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历史 > 正文

    这位英国人的橱柜里 尘封着一战华工的历史影像 一战华工

    时间:2018-11-27 16:13:51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英国报纸对一战华工的报道。

    约翰·德鲁西先生捧着唐绍仪赠送给他外曾祖父李德立的杯。1912年2月,上海,唐绍仪将此杯赠送给李德立夫妇,以纪念对方的善意。

    德鲁西先生的外曾祖父——李德立,英国传教士,1886年来到中国。

    威廉·詹姆斯·霍金斯。

    华工在一战前线辅助英军。

    德鲁西先生偶然发现祖传照片。

    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华工这个群体首次在法国国家层面的纪念活动中获得承认。

    英国人约翰·德鲁西先生收藏了一组百年前中国华工的照片。这些照片是他的外祖父威廉·詹姆斯·霍金斯拍摄的,完整记录了华工从威海招募到欧洲战壕、远赴一战的过程。

    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德鲁西说,这套照片是他偶然发现的。令人意外的是,在德鲁西外祖母的日记中有记录,这套照片曾于1918年在上海展出过。

    但直到百年之后,这些照片才再次与公众见面。

    一次不经意间的打开,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有机会看到华工的历史影像。

    壹 家族有三人为中国工作

    1883年,威廉·詹姆斯·霍金斯出生于英国萨默赛特。1908年,他移居中国,供职于英美烟草公司。1910年,他 与 Amelia Gladys Little订婚,而后同未婚妻一起返回英国。1911年10月,他同未婚妻途经加拿大再次来到中国。

    1912年9月24日,他与Gladys Little在江西牯岭(现为庐山)结婚,后来在英国驻九江领事馆工作。婚后,两人育有四个女儿。

    1917年初,汉语流利的霍金斯前往位于山东威海的劳工招募中心,获任华工旅第四班督管。这一年8月,他抵达法国,随华工旅第十二连被分配到加莱岛,在各个繁忙的码头开展工作。

    德鲁西先生的外曾祖父——李德立,英国传教士,1886年到中国,成立教会,建造教堂,举办讨论会、开办培训班,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服务工作。1939年李德立在新西兰去世。

    除霍金斯外,当时李德立的弟弟Owen和儿子小Edward也加入了中国劳工公司,他们家族里就有三人为中国劳工公司工作。

    贰 记录者霍金斯

    1918年,霍金斯乘坐“亚洲女皇号”途经温哥华返回中国招募更多的华工,于1918年1月7日抵达上海。在中国的招募工作整整花了7个月。5月,他将妻子留在了上海,自己则乘坐“俄罗斯女皇号”前往温哥华,穿过巴拿马运河,经纽约抵达利物浦。

    1918年7月,他回到了法国,服役于位于索娜姆湾努瓦耶勒的第一零三技术连。11月,就在一战快要结束时,他所在的中国劳工公司负责清理战场、掩埋尸体以及清除弹药等工作。

    一个月后,霍金斯乘坐火车从埃塔普勒前往参观莱茵-兴登堡战线。1919年,他被调往位于布尔堡的第三十非技术连担任长官。同年9月,他正式复员。

    1920年1月17日,霍金斯途经加拿大、火奴鲁鲁抵达日本,妻子Gladys在横滨接他,一起返回上海。

    回到上海后,霍金斯在上海大教堂担任唱诗班指挥,同时醉心于参加上海的板球和高尔夫俱乐部。二战期间,他和妻子被日军软禁在上海龙华集中营(在二战期间,日本人在那里关押了超过1800名外国人)。

    1950年,为了表彰霍金斯的杰出贡献,英国授予他勋章。1965年,他在印度去世,享年82岁。

    尽管霍金斯不是专业摄影师,但他还是用相机记录了中国劳工从被招募,到踏上漫长旅途,再到在法国战场服务以及后来返乡的全过程。这些照片非常生动地记录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成为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封面新闻记者宁宁

    (文中图片与相关资料由约翰·德鲁西先生以及巴克利馆长提供)

