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美文 > 正文

    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思与行【完整版】

    时间:2023-11-01 11:10:04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思与行【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思与行【完整版】

    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思与行3篇

    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思与行篇1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围绕如何开展体验式学习的话题展开学习讨论。

    首先我们讨论体验、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体验 :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体验式教学:
    是以体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

    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强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和真实情境的体验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种技能,学会某种操作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

    这里出现三个概念,其核心意思是一致的,都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同的是行为主体的区别,还有不同专家对此有不同的表述,但基本意思是相似的。

    体验式教学( 体验学习)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来看它的源由:

    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 OUTWARD-BOUND ,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 OUTWARD-BOUND 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由于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体验学习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七十年代,在美国,户外训练 (Outward Bound) 引发了教育界对于采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兴趣。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还迅速将户外训练的过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中。体验学习法源起于欧洲,在 20 世纪 60 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三个机构投入这样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及发展。其一是户外发展学校,其二是 PA 主题式冒险训练机构及 High5 探索教育训练机构。二者分别从个人发展和团队建立二个方向切入,却有着不同的训练结构,但二者都共同运用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 " 从做中学 " ,并且设计了许多 " 具体的经验 " ,如游戏及活动等,以轻松且生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老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在校园内、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校外、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即使会背、考试取得好成绩,却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重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
    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在知识传授上,重结论呈现、轻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体验和探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巩固;
    在学习评价上,重智力、轻态度,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施体验式教学,初步解决了上述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今天我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

    一、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三、开展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要研究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首先我们要看看它的理论依据,我们来学习重温《课程标准》

    2 .课程的基本理念

    ( 3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刚才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是从理论上学习,比较抽象,下面我们看《课程标准》规定的实施建议: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004 年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启动,国家制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教学的过程性、体验性,要在学生亲身经历中,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整合”,并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基础上,主动探究新知,自主构建知识,达到理性的认知,最终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种技能,学会某种操作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综上所述,概括以下几点:

    一、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1 .强调个体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关注学生发展

    2 .让学生亲身体验,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3 .让学生在参与和交往中学习,变革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伴而生,相辅相成。那么,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我们先看体验式教学(学习)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亲历阶段:个体经历某一事情或某一情境阶段。

    感悟阶段:个体对亲身经历的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点的阶段。

    反思阶段:梳理感悟,反思、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意义建构阶段。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二、体验学习的基本形式(分别探讨)

    1 .游戏体验

    2 .角色扮演

    3 .情境体验

    4 .现实体验(社会活动)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联系实际,与大家分享。(略,见 PPt )

    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思品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提倡参与、体验、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大家实践的积累,下面我们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开展体验学习应注意的问题(略,见 PPt )

    1 .设计得当,贴近学生

    2 .注意引导,不断深化

    3 .加强反思,领悟升华

    4 .尊重差异,引导调控

    最后,我们关注、回归教材,我们分析“九年级教材上关于 ‘ 做’ 的要求”

    探究活动中的体验(略,见 PPt )

    课堂小结:

    对体验学习的再认识

    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而且,多种方法都是相通、相融共存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割裂开来。

    无论方法有多少种,体验学习都应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验,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觉参与的体验,忽略了这一点,就失去了体验学习的根基。

    今天我们围绕“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生成”的话题,讨论了

    一、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三、开展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各位老师,“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所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希望老师,把理论与今后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经常用理论指导实践。希望老师们,课后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

    1 、简单叙述您对体验式教学(学习)的理解。

    2 、在您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哪一种体验式教学?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哪些帮助?(请举一例)

    3 、依据《课程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你所在学校使用的体验式教学(学习)是否恰当 ?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如何改进。

    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思与行篇2

    什么是体验

    1 像开放手臂一样开放感官,去听,去看,去接触,去感受

    2 体验就是触动心灵,生理上有相关指标变化,心跳、内分泌、瞳孔等等。

    3 体验:让学生处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以参与、观摩、体会、感受的方式完成认知的初级积累,是学生有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的认知方式。

    4 体验是教学方式,是学习方式,是教的目的,也是学的目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知情意完整的人。

