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美文 > 正文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31 22:59:08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文档)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6篇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1

    关于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讨 论 稿)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使旅游业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建设通道经济特色市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根据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安排,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并邀请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赴外考察等形式,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特点

    我市旅游业发展经历了外事接待(1980年前)、外事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过渡(1980年至1990年)、开发起步(1990年至2000年)和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四个阶段。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张掖市旅游业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并批转实施了《张掖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张掖丹霞地貌旅游区发展规划》,县(区)及主要景区发展详规逐步制定与实施。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旅游业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宣传氛围更加浓厚,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势头。止目前,全市已建立国家A级旅游景区15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8家,国家级水利名胜景区6家,省级风景名胜区3家,省级森林公园5家,省级地质公园1家,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点1家。各类宾馆206家(其中星级宾馆9家),接待床位总数达10020张,100个餐位以上的酒店餐厅178家,娱乐场所120多家,旅行社14家。同时,形成了以石岗墩国家级高科技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为龙头,全市20多家休闲度假村为骨干,城郊400多家“农家乐园”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200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16%,旅游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05万人。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认识统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市资源禀賦,结合张掖实际,把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确定把旅游业作为加快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口,作为强市富民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来培育,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和旅游产业大市的目标,这些战略部署、目标任务为我市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统一,全市上下抓旅游促发展的愿望强烈、氛围浓厚。

    2、狠抓项目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争取国债项目、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共投资近8亿元完成了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实施了张掖大佛寺、肃南马蹄寺和高台烈士陵园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景区修建21座三星级旅游厕所。马蹄寺2351.78万元世行贷款项目正式实施,投资4473万元的丹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张掖湿地公园、滨河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张掖大佛寺、肃南马蹄寺、高台骆驼城三处国家级文物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申遗推荐名单,以项目带动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3、强化宣传促销,金张掖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张掖旅游品牌,在中央、省、市报刊、电视台大力推出七彩丹霞、张掖湿地公园、丝路明珠金张掖等专题节目和系列报道。邀请海内外、省内外多家知名卫视来张掖采风,拍摄观光片,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种节会,建立金张掖旅游网站,扩大旅游项目的宣传,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对宣传张掖旅游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促销,“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金张掖旅游目的地形象日趋鲜明。“宜居宜游、绿洲张掖”的旅游品牌已在旅游市场产生一定效应,客源范围更加广泛。仅今年1-7月份,就接待境内外游客102.4万人(次),同比增长50.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70.4%,全市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4、加强行业管理,旅游市场日益规范。旅游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旅游行业标准,实施一年一度的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景区的年检、复核工作;
    加大检查力度,重点整治涉及超范围经营、安全隐患、无证上岗、星级宾馆服务不达标等问题;
    全面推行旅游合同标准化工作,强化旅游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实行统一投保;
    认真落实旅游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饮食、宾馆、运输等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
    大力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严格查处零负团费、欺客宰客等现象,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优势和潜力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甘肃各市州少有的高品味综合旅游资源富集区。1986年张掖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张掖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比较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

    1、区位优势日趋明显。我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临青海,西通新疆,北靠内蒙,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东西文化交流、南北民族交融的十字路口,有“居中四向”的交通区位优势。特别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军民合用机场项目的开工建设,张掖被列为全国179个公路交通枢纽站之一,兰州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即将开工,张掖至西宁高速公路项目的列项,张掖至阿拉善盟高等级公路项目正在争取,我省将设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通航起降点,这些都将使张掖立体交通枢纽的框架进一步清晰,通道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冲破了自古河西是东西单向瓶颈的走廊格局,构建了河西立体交通枢纽的雏形,为加快发展旅游业搭建了平台。

    2、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全市现有各类历史文物古迹57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单位13处,省级文物单位47处,各个时期的文物藏品3万多件;
    张掖大佛寺寺内的卧佛是世界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寺内金经为我国稀世之珍;
    肃南马蹄寺石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窟艺术,金塔寺内的高肉雕彩塑飞天是中国洞窟艺术的珍品;
    高台骆驼城遗址及汉墓群是中国之最;
    山丹境内明汉长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段。

    3、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齐全,有冰川、雪山、森林、绿洲、湿地、戈壁、荒漠、草原构成了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现有2000多年历史的山丹军马场是世界最大的马场和中国最美七大草原之一;
    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和彩色丘陵构成的张掖丹霞地貌是全国最美的六大丹霞地貌之一;
    中国离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
    离城市最近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张掖城市国家湿地公园,这些都是我市发展旅游业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后发优势。

