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美文 > 正文

    海洋文化论文(全文完整)

    时间:2023-10-27 14:00:34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文化论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海洋文化论文(全文完整)

    海洋文化论文3篇

    【篇1】海洋文化论文

    海洋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的构思与实施策略

    古往今来成功的学校,无不拥有个性的特色,无不以自己特色的文化给学校罩上金色的光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校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
    学校的教育目标从一元走向多元;
    学生的发展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校行政的管理由物和事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伴随着江苏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快速推进,大多数学校在办学硬件条件方面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建设方面都有了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一、提出“海洋文化”的背景

    教育要面向未来,既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学校特色创建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新体系和新的教育文化,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燕尾港是颇负盛名的苏北渔乡古镇,多年的历史滋养,渔文化底蕴醇厚,乡情民风纯朴,具有许多独特的海洋自然资源与海洋人文资源。灌云县海滨新城学校坐落在黄海之滨、灌西盐场原黄海工区。燕尾港所拥有的海洋性地域环境和海洋文化风韵,灌西盐场所拥有的盐业资源及淮盐风情,应该是学校构建新型教育文化和新型学校教育的优质资源。伴随着近几年省、市各级教育部门课改及省创建教育现代化“一校一品”的要求,学校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适时提出了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理念。

    二、海洋文化特色学校创建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近几年,海洋环境受到污染,遭到破坏;
    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生态难以平衡,这将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海洋保护。为此,学校以“海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提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口号。保护海洋、善待海洋的意识与观念,应该在中小学生头脑中深深扎根。

    我校学生家长大部分原本是盐工和渔民,学生生活周围有着与海洋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海滨不仅拥有厚重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蕴涵着历史积淀的浓厚多彩的淮盐文化和渔文化的意象特征。长期的文化积淀,晒盐牧渔的海滨人身上也逐渐凝聚成一种自信、自强、自立、奋斗不息、积极向上的可贵精神,体现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内涵。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渔文化历史积淀,为我校彰显海洋文化,创办特色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大海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对于国家、民族,可以是一种精神;
    对于学校,可以是一种文化;
    对于教师,可以是一种品质;
    对于学生,可以是一种个性。作为学校,需要这些意象特征,形成学校博大而浑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熏陶学生,以精神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需要这些意象特征,进一步促使自己形成工作、生活所需的品质,给学生言传与身教;
    作为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胸怀象大海一样宽广,知识象大海一样渊博,体魄象大海一样刚健,创新象大海一样奔涌……形成他们鲜明的个性品质。作为离大海和港口最近的学校,就是要利用海滨这个临海临港地域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海洋文化”特色学校。为此,学校着手全面规划海洋特色学校建设蓝图。

    三、实施“海洋文化”的具体实践

    我们学校的总体规划是: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建设“海洋苑”和“淮盐馆”为物质载体,以“海纳百川,争创一流”为学校精神,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导向,以团队精神、创新能力、高效教学、宽容态度、规范行为为内涵,逐步形成了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海滨新城学校海洋文化特色。

    1.塑造海洋文化特色环境

    虽然我们的学生身处海滨,周围都是海,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海洋意识越来越淡漠。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首先必须重塑校园环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海洋气息的氛围。进入我校校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总投资五十多万元,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一个个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的硕大花园:海思园、海智园、海泽园……都是以“海”字命名。具有海洋文化精神和海洋知识的牌匾悬挂在校园主干道两侧的路灯杆上;
    长达二十米的“海洋教育”专栏橱窗分列在校园中心路两侧;
    花园尽头,“海纳百川,争创一流” 八个彰显学校精神的大字熠熠生辉……校园中心路右侧中心建有园形鱼池。池内游鱼嬉戏,池中一艘帆船在远航港内正欲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意在预示我们具有大海品性的海滨人,从今天开始扬帆起航。

    在两幢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将贴出学生创作的浓郁“海味”的画,让盐工渔家孩子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对海洋的理解和热爱。各班成立“海洋知识角”,学校将定期出版《扬帆》校刊,刊登具有海滨特色的学生作文、制作品,以及反映盐工渔民的生活画,并设立“海洋教育”专栏橱窗,介绍有关海洋的知识。学校的各种兴趣小组也将冠以海的名字,如“扬帆”文学社;
    “海之韵”艺术团。整个校园到处弥漫着海洋的气息,使学生有一种有如倘佯于海洋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教育。

