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体育 > 正文

    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18 09:51:32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广东实验中学 申青山 教学目标:

    1.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征,欣赏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2.学习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尝试微型小说的创意写作 3.把握微型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广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本着认知规律,本课拟从“主题思想探究——创作技巧欣赏——片断写作导引——完篇写作实践”等环节逐层深入,教学需二课时,第一课时是课文的探究鉴赏,第二课时是学生习作的讲评与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1)(马克吐温的一篇微型小说)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皮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1.师生探究: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这两个名称哪个更恰当一些? 明确:小小说——短小(仅就篇幅长短而言)

    微型小说——精短(不仅篇幅短,而且要素全——教师可联系“具体而微”作一阐释) 2.师生探究:本篇小说如何?

    明确(1)人物:
    丈夫——好色之徒 (形象鲜明) 妻子——性格泼辣

    明确(2)情节:
    聘小秘——起色心——老婆吃蜡——岳母翻脸——老婆为永绝后患,小秘滚蛋,老秘上岗(情节曲折)

    明确(3)主题:
    见异思迁(既是家庭纠纷,又有社会背景) 明确(4)手法:
    借账单来表现情节、刻画人物

    教师总结:微型小说虽短小却精悍,形象鲜明,情节曲折,主旨深刻,反映了深广的社会问题。

    (以上问题学生较易明确,为引入下文,教师引导应重点围绕主题展开,以突出其意蕴深刻的特点,

    1、

    2、4三个环节可打乱先后次序,一语带过即可) (幻灯片2)微型小说的最大特点 一粒沙上说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过渡:下面我们就看看课文的两篇微型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主题思想探究(《差别》一文学生较易把握,因此重点应放在《等待散场》):
    (1)学生讨论交流(课前已作预习) 《等待散场》——爱情故事 《差 别》——职场困惑 (2)教师提示引导:

    《差别》中布鲁诺与阿诺德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是布鲁诺懒惰,还是口拙?是阿萨德勤奋,还是嘴巧?还是另有差距?

    《等待散场》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否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一番风顺?为什么一定要看《天鹅湖》?换成别的剧本,甚至是周星弛的电影不可以吗? (幻灯片

    3、4)《天鹅湖》剧情展示(略) (3)师生共同明确:

    《天鹅湖》暗示了男女青年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阻力,小伙子一片痴情,而妙龄女郎却有些徘徊观望,而正由于小伙子的执着守候,以及《天鹅湖》剧情的启示,姑娘终于下定决心,并对爱情充满憧憬与向往。与《天鹅湖》一样,男女主人公“冲破阻挠而终于圆满”。

    (4)教师总结:无庸讳言,爱情与工作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谁不对美好的爱情充满憧憬与梦想?而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谁不希望能“芝麻开化节节高”?我想通过这两篇小说的研讨,大家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语文层面的知识,还有众多的人生哲理,人生的宝贵经验。

    (新教材立足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本课的两篇微型小说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等待散场》中的爱情故事,《差别》中的职场困惑,都极易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在这方面,教师如果相机引导,其作用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2.创作手法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两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教师启发引导:
    《等待散场》——叙述了青年男女由相识相知到相依相恋再到爱情受阻的详细经过?

    《差 别》——写了两个人何时进厂,工作中又如何展开竞争,布鲁诺又如何产生不满,以致最后向老板宣泄? 师生共同明确:
    (1)截取片断——

    《等待散场》并没有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正面描写小伙子与妙龄女郎的爱情故事,更没有谈及他们在现实生中所遇到的阻力,而只是选取了小伙子与姑娘在剧场内外互相守候的一个场面,但却表明了双方心的归属。《差别》也是这样,布鲁诺的满腹牢骚一带而过,老板的生硬说教只字未提,而只是表现了二人在相同事情上的不同表现,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了二者的“差别”——能力、办事效率上的差异。

    由此可见,微型小说往往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大胆采用截取片断的方法,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的空间。

    (2)环境烘托——

    主要是《天鹅湖》优美的旋律和淅淅沥沥的如酥小雨。《天鹅湖》不仅引发了故事情节,而且为青年男女营造了一个极尽优美的、富有诗意的典型环境,“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不只是陶醉于剧中的音乐,更是陶醉于生活的美好,“但原人长入久,千里共婵娟”,简单的一句话,包蕴了作者多少丰富的思想情感啊。小雨也是这样,既不狂野如暴雨,也不缠绵如梅雨,而是温润如酥的天街小雨,既浪漫而又温馨,给恋爱的男女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3)细节点染——

    细节不是琐屑的毫无意义的细枝末节,而是于细微之处深刻点化出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等待散场》一文中的“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一句,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实则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去揣摩,去理解人物内心当时的激烈思想斗争,而正是这有如人物速写一样的细节描写,避免了人物的简单化与概念化,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审美效果。

    (4)详略适宜,对比见义——

    《差别》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二人的“差别”,而在具体的行文上,作者也因人而异。叙述布鲁诺做事,作者不厌其烦,极尽详细,连用了多个小自然节铺叙;
    叙述阿萨德做事,则惜墨如金,要言不烦,仅仅用了一个自然节,在鲜明的对比中,二者的“差别”昭然若揭。可以说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教师总结:微型小说虽篇幅短小,但却是“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有如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对此,不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而要细加体会,慢慢咀嚼,以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

    (幻灯片5)《永远的蝴蝶》FLASH,进一步欣赏微型小说的创作艺术,尤其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章内容:(略)

    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推动情节,雨是不幸和灾难的起因。②营造笼罩全文的阴冷气氛。③“雨”是泪水和内心痛苦的象征。

    教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雨,《等待散场》是温馨的,《永远的蝴蝶》则要凄冷很多。微型小说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环境烘托渲染,达到了言简意丰、曲尽音存的艺术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当然,《永远的蝴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语言的平静,情节的反差,都给读者心灵以最大程度上的震撼。

    (幻灯片6)微型小说的特点的总结与归纳 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截取片断,以小见大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人物速写,传神写照

    (微型小说有如微雕艺术,方寸之间却展现着大千世界,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反映生活方面都丝毫不逊色于中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传神的人物,拍案叫绝的构思,都彰显着微型小说的魅力,对微型小说特点的归纳,既有益于学生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可谓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三、片断写作导引

    (幻灯片7)片断补写训练(1) 在柏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奋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 。”

    车厢里一片静,静得可怕。

    教师提示:本篇小说揭示了法西斯的罪恶,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后备役老兵”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却借他的口道出这个沉重的主题,可以说老兵的话正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幻灯片8)片断补写训练(2)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的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 ”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教师提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巧妙,虽以书法为切入点,但却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表现局长的多才多艺,题目《书法家》似褒实贬,其实是以此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官员不作调查研究的官僚主义作风。看似出乎意料,实则又在情理之中,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参考答案:同意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幻灯片9)片断补写训练(3) 德军剩下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道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教师提示:“德军剩下的东西”,标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德军走了,到底剩下了什么呢?是对城市的破坏,满目疮痍?还是对人心灵的摧残,灵魂的扭曲?

    参考答案:他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微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择取一些品位高、艺术性强的作为教材,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无疑会大有帮助。现今的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一个通病就是平铺直叙,淡如白水,乏善可陈,而通过微型小说的学习与写作训练,可引导学生在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置、主题的呈现上细加推敲,从而克服如上所述的明显缺陷。片断补写三则,既是写作上的训练,也是写作上的导引,教师教学中可有所侧重,《在柏林》可重在引导如何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书法家》可重在引导如何确定支点并以此来组织材料,《德军剩下的东西》可重在引导如何巧妙安排情节,运用悬念与巧合来获得意不到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幻灯片10)微型小说完篇训练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各色的人,纷繁的事,洋溢的情„„请加以观察、思考和提炼,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行立意,写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限

    (课外的完篇训练是对课内片断写作的很好的延续。片断写作,是在一些细节上加以雕琢,而完篇作文,则是对主题的拟定、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方面的综合的演练,是最终形成能力的必要一环。) 板书设计:

    探究 主题 等待散场:爱情„„对人生的思考 差 别:工作„„对社会的关注

    赏析 艺术 等待散场:环境描写——音乐——婉转悠扬 细雨——温馨浪漫 营造气氛

    细节描写——小伙——张望门口 ——姑娘——咬唇闪光 点染性格

    差 别:详略得当——布鲁诺——不厌其烦——拖沓

    ——阿萨德——一段带过——干练 对比 实践 训练 片断补充 完篇练习

    作者163

    以“四个着重点”为突破口,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胡晓红

    此前,本人始终觉得自己是老资格,小说教学早已轻车熟路,应用了多年教学技法绝不会落伍。可通过本次“国培计划”课程的学习,在详细听取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 姜老 师专题讲座《初中现代小说解与教学策略》后,强烈感受到:在新课标要求下,再照过去的“经 ”念,只能误人子弟!新课标赋予了小说教学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我们教师只有拥有了小说教学新思维,掌握并运用了小说教学新方法,才能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特在“国培计划”课程的学习心得基础上,结合过去成功经验,制定出了新学期现代小说教学时我实施的“四个着重点”,力争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注重从整体上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探讨情节的跌宕处。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完成。作家在社会上经历到许多事情,即经验过丰富的生活,由此而构思出故事来,但不是把生活搬来,而是加工了的,所谓 加工,即指作品的大小故事,彼此间搭配均匀,松紧合度,有起伏,有呼应等等页言。而且在加工时,以其能否表现人物性格为依据。人物的行动(作品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取决于这些行动(作品情节)有没有典型性。“如果它们”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性格,那就要“尽量剔除,尽管它们有趣、生动”。

    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主题在结尾上加上“尾声”,但不是每一篇小说都会严格按这几部分写作,有时在某一块也能弱化,所以要注意情节上的变化。

    小说的创作规律决定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艺术空间和艺术时间都受到一定限制,某些静止的艺术手段并不适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在情节的流动过程中完成,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所说的要重视人物形象的赏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重视对情节的赏析。因为情节总是和人物浑然一体的,特别是那些跌宕的情节,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情节的跌宕,是指情节由逆而顺,或由顺而逆,或由乐转悲,或由悲转乐。凡是优秀的作品,总是善于以出人意料的情节,以突然变换的场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由此形成跌宕美。

    变色龙是晰蝎的一种,擅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换肤的颜色,以适应四周物的颜色来保护自身。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用这种善变肤色的动物来作小说的题目,且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变色龙》以简练的笔墨,围绕一条小狗,通过几个“转折”,将奥楚蔑洛夫巡官几段反复无常的对话和脱、穿大衣的细节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平凡的故事,塑造出一个极为生动的典型形象,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迎上压下的卑鄙灵魂。小说中狗的主人虽然没有露面,却始终操纵着这幕“狗仗人势”的表演,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俄国现实。这篇小说,仅用了三千字左右,用极其简洁精练的语言,通过五个转折就为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每一次转折,情节就推动一步,故事就波澜横生地展开,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透过这条“变色龙”,使我们看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中那种变色龙一样的、人类的晰蝎 : 见机行事、迎合现实、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腐败风气,看到了俄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今天读来,仍不乏深刻的教育意义,进而引起对现实中类似风气的思考。跌宕情节的背后,是小说的情节精华和作家别具的深意。我们如果扣住这些情节来组织教学,就容易由表及里,触及小说的灵魂。