    4、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西路军悲壮的历史留下了血战高台、肃南县红石窝会议和临泽倪家营战役旧址等历史遗迹,其中,高台烈士陵园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国际友人艾黎捐赠的山丹艾黎博物馆和艾黎与何克陵园,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5、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张掖是多民族聚集地区,传统的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西部特色,肃南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裕固、藏、蒙、回等民族用别具特色的服饰,优美的歌舞,吸引着四方来客。

    三、问题和不足

    1、全局意识有待加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尚未形成。在加快旅游业发展上虽然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但就如何发挥旅游业在通道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上还有差距,各县区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制定的规划与市上衔接不够,全市没有形成统一的宣传品牌、营销方案,在特色创建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重点,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作为优秀旅游城市,至今没有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客服中心、购物中心,没有能够展示张掖文化内涵和城市品位的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城市功能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升。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往景区的道路进入性差,旅游标识系统不清,景区品位不高,接待能力不强。

    3、管理体制不顺,旅游资源有待整合。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不能实现有效分离,景区之间未形成有效对接,一些景区景点还存在资源整合困难,互相牵制掣肘的形象。特别是丹霞景区、大佛寺分属不同的县区和部门管理,在开发建设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缺乏协调配合,无法统一规划和整体宣传,形不成拳头产品,严重影响了景区整体效益的发挥。

    4、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旅游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工作相对滞后,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影响了全市旅游业总体水平的提升。

    5、文化旅游融合不够,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文化、旅游部门沟通配合不够,存在“各唱各的戏,各打各的牌”的现象。旅游资源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项目,没有转化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张掖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挖掘出来,文化资源价值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6、产业要素发展不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没有形成。饮食文化特色不突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宾馆接待标准和接待能力弱,全市仅有一家4星级宾馆,旅游旺季住宿难问题突出;
    没有专用的高档旅游交通用车;
    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文化品位不够,缺乏便于携带、物美价廉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定点购物场所;
    旅游景区娱乐项目少,游客参与性不够,留不住游客。产业链条不完善,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旅游收入的增加。

    四、对策和建议

    为推动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打造“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产业大市”和“宜居宜游、绿洲张掖”的目标,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行业,为发展通道经济打好基础,今后工作中应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
    突出重点与兼顾整体的关系;
    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旅游开发与文化品位的关系;
    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的关系。同时,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用现代旅游发展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区域发展定位,确定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和通道经济三项重点工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市的目标,确定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来培育,作为发展通道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生态经济的突破口来抓,为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因此,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意义。结合开展“旅游发展年”活动,建议举办现代旅游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的学习讨论或专题辅导,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更新观念中突破陈规,树立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生态经济,发展旅游业就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思想,自觉地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在通道经济大背景下来谋划,增强大旅游观念、以人为本观念、文化观念、市场观念和一体化观念,以旅游促开放,以旅游惠民生,以旅游增和谐,以旅游促发展,推动我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2、科学指导,高起点修编完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张掖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总体规划。建议由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牵头,通过招标等形式,聘请国内一流的旅游策划咨询公司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订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及各景区(点)的整体开发详细规划,以指导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注重资源整合和优化共享,合理确定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突出各县区的特色,努力做到“一县一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前瞻性,避免造成盲目投资和随意性建设。同时,做好我市旅游规划与国家、省上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与国土、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环保、宗教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

    3、抓主抓重,精心打造具有金张掖特色的主打品牌。张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独具特色在全国叫响做大的就是七彩丹霞,这是由它资源的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的。建议把张掖丹霞作为打造全市精品景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加快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为契机,科学定位,高标准制定好景区规划和策划方案,为景区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借鉴张家界整合旅游资源的成功做法,探索成立张掖丹霞景区管委会,并注册成立张掖丹霞旅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国有投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肃南、临泽两县和现有开发公司可以资源和投入折价入股,合理确定分成比例,以理顺管理体制。同时,借鉴湘西凤凰古城转让景区经营权的成功经验,尝试通过拍卖、招标、承包、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势力的大集团、大公司开发建设丹霞景区,借助外力把张掖丹霞建成全省、全国旅游业的知名品牌和世界级旅游胜地。以此为龙头,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差异化战略,集中精力打造一批4A、5A级景区,做到各有侧重,优势互补,提高我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4、文旅结合,充分挖掘张掖特色旅游文化内涵。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和旅游资源文化化,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创新旅游文化载体,进一步丰富张掖旅游文化资源,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建议由市文化局等部门牵头,成立张掖特色文化研究创作组织,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长城文化、军旅文化、农耕文化、裕固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等资源,搜集整理历史典故、人文轶事和民俗风情,赋予景区景点鲜明的文化内涵、鲜活的人文情趣和神秘的传奇色彩,增加张掖旅游的文化含金量。尽快恢复张掖大佛寺日常佛事活动,实行馆寺分离,燃旺香火,集聚人气,打响千年卧佛品牌。加快张掖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步伐,完善配套设施,丰富公园文化内涵,彰显“湿地之城”的独特魅力。建设“裕固族风情园”,深入挖掘我市独有、全国唯一的裕固族民族旅游文化内涵,突出民族性、生态性、人文性、宗教性的特色优势,全面展示裕固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金张掖旅游的内涵。

