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美文 > 正文

    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研究——以中国科技开发院为例

    时间:2023-11-03 18:25:04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温兴琦,覃 谊,杨泽铎,黄裕华

    (1.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3.湖北省旅游学校,湖北 武汉 430079)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影响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正如钱颖一(2016)在其著作《创新的创新》序言中所说,21世纪不再争论计划与市场,全球都认同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这一观点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5)在《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中深刻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创新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关键。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科研主体是以“高校研究单元、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传统研发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传统研发组织逐渐暴露其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有效激励、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病,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近年来,广东、江苏等省份先后涌现出一批不同于传统研发组织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现代管理体制,在产学研合作、科研人员收入结构、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致力于破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部于2019年发布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

    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人才制度、所有制模式等体制机制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加快传统研发组织改革、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科技革命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现实情况,研究新型研发机构改革路径、建设模式、管理体制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新型研发机构相较于传统研发组织,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模式,更加重视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但是,目前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并不充分,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的案例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我国仍然存在大量传统研发组织,这些研发组织是我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存量资源。本文的贡献在于:借鉴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经验,探索传统研发组织的改革路径,使传统研发组织逐步被改造为体制新颖、机制灵活、管理先进、运行高效、人才富集的新型研发机构,这对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国内科技革命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的案例研究,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外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相关研究相对充足,但这些研究较少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本文的案例研究企业——中国科技开发院,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积极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市场化改革路径。通过对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路径的案例分析,本文对已有实践经验的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进行展现,能够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提供借鉴。②不同于以往文献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单方面创新举措的经验总结,本文所提出的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包含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人才制度、所有制模式等内容,具有全面性特征。

    2.1 文献综述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理论的延伸产物,是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代表性产物。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研发+市场需求”的“新结合”,已经表现出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如何通过市场化改革的创新举措,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众多学者以不同方面为着眼点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性地归纳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3条研究脉络: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变革管理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适应外部环境进行市场化改革;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创新运行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革。

    2.1.1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变革管理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传统研发组织所不具备的新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区别于传统研发组织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对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生激励作用。夏太寿等(2014)指出,治理模式去行政化是新型研发机构不同于传统研发组织的重要特征。迟考勋等(2020)认为,大学—政府共建式新型研发机构创业中的制度环境动态变化,本质上是为了提升行政效率与业务效率。郭丽芳等(2019)认为,不少新型研发机构采用责任式创新行为主观规范,从体制逻辑上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时歌等(2020)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科研机构凸显着优势和特色。孟溦等(2019)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期的考核重点应包括制度建设与资源集聚能力。

    部分学者从传统研发组织体制僵化的角度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变革进行了探讨。谈力(2015)等指出,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型新型研发机构拥有技术、人才优势,但成果转化机制缺乏。陈红喜、姜春等(2018)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应发挥“民办公助”的优势,从而集聚两种体制的优势。

    2.1.2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适应外部环境进行市场化改革。本文对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适应外部环境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分类为市场环境、政策背景两个方面。

    ①市场环境方面的研究认为,风险投资、财政创新等方面的市场因素对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创新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凡(2018)认为,风险投资参与新型研发机构运行的模式,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特征,为其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帮助。任志宽等(2019)认为,动态博弈作为市场经济的关键特征较为显著地体现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过程中。丁明磊等(2015)认为,财政支持的创新举措促进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新型研发机构激发其创新活力。丁红燕等(2019)提出,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市场化的竞争机制被广泛地引入新型研发机构。

    ②着眼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宏观政策环境,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动力在于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刘玲等(2018)指出,新型研发机构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是现阶段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先行先试的试点工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陈雪等(2016)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在政策层面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有力支持。周恩德等(2018)研究表明,专项补贴和税收减免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绩效均具有积极作用。霍沛等(2020)指出,增值服务管理机制、投资监管机制深刻影响了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的运营情况。

    2.1.3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创新运行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革。关于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创新运行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投资主体、社会参与、科研人才等3个方面。

    ①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使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提升。梁红军(2020)指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发展良好的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特征。马文聪等(2021)认为,企业类及民办非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新型研发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体制下的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出巨大创新活力。

