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财经 > 正文

    论语为政读后感

    时间:2021-01-14 03:04:52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2014212676李美龄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读完为政篇,在其中的二十四章内容里,不仅有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还有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以及做人修养的见解,让人受益匪浅,有许多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从孔子的政治主张方面来解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说统治者只有以德治人,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还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句话,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但却有些忽视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道德和法制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还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一句,体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为政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德治的重要部分。

    然后,从做人与学习方面来认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实践,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要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把事情做好。“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是说,做事情要先做后说,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言而无信,只说不做。

    最后,我想谈谈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心中的想法也截然不同,年轻时候或许雄心勃勃,但年老之时就顺其自然。因此,我们应该趁朝气蓬勃的时候奋发努力,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不留遗憾,这样,才能在韶华逝去过后留下一副丰富多彩的画卷。

    《孔子》为政篇读后感

    陈颖

    初读《论语》为政篇,觉得此篇大部分内容为倡导人之德孝,或为《学而》篇的继承,但读完之后,细而思之,为君子的每一种品行和学与思的能力都影响着一个君主的王业。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算是为政篇的中心句,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他。孔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施行德政可以得人心,孚人望,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这句话表达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行德治仁政,天下的人就会发自内心的走向正确的轨道。强调仁政在政治生活的核心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德治,而非严峻刑法。

    “仁”是蕴藏于内的品质,发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为德。这种人格力量充满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人心归附,就好像北极星,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而后,孔子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法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法治与德治对比,高下立见清代名家陆陇在《松阳讲义》中曾说:“操术不同,功效各异。路头一差,而风俗由之而殊,气运由之而变,不可不辩也。”这是一样的道理。

    而为君治国除了政策核心的把握,君主个人的修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君主以孝治天下,而为人臣之孝在于是否遵循了礼。倘若社会上有一种“礼”的文化,所有分子都服从礼,那么,每个人便都是好的了。孔子一生的事业都在礼上,从他小时候的游戏“陈俎豆设礼容”,到他壮年发表政治理想在“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一直到他政治活动失败了,定礼乐,作为他那“礼的设计”之最后的修订;
    著《春秋》,作为他那理想的社会中“礼的制裁”之寄托,在他这惶惶的七十三年的生涯中,没有一天忘记过礼。“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他要求为人子女者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还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这句话意思是说,只有对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时时处处在眉宇之间、言行之中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

    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辈们去效劳;有酒肉,长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重。真正的孝是要有爱,内心要始终充溢着敬爱的情感,表现在就是对父母是始终和颜悦色的。《礼记·祭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正的孝者,很难在父母面前保持着一贯的和悦之色。

    儒学是从“孝悌”观念出发来实行社会教化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可以说是发自本性的自然之爱,人在父母养育下长大,也自然产生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儒家昭示这种爱敬之心,显发之,扩充之,强化之,使之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情感。

    道德规范是自觉地、长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时灌输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长成之后即抛之脑后,那就是教化的失败。因而,儒学始终抓住“孝”的观念,把它贯彻于人的一生。

    “孝”的观念牢固确立,可以帮助其他道德规范的确立,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遗,寄托着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爱自重,不辱没父母,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孝的准绳。如果人们说,亏的某人生了这样一个儿子,这就可谓是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等等,为父母带来恶名,那就不能称作孝。

    孝,礼一脉相承,而后便升华为德,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过程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对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洵兮,何谓也?”意思是说有了自然美,为什么还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很理解老师的意思,他以为人有了自然美,还应该用礼仪加以修饰,来培养他的德行,这就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的过程。另一个过程就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愉悦。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的制约性和约束性,人们免不了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可是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能从规范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不再感到规范的束缚,并且无往而非仁。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认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
    仁者是为了仁而仁,并不考虑它有利还是无利,这也是因为他可以从仁中得到心里的愉悦。到此地步,可以说他已经进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综上而述,治理百姓根源还在做人的道理上,孔子主张的“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也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该庄重严谨,孝顺慈祥,如此则老百姓就会亲近、尊敬当政者,从而真心向善,努力劳作。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

    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

    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

    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

    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

    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

    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

    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

    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

    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

    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

    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

    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1.《论语为政篇》读后感2.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范文3.论语学而为政心得4.论语为政篇心得5.论语读后感3000字3篇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

    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
    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
    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
    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

    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篇1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论语》的别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触《论语》一书,特别是《学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机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经南怀瑾大师一点化,可谓是茅塞顿开,顿时生出无限的感叹出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学习而能经常地复习,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怀吗? 可是南怀瑾大师却完全超脱了字面,敢于质疑自古以来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强调回归原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品味《论语》。

    虽说《论语》是本古书,可是南怀瑾却将它巧妙得与时代接轨,读来朗朗上口。

    对于《论语别裁》,南怀瑾大师可谓用心良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小学生到大学者,一个个恰到的鲜活的例子,犹如一剂剂催化剂,令人品味之余多了几分感慨。