    5、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把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一是完善政府管理机制。我市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规划引导、宣传推广、政策调节、市场监管、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等公共服务职能,大胆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打破条块分割、区划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积极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逐步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二是完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理顺政府、旅游中介机构和企业关系,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完善开放合作机制。以市委、市政府与外省、周边市州建立的良好协作关系为契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挥通道经济优势,加强与国内热点旅游区的联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间无障碍旅游。

    6、开拓市场,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一是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建立政府组织、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新机制,形成政府推动城市形象宣传、企业开展产品促销的格局,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平台和大型节会,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借举办各种节会之机,在会议举办地组织规模较大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邀请周边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宣传机构,组织开展“西北媒体张掖行”大型采风、新青蒙周边城市“清凉之都·消夏张掖”大型自驾游等系列推销活动;
    组团参加各类国内外大型旅游推介会,继续举办“金张掖马蹄寺文化旅游观光节”等能突出张掖特色的节庆等活动;
    启动开展“张掖人游张掖活动”,让广大张掖人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张掖,宣传张掖,形成张掖旅游集中热销的强大攻势。三是借助文化宣传造势,组织文艺界人士宣传张掖,采取画家画张掖,作家写张掖,歌手唱张掖,摄影家拍张掖的办法联合宣传推介张掖旅游资源。

    7、齐抓共管,共同营造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县区要继续加大财政对旅游产业的导向性投入,积极筛选优势旅游项目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旅游业的扶持投资。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鼓励吸引外商、个体私营企业和相关产业投资旅游产业,对投资者给予土地、税收政策优惠,享受与工业项目投资者同等优惠政策。结合3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制定全市旅游人员培训计划,加强与河西学院和各类旅游院校合作,加大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对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公务接待人员进行旅游业务知识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宣传推介张掖的宣传员和导游员。以创建5A、4A级旅游景区(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景区(景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住宿、餐饮等条件,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引导扶持旅行社、宾馆、酒店、运输、娱乐等旅游企业加强协作,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组合,达到利益共享。加快建设一批四星、五星级酒店,重点规划建设能突出张掖特色的饮食文化一条街、娱乐一条街、购物一条街,并将旅游商品购物点纳入景区规划之中,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旅游收入。

    附:关于赴湘、桂、琼等地学习考察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2

    关于全市林业产业调研情况的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林业产业工作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表彰会议精神,全面摸清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市林业局专门制订了林业产业调研方案,在组织各区县进行调查摸底的同时,成立两个调研组,分别由局领导带队,于8月15日—25日深入全市14个乡镇(街道)的20个村和22个林业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12次,座谈人员60余人次。现场调研结束后,局党组又于8月25日和9月6日两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学习领会全省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对下一步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规划布局和工作措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认真贯彻全省林业建设“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指导方针,全面把握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顺应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林业工作的新要求,把发展林业产业、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协调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40万亩;
    林木覆盖率达到36.2%;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31万立方米;
    完成林业社会总产值83亿元(按林业部门统计口径)。2011年1—6月份,全市实现林业社会总产值53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00亿元。林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伴随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森林资源的稳步增长,我市林业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呈现出一、二、三产业协调增长的良好态势。第一产业方面,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工基地建设以及木材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用材林、经济林和种苗花卉业稳步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市用材林面积达到了60万亩,年木材生长量80万立方米;
    经济林面积达到68万亩,年产果品30余万吨;
    林木育苗面积2.5万亩,年实现产值2亿元;
    花卉面积1万亩,年实现产值1.5亿元。第二产业方面,木材加工业和果品加工保鲜业快速增长。全市现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393家,年木材加工能力450万立方米;
    果品保鲜加工企业36家,年保鲜能力6.7万吨。岚山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进口木材加工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木材加工基地。第三产业方面,森林旅游业和木材贸易快速发展。全市先后开发建设了8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处、市级4处),依托自然风光及淳朴的民俗民风,森林生态旅游业和“农家乐”旅游业应运而生,2010年全市森林旅游业实现收入1.8亿元。木材贸易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也不断增强,仅岚山区直接从事木材生产经营加工的从业人员就有5000余人,带动物流、餐饮、维修、工程施工等相关产业就业人员8000余人。

