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图片 > 正文

    崇州竹艺村_探索崇州道明竹艺村“蝶变”之路

    时间:2018-11-18 16:03:29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竹艺村中,网红建筑“竹里”人气最高。

    马嘶

    冯玮

    全国各主流媒体、新媒体机构负责人被竹艺村的竹编工艺品所吸引。

    村民胥念勇现在的日子过得很“甜”。

    青青竹林中,一座座古朴的农家小院掩藏其间。正值周六,崇州道明镇竹艺村如往常一样,迎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桌上清茶两三盏,看的是青山耸翠,嗅的是清新空气,享的是安逸生活。

    实际上,这处深受游人喜爱的竹艺村,在一年多前,只是一处寻常朴素的林盘村落。

    今年4月,竹艺村正式对外开放,凭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造后的田园风光,依托网红建筑“竹里”,竹艺村一跃成为成都人朋友圈的网红“打卡”点,成为成都乡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典范。

    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成都作为四川“主干”,全力聚焦“公园城市”建设和“三城三都”建设。在此之中,崇州依托“四山一水五分田”的生态本底,围绕“产业新城、品质崇州”的发展定位,将全市1090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分为山地生态涵养区、康养旅游集聚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城市功能核心区。

    以“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崇州正努力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把崇州建设成生态与产业相得益彰、城市与生活完美融合的“明日之城·翡翠之城”,打造锦城之西的“公园城市”,为成都发展贡献更多崇州力量。

    2018年11月17日,在第十三届中国传媒年会举行期间,上百位来自全国各主流媒体、新媒体机构的负责人、媒体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崇州,来到陇海三郎旅游度假区和道明镇竹艺村,聚焦四川乡村振兴,探索“网红村”的崛起经验。

    探索“康养+”融合发展

    打造全域旅游新名片

    崇州行的第一站,大家来到了陇海三郎旅游度假区。在小熊猫之家,一身栗黄色皮毛、毛茸茸的小家伙懒洋洋地趴在树干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小熊猫所在的梦田三郎里景区,是度假区着重打造的云端动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崇州市推动“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陇海三郎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水文等特征,以生态性和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将旅游和度假两个部分,按照“动区有乐活,静区享闲养”的规划理念进行打造。

    “整个景区打造完成后,将开启全新的旅游度假模式,成为一个全龄段、全域化的旅游康养目的地。”陇海集团三郎旅游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地处成都“西控”战略核心腹地,崇州正加快建设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生活美的生态宜居之城。同时,以街子·三郎康养旅游集聚区为核心,全域对标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以竹里为“药引”

    打造自然生长的艺术聚落

    离开陇海三郎旅游度假区后,嘉宾们来到了道明镇竹艺村。步入村内,一幅闲然自得的田园风光图徐徐展现在眼前——绿意盎然的菜田为冬日带来一丝翠意,青砖白墙的农院里,从城市而来的游客独享这份闲适。在竹艺村中,人气最高的莫过于网红建筑“竹里”。

    2017年,崇州市市属国有公司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简称中业文旅)正式接手竹艺村的打造工作。本着产业升级,打造竹编文化城市名片的目标,公司对当地产业进行深入研究。负责道明竹艺村打造的中业文旅营销总监杨剑告诉记者,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虽然有精湛的竹编手工艺,但设计和创新理念不足,要想实现产业升级,还需引进创意、艺术、设计类人才进入竹艺村。“我们认为,当地需要一所能真正吸引人才关注度的典范型建筑。”

    竹里项目应运而生。这座建筑的名字来源于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陆游,当年他在造访道明镇白塔禅院时,写下了“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之句。设计师团队由此获得灵感,将当地的传统竹编工艺以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希望这种古老技艺能借此得到传承和复兴。

    由于设计师提前一个月在上海工厂预制了80%木结构构件,所以只用了52天,这座巧妙绝伦的建筑便呈现在世人眼前。2017年3月,竹里正式投入运营,一经亮相便收获大批业内外粉丝,但如何将客流量进一步落地转换,是中业文旅集团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以竹里建筑为依托,竹艺村衍生了住宿、旅游、文化手工体验等相关业态,众多新村民也纷纷被招募加入竹艺村,为这座川西平坝村落增添了丰富的体验感和文化魅力。

    “我们希望将竹艺村打造成一个自然生长的艺术聚落。”杨剑说,随着人才和新兴业态的不断加入,竹艺村不断扩展,影响力将逐渐蔓延至周边乡镇。

    新村民入住竹艺村

    引入新业态助力乡村建设

    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经典案例,道明竹艺村也希望引入更多和他们理念一致的外来“新村民”,让这些拥有“艺术家的眼睛、人文者的心、经营者的脑”的人才成为竹艺村发展的新起点。

    原住居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新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红利。

    三径书院的马嘶是竹艺村最早一批“新村民”,这位来自成都的青年诗人,骨子里既有传统文人传播思想文化的理念,也有一份“寄情于山水间”的潇洒闲适。因喜爱当地的竹编文化和自然风光,在参与竹艺村改造过程中,他将农家房屋改造成一座公共阅读空间,取名“三径书院”。

    马嘶表示,诸如此类的书院虽然常见于城市内,但在乡村中却很少见。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书院在开业初期就受到很多年轻人喜爱。“今年以来,我们不定期举行讲座和文化沙龙,经常邀请村民来参加活动,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马嘶说,在日常时间,三径书院免费对村民开放,村民们不仅来自道明竹艺村,周边的白头镇、大邑县的村民也时常慕名前来。

    冯玮也是今年开村的第一批新村民,同时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来到竹艺村后,她设计打造了一座传统川西民居风格的庭院,取名“遵生小院”。小院名字取自明朝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记录了古代人合于道法又富有诗意美感的生活方式,这些细节在小院中处处得以体现。