    二、着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重视叙事的细节描摹

    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要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时代意义的细节;
    要能够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要能抓住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一位心理活动是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手段。

    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小说创作离不开细节描摹,小说教学也必须重视对细节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品尝小说创作的艺术美。比如,作品对主人公最初的介绍便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表了孔乙己的“与众不同”,而一“站”一“穿”却揭示了他的本质特征:穷酸——站着喝酒表明他“穷”,穿长衫表明他“酸”;
    他的“穷”导致了他的“酸”,他的“酸”更加剧了他的“穷”,正因“又穷又酸”他才是“唯一的人”。这是白描,可刻画人物又这么细致入微。又比如,人们习惯于把文中“好喝懒做”的叙述作为作者批评孔乙己的口实,从而借此评价主人公,却忽略了一个叙述细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这只是听说而已。作者在文中实际要表达的是:孔乙己有着与世俗评价不同的“从不拖欠”的“好”品行;
    这一方面是为后文叙事作铺垫,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者对孔乙己的肯定与爱。

    又如,《百合花》中“穿针引线”的叙述技巧;
    “我”的两次忆故乡在作品中各有什么用处;
    小通讯员的“忸怩 ”和新媳妇的“忸怩”,同一词出现于不同人物身上;
    小说中中秋节的、圆月的安排设计;
    也可以 提问“为什么她坚持要补那个洞”?这些教法建议都是从细节处品尝小说的美。

    第三、着重准确地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人物的塑造离不开环境。人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生活的,不可能与世隔绝,遗世而独立。环境影响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性格也给环境以影响,彼此不可分割。一个作家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成败优劣。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遭遇和命运,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而这个人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都是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
    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各版本的教材编写者在小说单元的概说中纷纷通过文字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格式发生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和场面等,可以起到交代人物身份、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有时自然环境描写起到的作用不是单一的,他可能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四、着重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发现精神的细微处。

    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构造、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小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中复杂的关系,以准接把握主题。

    2.联系小说的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及挖掘主题。

    小说教学中常有一些易被忽视却“神光所聚”的见精神的细微处。发现并以这些见精神的细微处来组织教学,能让学生直抵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出场顺序,《祝福》中的“大家仍叫她祥林嫂”,《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一句中的“也”,《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一句中的“独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一句中的“恶了”及“高太尉”等,都可以说是见精神的细微处

    【参考资料】

    1、《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 姜峰

    2《茅盾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师范教育(2000-12)

    广东实验中学 申青山 教学目标:

    1.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征,欣赏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2.学习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尝试微型小说的创意写作 3.把握微型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广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本着认知规律,本课拟从“主题思想探究——创作技巧欣赏——片断写作导引——完篇写作实践”等环节逐层深入,教学需二课时,第一课时是课文的探究鉴赏,第二课时是学生习作的讲评与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1)(马克吐温的一篇微型小说)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皮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1.师生探究: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这两个名称哪个更恰当一些? 明确:小小说——短小(仅就篇幅长短而言)

    微型小说——精短(不仅篇幅短,而且要素全——教师可联系“具体而微”作一阐释) 2.师生探究:本篇小说如何?

    明确(1)人物:
    丈夫——好色之徒 (形象鲜明) 妻子——性格泼辣

    明确(2)情节:
    聘小秘——起色心——老婆吃蜡——岳母翻脸——老婆为永绝后患,小秘滚蛋,老秘上岗(情节曲折)

    明确(3)主题:
    见异思迁(既是家庭纠纷,又有社会背景) 明确(4)手法:
    借账单来表现情节、刻画人物

    教师总结:微型小说虽短小却精悍,形象鲜明,情节曲折,主旨深刻,反映了深广的社会问题。

    (以上问题学生较易明确,为引入下文,教师引导应重点围绕主题展开,以突出其意蕴深刻的特点,

    1、

    2、4三个环节可打乱先后次序,一语带过即可) (幻灯片2)微型小说的最大特点 一粒沙上说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过渡:下面我们就看看课文的两篇微型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主题思想探究(《差别》一文学生较易把握,因此重点应放在《等待散场》):
    (1)学生讨论交流(课前已作预习) 《等待散场》——爱情故事 《差 别》——职场困惑 (2)教师提示引导:

    《差别》中布鲁诺与阿诺德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是布鲁诺懒惰,还是口拙?是阿萨德勤奋,还是嘴巧?还是另有差距?

    《等待散场》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否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一番风顺?为什么一定要看《天鹅湖》?换成别的剧本,甚至是周星弛的电影不可以吗? (幻灯片

    3、4)《天鹅湖》剧情展示(略) (3)师生共同明确:

    《天鹅湖》暗示了男女青年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阻力,小伙子一片痴情,而妙龄女郎却有些徘徊观望,而正由于小伙子的执着守候,以及《天鹅湖》剧情的启示,姑娘终于下定决心,并对爱情充满憧憬与向往。与《天鹅湖》一样,男女主人公“冲破阻挠而终于圆满”。

    (4)教师总结:无庸讳言,爱情与工作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谁不对美好的爱情充满憧憬与梦想?而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谁不希望能“芝麻开化节节高”?我想通过这两篇小说的研讨,大家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语文层面的知识,还有众多的人生哲理,人生的宝贵经验。

    (新教材立足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本课的两篇微型小说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等待散场》中的爱情故事,《差别》中的职场困惑,都极易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在这方面,教师如果相机引导,其作用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2.创作手法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两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教师启发引导:
    《等待散场》——叙述了青年男女由相识相知到相依相恋再到爱情受阻的详细经过?

    《差 别》——写了两个人何时进厂,工作中又如何展开竞争,布鲁诺又如何产生不满,以致最后向老板宣泄? 师生共同明确:
    (1)截取片断——

    《等待散场》并没有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正面描写小伙子与妙龄女郎的爱情故事,更没有谈及他们在现实生中所遇到的阻力,而只是选取了小伙子与姑娘在剧场内外互相守候的一个场面,但却表明了双方心的归属。《差别》也是这样,布鲁诺的满腹牢骚一带而过,老板的生硬说教只字未提,而只是表现了二人在相同事情上的不同表现,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了二者的“差别”——能力、办事效率上的差异。

    由此可见,微型小说往往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大胆采用截取片断的方法,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的空间。

    (2)环境烘托——

    主要是《天鹅湖》优美的旋律和淅淅沥沥的如酥小雨。《天鹅湖》不仅引发了故事情节,而且为青年男女营造了一个极尽优美的、富有诗意的典型环境,“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不只是陶醉于剧中的音乐,更是陶醉于生活的美好,“但原人长入久,千里共婵娟”,简单的一句话,包蕴了作者多少丰富的思想情感啊。小雨也是这样,既不狂野如暴雨,也不缠绵如梅雨,而是温润如酥的天街小雨,既浪漫而又温馨,给恋爱的男女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3)细节点染——

    细节不是琐屑的毫无意义的细枝末节,而是于细微之处深刻点化出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等待散场》一文中的“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一句,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实则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去揣摩,去理解人物内心当时的激烈思想斗争,而正是这有如人物速写一样的细节描写,避免了人物的简单化与概念化,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审美效果。

    (4)详略适宜,对比见义——

    《差别》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二人的“差别”,而在具体的行文上,作者也因人而异。叙述布鲁诺做事,作者不厌其烦,极尽详细,连用了多个小自然节铺叙;
    叙述阿萨德做事,则惜墨如金,要言不烦,仅仅用了一个自然节,在鲜明的对比中,二者的“差别”昭然若揭。可以说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教师总结:微型小说虽篇幅短小,但却是“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有如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对此,不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而要细加体会,慢慢咀嚼,以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

    (幻灯片5)《永远的蝴蝶》flash,进一步欣赏微型小说的创作艺术,尤其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章内容:(略)

    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推动情节,雨是不幸和灾难的起因。②营造笼罩全文的阴冷气氛。③“雨”是泪水和内心痛苦的象征。

    教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雨,《等待散场》是温馨的,《永远的蝴蝶》则要凄冷很多。微型小说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环境烘托渲染,达到了言简意丰、曲尽音存的艺术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当然,《永远的蝴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语言的平静,情节的反差,都给读者心灵以最大程度上的震撼。

    (幻灯片6)微型小说的特点的总结与归纳 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截取片断,以小见大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人物速写,传神写照

    (微型小说有如微雕艺术,方寸之间却展现着大千世界,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反映生活方面都丝毫不逊色于中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传神的人物,拍案叫绝的构思,都彰显着微型小说的魅力,对微型小说特点的归纳,既有益于学生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可谓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三、片断写作导引

    (幻灯片7)片断补写训练(1) 在柏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奋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 。”

    车厢里一片静,静得可怕。

    教师提示:本篇小说揭示了法西斯的罪恶,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后备役老兵”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却借他的口道出这个沉重的主题,可以说老兵的话正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教学设计

    蕉岭中学语文教研组 郭凤君 钟苑苑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中长篇小说涉猎的人物较多,活动的环境比较复杂,情节较曲折,作者在表现这些人和事的过程中所调动的手段较丰富,表现得也更充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书评的写作。同时,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构想

    1、教材内容:

    基本阅读:《宝玉挨打》、《阿Q正传(节选)》、《变形记(节选)》

    扩展阅读:《失街亭》、《棋王(节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小说特点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学会鉴赏小说的情节安排,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3)简单了解二战后兴起的多个文学流派。了解现代派小说与传统小说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欣赏小说人物塑造方法,领悟小说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深刻内涵。

    (2)培养文学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学习写书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小说主题,并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努力探索小说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4、教学设想:重点指导学习《宝玉挨打》、《阿Q正传(节选)》,阅读《变形记(节选)》,其他篇目安排自学。

    5、教时安排:十一课时

    三、单元教学流程

    

    1、知识传授:复习小说的知识。 

    2、学法指导:

    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①认识环境;
    ②把握情节;
    ③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④运用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
    ⑤揣摩语言与艺术上的精妙。

    3、自主·合作·探究:《失街亭》、《棋王(节选)》

    4、写作活动:学写书评。

    5、课外拓展:(1)阅读著名作家的中长篇小说;
    (2)欣赏由中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的有关节目。

    6、检测与反馈:单元知识测试。

    四、单元活动安排和设计

    1、“‘弹·赞·评’读书活动”,在每一课之后,提出一些扩展或提高的问题,这部分问题都可以作为“弹·赞·评”活动的突破口。

    2、结合两篇点击链接短文,安排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和书评写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

    我们在短篇小说鉴赏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对中长篇小说的学习中要注重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小说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同时学会努力探索小说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因此,将鉴赏中长篇小说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书评的写作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

    二、小说知识回顾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2、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通过这些人物描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情况。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事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

    2 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等。

    三、学法指导

    从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入手,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初步掌握写人叙事的技巧。

    四、教学建议

    选取几篇著名小说进行赏析。

    第二、三课时 学习小说《宝玉挨打》

    教学要点:

    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2、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母、贾政、贾宝玉、王夫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教学设想:

    一、走进作家与名著

    1、让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贾宝玉形象的分析。

    2、教学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3、教师简要介绍第三十三回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4、基础较好的班级或课文中容易理解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小结;
    基础较差的班级或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问题,应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以利于学生心领神会。

    5、应当组织学生欣赏电视剧或电影中的部分有关节目。

    二、知识要点:鉴赏人物形象

    1、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鉴赏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常用的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衬托、烘托、渲染等

    4、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

    5、塑造人物的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

    三、思考讨论:

    1.贾政打宝玉的原因是什么?