    (二)区域特色较为明显。各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综合开发为载体,充分挖掘区域资源,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不断加快高产、优质、高效林业的发展步伐,培育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在绿茶生产方面,我市通过建基地、兴龙头、扩市场、创名牌,绿茶面积已经达到12万亩,成为山东茶叶主产区。东港区坚持以特色经济林栽培为重点,核桃面积达到1万亩,蓝莓9000亩。该区陈疃镇积极膨胀蓝莓特色产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今年新发展蓝莓3000多亩,2010年被省林业局命名为“山东省名特优经济林蓝莓之乡”。岚山区在巩固日本栗生产的同时,坚持以茶叶生产转型升级为重点,不断巩固茶叶主导产业地位,被省林业局确定为全省经济林示范区。莒县继续保持杨树丰产 林栽培优势,用材林面积达到30余万亩,涌现出了东方园林、金地林业等10余家造林过千亩的造林大户或私营企业。五莲县按照“建设森林五莲、重振林果大县”的思路,大力扶持核桃、樱桃、苹果、桃等特色林果业,今年新发展核桃1.5万亩、大樱桃1.4万亩,初步建成了洪凝镇梁家坪、石场乡宝珠山2个核桃产业片区。该县汪湖镇把种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全镇林木育苗面积达到了6000亩。2010年,五莲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县”。xx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城郊苗木花卉产业,奎山街道牟家小庄村建设的花卉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本地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设施最好、价格最低的花卉苗 木集散中心。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级在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动森林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把结构调整作为经营领域不断拓宽,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34:64:2调整为12:50:38,林业二、三产业产值由2005年的19.6亿元提高到73.3亿元,约占林业总产值的88.3%,逐步成为我市林业经济的主体力量。特别是2008年7月,国家林 业局批准在我市建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以来,经过不断加强园区建设,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木材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市木材进口量、加工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园区现有木材贸易企业50家,木材加工企业217家,已形成350万立方米进口能力和400万立方米加工能力。今年1-6月份,xx口岸进口木材17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1%。2011年7月,xx中兴森工实业公司和xx三木木业公司分别被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林业产业优秀企业和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杨树的加工生产也逐步兴起,全市从事杨木加工的企业达到84家,有效地提高了本地木材资源的利用效率。莒县安庄镇积极发展杨树木片、胶合板生产,小型杨树加工企业达18家,年加工能力3万立方米。种苗花卉业作为 我市的新兴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3万余人。xx(奎山)花木城以市场带基地,积极培育种苗花卉产业,年销售额2100余万元。

    (四)林下经济逐步兴起。各级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坚持立体开发,大力发展林菌、林禽、林畜、林药生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林下种养业使用林地面积13641亩,其中,林菌1056亩,林禽5940亩,林畜5445亩,林药1200亩,实现总产值2.5亿元。东港区西湖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10年林下黑木耳种植面积达到800亩,建有食用菌大棚700多个,年产值3000万元,是xx市最大的林下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xx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林下香菇生产基地560亩,年产食用菌5000余吨,是我省规模最大的香菇生产、种植、加工企业。岚山区后村镇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产业,以望仙涧合作社为主体,利用林地1900亩,建立土鸡扩繁场及饲养场,2010年出笼土鸡9万只、山鸡2万只,年生产总值500万元,利润38万元。莒县招贤镇鑫源食用菌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 模式,投资200多万元租用该镇北黄埠村丰产林50亩,建设食用菌生产塑料大棚16个,并实行统一购料、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年可实现产值120万元,纯收入65万元,安排就业群众30多人。2011年7月,东港区西湖镇政府和莒县招贤镇政府被省林业局表彰为林下经济先进单位。