    5 何为体验:人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在人这一主体下的感受。人生在世,原本为“无”。从视觉来说,世界就是黑暗,通过感官的体验,一切在慢慢点亮,随着活动的增加,被点亮的事物越来越多,人产生了归纳总结、交流的需要,从而将世界符号化,(原本的符号化是对都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主体来方便交流而出现,符号化其实就是“共识”。这样既方便了交流又方便了演绎推理。)对于没有机会获得相应体验的主体来说,对其符号化灌输就是“洗脑”。就是心灵强权霸占。

    什么是知识

    1 知识是什么
    语言文字不是知识,也不是知识的载体,一个概念(类别)一个现象,一个规律,用语言来描述是出于交流需要,语言只是交流工具,有点像货币,而交流的内容是个体化的体验,用语言来描述还是出于类比拓展的需要,想由“此”知“彼”(然而无此难有彼)也就是说,语言具有概括性和交流性(两者是统一的)
    但是无论怎样精当的描述都无法描述出知识的原形,原因之一是语言本就不是为事物的个性而生,而是为共性而生,原因之二是语言不是面向原形整体的描述,而是肢解原形成各个部分描述,而部分之和小于整体,语言对于知识永远类似于盲人摸象。(如平行四边形不用语言能轻松让学生学到原形,语言不能做到)。
    知识是通过个体化的体验而获得的,没有对错,只有差别,而语言就只有对错,没有差别。知识原形是有不可言说性的。言说越详细离原形越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并不是最有用的东西,有些是干扰,语言在传递着信息同时也在扭曲着信息,(罪过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传错了对象)

    2 知识是个体的具体的体验,(有经验未必有体验,体验重在身心感应。)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知识的存在,世界只为“醒”着的人呈现,(没有人,就没有时空)有体验的表达是有内容的表达,有意义的表达,无体验的表达只是空洞的辞藻堆积,有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对话、分享。无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学天书式的心理磨难。

    3 什么是重要知识,就是将教师教给你的那些东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

    真正的知识不在符号化的结论中,而在过程中,不在符号化的过程中,而在过程的体验中 。

    我们以讲述科学,讲知识的名义最终完成的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知识的碎片,知识的异形,知识的对立面。大部分是垃圾,是智力障碍,是。。。

    理想的知识学习应该是在学习期(理解、识记),应该自然而得,毫无障碍,毫无难度,只有兴趣和认可.也就是先自然形成心理语言和生活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化,而在应用期(符号情景应用、真实情景应用)就有一定难度和障碍

    4 与其说科学家从微观观察结果来解释宏观现象(因果还原),不如说是从宏观感受的结果去解释微观观察。

    超出了人类直接感受阀限的其他领域研究都是人类感官感受的复制,比如微观粒子模型,宇宙天体模型,心理模型等等所有科技、宗教、神话、语言文字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世界以“我”为本。

    5 我们的空间观念-------源于行动,使树动起来,他会感知空间。

    我们的时间观念-------源于记忆,使猪产生记忆,他会感知寿命。

    6 知识树的原点--根--人的感知(土壤)---决定哪些内容成为了人类知识,没有被感知到的世界成为“无”

    知识树的终点---叶梢外空---人的应用、目的、需要----决定知识的发展方向,没有应用就没有生命力,逐渐死去。

    任一知识,从根了解到梢,便能俯看知识树,更上一层次。不然,一直身在树中,所感所悟,多为偏颇。

    执根望日,方觉知识生长之自然。

    直接感受到的知觉即为具体知识,将具体知觉符号化(通过不完全归纳化、类比化。这是两种天然本领,当然也是进化而来。)就是间接知识,即为抽象知识,知识的发展的方向也是循着可感知的归纳、类比方向。语言起到从具体到抽象的翻译工作。

    粗略的讲:体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源头,脑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末端。

    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是教育之本。

    7 对于没有个体相关体验作为内核的讲授者来说,你要找出他的错误都难,(因为他的话都是套话,程式语言)。有些语言和语言表述形式专为自我万能辩护而生,是语言中的垃圾。