    3 提示:直接原因: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根本原因:“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2.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宝玉的挨打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明确: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

    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

    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3.宝玉挨打以后,引出了哪些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对宝玉挨打都有何反应?态度如何?(就各人的神态、语言及动作分析)

    第四、五课时 学习小说《阿Q正传》

    教学要点:

    1、重点分析典型人物阿Q的性格特点,提炼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研讨“精神胜利法”,探讨作为一种病态文化的根源, 教学设想: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把鉴赏品味鲁迅的经典作品作为学习小说的重点。计划安排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在阅读课上阅读全文,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影像资料。

    3、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二、合作探究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它有哪些表现? 提示:所谓“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

    主要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摧残畏强凌弱、自欺欺人等。什么“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完全是阿Q失败的记录。

    第六、七课时 学习小说《变形记》

    教学要点:

    1、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心理分析,行为分析,并对比他的家人即父母和妹妹的前后变化。

    2、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设想:

    一、作者卡夫卡及写作背景简介。

    二、初步把握小说内容。

    1、请学生复述小说内容。

    2、试整理《变形记》的行文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提纲,再品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

    三、问题探究。

    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角度来阐释小说的主旨,可能学生会有其他想法。比如有人会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还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在的社会状况与当时比较有了很多变化。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来分析小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探讨尽管时代在发展,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冷漠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

    1、为什么整个情节很荒诞,但读起来却能让人理解?

    提示:细节很真实,尤其是格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他虽是虫形,实是“人心”,而且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变形后的心理把握得准确,让人可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荒诞不是乱讲,而这是部分同学写作文时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不讲逻辑,不注重细节。

    2、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为甲虫?

    提示:这是文章的思想意义所在,是讨论问题中的重点,要注意延伸和拓展。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

    3、如何评价家人对格的态度。

    提示: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卡夫卡对人类出的一份难以回答的试卷,它充分显示出卡夫卡的冷静和深刻,还有勇气。

    外国小说《变形记》一课则不同于传统小说,虚幻现实难解难分,因此,对于这部现代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不能完全采用传统小说的分析手法去解读,但是完全摈弃人物、情节、环境我们又无从下手。并且教材节选部分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作品的艺术整体性,给学生理解造成困难,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小说时要弄清楚作者写作这个故事的意图,即弄清主人公为什么会变形,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主旨,并进一步研究小说的表现

    5 手法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第八课时

    自主·合作·探究《失街亭》和《棋王(节选)》

    第九、十课时

    单元拓展阅读和写作:

    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以下作品:鲁迅的《呐喊》或《彷徨》中的一篇,汪曾祺的《受戒》,沈从文的《边城》,老舍《月牙儿》;
    根据阅读的对象分成几个小组写读书笔记进行交流。操作方法如下:

    1、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要阅读的作品,根据选定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组。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品。

    3、各个小组成员根据阅读心得,分别从小说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并做好笔记。

    4、各个小组的成员将阅读和讨论的心得体会写成读书笔记。

    5、各个小组推荐好的作品在班里展示和交流。

    6、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表彰和总结。

    第十一课时

    检测与反馈:

    一、基本能力(30分,每小题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紫檀(tán) 葳蕤 (wēi) 金钏(chuàn)儿 ...B、数(shù)落 讹(ã)传 谆(zhūn)谆奉恳 ...C、惶悚(sǒng) 母婢(bì) 暴殄(tián)轻生 ...D、勒(i)死 草芥(jiâ) 颤(chàn)巍巍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谈吐 伶俐 垂头丧气 慷慨挥洒 B、惶悚 蘖障 葳葳蕤蕤 经心服侍 C、思忖 擅造 咳声叹气 身亡命殒 D、谨慎 魂魄 暴殄轻生 光宗耀祖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画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中韩两国首脑在双边会议中, 谴责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强调参拜靖国神社是中日韩三国合作关系的障碍。

    6 ②在首届东亚峰会上,温家宝总理就国际和地区性问题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交换了意见,表示中国在世界上绝不 支配性地位。

    ③医疗改革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给百姓一个 ,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A、猛烈 谋生 许诺 B、强烈 谋求 承诺 C、猛烈 追求 承诺 D、强烈 追求 许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美国官员希望通过审判萨达姆的罪行,来证明他们发动伊拉克战争有理,但专家认为,这次审判对美国来说可能是一把双刃刀 ...B、事实上,微不足道的几个毫米,几个厘米,也许就破坏了事物....的完美,导致令人痛心的不可逆转的结局。

    C、蔡振华毫不客气地指出,王楠现在的状态确实有一定的退步,“首先是以往在赛场上舍我其谁的霸气少了。” ....D、600年前航海先行者郑和以智慧为舵、意志为桨、和平为帆,披荆斩棘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史上的奇迹。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上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下启市场经济伦理新风的儒商,已成为当今华人社会经济和文华领域中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

    B、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日前透露,2006年中国银联还将再拓展7至8个国家的收单市场,从而在该年年底之前,使人民币银联卡至少可以在20个国家刷卡消费。

    C、最近,尽管巴以局势出现了缓各的迹象,但有关方面表示,要真正实现美国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仍将十分艰难。

    D、这次奥运会会徽设计的应征者大多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新意识,因此,应征作品总体质量非常高。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

    A、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B、十运会开幕式上的《时代交响》由“铸造辉煌”“锦锈江苏”“力量神州”三个篇章和尾声“和谐交响”组成。

    C、近几年来,中国发生了一些史无前例的重大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跃升;
    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
    利益进一步趋向多元化。

    D、生机勃发的中国社会,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文学、美术、音东、影视„„等各个艺术门类,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

    二、能力提升(50分)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24分,每小题6分)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得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加火上烧油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太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
    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
    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道;
    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了,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有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
    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风与春妹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以,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是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7、怎见得贾政打宝玉板子下得“狠”?

    8、贾政说:“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联系课文的其它文字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答 。

    9、王夫人阴止贾政“打死宝玉”的基本做法是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作简要分析。 答:

    10、文末写贾政“泪珠更是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联系课文的其它文字,试分析“泪珠更是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的原因。

    答:

    8 阅读下面的文段。(26分)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越大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忿忿地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大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大爷高人一等了。

    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这在阿Q,或者以为因为他是赵大爷的父亲,而其实也不然。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大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大爷是不为错的。但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大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大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管,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1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8分) (1)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越大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蒙:

    (2)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

    ..仿佛:

    12、“他又觉得赵大爷高人一等了”在文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6分)

    答:

    13、文中用“孔庙里的大牢”作比喻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作简短的话概括这部分的内容。(6分)

    答:

    三、拓展延伸(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贾宝玉是封建社会中的一颗叛逆的火种。这样一颗叛逆的火种埋在处于封建王朝最高阶层的贾府之中,无疑是危险的,是一点就着的。这样一个“诗书礼仪之邦”,是不可能容忍一个风流潇洒、崇尚自由、不慕功名、鄙弃地位的“不肖之徒”存在的。除

    9 贾宝玉外,你还能说出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些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

    16、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就此展开讨论,然后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17、列举现代人被异化的现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B(数shǔ落)

    2、B(孽障)

    3、B(强烈:强硬激烈;
    猛烈;
    急剧。谋求:设法寻求;
    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许诺:答应、应承。)

    4、D(“披荆斩棘”改为“辟波斩浪”)

    5、B(A搭配不当。C语序不当。D句式杂糅。)

    6、B(A去掉第二个冒号;
    C破折号改为冒号,分号改为逗号;
    D省略号去掉。)

    7、“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可见板子下得狠。

    8、贾政得知琪言之事,“又惊又气”,“气的目瞪口呆”认为这是宝玉“无法无天”,“祸及于我”;
    贾环进谗,更“气的面如金纸”。现在王夫人来劝,“更加火上浇油”,于是说必定要气死我才罢。

    9、基本做法是“劝”,文中有“我也不敢深劝”为证。再从王夫人说的话来看,“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这是“劝”;
    “打死宝玉事小”,气得老太太“不自在,岂不事大”,也是一种“劝”。

    10、①王夫人提到死去的贾珠,刺到了他的痛处;
    ②他也爱宝玉,但恨铁不成钢,使他感到未来无望;
    ③宝玉犯下的两件事的严重性,以及自己内心的忧虑,王夫人等并不理解。

    11、(1)本为敬辞,文中表示讽刺,是说被赵太爷打湿荣幸的事。(2)不确定的意思,表示人们对阿Q的尊敬只是他自己的自我感觉。

    12、沾了赵太爷的光,阿Q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揭示封建观

    10 念对他的影响。

    13、作用:一是形象地说明了未庄人的愚昧,二是揭示产生这种愚昧思想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影响。

    14、从传统观念的角度交待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和愚昧的封建意识。 15—17题(略)

    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淮北市西园中学

    常彦龙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形式。

    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

    小说是描写生命的明亮的书,小说是世界文学里拥有读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它以塑造多姿多彩的人物见长,又以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情节取胜。小说通过展示人物形象构成的多重形态,构置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形象体系,营构了广阔多面的人生图画。阅读一本小说,你会有“观古今于须臾,笼天地于形内”之感,我们会随着主人公或叹惋,或哭泣,或欢笑,或无奈。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

    “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喜”看“恶”学。 从学生的阅读来看,小说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文体,尤其是武侠和言情小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学生厌恶学习小说,似乎也是事实。这难道是选文的原因吗?不是。选文哪一篇不是吹尽黄沙方始得“金子”,许多学生拿到教材先饱眼福即是明证,有小说改编的影视节目,学生更是“津津乐看”。可见,原因得从“看”和“学”的差别上找。学生喜欢看,是他们有选择的自主权,把看小说当做一种消遣。所迷恋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不太关注人物的美学内涵。

    学生喜欢看,是他们有选择的自主权,把看小说当做一种消遣。所迷恋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不太关注人物的美学内涵,阅读小说变成了学习任务,心情自然不能轻松。

    2.教师:小说教学没有“小说味” 忽视文本现状,教学内容发生了移位,小说教学变成了没有小说特点的阅读教学课。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 , 而应该多侧面 , 多纬度地分析出作品的更丰富的意蕴。

    (1)偏离小说的阅读特征、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揭示各类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从而反映现实世界及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是为写人服务的,写人是为了折射现实社会但是,由于小说的篇幅相对较长,人物相对较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广,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偏离了小说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本质特征,而为小说的其他非本质因素所牵引,将小说教学上成了文化历史知识课、逻辑课、政治课等,在概念图解、散漫无序的歧途上渐行渐远、如某

    1 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探讨课”,一位教师执教《祝福》,将祥林嫂的悲剧描述为“凶杀案”,要求学生“立案侦查”。找出凶手。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是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跟谁有关?证据是否确凿?诸如此类的教学,打着“创新”的幌子,却脱离了语文,脱离了文学,与小说的阅读特征背道而驰,这种错位的小说教学已经表现出非小说化的倾向,它不恰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小说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位置。

    (2)缺乏深度阅读和品鉴。

    目前,先概括分析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已成为小说教学的基本流程。虽然涉及小说的各个基本元素,但却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对文本缺乏纵深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来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对文本的理解还停留于文章阅读的技术层面。这样的阅读教学终究是表象的,距离小说所具备的立体、纵深、动态的精神蕴藉,相去甚远学生也就无法洞察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独具的匠心,无法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无法深入小说文本获得理性与情感的满足并进而重构自我认识的新境界。

    如何教出小说味?