    (五)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积极探索生产加工与销售市场的有效连接,不断拓展林产品的销售渠道,积极打造林产品交易平台。各级林业部门每年都组织林业企业、林农大户参加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北方绿博会、青州花博会、xx茶博会等涉林展会,推介产品、合作交流、寻找商机。同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在国家林业产业网、林业产品交易网、省林业信息网、xx林业信息网等网站上广泛发布供求信息,积极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国内外40余家大中型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流通服务作用,围绕林业产业共建立各类商会、协会组织126个,会员5127人。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在组织林农规模化生产、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加强林产品销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市共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116个, 社员4975人,年实现销售收入6500余万元,辐射带动林农8000余户。岚山区益民栗子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以及技术信息服务,提高了栗农的经济效益。五莲县莲农小国光果业合作社对果农实行技术统一指导,生产资料统一采购,产品统一销售的模式,新发展“小国光”果树生态园2000余亩,带动老苹果基地300亩,年产苹果240万斤,农民可增收500多万元。

    总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建设现代林业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 够科学,重生态、轻产业,重栽培、轻加工,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有的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不够高,规划指导能力不够强, 林业产业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二是产业水平比较低。产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全市林产品加工企业机械化程度低,精深加工产品和名牌产品比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港口木材接卸能力不足,制约了木材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林产品市场发育不完善,部分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强。涉及林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比较少,对重点林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林业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较为普遍。各级财政对林业科技的投入较少,先进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程度不够高。

    二、工作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资源增长、产业增效、林农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政策、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木材生产加工、果品加工保鲜、森林旅游、种苗花卉和林下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培植特色产业,积极拓展外向型产业,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努力实现林业资源综合、高效、合理利用,为建设现代林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力争到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40%,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以发展林产品基地为依托,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加工增值率为目标,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

    一是大力发展用材林基地。以莒县的城阳街道、招贤镇,五莲县的潮河镇、许孟镇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河 滩、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水库四周等各种适宜地块,见缝插绿,见地栽树,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到2015年,用材林面积达到70万亩,年均增加3.3%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基地。以东港区陈疃镇的蓝莓,岚山区巨峰镇、后村镇的茶叶,东港区涛雒镇、五莲县中至镇的桃,五莲县松柏镇、叩官镇、户部乡的樱桃等为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开发的原则,不断优化品种、树种结构,集中培植一批特色经济林基地。到2015年,特色经济林达到80万亩,年均增加3.5%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基地。以东港区涛雒镇、南湖镇和三庄镇,岚山区的黄墩镇、巨峰镇和后村镇,莒县安庄镇、棋山镇和龙山镇,五莲县洪凝镇、街头镇和石场乡为重点,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大力巩固发展板栗、核桃生产。到2015年,板栗生产 基地达到10万亩,核桃生产基地达到5万亩。

    四是大力发展种苗花卉基地。按照生产良种化、繁育基地化、供应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积极推广引进林木良种壮苗,充分挖掘培育优良乡土树种,大力培育常青绿化苗木基地。其中,以东港区和xx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积极培育名贵花卉设施栽培;
    以莒县招贤镇、城阳镇为重点,积极培育优质鲜切花生产;
    以东港区南湖镇、五莲县汪湖镇为重点,积极培育绿化苗木繁育基地。到2015年林木育苗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值3.6亿元,年均增长16%。花卉生产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值2.3亿元, 年均增长10%以上。

    (二)积极培育林业产业集群。用足用活国家林业贴息贷款政策,加强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做大做强木材加工、经济林产品深加工等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用林业产业化带动林业现代化。

    一是积极培育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港口优势,以xx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园区为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木材精深加工企业的招引力度,精心打造进口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同时,以莒县安庄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杨树加工业,不断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增强对用材林生产的拉动作用。到2015年,全市年木材加工能力达到75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3%以上。

    二是积极培育果品加工保鲜产业集群。以东港区陈疃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蓝莓加工保鲜业;
    以岚山区黄墩镇为重点,大力发展栗子加工保鲜业;
    以东港区三庄镇、莒县陵阳镇为重点,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保鲜业;
    以五莲县松柏镇、户部乡为重点,大力发展樱桃加工保鲜业。到2015年,年储存保鲜能力达到10万吨,年均增长10%以上。

    三是积极培育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在严格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精心打造以xx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大青山、浮来山、竹洞天风景区及植物生态园等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积极完善服务设施,扩大服务领域,整合森林旅游资源,努力培植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打造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到2015年,全市森林旅游业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业总收入5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三)加快开发林业新兴产业。充分挖掘林地资源潜力,积极开发林粮、林草、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促进林下种植、养殖业发展,努力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