    2.建立海洋文化教育基地

    为了进一步推进海洋文化教育,学校建立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包括海洋苑和淮盐馆。海洋馆,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了解海洋从这里开始,引导师生走进海洋馆;
    二是走进海滨,了解家乡浓郁的人文资源;
    三是拥抱大海,带领师生走进海洋生物,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四是关注海洋,了解海洋污染现状,增强环保意识。一面主墙以开山岛为背景的大幅图画,展现有着海上布达拉宫美誉的开山独特景观;
    另一面墙用宣传板面展示有关海洋生物的常识。室内划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海洋生物标本的展示和学生精美的贝雕作品;
    另一区域是学生贝雕操作平台。

    淮盐馆,分为六大板块:生命之侣,介绍盐的形成、发现、分类、应用等知识;
    淮盐晒制工艺则以图片、沙盘、模型等形式展现淮盐晒制工艺;
    史海盐踪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先民们煮海为盐的原始劳作场面;
    煮海之歌和盐乡习俗则多角度向我们展现碧海盐滩的淮盐风情;
    盐家风味更向我们展现具有盐家特色的风味菜肴。整个淮盐馆中间陈列一些盐滩上使用的劳动工具;
    橱柜展示一些盐的衍生物。

    3.拓展海洋文化教育活动载体

    以扬帆文学社为依托,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环境考察等活动。

    将学校艺术团命名为“海之韵”艺术团,组织各种以海洋为主题的艺术展演活动。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有艺术才能的教师配合音乐老师对表演有兴趣的各年级学生,主要是在课余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海之韵艺术团主要通过舞蹈、课本剧、故事会等形式,表演有关海洋主题的节目。

    学校利用各种节假日或主题教育日,开展以认识海洋、探究海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海洋知识讲解员,利用现有橱窗传播海洋文化知识,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为师生系统地讲解海洋文化知识,使认识海洋、探究海洋的意识深入人心。
        因地制宜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空间。学校组织各种与海洋文化相链接的实践探索活动,继承与发展海洋文化。如学校引领学生走渔村、上渔船、访渔民,向出海归来的渔民了解大海的神奇,向老渔民和老盐工探听历史往事,让学生把感受生活、探究学习和创新习作合在一起,汇成一篇篇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创新习作。学生们在亲身调查、访问、聆听中触摸家乡的真面目,感悟到爱校爱家乡的真情,产生对大海、盐工、渔民、父母的亲和力,产生我是大海儿女的自豪感,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习与生活的创新力。学校还可以组织渔家采风、海景写生、海滩游戏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延伸与拓展学科教学。开展海洋文化为载体的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开展读书活动。我们在学生中将组织《海洋文化教育读本》读书会、写心得、写小论文活动。举办以《小小探索者》、“走近海洋”、“向海洋进军”、《21世纪的海滨》为主题的演讲、诗朗诵以及小论文展、美术展、书画展、劳技作品展等活动。

    组织竞赛活动。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学生收集贝壳、制作船模、创作渔民画比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组织海洋文化艺术节活动。学校以后每年举办一次“海之韵”艺术节,把说海、唱海、演海、写海、画海、想海融于整个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海洋教育,使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思想得到有效熏陶。举办讲座。为结合学校开展海洋文化教育,请专业人员来校作关于“环境污染与渔业资源”、“海洋与气象”的讲座。同时可以邀请著名的船老大讲述他们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动人事迹。这些讲座能够用事实说话,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海洋、认识海洋,让他们感受到大海的可爱,激发他们进一步热爱大海。

    4.积极开展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努力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现代海洋文化教育读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创新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成立“海洋文化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和“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研究制订详细的《课题实施计划》,尽快着手编写《海洋教育读本系列丛书》之一《我爱海滨》作为校本课程教本。去年,我校校本教材《海之韵》已出版。