    8 同样的语言对于没有相关体验的主体来说,尚不如路边石子,房间桌椅,而是如同空气一样没有感觉,视若无物,它是苍白的,无灵魂的,无内容的视听垃圾。或说垃圾都算不上,就是“无”。

    什么是体验式学习

    1 体验就是学习过程,体验就是学习结果。

    2 体验教学 是从容的教学。
    体验是基,符号化是表。
    体验教学就是寻根教学,就是成长教学。

    3 以生活场景为教学对象内容, 比以知识体系为对象内容更有价值。


    4 八成的时间做体验,体验两成的知识,
    两成的时间做符号化,及抽象推理,获得另外八成的知识。

    5 “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甚至“多想想”等等都不是日常学习的所需状态,“想”很需要,但一定不需要苦、多。

    6 体验教学法,是现行教学中优秀教学案例的结晶,不是开发新理论,而是推广。

    7 体验式教学是基础性教学,其他所有教学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

    8 体验式学习和其他的学习理论(策略)
    行为主义就是体验本身
    格式塔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内容就是体验的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的素材是体验
    认知同化理论 原有的符号世界和经验世界对新体验的同化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 加工的材料是个人体验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的判断标准就是体验充分
    人本主义理论 更是强调体验世界

    9 体验教学最大的特点:灵活性,创造性,不可控性。所以最容易流于形式,也容易完全失控,(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以,需要有责任、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来完成。功利、慵懒、无责任心、靠生活惯性支撑教学行为的教师不适合体验式教学。

    为什么要用体验式学习

    1 纯抽象物理情景:不易理解,潜在条件不易明了。
    截自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易理解,潜在条件明了。我们通常的认识恰相反。

    2 关于某个知识,在学生心中,若是获得相关体验,即使没有理论化提升,那它也是一枚种子,条件成熟,它会自己成长提升。
    若在没有个人体验的学生心中,仅仅灌输了结论(包括抽象推理,建在抽象概念上的抽象推理)那只能类似吃下一个外形姣好的烂苹果。有害无益。更谈不上营养。
    体验意味着无限可能,而理论化意味着无限应用。每一种可能都可衍生无限应用。
    所以,体验重于理论化。

    3 没有情感体验的学习是浅层次学习,是不能持久的学习,是不能应用的学习

    4 理解是什么?是接收的信息与心理基础认知无缝对接,是一种内心深度认同,是能自然推广。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储存,真正理解的知识很难忘记。

    5 学习的深入度取决于情感体验度,大多数人把学习和情感体验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当然知识的非完整性也是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

    6 百分之九十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都是头脑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完全认同(共鸣)的,关键是首先构建出恰当的情景,知识的本身根本没有太难,更没有神秘性,都是讲授过程中造成的。

    7 西方教学重体验--甚至德育体验化 东方教学重教化-----甚至科学德育化

    8 当学生使用概念、规律时,所使用的是相关体验或说是相关体验形成的背景提供了知识支撑。而不是记忆中单纯的符号化语言。再说,没有体验,语言也难以被回忆起。

    9 认识语言的抽象性,
    语言原本高度抽象的表意方式,所有不能期待个体化的语言为所有受众所理解,哪怕是生活语言,语言只能为“懂我”的人开放其含义,过于追求精确的表达(或过于强调为“不懂我”的人表达)会使语言原有的含义尽失,反而离原意更远,换言之,表达时只为“能懂我”的人追求精当描述,而对不懂我的人必须保持抽象性(距离感),(不然,会出现“说的越清晰,听得越远”。)当其有了相关体验后,自然就豁然明白了。要想让“不懂我”的人懂了我,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其增加体验,而不是降低表述精确度(表面上看是提高精确度)成人对孩子常发生上述那种不懂,成人对成人也常发生另一种不懂,即语言表述的过度个人化,公共性差。此处的成人和孩子都是指心理学上的分类。如果不得已语言先于体验,那就让语言去实现体验1、描述情景(可感受性)2、激发体验(引导体验)3、符号化体验(明晰)。