    孔子的学问即是做人的学问,一点不错。

    南怀瑾大师仅就《学而》一章已经阐述了各个阶级,各种角色做人的道理。

    目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谈几点感想吧。

    初入大学,我们仿佛笼中之鸟重获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

    可是天空广阔了,鸟儿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

    很快,我们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厌倦了每天重复的虚度光阴,时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标明确的奋斗生活,总算有点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了。

    尽管南怀瑾提到:其中“学“的含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学问。

    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说。

    就是告述我们,经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评,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但我觉得“悦是相对的,只有经历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回味曾经拥有的快乐。

    时习之,时而回味之,快乐自会油然而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点我深有体会。

    从前,只是一心埋头于功课中,根本无心交朋友。

    毕业了,同学们各有去向,偶尔有老同学千里迢迢赶来作客,真的是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着实令人费解。

    尽管南怀瑾大师作了详尽解释,也许是入世不深,还不能完全领会。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可是世上能够做到不怨天尤人的又有几人?倘若只有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在未达到君子境界的前期就不该做学问了吗?又如何提升自己成为君子呢?按照南怀瑾的标准,很多人是没资格学习人生之道的,可是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任何人都应当在学习中进步。

    南氏有这样的著作问世自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也不乏值得审思的地方“为政一词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显得特别遥远,感触也不是很多,但是却为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不错的解题思路。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生活不就是一个政治舞台,有风雨,也会见彩虹。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形形色色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生活图景,人与人的交往就运用到了诸多政治技巧。

    于是又想到:孔子的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

    如果《学而》是为了修身,是为了个人修养,那么《为政》就是在《学而》的基础上拓宽了范围,融入到与别人的交往中。

    孔子只提出了“为政以德,至于怎样才称得上“德,还是各执己见。

    对否?全凭个人把握。

    南先生说,儒家如同百货店,人生每天都必须,这话实然。

    当今的人,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也越来越便利,科技也越来越发达,可是,心灵却越来越茫然,对于人生之道的思考相对古人来说也越来越少,问题自然越来越多,可是没有几个人能确切地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更多的人处于茫然,和你一样的茫然。

    人就像生活在迷雾中,寻不到归路也找不到出路。

    “在路上成了最时髦的词汇,路的尽头是什么?思索过吗?也许《论语》能够告诉我们最确切的答案。

    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心灵感到的是慰籍,有一种跨越时空,俯视千年的感觉。

    我想,这应该算是在智者精神的感召下,应有的心领神会吧。

    书尚未读完,陶醉仍在继续。

    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

    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政治,孔子只说“为政,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站在学术的立场,态度要非常严谨。

    我们常说一句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

    作学问的立场,就是“在学术面前,态度要非常严谨,服从真理。

    孔子只讲“为政,不谈政治;“政治如国父所说的:“管理众人的事。

    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

    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

    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

    这个重点我们必须把握祝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风范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即“拱。

    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

    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德。

    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篇来用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到道德,都当成讨厌的名词。

    这是文化思想的演变。

    所以我们要知道,秦汉以前,德是德;而“道与“天,在当时可说是最麻烦、最难于界说的两个字,同样的有无穷意义。

    有时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的代表;有时候是道路之道,有时候是原则或法则,像《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

    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又是道德的代表。

    “天字也是这样,包含有四五个意义之多。

    在同一本书,甚至在同一句里,前后的道字,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同。

    这个好像是中国文化的毛病,其实也是长处,尤其在古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一个观念用一个字来代表,用刀刻到竹简上,在当时就足以完全表达。

    再说到这个“德字的意义,过去“德是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

    古时人解释“德者得也。

    因此我们了解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也和后世讲的“道德意义差不多。

    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学校里,就告诉学生,这里的“德就是“道德,因为学生不到相当的程度,老师也无法多搬古董来为他们作详细解说。

    孔子为什么提出这个“德字,这是第一个问题。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受于丹的影响,附庸风雅地,买了一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买来之后就锁进了抽屉,总是自我推脱没时间看。

    今年暑假,应学校读书、做笔记的要求,总算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读了读这本口碑极佳的《论语别裁》。

    如今的我们,对国学望而生畏,这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不感兴趣,也是因为“之乎者也,迂腐守旧的缘故。

    初读这本书时,确实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但坚持读十几页后渐渐地就想读了,而且越读越有味,听南怀瑾先生侃侃而谈,古今逸事,娓娓道来,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颇有感悟。

    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于单个人个体而言,一个人思想所在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宽度:包括眼界的宽度,思想的宽度,心境的宽度,和前途的宽度。

    我认为说的很有道理。

    在我看来,通篇所讲,不过两个词而已:“为人,“处事。

    简单的两个词,几乎可以概括所有人的一生。

    每个人,都不过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状态,去“处事而已。

    不同的处事,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而这个不同的处事的方法的根本原因何在?就在于为人。

    “为人其实是个人一切一切的根本。

    而一个人为人的出发点,或者说,一个人为人所体现出来的,乃是一个人的思想。

    或许,《论语别裁》是印有南怀瑾标签的南怀瑾的论语,但正是这种谈古论今,纵横开阖,旁征博引,磅礴大气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很多读者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思想上的冲击。