    遵生小院的桌子上铺着靓蓝色的土布,葡萄架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香囊,每月不定期举行的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吸引了城市游客,也丰富了当地村民的产业业态。

    在遵生小院的村民学堂内,冯玮会将香囊、薄荷膏、紫草膏等自创制作技艺教授给当地村民。此外,学堂还会定期开设公益讲堂,教村民如何更好地打造文创村落,实现致富创收。

    总编辑谈四川乡村振兴

    中国记协副主席、吉林日报社(吉报集团)社长、社委会主任张育新:

    四川乡村振兴有好的趋势和发展

    萌萌哒的小熊猫,精美绝伦的道明竹编和清新别致的竹里……作为第十三届传媒年会的重要议程,全国总编辑“走基层”来到了陇海三郎旅游度假区和道明镇竹艺村。中国记协副主席、吉林日报社(吉报集团)社长、社委会主任张育新数次拿起手机,记录眼前的风景与“乡愁”。

    “虽然只是几个点位,但也能从中看到四川的乡村振兴有着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张育新告诉记者,崇州乡村振兴模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享受,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提高了生活水平,也为市民休闲、养生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这是比较独特的工艺品。”张育新拍下了一张竹编工艺品后说,“在其他地方比较少见,是蕴藏着当地文化内涵的工艺品。”他表示,把乡村振兴与当地工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绥化日报社总编辑王文阁:

    文化保护意识让人赞叹

    初次来到道明竹艺村,绥化日报社总编辑王文阁对当地精美的竹编工艺品赞不绝口。“竹子制成的手工艺品非常精致,将当地现有资源与民间工艺创新结合,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的突破口。”

    在参观三径书院和乡村民居后,王文阁说,当地很多老房子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在翻新的过程中保持乡村原有风貌,让游人在参观过程中能体验乡愁,保护文化的意识值得称赞。

    中国甘肃网副总编辑亢兆宁:

    将乡村振兴与非遗结合起来值得点赞

    参观道明竹编时,中国甘肃网副总编辑亢兆宁买了一个竹质的笔筒,“这很有当地的特色,也很别致。”他告诉记者,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都在交出答卷,然而既有创新思想、也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振兴模式是难能可贵的,“成都这种模式,将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结合起来,带动了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

    江西省贵溪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江小明:

    竹艺村成为“网红”打卡地有必然之处

    “这里树木很原始,空气很清新,现代投资产业与当地的绿色生态协调得很好。”江西省贵溪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江小明说,这次他很惊喜能看到小熊猫。而第一次看到道明村的竹编,他更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很惊讶!从远处看像瓷器或者藤器,仔细一看原来是竹编,而且是由一根根细竹编制而成,老百姓的手艺很精湛!

    当得知道明竹艺村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江小明并不感到意外,“这肯定有必然之处”。他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传承下来的精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国内外的民众熟悉,其他地方也可以借鉴竹艺村这种形式,“用独特的手工艺品,承载中华文明的智慧。”

    “活水”引入竹艺村

    村民致富增收过上甜日子

    2017年,道明镇龙黄村村民胥念勇结束了近三十年在外的奔波,回家参与村上的环卫管理,同时也过上了竹林、农园、有点“甜”的日子。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让胥念勇惊喜不已。颇具风格的黛瓦土墙,干净规整的村间小路,友好和睦的乡亲邻里,遍地开花的文创产业……是他未曾预料但也憧憬的农家日子。

    而这种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愿景。不仅要让天府田园里的日子过得如诗如画,更为新老村民们走出“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致富增收之道。

    出租房屋 村民焕发新活力

    除了每个月协助村上管理卫生得到的约两千元,胥念勇还有一笔固定收入。

    2017年11月,胥念勇与崇州市竹湖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协议》,将自家总面积318.22平方米的宅基地和地面上的房屋整体租赁给合作社。租期10年,年租金1.2万元。合作社再同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将这处旧屋改造成竹编博物馆。

    胥念勇所租赁出的房屋曾为自己居住所用,堆放着家用品或农具。如今,外观上未动一砖一瓦,而内部被翻新出文艺气息。“各间屋子被打通,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竹编用品,以前完全没有想过房子能够进行这样的改造。”他介绍,所展出的竹编作品实用又美观,博物馆小巧且精美,来竹艺村的游客们都会到这打卡,根本不担心“生意”不好。

    这是崇州探索推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帮助农户盘活闲置资产,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萌生的一个缩影。

    引入活水 丰富当地产业业态

    像胥念勇一样出租闲置房屋的村民还有很多。如今,那些记忆中陈旧杂乱的小院,摇身一变成了书屋、博物馆、餐厅……形成以文创为魂的多种业态。

    这些新兴项目的发展,也源于来自村外的“活水”。在把闲置的农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道明镇竹艺新村党支部书记方科介绍,竹艺村也欢迎与竹艺村发展契合的人才作为“新村民”入驻,“让他们带来新想法和新实践,并积极融入乡村产业振兴和社区发展治理。”

    在竹艺村,你会发现这里院墙只有半人高,院门时常随意敞开,自由出入。没有疏远隔离之感,院内外的景色尽收眼底。在方科眼中,这也透露了竹艺村“新老”相融发展的“哲学”:打开的不仅是院门,更是心门。

    “例如有的新村民在这开起书屋,不定时就会开展一些分享活动,邀请‘原住民’一起参加。”方科介绍,同样,老村民们也会主动帮助新人们熟悉环境,了解当地原本的竹编文化和饮食习惯。这样的相辅相成也为村内竹编产业注入生机,带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共振。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田怡杨晨秦怡杨金祝摄影雷远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