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美文 > 正文

    钟繇书法艺术研究综述

    时间:2023-10-25 14:30:17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钟繇在书法史上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楷书、隶书和行书方面。因此,对于钟繇书法艺术的研究是了解楷书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整理前人对于钟繇书法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的研究都如蜻蜓点水一般,没有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在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中,关于钟繇书法艺术的研究多数集中于楷书发展和风格特征等主题,对于其他书体和时代背景并未有深入的研究,资料匮乏、角度单一,缺乏整体性的创新点。所以,在钟繇书法的研究方面,不仅要注重资料的发掘,还要注意社会与思想文化艺术的结合,从更多角度对其书风的形成和思想的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钟繇书风;钟书三体;楷书发展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曹魏时期重臣,后人称为“钟太傅”。他创立了楷书,被誉为“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为还行书立法,使得楷书、行书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来,从而形成了影响中国书法数千年的“魏晋风韵”。当下学术界对于钟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书法风格特征的研究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成果包括通史类著作,以刘涛的《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1]为代表,对钟繇的生平、书法风格以及历史地位影响都有论述,但是未能从美学以及时代背景方面对钟繇的书艺和思想予以更加详细的解读;期刊论文的数量庞大,但大部分从钟繇书法作品个案的角度进行研究,特别是楷书研究方面有大量的文献,专门研究钟繇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六篇,以2013年渤海大学闫冬雪《钟繇书法艺术研究》[2]为代表,研究钟繇书法的专著只有王玉池编的《中国古代书法家丛书——钟繇》[3]。

    由于本文涉及到大量的文献,为保证论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遂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如下分类:

    一、钟繇书风的形成及流变研究

    在目前所掌握的文献中,学者们将钟繇书法风格的成因归纳为两部分:社会背景和师承关系。在陈海良《世风与钟繇书风》[4]一文中,对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剖析,将钟繇书风的成因归纳为三点:其一是汉末魏晋动荡时局造就了精神上的自由,推动了文艺创作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催生出了书法艺术上的新书体;其二是曹魏时期曹氏父子喜好文学艺术,将大量的文人墨客聚集在魏京;其三是世变也推动着手工业的变革,造纸技术进步使得书法艺术有了更加便捷的媒介。在闫冬雪《钟繇书法艺术研究》一文中,作者系统地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钟繇书法艺术产生的原因:一是钟繇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和物质条件;二是当时楷书、隶书和行书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书法艺术开始走向自觉化,主要表现有书法理论开始出现,统治阶级和民众都开始认可和重视书法艺术;三是从钟繇个人的家庭背景和师承、政治地位以及他本人对学习书法的坚持不懈进行论述。

    对于钟繇书风流变的研究,沈萍萍在其文章《浅谈钟繇书法中隶书楷变的艺术风格》[5]中有详细解读,作者从《贺捷表》和《荐季直表》两个作品中提取例字,从字势、笔法和章法三方面解释了钟繇的楷书对汉隶的继承和创新之处:首先在字势上仍然遗留着隶书的横势结体,但也出现与隶书不同的上紧下松的结体布局,以及在书写过程中部分笔画的简化和结构的穿插;其次对比《贺捷表》和《荐季直表》的横、竖、撇、捺、点、钩、折在笔法上与隶书的不同;最后在章法上,纵有行横无列是钟繇楷书区别于汉简隶书的显著特征,打破了隶书狭窄的行间距,舒朗合理的空间布局赋予了小楷灵动的特征。

    二、钟繇书法的价值与影响研究

    在刘涛所编的《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中,有专门的一小节涉及钟繇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认为钟繇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对正书形成的开创之功,为正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奠定基础;二是为行书立法,使得行书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來。此外,书中对于钟繇的影响力也有论述,在汉魏时期对钟繇和张芝是并举不废的,“二王称英”之后,钟繇的影响力便不似从前了,至唐太宗独崇王羲之,钟书式微。

    从整理现有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文章都是以钟繇楷书和书法理论的影响为视角展开研究的。在王铁刚《论钟繇正书的书法教育作用》[6]一文中,从钟繇正书的视角归纳出其对后世的影响:其一是钟繇正书对于二王书法的铺垫和启示作用,王羲之的“今体”就是从钟繇的旧制书体演化而来,并列举了《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与《荐季直表》《贺捷表》的相似之处;其二是钟繇正书对历代书家的垂范与教育作用,文章罗列出了对宋代画家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明清时期文徵明、王宠、黄道周、刘墉等书家的楷书都有很大的影响。在黄义成《钟繇的书法美学研究》[7]一文中,作者从钟繇书论的视角归纳出其“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的美学思想,将“笔法”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促使历代书家创造出各种全新的笔法,对笔法的变革,也给书法艺术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钟繇《用笔法》云:“多力丰筋者盛,无力无筋者病”,提出了“丰筋”的美学概念,后人又根据“丰筋”衍生出更多的美学概念,例如“雄强”和“柔媚”;《用笔法》云:“每见万类,皆画(书)象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世间万物移情入形,最终用书法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钟书三体”研究