    一是加快开发林下种养业。以东港区西湖镇、岚山区后村镇、莒县招贤镇为重点,大力拓展林下食用菌生产,以岚山区后村镇、五莲县石场乡的林下养禽为重点,积极发展林下养殖业,以林下种养产品的有机绿色环保特性,拉动市场消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到2015年,林下种养业年实现产值4.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二是加快开发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业。以岚山区黄墩镇的林蛙养殖和五莲县潮河镇的人工养鹿为重点,加快野生动物的驯养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市场广阔、技术成熟的种源基地。加强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的监督管理和检验检疫,不断提高野生动物经营利用水平。到2015年,野生动物驯养经营业年实现产值1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技保障体系。紧紧围绕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重点环节,不断增加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力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保障能力。加快引进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精深产品加工。搞好“121”工程林业项目的对接和实施,推进林业产学研有机结合,主动加强与科研部门和高校的联系协作,为林农、木材加工户开展科技培训,推广适应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良种及栽培技术。

    (二)建立健全品牌质量体系。鼓励、支持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xx特色,在省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干鲜果、苗木花卉、森林食品、生态旅游和木材加工等品牌产品。通过各种鼓励扶持措施,努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林业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林业产业调整与振兴。同时,建立完善林权流转和林木采伐管理机制,鼓励林农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保障农民的收益权。积极扶持林农走“家庭合作”式、“股份合作”式、“公司+基地+农户”式等互助合作集约化经营道路,努力增强全市林业生产规模化发展程度。组织林业企业积极参加各种林产品交易会、展览会,增加交流,开拓视野,促进发展。

    (四)建立健全资金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林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在争取上级对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资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业产业流动。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落实林业贴息贷款计划,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和宽限期,对林业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协调商业银行制定符合林业产业特点的信贷品种,不断加大对林农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支持林业企业发展。多渠道筹集产业发展资金,对林业龙头企业和新兴企业,在项目安排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五)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引导各级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将林业产业发展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积极转变林业发展观念,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级林业部门着力强化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推进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执笔:曹涛,xx市林业局行政服务科科长

    贾泉,xx市林业局科技与产业发展科科长

    刘斌,xx市林业局办公室科员

    孙海亭副书记批示:是否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有关文件,支持林业产业的发展。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3

    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推动我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丁晓明同志的带领下,于2013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深入到城子山、桃园福山圣地、柏榆解放沟、诚信湖、中和湖、胜利水库等景区进行考察,认真听取了相关乡镇和县旅游局关于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自2007年《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我县相继建设了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AAA级景区)、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AA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4星级企业、辽宁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5星级企业)、桃园福山圣地、普庵观等4个景点和冰砬山(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和湖、宝兴湖、巨德湖、诚信湖、梓居山庄(辽宁省3星级农家乐景区)、棒子沟、胜利水库等8个渡假村。今年,我县借助铁岭市“旅游项目年”这一契机,以桃源旅游圣地、城子山景区、中和湖渡假村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大建设力度。目前,城子山游客服务中心、山门和登山步道、休闲广场已经建成,人工湖和电力基础设施正在修建;
    桃源旅游圣地(市重点项目)一期工程7800㎡的客服宾馆正在装修,老年公寓、八百罗汉山、游客服务中心、4公里绿色景观路正在修建,预计“十、一”可接待游客。中和湖度假村水上餐厅、综合服务楼、特种动物养殖、林中休闲小屋、垂钓中心已建成,已经具备接待能力。

    伴随着辽开高速公路的通车、辽开公路和303国道的修缮、部分乡村公路的升级改造,我县旅游交通条件明显得到改善。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软环境建设日益优化。围绕鹿文化、皇家围场文化、丝绸文化和重点景区,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户外广告、节日活动等形式,不断扩大我县旅游知名度。目前,西丰旅游网和城子山旅游网网站已开通运行。2011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二届城子山登山节和皇家鹿苑秀美西丰旅游风情摄影大赛活动。开通了以桃园旅游圣地、城子山风景区、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和湖度假村、宝兴湖度假村、巨德湖度假村、胜利湖度假村、鹿角大观园、鹿城博物馆、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美麟集团、普庵观、向阳寺、万佛寺、同仁堂皇家鹿苑等为内容的一日游和两日游路线。印制西丰旅游宣传折页和《城子山风光》画册数万份,制定西丰旅游线路图,在高速公路及主要公路设立旅游景区指示宣传牌等。