    海洋文化教育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使学生有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提高学生海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走向社会、走向海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人类带给海洋的灾难,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就能够切实感受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把在研究中得到的感受化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我们要把地域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使学校形成新的、突出海洋文化的学校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的成功之路。海滨新城学校有一种大海一样爱的气度和境界,有一份大海一样爱的宁静和淡泊。她必将以一道更古朴的风景、一股更奋进的活力和一份大海情深般宽敞的心态走向未来。

    【篇2】海洋文化论文

    海洋文化

    武汉市博学初级中学 朱金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表面积的72%是海洋。从遥远的太空望去地球好似一个水球。

    海洋的奥秘非常的多,诸如海洋有多大?我们称海洋,海和洋有什么区别么?海洋如此之宽广,如此之深不可测,那么,它的里面有哪些生物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慢慢了解海洋的奥秘。

    海洋有多大?这样说吧,人与海洋相比,就如同珠穆朗玛峰上的一只蚂蚁。

    海洋的确庞大无比——在它的领域里,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最深的峡谷。世界海洋的总面积为1.39亿平方英里,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二。海洋不仅面积广阔,而且深难见底,其平均水深为3780米,相当于纽约摩天大楼叠加起来的总高度。

    我们称“海洋”,海和洋有什么区别么?从学术观点来看,世界上所有的海和洋,都只是海水连续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因为海洋实在是太大了,于是,人们就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分别为其命名。世界上一共有五个大洋和几十个大海。海通常比洋小,并且部分被陆地包围。除此之外,海与洋并没有任何区别。

    海洋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大小千差万别,颜色更是五彩缤纷。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与数以万计的细小的浮游生物,共同生活在浩瀚无垠的大洋中。在美丽温暖的热带海域,到处可见缤纷绚丽的珊瑚礁,巨大的银色梭鱼往来期间,追逐着五颜六色的鱼群。而在如子夜般漆黑的深海,水温冷得像寒冰。在海下2100多米深的地方,一种叫做管蠕虫的动物,生活在海底温泉的喷口处。那里,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几英尺之内,水温旧可以由滚烫骤然变为冰冷。

    海洋有许许多多的奥秘,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但是海洋对于作家来说,常常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使它会喜,会怒,会笑,会愁,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读了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曹操的《观沧海》,知道这篇文章就是关于大海的描写,而且还是很早的一篇。其中“碣石”就是靠近渤海。当年曹操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然而,到碣石最早的要数秦始皇了,当年,他东巡到此,刻石立碑,无非呢?是歌功颂德。由朝中名臣李斯手书。可惜此碑早已荡然无存。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有幸到此。但没有留下什么具有影响的东西。

    我们最熟悉的伟人毛泽东也到过这里,留下名作《浪淘沙·北戴河》,如下:
    浪 淘 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始皇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其中的“魏武”就是指的曹操,后面“遗篇”就是指《观沧海》。

    诗人不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不会对大海产生那种特殊的感情。他们都会因海而生情,因海而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慨。

    大家都知道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高尔基称他为“伟大的俄国文学始祖”。普希金写的名诗《致大海》,全诗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抒情主人公“我”始终高高地孤傲地站在大海的对面,时而高昂,时而沉郁,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浮想万千:“我”告别、“我”谛听、“我”向往……诗人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自然景物中,一一点染了大海的各种景致:蓝色的波浪,沉郁的吐诉,海底的喧嚣……

    致大海 1824

    [俄]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象风暴之间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海洋是一个很神奇的世界,古今中外,诗人给她蒙上了一层层神秘色彩,这样海洋的奥秘更加丰富多彩。人类如同诗意一般的栖居于大地上。这就是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她特有的文化。

