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美文 > 正文

    浅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时间:2023-11-03 15:35:03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石 琳

    (中共四平市委党校,吉林 四平 136000)

    农业循环经济是指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从而优化农业系统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新型农业。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符合减量化、再循环的循环农业生产要求,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治理。所谓减量化,就是要做到“九节一减”,即通过提高单位土地复种指数、甄选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大力推动节水农业发展;
    科学用种,提高种子质量;
    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减量用肥用药;
    推广节电、节油、节煤的农业生产技术;
    使用科学的养殖方法;
    解放农村劳动力。减量化原则即实现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减人的目标,争取实现“低投入、高回报”。所谓再利用,就是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对各类农产品及副产品进行深入加工、系列开发,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从而拓展延伸产业链,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降低污染物产生量,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做到物尽其用。所谓再循环,就是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分类处理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将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堆肥还田制成无污染饲料、肥料、沼气、农药,或通过生物发电等方式转变形态,再次回归农业生产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顺利达成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任务目标。农业总用水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有所降低,各类农业废弃物基本得到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还要着眼于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与公关,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和安全监管,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2.1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改善传统生产方式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但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以粗放型农业为主,种植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科技化水平、生态补偿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性,耕地资源、水资源等多处于“透支”状态,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污染。这不仅会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降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大粮仓,黑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使黑土地肥力逐渐降低,加之围湖造田、超载放牧等影响,进一步加速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资源环境破坏、农民增收困难、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陡增、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类似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2.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紧迫性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基石和保障。基石不稳,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持续增产,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棚膜、禽畜养殖类粪污等农业生产领域“减污”成效明显。

    总体来看,我国农业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种植业秸秆产生量达到8.05 亿t,畜牧养殖业造成的水污染物排放中,化学需氧量达到1 000.53 万t,氨氮11.09 万t,总氮59.63 万t,总磷11.97 万t。《2019 年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有耕地1.28 亿hm。其中,1~3 类优质耕地占比仅为27%,基础地力贡献率约为50%,这两个重要指标比其他农业发达国家低20%~30%。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使用量较高,棚膜、禽畜养殖类粪污等衍生物数量巨大,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和结构性压力仍处高位。

    与此同时,相应的减污治污设施配备不完善,难以符合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的农业生产要求,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高质量的农产品呈现较高的期待。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品质、口感,降低农业化学品残留,还可以有效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量,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必要性和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的紧迫性

    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面临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分布不均、气候差异较大、气象灾害频发等多种现实环境压力。《2006—2020 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当前我国面临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等问题,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农业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现象日益凸显。《2019 年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已达40%,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为72%,这两个主要农业资源指标比农业发达国家低2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1.68%,其中秸秆肥料化利用率、饲料化利用率、燃料化利用率、基料化利用率、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和2.47%。由此可见,农业资源利用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21 年9 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和部署,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废弃物未被及时科学处理是造成农业废弃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减少污染的主要途径。要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可以采用直接还田堆肥的方式,实现秸秆肥料化利用。建立健全秸秆回收、储存和运输体系,实现秸秆资源的长效资源化综合利用。实施严格的农膜回收制度,确保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全链条式严格监管。

    以新技术为依托,提高农膜生产标准和质量,大力推广生物降解农膜,全面更新和替代传统塑料地膜,降低环境压力。稳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联合专项行动,开展农用薄膜污染治理工作。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三大途径,实现禽畜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通过堆肥处理的方式使禽畜排泄物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成分发酵、降解,使有机物转变为腐殖质状态,去除有害物质,利用微生物技术杀菌除臭,减少恶臭物质的散发。

    3.2 农业生态保护政策化引领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不断提升,但“竭泽而渔”的农业生产观念依旧存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仍然较为凸显。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的防污治污政策,攻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难题。

    首先,以财政保障政策实现生态补贴。一方面,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投入制度,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扩大政府投资规模,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循环农业发展投入。另一方面,采取现金补贴、减税免税、信贷优惠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保技术研发推广、生态服务行为、生态补偿、农业经营主体奖励等方面的补贴投入力度。

    其次,以法律法规强化管理。相关部门应结合考察调研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明确农业生态保护环节中各部门、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压实责任加强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再次,建立农业生态保护的长效运行机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作,要克服“高投入、回报慢”带来的思想惰性,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环保积极性和参与度,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考核与监测的量化指标,设立长期稳定的行业清洁标准、废弃物排放量指标、产业生态化标准等。

    3.3 农业生产技术智慧化提升

    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趋势日益科技化。储备农业人才、更新和投入农业新科技是农业生产技术实现智慧化提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首先,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运用技术手段控制温度、湿度、含氧量、水肥、光照等因素,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降低自然灾害和异常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农业用水、土壤肥力、废弃物利用、技术设备、劳动力配置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精准决策、在线分析,通过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实现生产者、消费者、市场、政府之间信息共享。

    其次,加强农业技术开发和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配备。为人才队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研发速度,突破核心技术限制瓶颈。

    再次,运用科技化的运营模式。在生产经营环节,实现种养、加工、包装、物流、销售全过程机械化运作,进行绿色无害化品牌包装,利用网络等多种平台进行品牌宣传和销售,打造现代化农业运营模式链。

    最后,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利用生物技术、光伏技术等推进农业生产环节减排、固碳、节能,逐步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绿色低碳的目标。

    3.4 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化实践

    科学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能拓宽农业发展道路,还能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

    首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应充分吸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例如,黑龙江垦区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完善的政策、科技以及财政支撑等措施,形成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开发、海林循环农业模式等主要农业循环模式,从而实现了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再利用。

    其次,更新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突破以往“靠山吃山”的局限思想,利用农村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打造农业消费、休闲新模式。结合本地区的山林、湖泊、田野等自然资源,打造农业公园和休闲度假区,把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农耕文化和乡土气息中,在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的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农业产业的功能和价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突破,推动农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指导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修复和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生态”有效循环的新型农业。有效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南北桥(2021年24期)2021-05-24张北“未来农业”农产品市场周刊(2019年15期)2019-09-24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吉林农业·下半月(2017年6期)2017-06-22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农家顾问(2016年11期)2017-01-06图说共享发展群众(2016年8期)2016-08-15图说协调发展群众(2016年4期)2016-04-18图说创新发展群众(2016年3期)2016-03-09教师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农业科学全国新书目(2009年24期)2009-07-17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