堂氛围的营造与情境的创设,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环节才能体现,这样美术教育才能顺利进行,教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学生也才能“自由地呼吸”,实现自我成长。生本教学探索无止境,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高中美术职称论文范文

    2.美术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3.高中美术职称论文

    4.初中美术职称论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