    首先,保证小说课文的“实用性”,那些教学上的“规定动作”必须完成。

    其次,在“自选动作”方面,应放开手脚,教出自己的特色。简而言之,要训练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的敏感:

    (一)看作品如何体现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整体构思是否巧妙、新颖。

    (二)作家的语言功力,或者说语言想象力。

    (三)根据作品,安排学生做仿写练习。模仿小说构思,或模仿语言风格。

    3.解读小说的理论欠缺

    引导学生“登堂”,更要“入室”,让学生看“热闹”,更会看“门道”。

    三、沟通与共鸣----找寻小说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长期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学习疲劳。唯有新奇的变化才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保持注意力。

    《孔乙己》作为鲁迅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

    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一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有效的切入点。

    1、从课文的题目切入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课可以从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的探究切入。

    师:板书题目。

    师:是姓孔名乙己吗? 生:不是,是绰号。

    师:请说出理由。

    生1:“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师:看来,姓名不清,为什么别人叫他“孔乙己”?

    2 生2:因为他姓孔„„ 师:这是根本原因吗?

    生3:不是。“他对人说话,总是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生4:这是别人对他的嘲笑, 生5:孔乙己没有社会地位。

    师:这名字有特色吗?

    生:有。

    师:表明他是个„„。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找“手”,设疑激趣导入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如果根据《教学参考书》再综合其他辅助材料,这一课要讲的内容太多了,学生要想把所讲的内容都记下来也太难了。但我们在教学时,换一种思路,找准一个切入点,扣住孔乙己的手来分析,学生思路自然清晰,内容自然容易理解。

    先设计一只手的轮廓,将课文中的五个片断分书于五指,再设疑点拨:人人都有手,手能谋生,手能创造财富,请同学们看看小说中孔乙己的手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这样设疑并辅之以图示化板书,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经过讨论归纳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五个片断都与“手”有关,“手”演绎出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排”时的可鄙,“偷”时的可耻,“教”时的可叹,“罩”时的可笑,“摸”时的可怜,“走”时的可悲。孔乙己完全可以凭借一双手自食其力,可他却从开始“排”的得意炫耀,直到结局“摸”时的倾其所有,从用手抄书到偷东西,甚至沦落到用手走路的这一悲惨结局。以“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把有关手的描述语句划出来,然后用数学方法合并同类项,分析孔乙己的手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孔乙己的“手”:替人抄过书、偷窃过东西、与喝酒有关系、还代脚“走”过路,这些事又是孔乙己生命的轨迹,因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样通过“手”把一个死要面子、善良迂腐、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刻画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孔乙己用“手”做这些事的原因,从而揭示出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如果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其他人物如“我”、“掌柜”、“丁举人”、“酒客”等,还可看出酒客的麻木、掌柜的冷酷、丁举人的残酷等组成一个无形的大手,把孔乙己罩在里面,从而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最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做这样的导入,既能基本理清全文的情节脉络,又能为分析主题打下良好的铺垫,从而达到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分析小说的方法。

    3、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

    例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①《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②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③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④《孔乙己》在讥笑悲惨中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⑤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

    3 么?在思考的起始阶段,学生思考的重要内容是文中有几处写了“笑”,这是由“笑”而散开,是思维的发散状态。把写“笑”的几处文字找出来并做出个别分析之后,学生就要进行聚合思维,把写“笑”的内容及各个“零件”分析归纳起来,在面临的多种问题中寻求到一个正确答案——从外在的喜剧形式上来研讨小说的悲剧内涵。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孔乙己在笑声中死亡。

    4、抓特色词切入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很多的语句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我们不妨就以“半”字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含“半”字的词句。在总结其“半”字人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灵魂。

    5、从课文内容的矛盾处切入

    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由此设计问题,可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

    《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与“的确”两个词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教师可以设计出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结尾使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语? (2)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这样的设问一出,立即会引起学生对文章作深入钻研,通过讨论学生就会理解这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探究,就能得出结论:“大约”表示的是推测和估计,因为“我”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过孔乙己,而且也没有从任何渠道得到过他的确切消息,所以对他的死只能估计,这表明作家遣词造句很讲究分寸;
    而“的确”又表示肯定,因为“我”虽然没有看到过孔乙己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但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的情形,联想到这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孔乙己又必死无疑。看似矛盾的一组词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揭示了孔乙己的悲惨人生和封建科举制的罪恶。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促使学生思考、琢磨,去挖掘平淡处蕴含的丰富内容,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6六、从课文中心句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 1.课堂开始,教师首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后提出思考问题:

    问题1: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2.学生读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1: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2:

    4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
    “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
    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相互回应,突出他的老态;
    “乱蓬蓬”与上一句长衫的“破”都表现了其生活的窘迫;
    “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文本的“切入口”就是解读文本的“牛鼻子”,找准文本阅读的“切入口”,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7、以文章的关键句作为切入点

    大多数文章都有关键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的结构,反映文章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关键句为切入点来展开文章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课堂上以关键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的思路、主旨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是课堂教学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篇文章往往有关键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为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情境,可以挑出来先睹为快。

    学习新课时,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我列出了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说说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与 ‘偷’”、“说说孔乙己与‘笑’”、“孔乙己为何总被打”。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学生按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引导归纳。

    8、抓细节切入,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情形比较 让学生阅读书上有关两段文字:

    (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5 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

    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二)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作者作了这样的描述: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 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穿一件破夹袄 ,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使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像是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两段文字关键字词比较,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在两段文字之间竟没有写有关孔乙己的一件事,师生交流讨论后明确:穿着方面,前者写孔乙己的破长衫,后者写他“穿一件破夹袄”;
    脸色方面,前者青白脸色,后者黑而且瘦;
    站姿方面,前者站着喝酒,后者门槛坐着;
    语言方面,前者满口之乎者也,后者却不十分争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并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神态方面,前者睁大眼睛说„„争辩道„„后者„„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低声说道,他的眼色像是恳求掌柜,不要再 提;
    喝酒方面,前者温两碗酒,后者温一碗酒;
    付钱方式,前者排,后者摸„„至此,孔乙己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读书人所特有的标志,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变成了一个“短衣帮”。但地位和境遇比短衣帮更糟:丧失了“站着喝酒”的资格(他被打折了腿),短衣帮的酒碗是放在柜台上的,孔乙己的酒碗则放在门槛上;
    先前穿长衫时不能够“踱进店内”“慢慢坐喝”。现在变成一个“短衣帮”了,即终于能够“坐喝”。但这是怎样的一种“坐喝”呀?丝毫也没有长衫人物的体面和优雅,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悲惨和凄凉境况。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分析造成孔乙己前后如此变化之大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根据文章的特色,抓住“切入点”,就能有所变化、有所侧重,而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瓜熟蒂落”迎刃而解。

    9、联系现实,比较探究切入

    上课开始后,学生速读课文,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若孔乙己生活在今天,他能在当今社会生存下去吗?

    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在当时社会有着怎样的命运?然后与现实生活作比较,通过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得出孔乙己无法生存的结论。

    10、选用填表,以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切入

    孔乙己,一个有姓无名的人,一个众人的笑柄,一个社会的牺牲品。在他身上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足以显示作为革命家的鲁迅的批判思想。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把握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挑选重点段落讲解难免挂一漏万,只从外貌、动作、语言上考虑又总觉得肤浅。要做到既不肢解文本又深刻体会人物命运着实令人三思。

    因此,课前教师可以与学生设计一份《孔乙己履历表》,组织学生讨论并完

    6 善表格,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下课后继续交流。答案与问题都不必受到参考书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学生立即就能把握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只要言之成理,能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即可。这样,填表的过程即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附表格有关内容:

    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

    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

    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孔乙己》教学的这个环节的巧妙设计,它摈弃传统的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解读文本的方法,而代之以人物形象把握为突破口,填写“孔乙己小档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的解决进入到深层次的探讨,把思维引向深入,切入点小而生成空间大,教学效果良好。整堂课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渐渐进入了阅读的再创造中。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往往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难以推陈出新。魏书生说过,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坚决不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一篇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文章通过这种形式解读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就已完成大部分学习任务。

    11、《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切入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

    7 分子的病态人生。将两篇小说放在一起比读,就会发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亮点。

    在小说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单纯善良而又不乏热情,“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孔乙己,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理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生的末路。在那个世故污浊的时代里,孔乙己甚至有些特立独行的品质:无力挤身于“踱进店内”“慢慢坐喝”的长衫人物中,又不愿苟同麻木冷漠、平庸世故的短衣帮。总想保持一个读书人的清高和孤傲,于是,便“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可以想象,在那个世态凉薄的鲁镇街头,孔乙己的出现无疑构成一种别样的风景。

    和孔乙己相比较,范进能以冷静的现实态度对待人生。中举前,面对无米下锅的窘况,便抱鸡去卖。且“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丝毫也没有难为情之态。换了孔乙已就怎么也不会去卖鸡。中举前曾饱尝岳丈胡屠户的羞辱谩骂;
    中举后不计前嫌仍赠银十两,这真是少有的大度和大方。在科举考试中,孔乙已“终于没有进学”,范进却连考三十年,终在 55 岁而中举。这种百折不回矢志难移的“奋斗”精神不也是一种性格亮点吗?可见,细加推究,这两个长期遭人聚讼的人物身上的性格亮点还真不少。

    鲁迅先生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总之,从孔乙己和范进性格亮点的湮灭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非人的时代,不仅扭曲了知识分子的性格,销蚀了他们做人的价值,而且将他们的尊严、精神乃至肉体都吞噬的干干净净。作者将人物亮点的湮灭揭露了那个令人诅咒的非人时代的“吃人”本质。并以此达到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社会批判效果,从而,呈现出极高的美学意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文本是生动的阅读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在适度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探究与发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寻教学有效的突破口,进行有创意的设计,课堂才会闪耀语言思维与生命智慧的光辉。

    四、整体把握小说情节

    情节是学生感知小说魅力的开始,根据小说情节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整体把握、熟悉小说情节 ,真正走进作品,提高见上文学作品的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就由八个事件构成。小说中的一系列事件就构成情节。关于小说的情节,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一种含义是情节指对一系列事件的艺术性安排,它关涉到小说叙事中的艺术技巧。相同的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孔乙己》中的八个事件都是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来编排的,真正要描写的主人公却是孔乙己。另一种含义是情节也可以理解是按照艺术家选择的特定的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作了这样的比较:“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是情节。两者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两个事件之间是没有逻辑的,而后者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了“伤心而死”这一特定的带有情感评价的逻辑。