    目前的文献资料,对“钟书三体”的研究有很大的割裂性。在李祥俊《“钟繇三体”视阈下的晋唐行书演进态势》[8]一文中,以“钟繇三体”为切入点,最终落脚到晋唐行书系统之间的演进及各书体之间不同的风貌:首先,关于“行狎书”的缘起与发展,作者从刘德升、胡昭以及钟繇等行书创始人的推动作用讲起,之后随着正书的完善与成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对于行书的改造影响最大,在继承早期“行狎书”隶意的基础上,统一今草和正书,创造了行书独特的典范。其次,“钟繇三体”中的章程书作为楷书正体形态对于行狎书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晋唐时期行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作者认为“钟繇三体”中的“行狎书”“章程书”影响下的行书,这两者在晋唐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很难简单地将其分离,但相对纯粹意义上的“行狎书”和“章程书”影响下的行书在形态上还有是区别的。最后,“铭石书”与行书的融合,直至唐代李邕行书入碑的出现才算最终完成,“铭石书”发展到魏碑那样较为成熟的楷书,再发展到唐代初年欧阳询的楷书及其行书,而李邕的行书将这一系统发扬光大。

    除了上述对“钟书三体”研究得较为综合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大多仅仅是从“行狎书”或“章程书”一个方面来论述的。在陈佳《钟繇“行狎书”考辨》[9]一文中,就“行狎书”与隶书、行书的关系展开论述,认为“行狎书”与“铭石书”和“章程书”一样,都是正体隶书规范和简化而来的,“行狎书”的实质就是书信尺牍的隶书快写样式。在研究钟繇小楷的文章中,多数文章的论述重点都是其小楷风格特征。在娄翠萍《钟繇小楷风格研究——兼论自己的书法创作》[10]一文中,作者总结出钟繇小楷风格特征的三个方面:朴拙高雅、适意天然和茂密幽深。在杨利平《从<贺捷表>中探寻钟繇小楷的特点》[11]一文中,作者以《贺捷表》的“言”“戎”“兼”等字为例,字形横长竖短,很明显是隶书的特征,且在梁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12]中言:“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可见钟繇小楷宽博朴茂、隶趣古拙的特征。

    四、钟繇书法的接受与评价研究

    在杨雪铭《钟繇书风在元代的接受与发展》[13]一文中,对于隶书、楷书和行书的接受都有涉及。首先元代书家虽然对钟繇小楷有所谈及并确立为范本来学习,但并没有广泛地继承和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钟繇小楷的“古质”之美比不上王羲之、赵孟頫小楷的“今妍”之美;而钟繇的“铭石书”和“行狎书”并未受到书家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隶书发展至东汉时期已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形成了各种风格不同的、野趣恣意的风格,但至钟繇的三国魏时期,隶书严谨整饬的风格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隶书已然很难再有创新性的发展,因此很少有元代书家追溯“铭石书”来学习隶书;其次,“行狎书”在钟繇时期并未形成具体、成熟的书写风格,直到王羲之对行书加以创新,行书面貌才焕然一新,因此元代书家大多以王羲之的行书为准则,而不再去追溯更为久远的“行狎书”。

    在此類型文献中,更多的是研究明代书家对钟繇小楷的接受。例如闫继翔的《论祝允明对钟繇小楷的学习——兼及展览中的钟繇书风》[14]一文主要总结了祝允明学习钟繇书法的可取之处,以及对于近几年展览中对钟繇书风的借鉴意义。王盼《论明代书家对钟繇小楷的传承》[15]一文中,作者按照明前期、中期、后期的时间顺序论述了继承钟繇小楷笔墨的书家:明前期“笔墨精妙,风度翩翩”的宋克;中期“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的祝允明、“缓舒空灵、静逸稚拙”的王宠;晚期“古质苍劲、萧散姿媚”的徐渭、“奇崛偏侧、方峻峭利”的张瑞图、“遒劲简明、宽博凝重”的黄道周以及小楷风格更加错综复杂的傅山。此外,作者还深度剖析明代复兴小楷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明代书家在小楷上的寻古溯源,“古意”的书法观促使书家们力推魏晋小楷;其次,“古意”的书法观落实到用笔上就是“篆隶笔意”,这一点在晚明时期的小楷作品中尤为明显。而明代书家之所以追求“古意”,在侯冬菊的《晚明书家对钟繇楷书的崇尚》[16]一文中有详细的解读,作者认为晚明动荡不安的社会和解放心灵的思潮使得书家们向往任性而为,而魏晋时期的超逸之风正迎合书家的追求,于是晚明书家在复古之风的倡导下选择了高古淡然的钟繇书法。

