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旅游 > 正文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20201015145626)x

    时间:2020-10-27 07:34:52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 是南宋大学 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 实际上是借此 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 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 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 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 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 又是一篇对学 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为此我想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着重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通过诵读和品读来感 悟诗歌内容, 领悟诗歌深长意味道理; 二是通过探究诗文, 让学生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 性,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 探究寓意,并能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领会诗歌深长的哲理意味。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 示课件,学生网络查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 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讨论的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这节课以“清”与“活”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探讨读书与思维的关系,指导学生领 悟文字背后的生活哲理,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 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的自 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 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

     基于此, 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和探索者。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 体验等方面还不足以完全自立, 尤其缺乏人生阅历, 所以, 对故事的赏析能力都停留在 对字词句的感性认识层面, 不懂得如何挖掘诗歌蕴含的深层主旨。

     对此, 课堂上的问题 设置就需要细化,并且要有连贯性。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的古诗词了,这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 础,但仅限于能够感知、 体会古诗的主要特点,甚至是某方面的特点。

     通过平时的积累 以及统一的阅读讨论,学生比较喜欢借用名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3.进一步掌握赏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抓主中心句(诗眼) ,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2.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诵读; 抓住关键字词, 揣摩诗意, 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诗中情境和哲理的 理解。

    (二)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 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 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 流(问题解决) 。

    (二)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提高阅读能力, 积累诗句, 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三)朗读法。

     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

    (四)情景教学法。

     由学生通过诗配画或改编散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七、课前准备

    (一)课前预习,自读古诗,掌握生字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发挥想象力,为古诗配画,增强自主性、实效性。

    (三)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佳句,搜集朱熹的名句等资料,以备课上交流。

    (四)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教师需要制作了有效的课件,以创设情境,增 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八、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名言导入 —— 走进诗人 创设情境,感知诗意 —— 疏通诗

    意,感知诗境 想像拓展,交流资料,分析诗情,推究哲理 ——拓展延伸,总结方法。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经过了小学的学习,又经历了一学期初中的学习生活,相信你们一定 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则有关读书的名言。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试着读 懂它们。

    (1)(多媒体出示名言,学生齐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它们都是关于 —— 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 。这四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你了解朱熹吗?

    (二)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事。

    1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 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 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 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相机背诵朱熹的《春日》 3.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 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 。于是,他颇有感触

    地写下了一首诗 —— 《观书有感》 。

    (三)初读古诗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 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 出示自学提示:

    ( 1 )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

    (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一读读字音

    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 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 再指名读。

    3.二读读节奏 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节奏来的。

     师范读, 你会像 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

    4.三读读韵味

    听听名家的配乐朗读, 找找自己还有什么不足, 再试着读一读, 尽量读出古诗的韵 味来。

    (四)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 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 1 )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 2)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 4 )指名说。

    (五)与诗人达成共识

    1.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 【明确】: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一鉴开”怎么理解呀? 【明确】: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2)“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 【明确】: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 。

    (3)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明确】: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

    2.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

    【明确】: —— 问渠哪得清如许?

    (1)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 【明确】:渠:他,指方塘。

    那( n?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如许:像这样。

    ( 2 )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 ?

    【明确】:“为有活水源头来” ,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六) 领会诗意

    这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令朱熹再一次思绪万千, 他由方塘又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 己见。

    【明确】:此时此刻,这半亩方塘在朱熹眼里已不再是一个小池塘,而是指人的心 智呀。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 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朱熹真不愧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他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把深刻 的读书哲理巧妙地藏在写景之中, 表面上是写方塘之清, 其实暗喻了心智之明, 源头活 水暗喻了读书学习, 水的清澈透明暗喻了心智的睿智豁达, 所以这不是一首写景诗, 而 是一首哲理诗。

    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 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 不 能改!

    (七) 拓展深化

    复习朱熹《春日》 (根据课堂具体时间和进度灵活安排)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明确】: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 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东风”暗喻教化,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 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是千古名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八)课堂归纳小结

    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 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 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 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

     当今世界,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

    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 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九)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读书”的古诗词名句。

    2?发挥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山水画。

    3?选择一件事物或一个场景,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讲述一个道理。

    卜一、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其形像书一一照应题目“观书”

    方塘

    鉴开:像镜子般明亮一一比喻思维灵活

    眼前实景

    T、[/. 曰厶

    T、[/. 曰厶

    天光云影

    喻指思想心灵

    表现水的清澈

    共徘徊 喻指产生了灵感

    -清一一水的清澈透明暗喻了心智的睿智豁达

    以物喻理Y

    I活水一一喻指读书学习

    十二、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 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 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到

    台前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 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只是学

    生学习的帮助者。

    2?紧扣课堂中的自学要求,把握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在老师范读,学生

    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 、“徘徊”、“清”、“如许”、“为”

    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品味前两句诗歌作者所描画的意境, 讲美景定格于自

    己的脑海中。

    3巧设疑问,突破难点。抓住“活水”一词,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 水不断从源头流来。

     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再读后, 抛出问题:朱熹的诗富有

    哲理,他仅仅是在写方塘,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学生去交流、 去领悟。

    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 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4?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 让学生会学,会用。

     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 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并选 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二)启示与感悟 1.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 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 把握好知识 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2.教学古诗,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

    (1)教师一定要入情入境,调动各种手段,营造诗的氛围和意境,用自己饱满的 情感感染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

    (2)要多读,用多种形式读引导学生边悟,悟诗意、悟诗境、悟诗情;

    (3)重视学生个性思维,把课堂述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能低估学生的能 力,教师摆正位置,做一个关键处的点拨者即可。

    3.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

     (1)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

    (2)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

    (3)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 ;

    (4)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 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

    (5)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 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