    10 一部分学生为各种“名”---各类型符号所困,没有了解到“实”--真实态或关系,所以越学越困难。

    缺乏具体实物的充分体验,而将主要脑资源消耗在抽象的符号化的描述中,必然形成心理印象与现实的脱节。

    现有教材大多从成人的经验世界出发来使用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描述学生未经历的现象和规律,所以难有共鸣。

    先实后名,重实轻名---方是教育方向

    11 知识背景

    概念 、现象、 规律的语言文字符号理解都必须放在相关背景中进行。没有背景就没有理解。背景指的是同类和反类构成的一种支撑架。比如公交车上一句“关后门”,“关”的背景是动作镜像、开等 等背景,“后”的背景是方位观念,前、车有三门等等背景,门的背景是表象、窗等作为背景,“关后门”是以车有多门、出站先关门,上下车都走门等等作为背景。单纯学得一个概念、现象、规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有拥有了相关背景后,理解才真正开始,背景越是丰富,理解就越是深刻----或者说我们所定义的理解就是基于此。第一次见到一只鸟,并不会有太多感觉,只有见过很多鸟类和非鸟类后,对鸟的概念才有理解。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原则

    1 让事实说话 让教师闭嘴
    让身心学习 让大脑创造

    2 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
    (1) 重视设置情景
    (2) 重视让问题(或结论)自行凸显。
    (3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4) 重视情景解读,既是学知识,又是学情景,有时候知识统领情景,有时候是情景统领知识。
    (5) 重视过程胜过结论
    (6) 多用感受性、拟人化语言描述客体。
    (7) 一切因机而变,生成大于预设,计划少于变化。
    (8) 教学形式非常个人化,个性化。
    (9) 学生行为是积极地,思维是活跃的,过程是轻松的。
    (10) 教师整合知识能力、控场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

    3 体验为基

    行为目的为顶

    随着基的稳定清晰,深入逐步提高顶的宽度和高度。

    4 不清楚行为的目的,条件的限制,方法的原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心理语言,难以真正的理解。

    5 如果说知识是精神食粮的话,那文字是什么呢?只是精神食粮的营养说明和分类包装,给学生仅仅记下包装而不提供食粮,营养何来呢?

    6 一次的体验不是(形不成)知识(或说前知识)-----不具有可信性和心理稳定性。需多次体验直至体验的过程被完形且心理认同他的稳定性,,此时体验被神经系统高级加工为知识且在下次体验前产生了预期且被证实,认同他具有演绎的功能。多次体验需有充分的时空转换。(前)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

    7 体验教学内容呈现优先次序:实景(物)>照片、视频>图片、动画>文字描述>数学描述。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体验教学学生活动优先次序:参与、身>观察、眼>聆听、耳>阅读、大脑>交流。

    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但是从认识的层次来说:交流>阅读>听>视>做 越靠后认识的效率越低。
    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对于已经拥有丰富体验,需要整理优化、反思、评价、应用、创新等高级活动时交流和阅读是首选活动。其实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专家活动。

    8 描述客观规律或命名概念时,以拟人化的可感受性的词语表达能使学生很快记忆并理解其要义,如电压表的测量范围用“抱”来描述,楞次定律用“阻碍”描述,其实大多数的词汇也是与人的感受相关的“生活语言”,知识本身就是来自人的感受,但是现在将知识神秘化、神圣化、客体化、权威化都是扭曲这一关系的原因。

    9 传统课堂和心理新课堂的区别
    新授课:以掌握知识为导向,重在阐述、输入,即使情景体验也是以知识建构为目的。
    习题应用课:以知识再现为导向,总在指导“怎么做”,然后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心理新课堂
    新授课:以心理体验为导向,重在设计情景,引导体验角度,建立心理语言,再由生活语言导出心理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生活语言。
    习题应用课:以心理再现为导向,总在提示“怎么想”,然后再引导怎么做出来。

    10 实物--模型---立体图--平面图--简意图---符号----文字

    自然规律----文字表述(定性)---符号表述(定量)

    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做法

    1 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应处于初级积累阶段,都应处于体验阶段看,更抽象的高级认知会随着初级认知的积累而质变,到质变临界点时再点破,才会有高级认知的感受和共鸣。