    华工照片1918年曾在上海展出

    2017年4月至9月间,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行的名为《流芳百世:中国劳动团在西部前线》的展览,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以中国劳工公司和中国劳工为主题的展览。

    照片全部来自当年霍金斯的拍摄。“(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展馆里共展出了120张高质量的照片,更多的照片是放在收藏册里的,但像素不是很好”,德鲁西介绍说。

    他是时隔多年才偶然发现这些珍贵的照片的。“1978年,父母给了我一些家具,我也就顺带得到了家人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但当我退休后我才开始整理照片。两年前,电视上播出了一个节目,问‘为什么在肯特郡的Folkestone有6个中国人的墓?’后来经证实,这6人都来自中国劳工公司。就在那天,我开始整理家里的橱柜,在一个木盒子里看到了中国劳工公司1917年-1919年的照片,从此开始探索这段历史。”德鲁西坦言自己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让外祖父拍摄的这套照片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人们已经逐渐知道了中国劳工公司”。

    德鲁西对封面新闻记者说,在让西方了解中国劳工方面目前做得还远远不够。“在我看来,中国劳工公司在一战中和战后都对英国军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包括清理战场、掩埋尸体等。”

    当被问到拍下这些珍贵照片的外祖父霍金斯是怎么看待这些华工时,德鲁西先生言简意赅,“我的外祖父母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有着很深的渊源。”

    “关于我家族在中国的故事很多,迄今为止,我发现了20000多张1886年-1952年的照片。我的妈妈于1915年出生在上海,总是谈起她对中国的热爱。她尤其爱谈论她的‘中国祖父’——李德立。他于1905年修建了牯岭山区度假胜地,1906年-1907年组织开展了国际饥荒减灾活动。”

    德鲁西先生表示,除了这些老照片,他还保留有外祖母从1917年-1922年的日记。他看了外祖母的日记才知道,这套照片曾于1918年在上海展出过。德鲁西说,近100年之后,这些照片再次与公众见面,而且是在英国,意义重大。

    封面新闻记者宁宁

    华工主题展览引发关注

    “一战中国劳工的历史是一段伟大的历史,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在英国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一段被遗忘和忽略的历史。”主办此次华工主题展览的英国杜伦大学博物馆馆长克莱格·巴克利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说,“英国人欠华工一笔债,我们应该对这些英雄们表达感激之情。”

    谈到举办此次主题展览的初衷,巴克利表示希望这场展览能够填补一个空白,也能够引起英国民众对这段历史的重视。

    “2014年到2018年,英国国内举行了许多展览和启动一些项目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以研究亚洲历史、艺术以及文化为重点的博物馆,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劳工公司在一战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被招募来的中国劳工们远离家乡,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争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似乎把他们遗忘了。因此,我们决定举办全英第一个以中国劳工公司以及华工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的开幕刚好和华工们100年前抵达法国的时间吻合”,巴克利馆长对封面新闻记者说。

    此次展出的物品,除了来自德鲁西先生的祖传老照片,巴克利馆长表示大多数展品都来自捐赠。主要的捐赠者包括前英国首相的儿子马尔科姆·麦克唐纳德阁下、二战后英国驻亚洲资深外交官等。展品包括东方博物馆自己收藏的物品、从英国私人收藏家处借来的物品等。

    截至目前,展出取得的最大成就用巴克利馆长的话来说就是,“在英国国内和国外,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劳工公司在一战中所做贡献的重视。参观者反馈热切,英国华人社区大力支持,当然,该展览也被中国媒体所报道。”

    被问及怎么看待这些中国劳工,巴克利馆长引用了自己为当地媒体《The Crack》写的一段话:“一战期间,大约有9.6万名中国劳工应征为英国效力,作为中国劳工军团的一部分远赴西线。在危机四伏的后方,华工成了后勤的中坚力量,客死他乡者无数,荣获英勇勋章者亦众。此次展览的主题取自碑文,墓碑的主人是一名长眠在比利时弗兰德战地公墓的华工。西方世界对中国在一战中作出的贡献知之甚少,在英国,相关的主题展览仍是空白。这段历史可谓被尘封在了记忆的深之又深处。”

    封面新闻记者宁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