    ②不限于投资主体,其他社会机构的参与对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周君璧等(2021)提出,社会服务机构的广泛参与成为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袁传思(2016)提出,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快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③创新人才制度、增加研发经费是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周恩德等(201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研发投入方面,研发经费支出与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但研发人员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陈红喜等(2018)研究表明,健全与创新体制机制、孵化与引进企业、集聚与培养高端人才对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扩散绩效评价的影响显著。张光宇等(2021)探讨了提高高层次人才占比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的重要作用。贺璇(2019)提出,市场化的激励政策成为新型研发机构中科技创新工作者乐于创新的关键因素。

    2.1.4 文献评述。从新型研发机构变革管理体制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并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研发组织。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要求研发组织能够及时捕捉市场信息,针对企业技术难题提出解决方案。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研发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从而显现出更高的创新活力。

    从新型研发机构适应外部环境的研究来看,现有研究从资本市场运作、财政创新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需要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转让、知识产权转化、风险投资、资本运作等工作。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运行模式的研究来看,现有研究充分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投资主体、人才制度、社会参与等运行模式,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模式开展了比较分析。现有研究充分肯定了市场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新型研发机构运行的积极作用。不同于传统研发组织的封闭性,开放性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特征。

    通过文献回顾,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多针对新型研发机构改革举措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条分缕析,颇为细致。但是,总结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需要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进行研究,综合考察新型研发机构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创新举措。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机制理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于市场化改革,理应从市场机制理论入手。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实现配置的主导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18世纪晚期,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政府不应阻碍个人追求个人利益,不要干预私人生产经营活动,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有能力对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恢复社会生产。凯恩斯则指出,社会存在生产过剩和失业,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体现为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
    政府有必要在经济低迷时制定政策,以鼓励消费和刺激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关于市场自由派和政府干预派,市场自由派奉行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坚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认为即便存在市场缺陷,也应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纠正而非依赖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派认为,市场存在缺陷,不会主动达到帕累托最优,需要政府纠正市场失灵。萨缪尔森提出混合调节的市场经济理论,通过政府有限而科学的调整,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具体而言,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一般市场机制和具体市场机制两类。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具体市场机制则是在各类市场中特有并发挥独特作用的市场机制,如房地产市场上的税收机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机制、资本市场上的内生稳定机制等。

    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等调节经济运行,表现为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发挥,也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市场机制的各构成要素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联系融合,共同维系市场正常运行。

    梳理西方经济学市场机制理论的演变,对本文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传统研发组织的行政管理模式正是政府干预派观点的映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遵循“渐进式改革”模式,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也不例外。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2.2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随着生产形态和方式的演化,生产要素的范围和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如企业家精神、区域文化等都已被逐步纳入生产要素范畴。

    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推进和深化,即通过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产出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其具体体制机制主要包括要素产权体制机制、利益激励体制机制、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和法制监管体制机制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构建有效的要素产权体制机制和利益激励体制机制、完善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及健全的法制监管体制机制。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所有制改革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提出,在计划经济中,市场主体由于受到政府严格的行政干预而缺乏自主性,其经营体制僵化,且不需要自负盈亏。在面对市场供需不均衡的状态时,市场主体不会自发地调节自身产量来达到供需平衡。因此,计划经济体制是低效率的。市场化改革应以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取消对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诸多限制,赋予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经济的权利,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民营和外企发展,促进微观经济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产权改革理论。产权改革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的弊端在于产权不清,而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产权交易,产权清晰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和基础。应充分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劳动力、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的积极性。同时,要素市场化有赖于产权划分与产权保护。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理论为本文论述新型研发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型研发机构之所以迸发出传统研发组织所不具备的创新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通过市场化改革充分实现了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聚集。科技工作者可以在新型研发机构获得与其科技贡献相匹配的工作报酬,缺乏技术的企业家可以在新型研发机构以合适价格购买到能够直接应用的成熟技术,缺乏优质投资项目的资本家可以在新型研发机构发现大量具有商业价值的科研项目。

    2.2.3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内涵丰富,本文从研究需要出发,选取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进行阐述。产权理论认为,技术的进步以及更有效率的市场拓展将引发原有产权结构的矛盾,从而导致原有结构变成无效率的产权结构,此时市场将不得不进行产权结构的创新。同时,依靠于产权结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创新被予以产权确认并得到产权保护,明晰的产权划分将为技术创新提供激励。

