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育儿 > 正文

    马克思历年考题简答论述

    时间:2020-09-17 11:43:49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15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52. 简述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53.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答:(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54.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155.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答:(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156. 简 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的意义。

      答:(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57. 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的重要意义;

      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158. 简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答:(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59. 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60. 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161.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62.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

      答: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163.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64. 简述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1)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2)在事物质变进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165. 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66. 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况。

      答:(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67. 简述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珠性是互相区别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68. 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答:(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69. 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170. 简述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71.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答:(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172. 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73. 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变现

      答:(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74. 简述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 关系的原理具有的重大意义。

     答:(1)

     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2)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175. 简述掌握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的重大意义。

      答:(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176. 简述为何意识的本质包括的内容。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77. 简述意识的主观性

      答:(1)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2)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3)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

     (4)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现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

     178. 简述意识的客观性

      答:(1)尽管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2)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

     (3)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4)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现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

     179. 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答:(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180. 简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 大理论成果。

      答:(1)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4)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181. 简述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答:(1)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性。

     (3)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所史性是分不开的。

     (4)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182. 简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答:(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183.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简述其具体表现

      答:(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

     “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l84.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简述其主要表现。

     答:(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85.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要表现.

     答:(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18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答:(l)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项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被立性的重要表现。

     187.简述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要素.

      答:(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88.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89.简述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

     答:(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万式。

     190.简述为何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答: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即或然决定。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191.简述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答:(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3)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

     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192.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答:(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193.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区别。

      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194.简述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95.筒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答:(1)劳动是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196.简述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主要表现。

     答:(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4)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197.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98.简述党的群众观点包括的内容。

     答:(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99.简述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

     答:(1)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也就是由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

     (2)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200.简述贵金属能固定地充当货币的原因。

     答:贵金属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货币,一方面因为它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因为它具有体积小而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和携带等自然属性,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

     20l.简述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答:(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202.简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答:(1)如果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社会劳动。

      (2)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03.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并不意昧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 作用,简述其原因。

     答:(1)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价格无论怎样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

     (2)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同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在总体上价格与价值相等,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

     20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答:(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20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答:(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06.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所包括的几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07.简述剩余价值规律为何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208.简述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的方面。

     答: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另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209.简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的方面。

     答: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

     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朴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从价值上得到补偿,又从物质上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顺序进行。

     210.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1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统治进一步加强的主要表现。

     答:(1)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 (2)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

     (3)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

     (4)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

     212.简述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财团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得到增强的表现。

     答:(1)垄断财团实力的迅速增长。

     (2)垄断财团的经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3)垄断财团经营日益国际化。

     213.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的主要表现。

     答:(1)竞争的目的不同。(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4)竞争的范围不同。

     21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215.简述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

     答:(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216.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简述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217.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简述其原因。

     答:(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18.简述列宁的主要贡献。

     答: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219.简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答:(1)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2)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3)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220.简述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

      答:(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出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和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4)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四、论述题 221.试述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观 条件。

     答:(1)马克思、恩格斯都树立了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他们仇视和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和热爱贫苦的劳动大众,有强烈的革命热情和激情。

     (2)马克思、恩格斯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涉措较多的学科领域,在崎岖的科学小道上不畏艰险、用于攀登,掌握了人类创造的丰富的文明成果,在很多学科都颇有建树。

     (3)马克思、恩格斯既不是蛰居书斋的学者,也不是鲁莽的实践家,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他们具有双重的优越性;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和渊博的学识;而比起其他理论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实践经验和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实际能力。

     222.试述社会改革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答:(l)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223.试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1) 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

     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没有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不可能取得胜利。

     (3)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24.试述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及其特点

      答: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限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

      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扣,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逞渐活跃, 当杜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增加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又再度过剩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

     225.试述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答:(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完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226.试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方面,主要运用的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

     答:(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若是中央银行大量收购有价证券,则意味着一般商业银行手中的货币就有所增加,因而流通中的货币量就多了,反之则相反。

     (2)最低准备全率政策,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储备金制度,即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比倒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这个法定准备金率若是提高了,商业银行须向中央银行上缴更多的货币资金,则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反之则相反。

     (3)再贴现利率政策,商业银行可以把手中的未到期有价证券拿到中央银行再去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

     227.试述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答:(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28.试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答:(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3)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4)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5)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6)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229.试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的共同基本特征

      答:(1)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使用。

     (2)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3)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

     (4)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

     (5)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230.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观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奎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4l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分)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 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3 分) 42 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2 分)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2 分)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2 分)

     4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 分)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

     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2 分)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2 分)

     44.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答:(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竞争自然不会消失。(3 分)

     (2)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包括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等。(3 分)

     4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 分)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2 分)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1 分)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1 分)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1 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2 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2 分)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 分)

     (2)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又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推进。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4 分)

     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2 分)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2 分)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 分)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2 分)

     (3)综上所述,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有利于获取更多剩余价值。(2 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41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 分)(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2 分)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1 分)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 分) 42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 分)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 分)

     (3)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1 分)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 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 分)

     43 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1)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把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2 分)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2 分),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 分)。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但其基本形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3 分)

     (2)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3 分)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答:(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2 分)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2 分)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也是导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2 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 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成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2 分)。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 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分)

     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答:(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3 分),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这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3 分)。

     (2)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2 分)

     (3)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2 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26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在于它的深

     刻性;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之不断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靠中体现为它的彻底批判精神,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以及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采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27.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堆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的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不可知论不承认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现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

     28.简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29.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答:(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3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重要论述?

     答:(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2)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考生任选其中 2 题作答,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 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 2 题计分。) 31 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原理:

     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

     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②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三,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2)现实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