    1.拟设标题法 2.复述法

    问答引导法 关键词提示法 创造性复述

    8 3.以写促读法

    4.影视欣赏法

    五、小说情节分析

    1、彩线串珠,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以事为线索。通过一个中心事件写人。如《范进中举》前后人物的种种表现。

    以人为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勾连小说的局部或全篇,“人”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

    以物为线索。如《变色龙》。

    2.抓矛盾冲突焦点,把握情节精髓 。如《杨修之死》 3.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智取生辰钢》中吴用等人的“智”取与杨志的“智”防。

    4、探讨情节如何为表现主题服务 《变色龙》

    六、人物分析教学

    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
    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各版本的教材编写者在小说单元的概说中纷纷通过文字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小说教学而言,基于其文体特点,对“人本”的理解还可以从以学生为本,拓展到以作者为本、以小说人物形象为本。

    1、以作者为本

    任何小说都是特定背景下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产物,是作者精神的外化,阅读者的主体感知,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这一点不容否定。小说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人物命运来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较为确定的社会性因素,因此,教学中有必要“知人论世”,探究作者的生平、思想、品格及其所处的环境,通过对作者的深入理解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例如理解鲁迅思想的最好材料是他的《(呐喊)自序》,讲授鲁迅小说如能抓住“唤醒沉睡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条作家思想的准绳,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以人物为本

    在小说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当以人物形象为核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人生的意蕴,而目前的小说教学。要么停留于分析情节和人物描写手法等技术层面,要么停留于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的简单分析,难以触及人物的灵魂,体验作品的深层意蕴事实上,除了情节梳理、人物描写手法、人物性格的分析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角度切入来达到对小说的深度阅读。

    其一,可以抓住人物命运和个人禀赋的反差来分析,这种方法适用于以正面人物或无害的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小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对小说而言,所谓“有价值”,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优秀禀赋的主人公。悲剧意味的小说并不按照读者的预期给予这样的人物以好的命运,而是让他们或受难,或毁灭。在这样的反差中,作者的匠心到底是什么?其中又蕴

    9 涵着怎样的人生况味?这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思的问题。

    其二,抓住主要人物和他人的关系来分析。各类文学作品都以表现人为艺术创造的目标,但却没有一种文体能像小说那样展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构筑广阔多面的人生图卷。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一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主要人物的行动和作为,乃至思想性格和命运,无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以学生为本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时以读者的角色参与鉴赏。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共振,小说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对话和交往,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宽容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尽量减少预设的主张和看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

    对于读者而言,小说的意蕴常常具有多元性,即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义解读的可能性。教学中提倡注重从不同观点、角度来思考问题,注重求得拥有多重逻辑的见解。除了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开放的氛围中展开思考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善于重组各类信息,建构认知。

    (二)引导学生从人物刻画的手法 ,感知和把握人物形象

    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语言(意义、语境 ),如教会学生揣摩人物语言中的言外之意,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人物感情及作品的主题;
    对动词等一些语词的细致分析,能剖析出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使学生更可感可知。

    肖像描写

    1、捕捉最能表现个性特征肖像推知人物个性。

    2、整体分析外貌描写,全面把握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故乡》中闰土少年到中年变化。

    3、捕捉最能表现个性特征局部描写推知人物心态。 动作描写

    1、抓人物精彩的个性化动作分析,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捕捉人物的心绪化动作,揣摩人物内心的隐秘。 语言描写

    首先是言外之意。小说是作者用叙述的方式所创造的“第二真实” , 包括语言的真实、叙述的真实、人为的真实。小说家的许多真实的意图往往就隐含在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中。而言外之意恰恰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其次,加强语言运用的细致分析。小说就是印着文字语言的一本书,别无其它。因此,分析作品就必须克服长期存在的小说语言艺术分析程式化、肤浅化的弊端,落实在具体的文字语言运用。

    1、抓住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个性。

    2、透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

    1、揣摩直接的心理描写---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梦境幻觉。

    2、间接心理描写 ----动作、表情、语言。

    七、把握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环境的作用可从以下几反面进行思考:第

    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二、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突出深化主旨;

    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奠定小说的情感基调;

    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1、从自然环境描写中看人物心理。

    2、从环境描写中看人物性格。

    3、从社会历史背景中理解人物,表现主题。

    八、小说主题探究

    完全相同的文学活动的主体或对象——作者、文本、读者——构成的对话体系。

    因此 , 除了社会历史视角 , 还可以从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等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比如从文化视角看孔乙己 , 这个人物就不仅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蕴 , 而且表现了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批判意蕴。不仅批判了旧文化 , 而且具有新文化的启蒙意义。茅盾说“鲁迅写此文时 , 文化上的反动势力极为猖狂 , 但鲁迅不取那时当权有势的文化反动派作为典型 , 这又表现了鲁迅对于当时反动派的蔑视——预知其必无前途 , 并为他们的前途勾画出一张嘴脸 , 即孔乙己”。叶圣陶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家 , 他以其职业的敏感认识到这篇小说抨击旧式教育的意蕴。他说 , 《孔乙己》是在“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失意和姿态”。而作者鲁迅则以其人道主义启蒙思想家的特有内涵从中见出了呼唤人间温暖的意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人的凉薄”。

    可以从社会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观照作品的角度不一样,领略到作品的意蕴也不一样。

    1、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

    2、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

    3、避免随意解读,把握好尺度:整体把握;
    立足文本。

    九、小说形式技巧赏析

    1、关于叙述者

    小说中的叙述者不等同于作者。

    明确叙述者的选择对表现主题有较大的影响。

    。《孔乙己》、《故乡》都使用了这种叙述视角。李欧梵就称“在鲁迅的小说中,约有三分之二用了第一人称”。鲁迅的小说代表作几乎都是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完成的。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作品中承担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仅只产生叙述故事的功能,并且已成为鲁迅小说中特殊气氛营造原因之一。坦白地说,五四时期不少作家同样采用过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来叙述故事,并且运用得很有特色。但是鲁迅笔下的叙述者“我”似乎更复杂一些。它不仅是单个的个体在某篇小说中存在,而且已经形成一个系列,共同构筑了鲁迅小说中的某种底色,甚至有一种传承性。人们总是把这一系列“我”与作品所浸润的无限意蕴相联系,从而获得更大的阐释空间。(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煞费苦心地选择了咸亨酒店一个小伙计为其代言。主人公孔乙己的遭遇是通过这个地位卑微的小伙计的眼睛反射出来的,这

    11 也就是作品观察和描写孔乙己的艺术角度——内聚焦叙事。所谓内聚焦叙事,即“叙述者参与”的叙事观点。其特点为叙述者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阅历者,充当小说中一个角色,作品中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的。

    在《孔乙己》中,由于孔乙己在小说的结构上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惜墨如金的鲁迅为他费了大量的篇幅。这个地位低下的小伙计在日常生活中连笑的资格都没有,唯一例外的情况是孔乙己来到酒店的时候,在酒客的哄笑中“可以附和着笑”。由此可见,孔乙己的地位又有多么低下。“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十二岁的小伙计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揭露了旧社会对孔乙己这个被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所毁灭的下层读书人的冷漠无情。作品结尾,酒客都忘记了孔乙己,老板也只是在结帐时提过几次,只有这个小伙计还清楚地记挂着那个可怜可悲的人。但也仅仅是“记挂”而已,连同情都谈不上,这也反衬出社会的冷酷无情。这样一来,鲁迅从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角度来讲述孔乙己的悲惨故事,很好地表现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主题,达到了自己的创作目的。

    这篇小说围绕着孔乙己的性格发展选取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典型情节,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可笑,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形成一个“看/被看”的模式,以展开下层知识分子和群众的双重悲喜剧。作者安排“我”这样一个人物的目的就在于解决这种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给作品结构的完整造成的问题。同时,“我”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以这样一种叙述口吻,给人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感、亲切感。

    小伙计涉世未深,没有自己的社会评价标准。他的观察真实可信,也更能反映出酒店里不同人物的真实面貌。他自己愚昧无知的形象也通过其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轻松的无动于衷的口吻叙述孔乙己的遭遇,又大大地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批判色彩。小伙计先是在看故事的发生,随后自己也参与到事件中来“附和着笑”,后来又冷酷地拒绝孔乙己教字,构成一个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此时的作者又隐藏在小伙计的背后看。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是认同叙述者的旁观态度的,但是,随着叙述的展开,就逐渐远离叙述者,而向隐藏在后的作者靠拢了。从小说的外在喜剧中看到了其内在的悲剧性。这也是采用这种叙述视点的重要作用之一。

    柏西·拉伯克在《小说的技巧》一文中说:“小说技巧上错综复杂的问题在于手视点支配。”这里我们只是就视点的一个侧面进行了探讨,但也足以说明小说中不同视点有其特殊的作用。这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2、象征、反讽手法

    人物的象征意义。如《故乡》中的闰土、祥林嫂等。

    题目的象征意义。如《变色龙》。

    环境的象征意义。如“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月夜是闪亮生辉的,迷人而虚幻,明亮而微妙,纯净而完美,如乌托邦的可望而不可即,这与全文基调是不和谐的,是被作者抽象化理想化的。很多教师往往重视结尾的哲理意味,忽视它的象征意蕴。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

    12 满,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就能实现。只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会有也等于没有。

    议论中的反讽。

    对比中的反讽。

    夸张性反讽。如《范进中举》。

    小说中常见的写作技巧有:

    对话、意识流、曲折、首尾圆合、双关、烘托、象征、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线索等表现手法和纵式、横式、纵横交错式等结构方式。

    十、小说教学内容的层次

    1.知识层次

    结合文本的教学进行有关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厚学生的积累。如:小说的类型,小说的类别,小说的作者、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要素,小说的”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等有关的基本知识以及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

    2.理解层次

    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课文的内容层次,课文的结构特点,课文的情节发展步骤,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语言的品析及课文中词句的含义,以及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题等

    3.欣赏层次

    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

    如: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注意精彩细节的欣赏以及欣赏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4.探究层次

    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

    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
    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
    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
    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
    尝试写作小说评论等等。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
    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

    一、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的阅读活动,是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发展性阅读活动。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开始于感性活动,始终有形象伴随,但作为一种认识,它离不开理性活动。对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由形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括认识过程在内的审美享受活动。文学鉴赏主要是把握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发现并概括作品的美感因素,理解、判断、鉴赏其作品内容;
    赏析评价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文学鉴赏能力主要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分析、艺术境界的感受、艺术主旨的理解和艺术语言的熏陶这四个方面。

    《文体阅读法》中认为:小说是一种以叙述生活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

    人教版初中第五册附录《谈谈小说》中这样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中国知网检索信息:

    1、检索项 :主题 ;

    检索词:小说教学;

    模糊检索;

    时间范围(1979——2008)共计317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81);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9);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0);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7);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0)

    2、检索项 :主题 ;

    检索词:中学小说教学;

    模糊检索;

    时间范围(1979——2008)共计36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2);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4);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0);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0);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0)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目前语文界对小说教学的研究不太重视或没有专门进行研究。一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不怎么考小说,二是许多研究者把它放到了阅读教学研究里面了。