    2 对概念、现象、规律的理解就是弄清楚了他在相关背景中的位置,相关背景或者说是概念网--架 现象网---架 规律网---架。所以单纯的对某一概念、现象、规律反复强化练习、记忆并不会有特别好的理解效果,还应该理清在背景中的位置。

    3 对信息的感知(阅读理解)(或语言理解)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己(居下向上发散理解)充分开放,自由化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感知功能。另一个方向是向他(表述者)(此时可称作聆听者)(居上向下)定向理解,要充分去契合表述本体+环境,找到诸多可能理解结果中最贴切的一种。

    4 高级的讲授方式是如何把自己对知识的感受描述出来,以引起学生感受功能的器官的共鸣通感,教师的关注点在自身的感受上和语言的使用上。(主要是前者,后者是自然生成)而不是知识点本身。(当然知识点不熟是不能做到这点的。)

    5 概念教学的体验:体验概念结构源--逻辑体验,体验概念命名---人文体验,体验概念适用场景--情景体验,体验概念属性---抽象体验。
    自然现象教学的体验:体验现象本身,让现象凸显,可观可感,
    自然规律教学的体验:让规律凸显,可以证伪。让学生或学生组反复做,亲手做,教师尽量不参与操作,只参与讨论,(只有时间宽裕,条件宽裕)不光看到结论,还要理解过程(可靠性),体验结论的表述的准确性。
    推理过程教学的体验:体验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合理性。体验结论的合情性。教师示范后,学生亲自推导,反复推导直至完形。

    6 体验式教学中,除一个知识体系外,(还包括方法体系,思想体系)还有一个情景体系。这一方面靠知识向具体适用的情景衍生(演绎),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靠一个情景向另外一个情景衍生(类别)。教学主线主要靠形成知识体系为主,但有时也可以以熟练情景为主,靠一个情景带动所能适用的全部知识,旧知及未知,(不依赖教材知识体系授课)。然后让学生由此景到彼景类别。

    7 千万杜绝浪费半天时间设置一个情景最终只为解决了甚至还不重要的知识呈现,这是一种心理资源浪费。

    8 体验过程与理论提升(抽象提高) 强调
    (1) 避免从抽象文字体验再到文字提升式“形而上”,必须区分学生的理论化(符号化)和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建构。
    (2) 理论化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
    (3) 理论化的目的是将个体体验社会化过程,(便于交流、分享,同时也是概念化推广过程,便于类比应用)
    (4) 理论化并不掩盖个人体验的价值,反而依赖多数人的体验来实现。

    9 将体验明晰化,就是将体验符号化----表述是路径。

    10 两种课型,两种任务----一定要让学生提前明白
    一种情况,一节课中,让繁杂多变的语言围绕着一个(或两三个)情景描述,诸多概念、公式、方法让他在同一情景中融合,能得到很好效果。(学生的情景转换很慢,一定要注意)
    课堂上,教师是面向当下预期未来,学生是面向过去和当下,所以教师很容易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而学生却不能,往往以为新的情景中描述的还是旧的情景(或是延伸)。
    另一种情况,对同一概念或公式或方法,我们在多个不同情景中适用,也能起到熟练公式和方法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况公式应用,本身是情景,而所选择的示例情景是体现公式的各个侧面。
    不论是讲授还是探讨,让每一个成员先明确话题内容是首要条件。

    11 在现行教学中体系中大量添加综合活动课也是解决之道。这样将体验和符号化分开进行。

    12 体验情景的选择和设计:
    (1) 熟悉性 不要用陌生的情景、教具、案例去体验更陌生的抽象结论,必要用时,先把情景熟悉透再说。
    (2)典型性
    (3) 可延续使用性

    13 学习中,必须靠经验至上,在工作中、研究中必然要经验与环境相结合。教学就是教经验。
    讲解某个知识前,先问自己“我有哪些经验”再问“我想让学生获得哪些经验”,再问自己“如何设置情景”,再问“最好如何总结”