    3、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旅行社4家;
    大小宾馆(旅社)105家,酒店(含农家乐)275家,其中鹿城国际酒店已完成三星级酒店认定,并签订旅游接待协议,西丰宾馆星级酒店申报正在规划中,游客食宿接待能力逐步提高;
    建设了鹿鸣天下(东特产品交易中心)、锦秀西丰(美麟集团)等购物场所和滨河公园、鹿角大观园、鹿城博物馆等娱乐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据统计,我县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0%;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旅游产业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创国家级旅游强县”目标、与省内外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思想不够解放。全县上下就依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形成共识,但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个别乡镇和部门领导工作中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现代旅游开发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地位、旅游政策法规认识不足,受资金缺乏、景点不特等“条件决定论”的影响,对旅游产业开发的信心不足;
    旅游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推进旅游开发工作的落实措施还不够到位。现有政策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办法还不多。

    2、精品意识不强。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虽已起步,但内容过于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特色不强,产品策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景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基本停留在“文化旅游走一遍、生态旅游漂一趟、乡村旅游吃一顿”的观光旅游层面,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3、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政府,仅仅靠国家投入难以保证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做法相比,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严重滞后,旅游大项目投资不多,一些好的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开发,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同时,不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度缓慢,如诚信湖、宝兴湖、柏榆解放沟等。

    4、基础设施滞后。由于投入不足,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部分景区道路标准低、路面差(如由辽开线进入中和景区路段),县内景区间通畅的环线交通网没有形成;
    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星级宾馆少且标准低,旅游接待能力差。娱乐与购物没有形成区域规模,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5、宣传促销不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本地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较少,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较少,没有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脱节,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高。

    三、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借鉴外地旅游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认为,做大做强西丰旅游,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细化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
    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民间资金是旅游经济主体的理念,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出台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广泛发布招商引资信息,积极开展扣门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活动,主动与大客商、大财团、大企业联姻结亲,引入有全新理念、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通过借梯上楼,促进旅游业发展。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对《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要研究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
    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展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做不强、做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要以“中国鹿乡”和“魅力山城”为品牌,深入挖掘和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游览内容,增加游客互动娱乐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景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由单一的游览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转变,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着力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发一批具有西丰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5、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
    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
    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6、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桃园福山圣地的按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鹿城国际酒店、西丰宾馆、桃园福山圣地酒店等高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及申报升级和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互通信息,携手促销共赢。要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职业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吸引旅游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优惠政策。

    7、进一步强化宣传,积极打造高知名度的旅游品牌。品牌是形象,品牌更是生产力。要善于创立品牌,用好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AAA级景区、城子山辽宁省森林公园AAA级景区这两块金字招牌,向外界充分展示我县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品质和内涵,并借助“中国鹿乡”、“东北道地药材之乡”、“中国野蚕之乡”和“中国林蛙之乡”等品牌影响,打响农业观光旅游的品牌。要善于宣传品牌,紧紧抓休闲渡假游、生态养生游、绿色山水游、特色田园游的线路品牌,强力实施品牌渗透战略,借助名人、名媒体、名旅行社的宣传造势,打响我县大旅游品牌,树立旅游景区整体形象,推动旅游品牌升级。要善于展示品牌,“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游客的夸奖”,切实加大景区环境整治力度,加强行业管理,优化旅游环境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始终坚持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始终把游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升景区、景点的品位,向游客充分展示品牌旅游景区的形象。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4

    关于全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和分月安排,2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秀波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教工委对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到德风外国语学校、博雅学校、江汉中学、蓝天剑桥英语学校、实验幼儿园等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走访和实地察看,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教育局的工作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好地推动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市现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80个。其中民办幼儿园53所(不含公建民营),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47.7%;
    在园幼儿12486名,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53.4%;
    保教人员1296名。民办学校4所(其中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3.2%;
    教学班48个;
    在校学生1500余人(其中留守少年儿童1400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1.8%;
    教职工190余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3个,201X年共培训15000余人次。

    一是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坚持把发展民办教育摆在教育事业的重要位置,多次调研民办教育工作,召开民办教育座谈会,市政府制定印发了《xx市民办学校管理办法》和《xx市民办幼儿园管理细则》,出台了对民办教育的有关扶持政策,并设立了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民办教育招商也有所突破。

    二是创新机制,一些民办教育机构办的卓有特色。大力推行“名园办分园、集团化办园、公建民营园”等办园模式,三年来吸引社会资金9260余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8所,5200多名幼儿从中受惠。大风车教育集团实验幼儿园和蓝天教育集团办学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三是促进民办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如201X年江汉外国语学校修建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安装了空调,博雅学校近几年新建校舍1597平方米。博雅学校、江汉中学等民办学校中考、高考成绩有较大提高。