    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为本文总结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提供了理论前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原有产权结构不再适应研发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往往具有重大市场价值。传统研发组织无法根据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相应报酬;
    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工作者以技术成果入股的形式参与收益共享。这极大提升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

    纵向案例方法适合特别复杂、跨层次、动态演进问题研究,其注重的过程研究在当前学术研究中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这得益于多方面力量的共同驱动。外部环境方面,科技创新推动全球互联和世界高速运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管理创新、变革、演化的过程持续加速,使得管理学者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就可观察到有趣、新奇的过程现象。不断涌现且又亟待解释的新实践、新现象和新模式的生成和演变过程,为研究者开展过程研究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案例。除了外部充满动态性的世界提供了合适的研究土壤之外,学术界期望从不同研究范式获取创新见解和认识的内在动力,也推动了过程研究范式的涌现与发展。

    本文选择嵌套式纵向案例研究方法讨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这一研究方法的原因有3个:首先,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典型的“怎么样”的研究范式,适合采取案例研究方法;
    其次,嵌套式案例研究可以以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节点作为识别其市场化改革路径的关键要素;
    最后,嵌套式案例研究可以在某一特定新型研发机构案例中根据研究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次级分析单元,能在以时间作为纵向坐标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激励机制的动态性和系统性,发挥双重优势。

    本文以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为着眼点,逐步将案例企业在3个历史阶段中市场化改革的演变详细展开,从而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

    3.1 案例选择原则

    本文选择中国科技开发院作为案例研究样本。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1.1 案例典型性。本文采取理论抽样方式,将3条原则作为确保案例典型性的选择标准:一是案例企业必须是长期从事研发的科研机构,具有经过市场化改革后转型为新型研发机构的特征;
    二是案例企业必须具有明显的科技创新功能,其市场化改革实践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三是案例企业必须在各个历史阶段均进行过市场化改革实践,从而体现市场化改革路径的稳定性。

    3.1.2 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易得性。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新事物,其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原理等特征要素仍处于研究当中。因此,哪些科研机构属于新型研发机构,各省(区、市)之间的判定标准并不一致,对本文的研究造成了不小困难。为使研究顺利进行,本文在选取案例企业时充分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易得性。

    3.1.3 研究便利性。根据本文获取的相关信息来源,选择有利于研究的案例研究样本。

    根据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研发机构被定义为: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

    中国科技开发院自成立伊始,便承担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课题研究任务。中国科技开发院负责的地效飞行器等国家课题项目取得了世界领先的优异成绩;
    中国科技开发院创新性地建设了“一园一院一基金多平台”的孵化模式(多平台包括人才、资源、科技、金融),探索出“孵化园区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和早期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综上,中国科技开发院是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的高品质案例素材。

    3.2 案例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了罗顺均、Hannah等学者关于多案例和嵌套式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中国科技开发院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专题访谈和座谈研讨。本文的案例原始数据主要从以下途径获取:对中开院(武汉)科技孵化管理有限公司的高管团队成员进行多次拜访会谈,并遵循“24小时”的时效性原则将访谈录音整理为访谈纪要;
    对中国科技开发院总部及其武汉机构进行调研,经授权获取相关内部资料;
    为避免一手资料所固有的主观色彩,减少“出于企业形象考虑从而报喜不报忧”对研究的影响,本文还系统搜集整理了中国科技开发院2003—2020年的新闻报道,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原始内容资料。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搜集的汇总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资料和数据搜集情况汇总

    3.3 案例数据分析

    本文对案例数据的编码和分析遵循Pettigrew的数据分析步骤。第一步,整理案例企业原始数据,在了解并厘清中国科技开发院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识别其“可观察且明确的”市场化改革行为;
    第二步,根据时间维度的市场化改革举措,划分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各阶段,分析不同阶段中国科技开发院如何提出市场化改革举措、如何落实市场化改革举措、市场化改革举措效果;
    第三步,根据中国科技开发院不同阶段市场化改革举措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总结出市场化改革路径;
    第四步,通过对不同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开放式编码、汇总、提炼、整理,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由于本文的原始资料来源多样且类型不一,其中不少为中国科技开发院高管及骨干员工的口语化表达,因此本文不采取专业的编码软件,而是基于变量设计与编码规则进行人工编码,同时就编码结果与案例企业代表人员反复核对,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案例研究的逻辑,并对案例数据进行归纳式逻辑构建。本文主要的变量设计和编码规则见表2。

