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体育 > 正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表格模板

    时间:2021-01-17 17:44:53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小学语文教案表格

    【篇1:小学语文表格教案4】

    复习四 57 58 59

    2 口耳目 60 61

    小学语文表格式教学设计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版

    【篇3:小学语文教案模板(表格)】

    轻松制作表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表格的组成及制作表格的操作步骤。

    二、技能目标:学会制作时间表和美化表格。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制作简单的表格 【教学难点】

    合理调整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生活中的表格

    表格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说说见到过的表格吗?(生答:课程表、作息时间表....)

    2、认识表格 3.轻松制作表格

    (一)、创建表格

    究竟如何制作课程表呢?

    1、学生试做(相邻同学可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插入表格的方法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输入文字:输入文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调整行高、列宽、合并单元格:你是如何调整的?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课本、自己操作,基本会插入一张表格了。谁愿意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演示汇报

    师对学生操作步骤归纳细化

    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有不同的方法,来试试看。

    生1演示第二种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说操作步骤 生2演示第三种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说操作步骤

    (二)、编辑表格

    1.输入文字与调整表格

    课件出示编辑表格操作方法,学生自主练习 2.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为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课表。

    (1)、生操作 (2)、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三)、美化表格

    这是老师制作的一张表格,和你们制作的表格有什么区别?(生答) 我们可以对表格的边框、线条、底纹等进行美化,使其更加美观、清楚。

    教师演示美化表格的操作过程,学生练习

    二、练习巩固

    制作一张课程表

    三、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答)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设计

    【篇1:小学数学除法教案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篇2:小学数学除法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
    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篇3:小学数学除法教案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除法竖式》 公开课教案 刘芳芳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 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 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 请同学们拿出 13 根小棒, 每 4 根分一组, 看看结果怎样?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

    (1) 能分几组, 有剩余吗? (能分 3 组, 剩 1 根) (2) 怎样列式表示? 13 4=3(组) 1(根) (3) 回忆一下, 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 除了列横式之外, 还可以怎么列式? (竖式) 没错, 除法和它们一样, 也可以写成竖式的, 那么, 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3, 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

    (结合教材图片) 像汉字 厂 的符号表示除号, 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 一撇的左边写除数, 商放在最上面, 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 横线表示相减, 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
    4 商 除数 4 1 3 被除数 1 2 4 3 的积 1 余数 2、师:
    同学们, 仔细观察这个竖式, 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 13 表示一共有 13 根小棒, 4 表示每份分成几根, 3 表示 13 根小棒, 每份分 4 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 12 表示分掉的 12 根小棒, 就是 4 和 3 的乘积, 1 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
    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
    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 师巡视订正。

    师:
    同学们, 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 大家会写了吗, 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 我们回顾一下。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
    如果有 16 根小棒, 每 4 根分一组, 结果怎样? 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 然后集体讨论, 反馈信息。

    预设:
    (1) 16 根小棒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2) 可以写算式 16 4=4(组) (3) 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 被除数换成 16, 除数不变, 商是 4,除数和商的积是 16, 这里没有余数, 相当于余数是 0, 表示没有余数。

    4 4 1 6 1 6 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 做一做 第 1、2 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 11、12 根小棒, 每 3 根一组分一分, 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 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 先写在书本上, 然后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 练习十四 第 3 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 分一分, 写一写竖式, 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 商 除数 4 1 3 被除数 1 2 4 3 的积 1 余数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 例 3 教学除法的列竖式计算,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 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 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动手操作, 感知理解。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 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 法和操作规则, 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例题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摆小棒,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 结合摆小棒的过程, 列出竖式, 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避免死记硬背, 生拉硬套, 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列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设计

    【篇1: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优秀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出示教科书第46页情境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

    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 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篇2:二年级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

    “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

    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

    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篇3: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一座“通往数学王国的智慧桥”,引出复习题。

    二、谈话导入:

    新的一天开始了,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正在举行画画比赛,他们分 三人一小组进行合作,瞧,他们多团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反馈) 2、你能根据看到的内容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提出例1中的问题: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先请学生估算:三盒彩笔大约是多少枝?)

    4、师小结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除了估算之外,还要计

    算出实际的数量,如果要知道准确的枝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5、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三、探究新知

    1、计算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应该怎样列式?