    三、文献综述

    关于小说教学的观点

    (一) 硕博论文

    硕博论文中对当今中学小说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1、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入小说教学。

    黄红丽《初中小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认为:
    1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小说文本注重解读方法的多样性。

    4小说阅读的自由空间应超出课堂教学的限制,延伸个性化阅读。

    2、对中学小说教学在选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

    1)柳广云 《关于中学小说教学的思考》中认为:

    现行高中小说教学选材范围狭小,缺乏时代性;
    对于小说教学,教师和学生思想上都不重视,教学时间分配上也不重视;
    教学中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缺乏新思想、新做法;
    注重思想教育而忽视审美教育;
    教学目的注重广度而忽视深度;
    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再加上主题思想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说教学完全可以以一种娱乐的轻松的态度来进行,不必事先预定诸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以审美为出发点来进行。多一些人文精神的感悟,少一些主题思想的分析,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切实为培育有个性的人才服务。

    2)栾桂芳 《古代小说教学方法初探》认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小说教学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指导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功利的思想观念、偏误的教学实践、滞后的教学研究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都是造成古代小说教学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的原因。这种教学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者引用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改变现状的探索,提出了提高古代小说教学效率的一点新方法、新思路。如:三步五法;
    主题法等。

    3)侯艳荣《〈聊斋志异〉与中学文言小说教学》认为:

    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代文言散文、诗词和古代白话小说,文言小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加上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文言散文和古诗词教学一直很受重视,文言小说的独特价值往往被忽略。她对目前的文言小说教学进行了反思:一是应试教育造成的误区,主要是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二是僵化的教学模式造成的误区,主要是将文言小说教学混同于一般的文言文教学,重知识轻感知,重接受轻情趣,使学生厌学。三是分析了其他因素对文言小说阅读教学的冲击。她还探讨了文言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是走进作者的生活时空,探究作者的精神家园。二是多层次、多角度解读作品的内涵,比如从文学、审美、文化等方面解读。三是学会表达,即要学生学会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跳出文本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结合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的目的。

    3、将信息技术与小说教学整合,革新小说教学的形式。 彭岚《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

    在对小说的教学价值、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相对传统小说教学所体现的优势进行分析后,重点谈及网络环境下小说教学进行革新的重要形式—信息技术与小说教学整合的问题,对整合的价值及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一定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与小说教学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基于网络以讲授为主的小说教学模式”、“基于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小说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以小组协作研究为主的小说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二)期刊论文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教学。

    中国古代小说教学:

    2 (1)《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搬社2001年10月):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如从神话传说到历史著作,再到民间的口头说唱都与古典小说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长短篇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如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长短篇小说有一个明显差异,那就是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有时还强调要挖掘人物内心潜在意识是怎样活动的。而我国古典小说则着重于描绘事物的外在联系和人与人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2)叶湘瀚《古典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六法》认为:

    1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基本知识。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例,二者都属于历史小说。但《水浒传》可定位于英雄传奇小说,《三国演义》则可定位于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多吸取民间传说,虚多实少,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
    历史演义小说多从史书上截取素材,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依据史实,但也不是完全实录。英雄传奇主要写草莽英雄传,因而较多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林冲;
    历史演义小说多从史书上截取素材,因而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如关羽。这样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时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明确中国古典小说以性格塑造取胜的特点。

    3注意人物出场技法,如林黛玉、李甲、白妞等人物的出场。

    4重视细节刻画,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的刻意修饰和刘兰芝临走时的打扮很相似,其用意也大致相同,又如杜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 “微窥”表明杜十娘对爱情还抱有最后一点希望,但看到公子“欣欣似有喜色”后对李甲完全绝望了,她只能以死抗争惨遭始乱终弃的命运。

    ⑤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作用。小说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以人物的生活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如林黛玉眼中的贾府。

    ⑥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3)欧阳珍《关于明清小说教学的几点思考》中认为:

    1当好每篇小说的“导游”,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研究能力;

    4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信息吸收量,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

    张显彬等《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期)

    1、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框架完善与否决定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

    从认知心理结构来说,需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熟知各种文体特征;
    了解某类作家或作品的内涵形式等;
    了解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辩证关系;
    了解长篇和短篇在人物刻画上的不同特点。

    从审美心理结构来说,需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形象的确定性和鉴赏的不确定性;
    形象的客观性和鉴赏过程的主观能动性。

    2、小说阅读鉴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 主题的鉴赏:从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看主题;
    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从情节的发展看主题;
    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搬社2006年6月):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正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理解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造,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含意。(它谈的是对主体的解读,对形象的解读也应如此。)

    人物的鉴赏:从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来分析把握人物;
    从小说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节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所制造的氛围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

    情节的鉴赏: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要紧密联系人物的典型性格;
    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从场面和细节的分析入手,把握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环境的鉴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语言的鉴赏: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注意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由敘述语言确定小说的情感基调和社会氛围;
    由过渡语言揭示情节意蕴。

    外国小说教学:

    肖家芸等《外国现当代小说阅读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期)

    1、要对现代派作品产生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了解。

    2、要对现代派作品的思想特征有一定的把握。如危机感和悲观感,又如全面异 化,再如表现主观世界。

    3、要对现代派作品的文艺主张有一定认识。

    要对现代派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有一定了解。如象征、意识流、荒诞等。

    第二部分-------中学小说教学

    1、张成梁《略谈中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认为:
    当今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小说教学混同于一般记叙文的情形。他认为,应根据学生年龄、阅历、知识面的不同,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 。初中

    一、二年级可把小说当作记叙文来教,目的是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在初中三年级以上,应当根据小说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主要应侧重对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环境描写的分析。

    2、李都明《高中小说教学探微》中认为:小说教学首先应摒弃教师分析,学生做笔记的技法,改进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其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应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如讨论法、发现法)进行教学,强调鉴赏的多元性;
    再次,随着高考语文文学色彩的增加,开放性的主观题越来越多,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见仁见智,不但不会与高考产生矛盾,而且更有利于学生适应这种侧重于思维品质检查的试题.。

    3、彭文林《高中小说教学新探》中认为:

    4 1给学生提供信息,自主学习。其中包括: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质疑,向学生介绍可阅读的书目,提供较有影响的网站等。教他们查图书资料,处理上网信息的方法等。

    2 质疑讨论,探究学习。

    3动手实践,体验学习。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回到主人公生活的时空去经历,感受 体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改编作品,创新学习。

    第三部分-------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李新光《浅谈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认为:

    1分析肖像,要重视对人物富有特征的外貌以及外貌变化的分析(如《孔乙己》外貌 的白描手法),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是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

    3在分析人物动作描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通过对人物在一些重要事件中的动作进行分析,以把握人物性格的实质,理解主题。

    4心理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描写方法。

    5细节描写是小说的血肉。

    2、牛素洁《把握人物形象 提高鉴赏能力——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谈》中认为:

    中学语文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 但是, 始终没有解决固有的程式化缺陷, 小说教学也

    是如此。囿于程式是违反阅读规律的。只要深入地分析人物性格 ,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那么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 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刻的认知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兴替。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首先要分析其性格的本质特点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这一个”的特点。其次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具体而适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还要与赏析细节刻画紧密联系。起来。

    3、《语文学习》2006年10期的《关注作家表现人物的心灵辩证法》

    优秀的作家在表现人物时“绝不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外部特征上,而是主要通过对人物内在的心

    灵世界的表现,去让人感受和把握他整体的生命状态”(《当代大学者访谈录·钱谷融卷》),这条关于形象塑造的重要原理对我们的小说教学有启发作用。有些小说教学草草掠一下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就迫不及待地组织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展开架空式的讨论,从而造成一种有真正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被隐性流失的事实,因为它缺乏的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审视和提升,缺乏的是一种学习主体对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言语智慧——表现心灵的艺术——的关注和享受。

    1关注作家对立统一地表现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家塑造形象时尽可能避免有如鲁迅所说的“欲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的绝对化写法,而是爱而知其恶,憎而顾其善,狄德罗说的“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伟大与渺小的复合物,这不是责难,而是给人下定义”,脸谱化的创作注定是失败的,鉴赏也是如此,一定要注意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关注作家重心凸显地表现人物心灵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个体心灵虽在不同的时空情境下有着方方面面的表现,但在心灵内部却不是比例均衡地呈现出平衡的状态。好的作家在塑造典型人物时一方面要表现作为“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更要表现他作为“典型”的心灵的独特性和具体性。曹雪芹写王熙凤,虽展示了她心灵世界方方面面的东西,如美丽、风趣等,但描写重点却定位于她心灵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狠毒。又如阿Q,

    5 鲁迅表现了其心灵的多个侧面,有时他表现为农民的质朴,有时他又表现出游手之徒的狡滑;
    有时自负,有时自轻;
    拥护男女之大防,又粗俗地向吴妈求爱。然而他心灵中最基本的特质——精神胜利法,始终是作者最主要的表现内容。进一步说作者表现其心灵的多个侧面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精神胜利法。

    3关注作家肌理细密地表现人物由渐变至突变的变化流程。如林冲、水生嫂们、高尔 基笔下的母亲等成功形象。

    第四部分------小说教学的方法专谈

    1、孙凯《介绍小说教学的几种方法》认为:

    1、分角色朗读法

    2、以物析情;
    3旁及他人法;

    4跳读法;
    ⑤跳出法;

    ⑥排演课本剧。

    2、崔木林《略论比较法在中学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中认为:

    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拿出一些作品(课文)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就是一个容易进行, 见效较快的好方法。

    1通过比较,容易把握小说的特征。

    2通过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匠心。

    3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3、莫如彪 陈守莉《多角度解读小说和教学》中认为:

    1多角度解读小说的题材。只以题材来评价小说的观念是不全面的。

    2多角度解读小说的主题。传统小说解读忽视了小说的核心——“人”,而人的精神世

    界和心灵世界才是小说要表达的核心。小说最根本的东西是要反映人的生命,人生的苦乐。因此,我们解读小说,不仅要分析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而且要分析小说中的“人”。

    3 多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

    多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我们会发现“人性”的不同侧面: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4 多角度解读小说,改变小说的教学方法。

    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而应是学生从小说中读出来的是什么,小说教学应从过 去封闭式的意识向多元的意识转变。

    5多角度解读小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第五部分-------小说教学的问题(困境)

    1、成旭梅《现当代小说教学困境探微》认为:
    1技巧操练与“人”学之质。

    “人”学,具体到小说教学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小说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二是指小说教学是以人的分析为中心的。目前小说教学中,对人文存在太多的曲解,我们应该不虚伪、不矫揉,解放人性精神,舒展自由灵性。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教师是第一受众,学生是第二受众,二者关系就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播者与知识的接受者,只能同时以读者身份鉴赏,同时教师还必须承担辅助学生鉴赏的责任。教师不仅要研究作家创作意识、作品的内容形式,还要研究读者的接受意识。

    2情节诱惑与深度体验。

    好的小说,不仅是结构活着的方式,文字活着的方式;
    更是思想活着的方式,精神活着

    6 的方式。语文课堂对话,不仅应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与教材内容的对话,更有与历史时空的对话,与历史人格的对话,并能从中升华而成一种恢弘伟岸的精神品质。

