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财经 > 正文

    初中思品思品课程设计应关注学生需求,让“选材”展露教师“选才”

    时间:2021-01-02 07:36:07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思品课程设计应关注学生需求

    ——让“选材”展露教师的“选才”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材料的选取是难点之一。如何合理选择与运用材料往往会影响到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总结教师在思品课程设计上存在的选材认知误区,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课堂成效,是提升思品课堂品质的关键。

    关键词:材料;运用;成效;品质

    很偶然的,本人得到了一次市级思品课堂展示的机会,选定课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备课的过程中,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体现课程内容的材料选取,经历无数次的敲定、推翻,终在3月18日完成了对该课的课堂展示。综合听课老师的评价与反馈,自觉课程设计还算成功。所以,就备课过程中材料选取这一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谈点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过多、过杂的材料运用,“量多”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的充实。

    思品教师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总是信服于“观点是需要事实证明的”结论,因而喜欢运用大量的、不同的材料来得出知识点或是证明知识的科学性,由此“旁征博引”。一种情况,借用大篇幅的材料来阐述事实。殊不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过多的文字材料易导致学生视觉上的错觉,认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实在太多,思维疲惫,进而影响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接收效果。而另一种情况,教师在材料的选取上过杂了,涉及的人物、事例过多了,又令学生觉得由一个材料过渡到另一个材料的思维跨度太大,不利于一堂课知识体系的形成。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自负、自卑往往导致失败”这一知识点,我一开始选用了项羽负气自刎、马谡失街亭、尼克松水门事件、与成功失之交臂的弗兰克林这样几个人物事例进行举证。其中,就尼克松水门事件一个材料,虽然经过反复精简,篇幅依然是这样的:

    尼克松水门事件——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缺乏自信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这样的一篇文字材料,视觉上一呈现,就让学生措手不及,而多个类似的文字事例频繁出现,难免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就课堂的互动交流而言,大量的文字材料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疲于阅读文字,对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热情大大降低,材料运用的初衷未能在实际授课中实现。

    二、娱乐性材料的运用,“有趣”并不等同于切合学生喜好。

    思品课程的很多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枯燥、难懂,若不引进一些“新鲜”的教学资源,很容易将授课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为了传授知识而解释知识,课堂呆板、无趣。因而,思品教师往往会寻找一些贴近学生喜好的材料,进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设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中,我曾选用了当前中国最红的少年偶像团体——TFBoys的相关材料衔接知识。因为我自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明星偶像的崇拜度很高,而这个组合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相仿,运用该材料衔接知识会显得亲和、有感染力。然而授课的事实却让我始料不及,当我打开第一段TFBoys的视频资料,就听见了大部分学生在讲台下嘀咕:“老师竟然喜欢TF?太没品了!”言语中,对这个组合相当的反感与不屑。而青春期孩子对事物的鉴别力又极易受他人影响,当发现班上有很多同伴对这个组合持嘲笑态度时,原本接受这个组合的孩子心理也悄然转变了,至少在课堂上,他们会表现出对该组合不喜欢、反感的态度,以此表示自己的“审美观”、判断标准和其他同龄人是一样的。可想而知,运用这个材料设计的课程,虽试图切合、贴近学生的喜好,而实际课堂效果不佳。所以,一味的将娱乐性材料与学生的喜爱程度挂钩,这种认识是存在误区的。

    二、熟知材料的运用,“走脑”并不等同于“走心”。

    思品课程设计中,老师往往会选择一些人物事例来表达情感、阐述事理,因为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实际授课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选用他人的材料贯穿全文,易让学生心理停留在这样一种状态,“只是在讨论他人的事例,与我无关”。尤其是七年级下册与八年级上册的思品课程,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心理指导、情感教育,若不能走进学生心灵,便不能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传达。如《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第三稿的教学设计中,我选用了项羽这一人物事例贯穿全文。与学生一起讨论项羽失败的原因,引出自负、自卑的含义;大胆假设项羽渡江而去后的历史结局,得出结论——自信是获得成功的基础。由于选用的人物事例熟悉再加上活动设置的趣味性,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兴致颇高,情绪亢奋,纷纷发表自己自己对项羽这一人物的看法及渡江后结局的推测,课堂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氛围很好。而课后细细揣摩回味,却发现至始至终学生的认知仅仅是停留在了讨论他人事例的层面,没能反省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实现“将心比心”。所以,看似“轰轰烈烈”的课堂效果只是一个“错觉”,情感课程的设计未能直击学生心灵,“走脑而不走心”,材料的运用依然失败。