    四是加强了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通过严格审批、严格检查、严格清理、督办整改等措施有效维护了民办教育办学秩序。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民办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效,但我市民办教育在思想观念、政策扶持、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学习宣传不够。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不足,不明白民办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很多家长还存在“民办不如公办”的思想,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投资者对民办教育的投资回报、产权归属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投入资金举办民办教育较多地处于观望状态。

    2、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不够。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不够健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的设立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扶持奖励措施等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同时,全市对发展民办教育缺乏统筹规划。

    3、部分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急待改善。特别是我市一些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规模小、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弱等问题。

    三、工作建议

    1、要充分认识民办教育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广泛宣传,贯彻落实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转变政府包办教育的观念,营造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2、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创新体制,有重点地发展民办教育。市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纳入议事日程,教育部门要将其纳入工作重点,完善相关制度。对民办教育发展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进行统筹规划。要重点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可以探讨打破民办教育单一的法人投资模式,尝试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充分用足、用好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和创新办学体制。

    3、要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市政府要完善对民办教育的公共财政奖励和扶持政策,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预算。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发展民办教育的合力。在建设用地、项目立项、税费、融资等方面,按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关规定,各部门要给予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合理减免民办教育相关费用。要建立公办、民办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4、要进一步加大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有关审批和督导评估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保育质量、安全工作、总体运行状况及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促使学校依法办学,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5

    关于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因其产业关联度大、资源消耗少的独特优势,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旅游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地方经济、美化城乡环境、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中国第八届花卉博览会将在我市召开,为借助这一契机大力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我市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6月7、8日,在市人大常委会俞志平、邵明副主任的带领下,我委邀请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金坛东方盐湖城、宝盛园、武进花博会主、辅场馆、恐龙城迪诺水镇、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听取了市旅游局及相关辖市区的工作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紧扣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这一主线,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和品牌建设为动力,加强旅游市场的拓展和培育,使我市的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市传统旅游资源比较匮乏、地处苏、锡、扬等传统旅游名城包围、

    旅游业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的形势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认真贯彻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策划,指导推进旅游市场开拓,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取得了旅游业发展有目共睹的成绩,多项主要指标走到了全省前列。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近年来,市政府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强势推进。2016年市政府制定了《**旅游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旅游业作为我市“510”行动计划中五个大类之一单独列出,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也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和强大的发展动力。2016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分别达到了2000年的15倍和10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列苏南地区第一、全省第二,旅游经济总量已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四,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占服务业比重达到%。武进区2016年全区旅游接待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增幅在全省县、市(区)排名第一。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兴起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2016年,我市的旅游购物和娱乐投资达到亿元,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一批商业文化娱乐街区相继建成开放,形成了旅游和商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推动了全市服务业经济稳定增长。此外,初步形成了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装备品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旅游户外用品的年产值已超300亿元。
    (二)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明显
    初步形成了旅游产品体系。以恐龙园为起点,我市旅游通过“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等一系列创新创意手段,凭空打造和深度发掘旅游资源,成功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从“资源依赖”向“文化创新”转变的发展道路,一大批特色主题鲜明的旅游景点(区)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以恐龙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旅游系列;
    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系列;
    以天宁宝塔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系列;
    以红梅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园林旅游系列;
    以南大街商业街为代表的商贸旅游系列等产品体系,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满足了不同的市场需求。
    打造了我市旅游产品品牌。我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坚持精品战略,从景区规划、项目引进、设施配套、管理服务等方面入手,全力提升景区品质。以恐龙园为代表的一批景点景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成为了我市旅
    3/12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6



    作者:张戈[1]
    作者机构:[1]黑龙江省政协办公厅出版物刊名:奋斗页码:61-64页
    年卷期:2019年第9期
    主题词:大果榛子;林业产业发展;八面通林业局;规模化种植

    摘要:黑龙江省是林业资源大省,拥有林地面积2000余万公顷,肩负着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责任。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林下资源的有效利用,我省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态;由于监管不到位,乱砍滥伐、非法侵占林地现象时有发生。截至目前,我省仍存有1800余万亩退耕还林土地需要综合治理。一些荒坡、岗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面对这些问题,近些年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与生态修复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以发展大果榛子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平欧榛树的规模化种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探索出了一条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容发展的道路,为我省林业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