    【篇3】海洋文化论文

    略论海洋文明对中华民族心理的塑造

    张胜冰

    海洋文明是人类因与海洋的密切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文明传统,它体现在与海洋有关的诸多领域,对民族精神和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过去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国的内陆文明,很少关注中国的海洋文明,即使谈论中国的海洋文明也仅仅局限于沿海居民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狭小范围,没能认识到海洋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深层价值,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塑造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研究大都局限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中华文明是一种内陆文明,它与古老的农耕文化联系在一起,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几大中心都在内陆而不在沿海,与海洋没有直接关系。过去还出现了把中华文明看做是“黄土文明”、“黄色文明”,认为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与海洋密切相关,中华文明是黄色文明,与内陆文明联系在一起。蓝色文明具有先进性与开放性,黄色文明(黄土文明)体现的是落后与保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内陆文明不如海洋文明,中华文明不如西方文明。
    近年来学界还出现一种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华文明没有海洋文明的基因,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并不是一个海洋国家,否认中国有海洋文明,认为中华文明是一种河流文明,来自大江大河,比如黄河和长江,而非海洋。在西方主流观点中,也有人持类似看法,比如美国学者威廉•麦克高希的《世界文明史》就认为,中国的文明的中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此中国的文明传统不属于海洋文明,这与长期以来国内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比如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就认为,华夏文明中虽然有许多海洋文明的成分,但是难以证明这是华夏文明的主流,在中国内陆文明中,海洋常常与蛮荒、灾难联系在一起,呈现出许多负面形象。(参见汪品先《试论东西方海洋文化差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郑和下西洋说起》)有学者甚至认为,海洋文明必需要有发达的航海业,而且航海业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性行业,是其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成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郑和下西洋不亚于海洋文明国家,但这只是一次航海活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依赖于此,因此,中华民族不是海洋民族。这些看法要么是以西方海洋文明的观念简单地否定中国有海洋文明,要么就把海洋文明和海洋活动给对立起来,最终难免陷入片面性和绝对化,得出很武断的结论。
    某种文明的产生与该文明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地理环境往往决定了文明的样式和类型,是文明产生的外在因素,而社会历史条件则影响着文明的性质和进程,是影响文明的内在因素。中国海洋文明的形成首先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呈现出较明显的二元性:既有内陆性特点,也有海洋性特征。中国是一个海洋特征十分明显的国家,海域面积辽阔,有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由此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从近代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向海外移民的浪潮,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是从那个时
    期起通过各种方式移居到海外的,这说明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海洋文明意识。(参见拙著《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第76~77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海洋文明意识在中华民族中不是近代以来才具有,而是自古有之。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地与海洋有密切交往的国家,大量史籍就记载了我国先民与海洋有关的活动,在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的与海洋有关的考古资料的发现,体现了较突出的海洋文明特征,其意义不亚于内陆文明的仰韶文化。《竹书纪年》中有关于夏代航海活动的记载,甲古文中有殷商人驾船出海的描绘,后来的文献资料中有关海洋活动的记述就更多了,这些都充分反映出中华文明中包含的海洋文明因子。
    中国海洋文明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一方面它与我国内陆文明在思想文化渊源上具有某种一致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不同于内陆文明的特点。中国海洋文明与中国古代宗教和伦理具有密切关系,表现为古代的巫觋文化、祭祀文化、伦理文化与民间信仰的密切结合,体现出原始宗教、伦理观念与民间信仰的相互作用,这与西方海洋文明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来源。在中国海洋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与巫觋文化相联系的巫术、卜筮、占卜,以及与祭祀文化联系在一起的神灵观念、天命观念和信仰崇拜,加上传统伦理观念的作用,对中国海洋文明的确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起到不容忽视的阻碍作用。
    海洋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海洋的敬畏之心产生的宗教伦理价值。这促成了与海洋有关的各种民间禁忌观念的产生,很好地维系了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二是对海洋的神秘感产生的社会伦理价值。与海洋有关的祭祀、祈福、庇佑、虔诚等,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反映,乃至成为人们超越地域、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共有文化信仰,华人中妈祖文化的产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心理。三是海洋文明成为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借助于海洋文明把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到异邦,中国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起,构成走向世界的桥梁,成为中国陆海文明的代表,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对外交往意识,借助于陆地和海洋寻求与世界各国的沟通联系。四是海洋文明成为中国近代商贸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重要始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商贸活动和工业的出现,都与海洋文明有密切关系,没有海洋文明,就没有近现代以来的民族工业和商业。五是海洋文明深深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尚开放、包容、冒险、重商、流动等精神,这种心理性格尤其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人们普遍具有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在这方面不比西方民族差,有效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人们总说,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侨民、侨胞遍及世界各地,这不能不说是海洋文明所塑造的一种积极融入世界的开拓进取精神,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负责人。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生、演变及其与古代宗教和伦理的关系”[课题号:2015JDZS05]成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