    表2 案例研究编码体系

    经过案例数据分析,本文对中国科技开发院成立以来的市场化改革进行识别,并梳理出其市场化改革进程的3个阶段。通过对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改革措施进行整理,本文发现,中国科技开发院通过试点科技体制改革、聚焦深圳特区、持股方式创新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4.1 中国科技开发院概况

    中国科技开发院是1991年8月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由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原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事业单位,总部设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1998年11月实行属地管理,成为深圳市人民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2006年8月整体转制为国有企业。2008年经原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国有独资企业。

    中国科技开发院致力于成为一流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综合运营商;
    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推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己任;
    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科技产业培育3个环节,探索出了“孵化社区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和早期创业投资”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并形成了有中国科技开发院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运营体系。

    中国科技开发院依靠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整合相关分支机构和战略合作伙伴的优势资源,初步建成了一个以粤港澳、长三角、环渤海、华中、西南为重点的全国性科技孵化网络体系,实现了总院与各分支机构协同发展,并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2 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进程

    根据中国科技开发院组织类型的转变过程,本文将其市场化改革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原国家科委所属事业单位阶段、深圳特区所属事业单位阶段、国有独资企业阶段(见图1)。本文将以情景再现的形式陈述案例,分析不同阶段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的实施背景、具体举措、改革效果(见表3)。

    表3 中国科技开发院各阶段市场化特征与经营状况

    图1 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阶段

    4.2.1 原国家科委所属事业单位阶段。1991年8月7日,原国家人事部批文同意成立中国科技开发院。这一阶段的中国科技开发院在组织类型上属于原国家科委领导下的事业单位,其创立初衷为:通过中国科技开发院联合各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各类技术研发转移平台,以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科技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作为主要项目源,运用市场机制将高新技术成果与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研发、转移和产业化的步伐,为我国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探索一条新路子,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难题。

    此阶段内,中国科技开发院依托原国家科委平台,积极承担以“地效飞行器”等项目为代表的各类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课题,在课题研究与项目运作上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逐渐遇到阻力,出现了诸多问题。

    第一,外部市场环境不成熟。1991—1998年,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发育缓慢,知识产权市场、技术转让市场、风险投资市场、资本运作市场等发展迟缓。由于外部市场环境不成熟,中国科技开发院面临着困难处境——即便联合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将某项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商品,但成果转让困难重重,无法获取项目收益。

    第二,自有资金有限。此时的中国科技开发院是原国家科委领导下的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拨款虽然为中国科技开发院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持,但毕竟数额有限,难以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同时,中国科技开发院承接的许多国家课题在转化为可商用产品后,限于其自身事业单位的性质,难以进行项目转让,从而影响其项目收益。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中国科技开发院陷入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滞后的局面。

    第三,各地区政策灵活性不一致。中国科技开发院成立伊始,其主要上级单位为原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彼时的深圳,政策灵活,先行先试,特区经济正在以世人瞩目的速度发展。中国科技开发院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课题时,更多依赖于原国家科委平台,与深圳特区联系不够紧密。而彼时国内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正处在微妙时刻,中国科技开发院诸多项目的进展受到国内其他地区政策影响而滞后。

    4.2.2 深圳特区所属事业单位阶段。1998年11月,中国科技开发院实行属地管理,整体划归深圳市政府领导管理,成为深圳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此次属地管理导致的主管部门变更事件在中国科技开发院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历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重要里程碑。

    此次属地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深圳特区市场环境成熟,为中国科技开发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深圳作为国家经济特区,承担着探索经济体制改革路径的重任,其市场化程度远高于同期国内其他省(区、市)的水平。尤其是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风险投资、资本运作等领域,深圳特区的市场环境已经逐渐成熟。中国科技开发院所从事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恰与这些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关。