    那么,如何化解材料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让材料的运用真正贴合学生需求,辅助课堂,使有限的材料收获最大的课堂成效,提升教学品质。就以上几个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一、在多与杂的材料取舍中,追求“精”。

    (一)深挖材料,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一个材料贯穿全文,有利于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良好过渡,并且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课程设计中,起初只是将项羽一例用作于阐述“自负往往导致失败”这一观点,教师直接呈现材料,加之文字篇幅长,学生面对材料的思维热情很低。而教师在深挖项羽的资料后,发现课程知识在这一人物事例中完全可以实现贯穿。如项羽被刘邦打败后,跑到乌江边,不听船夫的苦苦劝说,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细细分析,这正是体现了一个自负者的心理,在其目标未达成后,情绪又转向了自卑,又正好解决了对自负这一心理认识的一个难点。另外,也顺势得出“自卑往往导致失败”这一结论。继续深入,发现众多诗词中不乏评价项羽的诗文,如唐朝诗人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叹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抓住这一假设,是否也可让学生续写假如项羽渡江后的历史结局呢?这样便可以得出“自信有助于成功”这一知识点了。实际授课过程中,用项羽一例贯穿全文,学生的思维很顺畅,情绪随着材料的展开而起伏,深深被人物故事情节吸引,思维热情颇高。相比之前教学设计中项羽事例的简单运用,对材料的深入挖掘,更利于学生专注课堂,理解知识,实现“心神合一”。

    (二)巧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代替文字材料。

    视频、图片相比起文字材料,其优点在于更鲜活、直观、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添趣味性。《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教学设计中,选用图片代替对马云的文字介绍,播放体现马云创业历程的视频资料来阐述自信者良好品质,知识的引导与梳理显得直观明了,简单易懂,其效果比运用文字素材优越很多。

    二、在趣味性、娱乐性的材料选用上,做到“有备而来”。

    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远远多于同龄时的我们,及时了解学生对哪一领域的关注热情,并将其合理运用于思品课堂中,有利于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思品课就是“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而获取学生的信息“喜好”,课前的认知调查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设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中,教师仅凭个人理解,以年龄的接近、娱乐新闻学生感兴趣为由,想当然地选用了TFBoys的材料贯穿课堂知识,导致预期与实际授课成效大相径庭。如果在选取材料之前,教师能对七年级阶段的学生做一次问卷调查,或是在班级里开一次相关内容的座谈会,是不是就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喜好”了呢!学生接受的,感兴趣的,选用;抵触的,未涉猎的,慎用。如此一来,更利于课堂贴合学生、走进学生,也省去了大量盲目搜集相关材料的时间,提升备课的时效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在年代感与时代感的材料挑选中,舍“远”求“近”。

    所谓“远”的材料,指的是选用一些具有年代感或者是超出学生认知的材料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存在课堂与现实充满距离感的错觉,或是处在对材料的理解一知半解的状态中。所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升课堂时效,关注学生的需求,不如选用贴合学生认知的、同龄人的事例。如设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将材料由古代的项羽换成同龄人的事例,是否更易于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发共鸣呢!对此,我做了尝试。

    小铭的故事:小铭升入初中后,各科成绩都不错,还获得了跳高、跳远两个第一名,他有些飘飘然了,觉得班级的荣誉都是他的功劳。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惟我独尊的心理,认为谁都不如自己,连老师都不放在眼里。他梦想者有一天所有人都拜倒在自己的脚下。第一学年末学校评选三好生,他以为自己肯定能高票当选。谁知在全班评选中只得到15票,小铭竟然落选了。唱票时他的得意一点点从脸上消失,他的头也一点点低下,最后他沮丧地走出教室,整个期末再也见不到他的笑脸。班级活动不再参加,课上也不主动发言,功课也开始走下坡路……

    选用该材料来阐述自负、自卑的区别,讲解自负与自卑的关系,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评价、认识“小铭”这个同龄人的过程中,懂得自我对照,“将心比心”,客观地去反省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实现思品课堂情感、价值观的传达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思品课程的设计,材料选取是一门大学问。教师选择何种材料运用于课堂正是教师“才气”的展现。材料不能追求量多而不精,内容华而不实,而应做到精简精炼,简约而不简单。材料的运用要能够辅助课堂,服务学生,让学生通过理解材料完成对知识的梳理,让所学的知识真正被学生内化、吸收,这才是思品课程材料运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绝非只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有“水滴石穿”的信心,有“坚若磐石”的毅力,借用屈原诗人的名句表达我对思品课程材料选取这一问题上的努力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