    而目前粗放的现当代小说教学却将学生导向情节的梳理。其实,情节并非现当代小说创作的核心所

    在。典型概念的介入、语体的变革、文本的自省与文体实验等现代小说因素,都是现当代小说较之古典作品有了更多的审美维度。同时,小说不同与诗歌、散文和议论问,它具有情感立场的内隐特性。因此,现当代小说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颠覆文本与建构自我。关注情节,解构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表现、技巧等是小说鉴赏的必经之途;
    然而解构的目的更在于重构,重构一个鉴赏者“自我”在内的新的文体体系,即引导鉴赏者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从潜意识里求取“自我”性质的内容,从而达到“审美”的境界:或获得情感的满足,或获得理性的满足,或获得智性的满足,进而更深入地解读作品。

    当然,仅是“找到自我存在”并非鉴赏的终极目标,小说鉴赏的意义应从表象的“内审美”,即教师

    应有目的地牵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其在不同的层面上立体地展开,使之在比较“作品自我”与“现实自我”中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

    3虚构的真实在场

    接受美学指出: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

    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来发挥想像力进行再创造。虚构精神是小说存在的永恒命题。如何解读虚构?只有教师“精神真实”,才能引导学生“精神真实”;
    只有教师“精神丰盈”,才能引导学生“精神丰盈”。现当代小说教学必须避免过于假大空的虚伪高蹈。

    2、吴含荃《小说教学内容的问题及策略分析》认为:
    1错误与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

    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但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如某教师在教《智取生辰纲时》时,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杨志为什么会丢失生辰纲”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解了8个原因:部下无能说、权力受制说、对手强大说、天意弄人说、作者安排说、内部矛盾说、自掘坟墓说、社会决定说。这是一堂点型的“如何押解生辰纲”的生活常识课、思想方法课,并不是语文课。因为教学内容的移位,使得语文教学目标旁落了。这种现象李海林先生认为是一种“把语文本身悬置、架空以使之空洞化的语文教学”。它“不恰当地强调所读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吕叔湘论及语文阅读教学弊端时所说)。

    反文学: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超越与现实之

    间的功利关系而建立起自己与现实之间的自由关系。可是许多教师却忽略了文学教育的审美性,而将小说还原为生活的真实来展开教学。如有的老师在教课时把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人之死描述为现代版的凶杀案,要求学生立案侦查,找出凶手。

    7 在分析这个课例之前,我们先对“文学阅读”和“文章阅读”这两个概念做一区分。按照王荣生教

    授的归纳,文学阅读需要“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而文章阅读则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简单说,凡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的概述上的,是文章阅读,尽管你读的是文学作品;
    把注意力放在言语表达的意味、意义、意思上的才是文学阅读。

    我们现在回到上面课例。教师让学生摸拟公安人员办案,关注的仅仅是小说中的事实真相:别里科

    夫或祥林嫂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跟谁有关?证据是否确凿?但是并没有涉及对小说言语表达意味的品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想像和情感。非常明显,该教师把文学作品的阅读处理成了文章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就成了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

    “反文学”往往反掉了小说的虚构性,把小说当作生活事件来展开讨论,抹杀了文学的 本质特征,自然也就不能达成文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以上是两类打着“创新教学”的幌子,却脱离了文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学术界对此早有觉察,刘衍文教授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这 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孙绍振教授也认为: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观念”(知识)“至少落后二十到五十年”。

    ②创新小说教学内容的两种策略

    从叙事学的角度打开小说教学的新视窗。有了“叙述与虚构”的意识,我们就会跳出小

    说的故事层面,进而关注到小说的叙述层面,关注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结构等方面。如《祝福》里叙述者为何是“我”,为何不选其他人。由“我”对祥林嫂的态度作为切入口,可以打开多层面的“看与被看” 的关系,从而把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者、作者、读者都囊括进来,形成“读者看祥林嫂、‘我’看 祥林嫂、鲁镇的人看祥林嫂”的复杂结构,最终读出鲁迅先生的深刻用意。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叙述语言的言外之意。如祥林嫂讲了多次阿毛的故事后,又讲 时就被人打断了。祥林嫂一而再而三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多的是为了宣泄自己心中的悲哀、痛苦和自责,却被打断,没有获得同情。

    (3)钟霞梅《当小说教学也让学生索然无味时》中认为:

    关于教学目标,应考虑学生实际的课堂需求,求知取向,反对那些高的、空的、虚设的、没有实际价值的目标,教师上课前应清楚这节课想解决的问题,但目标问题千万不能太多,即面面俱到。应该把问题生成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结合新课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最难解决的问题,然后选择学生提出的几个普遍问题加以讨论解决,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切实需要,又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真正的让学生从未知想到已知。

    四、有关小说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要了解小说的发展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如《精 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

    8 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

    唐代:出现了唐代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的蒋 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

    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 春落难逢夫》。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不杇的名著, 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我国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

    我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张显彬等《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 7-8期)]: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 文学的主要部分称为“五四文学”,“个性解放” “人 的解放”是基本主题,代表作家有鲁迅、郁达夫等。

    第二个时期:1927年至1937年 弘扬“人的解放”精神依然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之 一;
    另一方面,笼统的“人的文学”向阶级的文学转化。代表作家或流派有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与“京派小说”、革命小说流派、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小说等。

    第三个时期:1937年至1949年 代表作家有张天翼、沙汀、路翎、钱钟书、张爱玲、赵 树理、孙犁、丁玲等。

    第四个时期:1949年至1979年 主要是革命斗争题材和农村现实生活题材。代表作家有 赵树理、孙犁、柳青、杜鹏程、曲波、峻青、王愿坚等。

    第四个时期:1979年后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军旅小说、女性 小说、历史小说,又有意识流小说、寻根小说,然后又有了新写实小说、现代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派小说等。

    外国小说包括古代的和现当代的小说。现当代的小说又包括现实主义的和现代主义的小说。

    (二)小说的分类及其它 (1)小说的分类

    1、按反映生活的规模、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 小小说。

    2、按描写的特定内容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纪实小说。

    3、按表现形式或手法分为:诗体小说、章回小说、书信体小说、意识流小说。

    4、古典小说的几种形式:

    志怪小说:记述神鬼等各种奇异故事的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 笔记小说:指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铺写故事的作品,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传奇小说: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

    (2)小说“三要素”及命题

    9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 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等。

    小说的命题方式多种多样:

    1、以主人公命题,如《孔乙己》。

    2、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 如《荷花淀》。

    3、以主要事件命题,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4、以贯穿全文的构成情节的细节命题,如《药》。

    5、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命题,如《夜》。

    (三)关于小说选文

    1、摩 罗:呼唤文化通才介入。

    摩 罗 :语文教育缺乏学科规范,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被社会政治氛围所左右。

    语文教育中,经典文章的篇目一直是比较多的。

    附方法:不读永远不是你的,有限的时间用于听老师讲解,其效果肯定不如自己朗读。

    只有读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这个美的存在,比如文章美不美,那股文气是不是饱满和顺畅,能不能打动你的感情,以及语言的韵律,只有读才能感觉到,靠老师讲解是没有用的。这些东西能够丰富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艺术气质,提高我们书面表达的能力。

    2、北京2007年9县区高中课本《阿Q正传》等落选。

    3、《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1至6期 2007年7至8期 10A,提出选文不应选

    活着的作家,理由是尚未经时间检验。与此相对的是柳广云 《关于中学小说教学的思考》中认为:

    现行高中小说教学选材范围狭小,缺乏时代性;

    4、中学语文课本中共选有小说一百二十篇,占整个篇目480篇的四分之一。 现行中学 语文教材中,从长篇小说里节录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数量。以新编中学语文课本为例,就既有分别节自我国古今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红楼梦》、《老残游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青春之歌》、《骆驼祥子》、《创业史》、《在烈火中永生》、《李有才板话》、《阿 Q 正传》等的《美猴王》、《杨修之死》、《群英会蒋干中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范进中举》。

    (四)小说的阅读

    1、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4月第六章第四节86页 阅 读教学的实施:

    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活动和对话 1)、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①学生是阅读教学的活动主体

    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③阅读教学是一个集体活动过程 2)、阅读教学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

    10 ①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②学生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

    ③在课堂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3)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A、提问对话法B、整体感悟法C、诵读涵泳法D、文学鉴赏法

    2、叶圣陶的文学鉴赏观(《叶圣陶论文学鉴赏》语文建设2006.6):鉴赏的含义是“观”,即身入其境地用整个心去感受;
    鉴赏的态度是“玩”,即把玩、品味、揣摩;
    鉴赏的本体是“我”,主张读者的主动性。

    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教学的内容

    1).《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4、小说的阅读的方法 小说的阅读思路

    1初读时对小说语言形式的认知感受。

    2初读后对小说内容的心灵关照。

    3“跳”出来对作品作客观的分析评价。

    小说的常用读法

    一是作品分析法:对小说进行分析,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比较客观、理智的读解 活动。

    1人物形象分析法。其一,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即对人物性格形历史的剖析。其

    二,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即人物是否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其三,抓住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主题思想挖掘法。首先,要剖析人物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只有剖析人物形象,

    剖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其主题思想。在剖析时,还要从小说的整体出发,从人物的整体形象出发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全面情况出发。否则,归纳的主题就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其次,分析作品的主要矛盾。在此应注意,主要的情节线索并不就等于做平所揭示的主要矛盾,而只有主要人物与相对立人物之间的关系才是主要矛盾。有时在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交织中表现出来。如鲁迅的《药》。

    3 要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 。

    4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意图。

    二是活参阅读法 :“活参”,即在阅读中让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小说的艺术境界中去, 并在凝神观照中进行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从而达到对小说内容超出表面含义的理解,产生一种如诗意的彻悟。这个过程分为两个环节:“入神”和“妙悟”。“入神”,即读者的心灵完全沉浸到小说所描写的境界中去,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无关心的满足的审美心境,如明月朗照, 11 宁静透彻。“妙悟”,即在“书我两忘”的阅读情景中,凝神观照,充分调动情感的动力作用,在把握作品内在意义基础上,融会贯通,领悟到作品表面含义之后的深刻意蕴。

    5、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一、分析典型人物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如 祥林嫂的外貌。

    ②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鲁四老爷的个性化语言,就反映出他伪善、冷酷、自私 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药里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就刻画出他 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④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段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祝福》《故乡》《一件小事》《药》《孔乙己》等小说里都善用对比刻画人物。《孔乙己》里人物的两次肖像描写;
    两次拿钱买酒的动作描写,一“排”一“摸”;
    孔乙己对孩子们的热情,把小伙计当做知音,越说越起劲儿,而小伙计愈加不耐烦,爱理不理;
    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落的孔乙己等对比。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有矛盾冲 突的具体事件组成。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 层次。

    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 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③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 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三、分析典型环境。

    ①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是一定历史 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典型环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

    典型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分析典型环境从以下方面入手:

    要把典型环境同人物联系起来,从中去寻求因果关系。环境塑造 了人物,人物性 格的成长、变化,都离不开环境。

    12 ② 要看到典型人物在如何改变典型环境。人对环境有反作用,常常会使环境产生或多 或少的变化。也有些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造成悲剧性的结局,或者仅仅起了揭露黑暗现实的作用。