    其次,深圳特区灵活的政策,为中国科技开发院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摸着石头过河”是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重要基调。很多在同期国内其他地区不能实行的特殊政策,在深圳特区以“先行先试,不行就停”的模式实施起来。中国科技开发院通过灵活政策,解决了被长期困扰的资金难题。例如:“地效飞行器”技术入股广州天象公司,作价4 800万元;
    中国科技开发院全资企业中国联合生物技术公司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与债转股运作,变现回收2 310万元现金;
    引进民营战略投资伙伴正中置业集团,开发建设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大厦等。毋庸置疑,深圳特区的灵活政策使得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最后,深圳特区创新要素聚集,为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土壤。深圳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了技术、人才、管理、资本等市场要素集聚。这些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关联的创新要素,为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开院(武汉)科技孵化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宗贵这样描述道:“深圳特区的项目路演活动简洁明了,台上是带着创新技术而来的创业者,台下是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人、科技孵化机构的工作人员。如果项目合适,当天便可以签订投资协议;
    而同样的场景放在国内其他地区,台下大多数是政务工作人员,其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4.2.3 国有独资企业阶段。2006年8月24日,中国科技开发院划转交接仪式举行。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科技开发院的性质由事业单位转变为国有独资企业,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市场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转制为国企之前,中国科技开发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仍然是财政拨款,尽管中国科技开发院通过灵活政策部分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但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中国科技开发院员工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其员工收入水平与深圳市其他单位相比不具备比较优势,人才流失问题显露;
    中国科技开发院的事业单位身份使其难以完成市场化运作的彻底转型等。

    在中国科技开发院转制为国企之后,上述问题均得到了解决。国企投资行为具有更大自主性,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中国科技开发院改制后,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产业培育3个环节,探索出“孵化社区运营、科技企业孵化、早期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种子孵化基金的建立上,中国科技开发院大胆尝试,全面引入银行孵化基金、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投资方案。通过这些举措,中国科技开发院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中国科技开发院改制为国企后,在员工薪酬待遇方面发生了以下变化:提高员工收入水平,激发员工积极性;
    开展员工岗位竞聘工作,打破“铁饭碗”,不搞“大锅饭”;
    创造性地建立全面持股孵化模式,极大调动了员工孵化积极性。中国科技开发院武汉机构的几位高管对此印象深刻:“自己参与孵化的项目,自己可以持有一定股份,尽管占比不大,但却给收入增长带来巨大提升。”全面持股孵化模式成为中国科技开发院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企业内生性动力的重要举措,为中国科技开发院实现区域性扩张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现代企业制度的赋能,对于中国科技开发院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科技开发院转制为国企后,原来的理事会制度逐渐转变为以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国科技开发院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持。中开院(武汉)科技孵化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宗贵介绍道:“中国科技开发院原来的经营模式是轻资产运营,投入少、风险小,后期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逐渐转变为轻重资产并行的模式,增加了许多自持资产,这一变化在事业单位身份下很难完成。”

    4.3 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路径分析

    回顾案例,不难发现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市场化改革历程伴随着其组织类型的不断转变——从承担国家课题研究任务的传统研发组织,到大胆变革的特区事业单位,最后演变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孵化平台。中国科技开发院从传统研发组织到新型研发机构的转变历程,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经典案例样本。通过对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的案例研究,可以整理出中国科技开发院不同阶段的市场化改革路径(见表4)。

    表4 中国科技开发院各阶段市场化改革路径与效果

    本文以市场经济理论、市场化改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路径进行案例分析。

    4.3.1 基于科技体制改革试点进行市场化改革。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研发组织是高校、科研院所,其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传统研发组织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原国家科委针对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状况,决定成立一家体制灵活的科研单位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中国科技开发院由此成立。通过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嵌套式案例研究可知,政府主导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是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认为,技术的变化以及更有效率的市场拓展将引发原有产权结构的矛盾,从而导致原有结构变成无效率的产权结构。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研发组织的产权结构为公有制,其科研人员的收入全部由财政拨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进。此时,原有的科技产权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市场机制要求。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科研人员自身获得的劳动报酬严重不匹配,产权结构落后,即原有的科技体制变得无效率化。因此,科技体制改革成为传统研发组织跳出旧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契机。