    14 教师能自我意识到的思维是关注点的变化,而第一个(还是每个?)关注点的出现都由信息背景提供(提炼),大脑意识在背景中觅到(或说提炼到)关注点的过程是潜意识综合加工或筛选的结果,这些都靠经验完成,而后续关注点的出现由第一关注点带领也由经验+逻辑条件实现,这里有推理过程,也有经验惯力推动。
    总之,教师的思维是不能被学生复制到的,(除非当学生拥有教师般的经验背景后,那就不是学生了。)对学生而言,永远是经验网的积累者和搭建者,对他们讲题,一定从信息解读----->情景还原(建立模型)----->关系明晰----->思路梳理这样的路径引领。

    15抽象的过程中,生活语言由学生表达。规范学科语言由教师提出,由学生评价、认同。

    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思与行篇3

    体验式培训


    所谓体验式培训,强调的是“先行后知”。一般都是先参与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项目”,自己和团队经受一些“考验”之后,大家围坐一圈进行讨论,把这些从“考验”中得来的认识与工作实际结合,把培训中的情景与工作目标相联系。
    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
    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
    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当全球企业界的教育培训机构力图寻找一种效果持久的培训方式时,体验式培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效果持久的优势脱颖而出。国际上体验式培训内容主要有户外体式培训、沙盘模拟、行为学习法、教练等。

    体验式培训与企业的亲密接触
    他能让成年人像孩子一般地投入与执著;
    他通过看似轻松的活动来启发你的灵感;
    他告诉人们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
    他使人们理解战胜自我就是最大的成功。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触体验式培训,并把它纳入新员工培训体系之中。
    2001年英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威廉与美国企业史克必成合并,成立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GSK,两家企业的文化都很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时他们选择了体验式培训。
    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销售部销售培训经理黄欣对记者说:“当时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两个企业的员工对于新的集体充满信心、有自豪感、有凝聚力,并强调树立开拓者精神。体验式培训的震撼力比较强,对于影响人的态度比较奏效。这次培训很成功。” 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将体验式培训作为新员工的入门课。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党辉说:“体验式培训对于提升团队精神效果不错,在活动中一个组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项目,培养人的配合精神和换位思考意识。通过两天的培训,大家的体会还是很深刻的,新员工很快熟悉,团队配合也进步许多。”
    体验式培训究竟如何做到这些呢?人众人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品牌策划部经理林海认为,体验式培训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的课程是针对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的,整合了企业管理的理论精华,并将其巧妙地体现在各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学员们亲身的感受以及培训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员们在快乐的体验中领悟、检验并提升管理技能。
    体验式培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在教室里灌输式培训方式。注重的也不是个人知识技能的提升,是注重对态度的培训,而态度的培训几乎是最难的。在教室里讲出来的“团队精神”,永远都没有大家在一起肩挑背扛、互相帮助,翻过一座高墙的体会深。传统的教室教育,老师是主角,是“表演者”。而体验式培训的主角是学员自己人,每个参加的人都是“表演者”。在培训过程中,学员是在培训师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不是被“教”。学员自己消化信息、讨论分享,对比已有的知识,寻找答案。最后,去尝试他们自己的办法。成功吗?为什么?不成功?又是为什么?通过充分的切身体验,学员才会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行为发生改变。
    体验式培训并非万能药
    在采访中,记者从企业的切身感受了解到,尽管体验式培训有如此大的魅力,但它并非万能,它只能作为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有时还是辅助方式。

    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党辉说:“体验式培训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但它不可能是全部,只能解决企业中比较初级的问题,对于新员工的培训比较适合,但满足不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于深度的要求。目前我们也准备为中高层引进一些体验式培训项目,但是作为理论培训的辅助项目。”

    中美史克公司黄欣认为,体验式培训比较适合在精神层面进行,对于提升团队精神、自我超越比较有效,但提到管理培训,必须以理论为主,辅以体验式培训。并且,体验式培训当时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如果不及时跟进,这种效果一两周后就会消失。因此,企业在进行体验式培训之后要注意跟进,要设计后续方案,这样效果才会持久。
    黄欣还提到,进行体验式培训对培训师的要求很高,要能控制大局,还要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因为体验式培训如果没有活动之后的总结分析,那就只能是一场游戏。而在这时最考验培训师的功底,他们必须能启发学员去感悟。而很多培训师做不到这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