    2、想一想: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有几种算法,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分享。

    4、学生讨论算法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算法,合理的算法

    给予肯定,不恰当的及时进行引导。

    5、学生汇报算法,可能出现:(课件出示以下两种可能)

    (1)用加法:12+12+12=36(枝)

    6、比较算法:第一种用加法计算,现在是3个12,加起来比较少,很快就能算出来,如果加的个数多了,就比较麻烦,比如8个12,9个12,甚至更多,这样计算起来就很慢了。第二种算法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后,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运用了前面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出来。只是在计算的时候要进行三步计算才能算出来。两种方法比较,显然是第二种比较方便。

    7、提出疑问,引出乘法竖式计算:那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加简便或计算更快的方法呢?

    8、揭示课题:今天,数学王国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设计意图:这里这样安排同桌、及小组合作是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使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初步合作的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介绍乘法竖式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4页,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数学王国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给乘法算式列竖式的。(学生试着自学,并交流讨论乘法竖式的算理,教师巡视指导,遇到疑难时,可以给予引导)

    2、学生反馈,当学生的回答符合算理时,适时出示竖式计算的过程。 1 2??因数 3 6??积

    4、小结:在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把数位较多的因数写在上面,数位较少的写在下面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然后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写在个位上,再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写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说算理,使算法进一步明确,算理更加清淅。)

    五、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74页“做一做”3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黑板

    板演后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75页练习十六的1到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共同交流、讲评。

    (1)说一说用乘法计算的理由是什么?

    (2)要求用竖式计算后,同桌交换检查,如果出现不同意见,可向老师

    提出,同时向学生调查,全部正确的人数。

    (3)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有几种解答方法。

    (4)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从笔算再纠错的有梯度练习,并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积极地巩固和扎实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培

    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稳步提高,同时也渗透一些科学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科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1、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到数学王国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说一说,在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自己来谈收获,是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另外再次强调了笔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记得更牢固。)

    七、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乘) 1 2??因数 36??积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白沙小学

    张杰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题

    1、2,第69页课堂活动

    1、

    2、3题,练习十八1——4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1、创设情景,激趣设疑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题1 介绍“实际距离”的含义。

    师:课下,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

    明确:教室长9米,宽6米就是实际的长度,即实际距离(板书)。

    2、介绍“图上距离”的含义

    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按照要求画出会议室的平面图 生动手,组内交流讨论(议一议)

    师:为什么所画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所选比例不同,为教学“比例尺”做好铺垫。

    师板书:4厘米 :12 米=4 : 1200=1 : 300 6厘米 : 12米=6 : 1200=1 : 200 教师强调:
    4厘米和12米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化简,必须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得到1 : 300。这里的1 : 300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1格表示的3米,即300厘米。

    复习长度单位换算(厘米——米 厘米——千米)

    3、认识比例尺

    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

    教学例2:看一看,议一议。

    (一)出示例2(1)主题图问: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1)、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2)、反馈。(教材上指读)

    (3)、小练习:说一说比例尺1:25000000和200: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2个比例尺又有什么区别?

    明确:1:5000000是缩小比例尺,10:1是扩大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前项是1,扩大比例尺后项是1,图距与实距的单位是相同的。

    (4)、介绍数字比例尺。

    师:1:5000000,10:1,1:25000000和200:1这些比例尺都是用数字表示的,我们把它叫做数字比例尺。

    (二)、认识线段比例尺。

    课件出示例2(2)主题图问:比例尺 表示什么意思吗? (1)、同桌互议 (2)、反馈

    (3)、介绍线段比例尺及表示的意思。

    师:象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cm,相当于实际的10m。如果我们量出了图上小红家到学校的长度是11厘米,怎样算出实际距离呢?怎么想的?

    4、小结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认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
    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课堂活动:P69 1-3 学生动手,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集体反馈。

    2、练习:P71 1, 2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1)、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倍数关系,其结果不应带计量单位;
    它更不是一把尺子。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否则比例尺无意义。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3)、比例尺要么前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缩小;
    要么后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五:作业布置 练习:P71 1, 2

    小学数学教案板书设计【篇1: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龙源期刊网 .cn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于越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
    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的学习互动活动;
    它是一门艺术,必须融入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降低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努力的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既重“知识”又重“技能”;
    既重“过程”又重“方法”;
    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篇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2

    小学教案设计模板表格(共12篇)

    优秀小学表格教案设计模板(共11篇)

    表格小学英语教案设计模板(共4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共12篇)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共6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