    4.3.2 聚焦深圳经济特区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嵌套式案例研究可知,中国科技开发院多数市场化改革措施产生于其采取深耕深圳特区的战略之后。深圳特区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政策较为灵活,市场经济氛围浓厚,为中国科技开发院大胆创新、尝试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环境。

    所有制改革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市场主体,经营体制僵化,遵循政府行政命令而不能发挥其自主性,因而缺乏活力。制度环境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具有较强影响。深圳特区作为彼时中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信息、技术、知识、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充足,金融服务体系相对健全,市场规则透明且创新政策完善,为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从市场经济理论的角度分析,深圳特区在发展过程中长期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基调,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较小,各类市场主体自主性较强。中国科技开发院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实施深耕策略,有助于加快其市场化改革进程。

    4.3.3 通过持股方式创新进行市场化改革。“仅在深圳南山区这11.5平方千米的高新区里,就聚集了十几家做孵化的单位”,现任中国科技开发院院长杨斌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此描述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科技孵化市场中的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挽留人才乃至争夺人才。如此背景下,全面持股孵化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科技开发院在进行市场开拓时,允许员工以股东身份参股到中国科技开发院各地的区域公司中,员工可持股比例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一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市场开拓层面,据介绍,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员工在跟进某一科研项目时,同样可以通过跟投参股的方式参与其中。

    产权改革理论认为,产权清晰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基础。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全面持股孵化模式可以被看作产权改革理论在微观层面上的应用。研究表明,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积极且显著的。为了从孵化项目中获取较高的股权分红,员工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自己参股跟投的孵化项目中。员工和公司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会促使相互促进和制衡机制的形成,实现共同治理,有效降低代理人道德风险。同时,全面持股孵化模式还会在忠诚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案例表明,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路径。研发组织可以通过适应外部环境、变革内部体制,从而转变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于此,本文梳理总结了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5.1 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

    结合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案例,本文总结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以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为契机,充分利用高市场化程度地区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风险投资、资本运作、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在机构内部实施以现代企业制度和去行政化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变革,并进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参与、人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模式创新(见图2)。

    图2 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

    5.1.1 坚持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是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外部条件。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认为,技术的进步以及更有效率的市场拓展将引发原有产权结构的矛盾。原有产权结构的矛盾引发原有科技体制与新的科技创新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促成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在科技领域的延伸,是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导向。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为传统研发组织进行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以中国科技开发院的改革历程为例,原国家科委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目的成立中国科技开发院,并在其成立之初便赋予灵活调整管理体制的政策条件,后者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不断进行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市场化改革成果表明,传统研发组织应当充分利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红利,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以达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目的。

    5.1.2 聚焦高市场化程度地区。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样是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以中国科技开发院为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深圳特区,为中国科技开发院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成熟的技术转让制度、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高效的风险投资市场运作模式、证券交易所的资本运作环境、创新性财政支持等。衡量某地区市场环境要素是否完善的一个方式便是核算其市场化程度指标。研究表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信息、技术、知识、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充足,金融服务体系相对健全,市场规则透明且创新政策完善。高市场化程度地区能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改革土壤。

    5.1.3 改革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是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重要的内部调整。传统研发组织内部管理体制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模式,这已经不适用于市场化运作环境。

    传统研发组织的管理体制过于强调政府主导,不论在资源配置还是管理模式上,均强调行政命令。研发组织应当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动态调整其内部管理体制。新型研发机构应具有多元性、协同性的特征,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去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

    以中国科技开发院为例,中国科技开发院转制为国企后,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以“董监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中国科技开发院积极推动去行政化改革,以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取代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5.1.4 创新运行模式。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特征。所有制改革理论认为,市场化改革应以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取消对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诸多限制,促进微观经济主体规模扩大。传统研发组织具有封闭性特征,其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而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是新型研发机构新投资主体的典型代表。例如,中国科技开发院大胆创新,引导风险资本、孵化资本进入其机构内部,成立种子孵化基金,这极大增强了对初创科研项目的吸引力。