    五、钟繇书法作品中的技法分析

    关于钟繇的书法技法,在古文中有形容,《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言:“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迹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在研究钟繇书法技法的这类文章中,大多都是以钟繇的一篇作品为例,以小见大地总结出钟繇独特的书法技法,或散见于一些硕士学位论文的某一章节,并且多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

    在李樱的《浅谈钟繇<荐季直表&gt;及临习感受》[17]一文中,《荐季直表》的笔画含蓄舍弃隶书中“蚕头燕尾”的特征,起笔与收笔都是笔尖与纸自然摩擦形成的,自然没有刻意为之,这也与庾肩吾的形容不谋而合。之后又以《荐季直表》为例探究钟繇书法的结体布局,字体仍然保持着隶书一贯较扁的风格,字的重心向左下倾斜。在黄建生《钟繇书法研究》[18]、闫冬雪《钟繇书法艺术研究》、孙猛《楷书之祖钟繇研究》[19]等一批硕士学位论文中都采用图像学的分析方法,并将不同时期的作品加以对比,以此将钟繇用笔的特征更加生动准确地表述出来。前述都是选取《荐季直表》《贺捷表》《宣示表》中有代表性的例字对钟繇的用笔、点画、结体和章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出钟繇书法“古雅”“天真”“稚拙”的艺术风格。

    六、结论

    钟繇书法艺术文献研究的成果并不算丰硕,尽管近几年学术界已经取得了长足性的进展,特别是在楷书方面,对钟繇书法的风格特征和技法实践的探究十分到位,但是在梳理这些文献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研究空白之处。大量文献文章都围绕着钟繇楷书《荐季直表》和《宣示表》,其他作品涉及的却很少,对于“铭石书”“章程书”和“行狎书”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也并未予以重视,造成“钟书三体”的研究并未形成有机的整体。此外,在美学方面和书法价值方面仍然缺乏理论和资料的支撑。综上所述,通过整理钟繇书法艺术研究的文章,旨在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总结,进一步发现在当前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对钟繇书法艺术研究未涉及到的新领域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求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闫冬雪.钟繇书法艺术研究[D].渤海大学,2013.

    [3]王玉池.中国古代书法家丛书——钟繇[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4]陈海良.世变与钟繇书风[J].书法,2014(05):109-112.

    [5]沈萍萍.浅谈钟繇书法中隶书楷变的艺术风格[D].厦门大学,2017.

    [6]王铁刚.论钟繇正书的书法教育作用[J].河南农业,2015(14):54-55.

    [7]黄义成.钟繇的书法美学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19-120.

    [8]李祥俊.“钟繇三体”视阈下的晋唐行书演进态势[J].衡水学院学报,2016,18(02):95-101.

    [9]陈佳.钟繇“行狎书”考辨[J].文艺争鸣, 2010(05):165-167.

    [10]娄翠萍.钟繇小楷风格研究——兼论自己的书法创作[D].东南大学,2019.

    [11]杨利平.从《贺捷表》中探寻钟繇小楷的特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0):116-119.

    [12]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13]杨雪铭.钟繇书风在元代的接受与发展[J].艺术品鉴,2020(20):121-122.

    [14]闫继翔.论祝允明对钟繇小楷的学习——兼及展览中的钟繇书风[J].书法,2015(10):94-101.

    [15]王盼.论明代书家对钟繇小楷的传承[D].曲阜师范大学,2018.

    [16]侯东菊.晚明书家对钟繇楷书的崇尚[J].文史杂志,2015(04):96-98.

    [17]李樱.浅谈钟繇《荐季直表》及临习感受[J].大众文艺,2010(23):145.

    [18]黄建生.钟繇书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

    [19]孙猛.楷书之祖钟繇研究[D].山东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巩硕,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美术学(书法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