    南怀瑾先生言:《论语》传今,历经朱熹等所谓儒之大家注解,已经成皇权御人、愚人的工具,实在污秽不堪,有悖孔子思想的本意,如同“百年老店卖了假东西,砸了“金字招牌。

    所以剥腐取真当做,孔家店却砸不得呀!作者在此书中注解《论语》,不借皇权,不假虎威,而以人文视角来诠释“仁、“忠、“孝、“礼、“义,恢复其本意,让人倍感亲切,符合我们现代社会人的精神需要!作者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现行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

    他认为,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

    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这个世界,人是决定性力量。

    若是人文尽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这个世界何能不乱?!上面凌乱的文字是自己借到的和想到的一点感悟,其实直到今天才匆匆地把这本书看完,虽然以自己现在的学识和眼光还不能完全领悟本书的真谛,但看完本书之后,心里仍感叹不已!不停的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思想的人性光芒。

    所以,《论语》跨越几千年、传承至今,而且必将继续延续,以其人性的光辉照耀着人类前进的历程!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相关文章:1.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2.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3.《论语为政篇》读后感4.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5.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初学“为政篇第二”,觉得很杂乱,理不出头绪,篇中的很多内容似乎与为政没有什么关系,多读几遍后还是能感受到各章之间的联系。

    为政篇1共二十四章,论述的内容广泛,道理深刻。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即道德与政治要联为一体。全篇从以德治政、法治与德治、孝悌、学习修身、为人处事、诚信、识人、察人等方面内容的阐述中,提出了以德治政的具体要求。

    第一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对为政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这是治理国家的主基调,是从政者追求的方向。现实生活中,我们共产党人只有用严于常人的高标准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第二篇虽然说的是《诗经》三百篇,但我认为指出的是从政者要思想感情纯正无邪,要静化心灵。一句话心要正。

    第三篇讲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不同之处。我认为以法治国是底线,以德治国是高标准的治理目标。

    第四篇孔子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为政者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通过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关于“孝悌”的问题,阐述了“孝悌”作为为政者的修为问题。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最容易从他对待自己双亲的态度上表现出来。也是从家风、家教中体现。孝悌是孔子认为的伦理道德的最重要的表现,读书笔记.也体现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试想一下,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都不能孝顺、关爱和感恩;
    那他又怎么能真正关心关爱其他人呢?特别是为政者,又怎么能真心为人民服务呢?

    紧接着又通过对颜回的观察,阐述了察人、识人的方法;
    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的标准是“君子不器”,君子的行为特点就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

    通过“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知之为知之”等言论阐述了为政者学习、认知的方式方法和提升自己的途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真知。

    孔子在这里还谈到处理政务的方法和原则;
    “人而无信,不可知也”;
    最后孔子强调为政者不要谄媚,而要见义勇为。

    总的说来,为政篇虽是说为政之道,主要是从做人来阐述的,特别是从孝悌、修身、为人处事、学习、诚信等内容的言论中,使我更进一步明白,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定盘芯。文/桂兵

    论语为政篇有感

    物理学院

    2011213611

    朱健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为政篇包括了二十四章,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对为政篇进行了阅读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些感受。作为一个师范生,想到以后会走上教师的岗位教书育人,我对为政篇中的一些教导人如何学习的章节由更特别的感受,这些篇章给了我一些启示。

    为政篇第十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我最有感受的一句话,不仅仅是对以后教导学生,同时也是我自己学习时有的一些感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在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温习时,总是会有新的体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总是活跃的,我们的思维会在这个过程中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发生碰撞,让我们不断有新的收获。在我们的世界中,新的知识的获得总是建立在就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温故而知新”不仅在封建社会,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是孔子对我国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贡献。这让我想到在今后的教育岗位上也要强调这一点,不仅教导学生书本上的新知识,也要引导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在温习过程中思考,以获得新的体会。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学没有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温故知新,这样得来的知识不仅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为政篇中的关于学习的另一个观点是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应该并重。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学习了却没有收获;
    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内心充满疑惑却得不到解答。学习和思考应该同时拥有,同时进行,只有将学习和思考一起进行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智慧。在我看来,学习和思考就像鸟儿的两只翅膀,共同支撑着鸟儿飞翔,缺一不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决不能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不仅学习新的知识,同样要思考知识的内涵,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习和思考一起出现,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的人才。

    在为政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一个学习上很重要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我们的学习中,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虚心的向他人求教,不以不知为耻,以虚心求学为荣。人一旦有了自我膨胀、对待学习不能实事求是的心,那么就再难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这在教育中尤其重要,教导学生有一个谦虚求学的态度是我们老师的重要责任,学生一旦有了装作知道的心思,那他就会在学习上举步维艰,再难有进步了,在生活中也难与人相处。

    《论语》为政篇对我的感触有许多,但只有关于学习、教育的才让我有了切身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也会尽量努力做到。

    为政篇读后感

    政府论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为政读后感(共3篇)

    论语七则读后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