    新型研发机构不同于传统研发组织的重要特征是开放性较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加强与社会机构合作,合理分享经济收益,调动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其科技创新活动,极大提升了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在人才制度方面应以制定市场化激励政策为目的。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是研发组织的重要资源,激励科研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制度改革的重要议题。推行以全面持股孵化模式为代表的员工持股计划,可以在研发组织内部实现共同治理,有利于激发员工科研积极性,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实行员工竞聘上岗制度有助于研发组织人员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创新能力更强的员工获得更多组织资源。

    5.2 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政策建议

    以市场经济理论、市场化改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特殊情景,同时借鉴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和各类研发组织应进一步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

    5.2.1 优化外部环境。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体系,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传统研发组织通过市场化改革转型升级为新型研发机构;
    针对有条件转型升级的传统研发组织,制定专项改革方案,通过政府风险兜底的方式打消传统研发组织改革的顾虑;
    进一步提升研发组织中企业型研发组织的比重,鼓励更多研发组织摆脱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寻求社会资本投资。

    另一方面,提高区域市场化程度,优化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通过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制定市场负面清单,破除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隐形障碍;
    推动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需求对接成效;
    通过更加完善的立法工作和更加严格的执法工作,进一步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吸引和培育国内外知名风投创投机构,重点引导创新资本要素聚焦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鼓励和引导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开展资本运作,提升区域企业资本运作能力;
    制定创新性财政支持政策,针对新型研发机构予以财政奖励。

    5.2.2 推动内部变革。首先,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去行政化管理模式,形成灵活的管理体制。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的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工作;
    实行去行政化管理模式,裁撤不必要的行政职能部门,压缩冗余的组织层级;
    将薪酬待遇向专业人员而非行政人员倾斜,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必须重点考察其专业背景;
    对一线科研工作者实行充分授权的管理方式,避免出现指挥链过长、外行领导内行等现象。

    其次,积极寻求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导风险投资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推动科研初创项目获得外界投资;
    开展股份制改革,将研发机构的政府事业单位性质逐步转变为股份制企业性质;
    通过与风险投资、股权基金等机构合作,成立跨领域的科研基金,为组织内中小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保障具有社会资本背景的股东方的合法权利,学习社会资本在公司治理领域的先进经验。

    再次,加强与相关社会组织合作,进一步提升研发组织的开放性。通过产业技术联盟内部的科技成果共享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跨界协同创新合作;
    与高水平人力资源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其信息资源,为科研项目遴选优秀人才。

    最后,构建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实施市场化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高级人才量身定制引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构建畅通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利用率,减少转化率较低项目的人才投入;
    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激励科研人员向科研项目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其忠诚度和创新能力;
    实行员工竞聘上岗制度,合理优化人才结构,动态调整人才规模,使创新能力强的员工获得更多组织资源。

    6.1 研究结论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新生事物,如何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使其产出更多经济效益优良、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是现阶段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市场经济理论、市场化改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科技开发院进行案例研究,提出了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

    本文得出了如下基本结论:政府主导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是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导向;
    高市场化程度的区域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风险投资、资本运作等方面可以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应以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使新型研发机构吸收社会资本,学习资本运作经验;
    广泛的社会参与有利于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其开放性,降低科研成本;
    建立市场化人才激励制度可以在忠诚度、创新能力等方面激励员工成长。

    6.2 未来展望

    本文选取中国科技开发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取纵向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中国科技开发院市场化改革历程,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
    本文总结出新型研发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推进传统研发组织市场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对中国科技开发院高管团队的采访不足,资料不尽翔实;
    二是中国科技开发院的案例虽属上乘,但笔者学术水平有限,未能较为完整地展示;
    三是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研究应尽量采取多样本分析方法,但囿于国内数据匮乏,样本量稀少,故采取嵌套式案例研究方法。

    展望未来,本文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①采取多样本分析方法,对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进行实证研究,以明确市场化改革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通过对更多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更具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路径,为传统研发组织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市场化案例机构 样板案例机电信息(2021年7期)2021-03-28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3期)2020-02-07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23期)2016-12-27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7期)2016-09-29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4期)2016-09-29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29期)2016-08-04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6年4期)2016-05-14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4年6期)2014-09-18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