    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如《孔乙己》里对酒店里长衫客和短衣帮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贫,对比鲜明,掌柜对长衫客奴颜巴结,唯恐照顾不周;
    对短衣帮搀假使杂,能欺就欺。孔乙己的活动场所就是这个酒店,酒店这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也就成了展现人物灵魂的独特的个别的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对于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均有作用。如《药》的开头对于时令的描写,阴暗、凄清、有点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氛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进着情节的发展;
    《祝福》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对比鲜明,增强悲剧性,深化了主题。如《荷花淀》。

    四、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

    小说的社会作用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五.关于一些问题的思考

    1.教师不仅要研究作家创作意识、作品的内容形式,还要研究读者的接受意识。(成旭 梅《现当代小说教学困境探微》)

    看起来有些新意,我们也完全赞同。一些语文教学研究,实际上已经不是语文教学的研究了,而是教

    学方法、教学技术的研究。这些“术”的研究,已经脱离了语文本身,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教育方向、教育内容上。语文领域需要大家介入,呼唤文化通才,但对千百万普通老师来说,只能做出不懈的努力。

    2.一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钱梦龙 中学语文教学 一篇课文怎样解读才算到位?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教育模式下,“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这问题根本

    不是什么问题:一篇课文让学生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教师只要根据“教参”的提示把有关课文的方方面面知识或答案能够对付考试就行了。所谓“阅读教学”,其实只是“教参”的作者在阅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阅读的结果,教师的全部工作也只是当好“教参”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中介人”而已,有人把我们教师讥之为“二道贩子”,这词用得有点损,却道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尴尬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没有学生阅读的“阅读教学”,是对学生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扼杀。其结果不仅使学生越学越

    傻,而且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搬运劳动”中也把自己变傻了:不少语文教师缺乏独立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一旦离开“教参”,便寸步难行。1997年那场由语文教育的“圈外人”发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许多激烈的言词就大多集中在对这种现状的批判上。尽管我们对批判中某些过激的观点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能不承认,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教得太死”“学得太傻”的弊端,确实已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13 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语文教师正在把接受美学引入阅读教学,我认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接受

    美学重视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文本)的再创造,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一“三角链”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而是与作者一起共同创造着作品。在接受美学的话语系统中,“文本”与“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或者说与读者结合之后,才算变成了“作品”。而且于不同读者的价值观念,个性心理、审美趣味、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出呈现无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接受美学的经典名言。

    相对于过去那种严重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阅读教学”,接受美学不失为一帖对症的良方,因此

    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同和响应。

    但问题是:接受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标的学习的行为,两者之间固然有不少共同点,但能不能就此画上等号?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能不能等同于一般读者?一千个读者可以从一个哈姆雷特读出成千上百个哈姆雷特,但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从一篇课文中也读出了千差万别的结论,我们要不要全部肯定?按照某些研究者的意见,凡学生的“发现”都是可贵的,当然都应该予以肯定。有一次我在浙江某师范大学讲到有的学生读 朱自清《背影》,什么也没发现,就“发现”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条,有位教授先生当即指教我说:学生能够发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也是好的嘛!我不知道这位教授先生有没有当过中学教师,我相信大多数中学教师都不会鼓励学生这样随心所欲地去“解读”课文的。

    其实,阅读的自由与阐释的可能范围一直也是接受美学关注的课题。不同的语境和读者势必带来意

    义阐释和阅读期待的五花八门,这种状况可能给文本带来丰富的视野,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阐释的混乱不堪。因此,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在寻找意义相对的“确定性”。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部分,但本文已经实写出来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他把这个能给予读者暗示或提示召唤读者参与创造的部分叫“召唤结构”。一方面,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像和填充;
    另一方面,“召唤结构”又暗示乃至决定着解读的自由度和意义阐释的可能范围。可见,伊瑟尔也并不认为读者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限制地阐释文本。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哈姆雷特的结果,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是李尔王或奥赛罗,可惜我们在强调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时,往往忽略了文本给予读者的暗示或提示对解读自由度的限制。这种剑走偏锋对阅读教学的损害,其实不亚于“标准答案”。

    必须指出的是: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魅力

    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念,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从这个角度说,阅读教学是不可能没有预设的。一篇课文怎样读,目标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学生

    14 应该学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教师预先都应该有个大体的考虑,绝对不预设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想像的。但“预设”不等于“预定”,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情的变化往往是教师无法预期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教学的生成性。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如果教师毫无预期地走进课堂,一味鼓励学生不顾文本实际随心所欲地进行“阐释”和“创造作品”,这种“阅读教学”,除了使学生养成不认真读书的虚浮习气以外,我实在看不出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任何好处!不妨就以阅读《背影》为例,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所叙之事也都是身边琐屑,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上理解,没有多少障碍。其实,恰恰是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一看而过”,忽略了文本所提供的“重要暗示或提示”。那位除了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外一无所得的学生,就因为“读”得的太容易,不动脑筋地一眼扫过,才形成了这种肤浅的“阐释”,某些“教参”的提示,也大多只停留在“几次写背影”“几次写‘我’流泪”“父亲爬月台”等一些浅表的信息上,因此大多得出了“歌颂父爱”这个惟一的阐释。但如果我们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去捕捉隐含在全部文字中的的信息,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歌颂”什么这样浅表的层面上了。顺便说一句:长期以来我们解读文章总喜欢用一种简单化的二极思维方式:一篇文章不是歌颂了什么,便是批判了什么。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把复杂的审美过程简单化了,也把我们的学生教傻了!

    这篇《背影》看似浅白,其隐含的“暗示或提示”其实极为丰富:文章首尾都以伤感的笔调写了父

    亲的凄凉处境——失业、丧母、家景惨淡、谋生艰难、老境颓唐;
    也以愧悔之情写了“我”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又含蓄地交代了因为双方的原因而造成的父子关系的一度冷漠(他触目伤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直至车站送别,之后“我”又读到了父亲来信中那句催人泪下的伤心话“„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于是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亲的养育之恩、拳拳的爱子之心,以及自己几年来对父亲的不理解,因此,在“我”对父爱的回味中,交织着愧疚、悔恨、自责等等复杂的情感,而所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又都凝聚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瞬间感受上。这样,“我”的几次流泪也就有了情感的依托。总之,文本的这种复杂内涵,为读者多角度的解读,也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还可以从“骨肉亲情也难免有误解和隔阂”以及“我”面对养育之恩时的愧疚、悔恨、自责等角度解读。总之,无论怎样解读都可以,离一点谱甚至出现“误读”都不要紧,因为重要的不是解读的结果,而是得到结果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审美愉快,锻炼了阅读能力。再说,同样合乎情理的解读,也有深浅之分,高低之分,精粗之介,雅俗之分,教师除了给予鼓励外,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以不断提高学生解读的水平。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叶圣陶先生说得最为中肯、实在。他在给一位中学老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朴朴实实的语言,没有罗里罗嗦,更没有故弄玄虚,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途径、方法,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都说得明明白白。当我们陷身于“理论的迷魂阵”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重温一下叶老这些朴实的话语,特别让人头脑清醒。

    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其实跟第一问题是有关联的。现在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叫

    15 做“平等中的首席”,我认为说得很好,它首先认定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主宰学生的行为;
    但教师同时又是“首席”,既然是“首席”,就负有引导对话方向、把握对话重点的责任,并随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使对话获得最大的效益。我认为,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时,也要从实际出发,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过于浪漫和前卫;
    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消解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作用。上面所引叶老的话,事实上也可以看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叶老一贯主张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这就意味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他又实事求是地指出,课文中那些“深奥些的地方”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然能够领会。因为教师必须“指点一下”。所谓“指点”。就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启发、引导,而且只要“一下”,目的仅仅在于使学生“开窍”。开窍者,让学生“自己悟出”之谓也。这样做,学生就能达到“不复需教”的自我发展境界。我有时把叶老的这些话看做“建构主义教学论”的中国式表达,也许这种比较有些不伦不类,但我总觉得两者之间的精神确实有不少可以相通的地方。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启动的当前,各种新理论、新思想、新信息正如春潮般是汹涌而来,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既要敢于“变”,不断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
    也要敢于“不变”,凡认准了路,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下去。对各种外来的东西,既不盲目拒斥,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且一定要使之适合于我们自己的实际。(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10期)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难点(小说类的)

    故乡

    教材简要分析: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教学重点:

    一、通过鉴赏人物描写,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导入:

    乡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追忆和感怀,是对故土的深情眷恋,是远方游子多彩的梦,也是一种隐约的、缠绕在心中的痛。下面让我们„„

    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简要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理解作品的主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赏析作品巧妙的构思,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映现实的方法。

    教学重点:

    梳理小说的情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说主人公的确定以及“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导入:

    金钱可以带给我们富足的生活,但同时也可以摧毁亲情、友情、爱情,让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会是什么样呢?让我们„„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赏析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品评小说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重点:

    体会作品准确凝练的语言和塑造人物群像的方法。

    品味小说鲜明的对比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小说中的一篇少年小说,在小说里,“美”无处不在,景物、人物、故事、语言都是一个个美的所在,仿佛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闪耀在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更是让人刻骨铭心。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授课重点定位为寻找美,发现美,品书中的美,写生活中的美,学法方面,帮助学生掌握长篇小说的初步阅读技巧,并学着做批注。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被这种美深深陶醉。在悠悠的音乐中,学生把景美读得如痴如醉;
    探讨人物的人性美,被一个个同龄人深深地感动,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语言的诙谐美又让学生领略了大作家的幽默;
    在发现身边美的环节中,学生学会了真善美,发现了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谆谆教导的老师,有过摩擦的朋友等都是我们平时忽略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宽容,学会了反省,也懂得了成长,明白了珍惜。在最后发现身边的美,说自己的故事的环节,很多学生触动了,原来成长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又有谁愿意离开这个承载着他们希望,记录着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的大家庭呢?

    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大家重点讨论桑桑、杜小康、秃鹤这三个人物。

    桑桑:在通过具体的事例感受他善良、热心、勇敢、仗义的同时更加感受他在面对怪病时的坚强乐观。

    杜小康:以“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为突破口,在了解他的经历之后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杜小康战胜了他自己,令人钦佩。

    秃鹤:先交流大家都怎么因为那颗光头而去捉弄,欺负他的,他是如何进行捣乱,报复的。然后引出:“纯净的月光照着大地,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继而引导学生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转变,感受秃鹤那颗善良的心。

    通过讨论,认识到书中几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历经苦难,变得成熟、坚强了,明白了成长的美丽,人性的美丽!这样,很自然的加深了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

    品尝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我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次课外阅读交流课,我结合了承担的分课题“批注阅读”,安排在交流人性美之前,让学生用批注这种形式加深对书中孩子们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也为之后的交流做好铺垫,但这一阅读方法要让学生真正习得,还须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给予学生有效指导上花心思。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小小的尝试和实践是我们课外阅读探讨迈出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能力的提高,批注式阅读让他们找到读书的乐趣,形成独立的思想。

    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活动,还是我们要继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师说教学设计(共8篇)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评语(共8篇)

    小学教学设计(共8篇)

    小学生教学设计(共8篇)

    小学教学设计心得(共8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