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美文 > 正文

    怎样让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对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自主培养,与前沿学习革命

    时间:2023-11-04 18:55:02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 刘益东

    提 要: 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一流人才的事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头等大事与当务之急是解决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延揽、评价、自主培养与发挥作用等问题。本文探索破解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可用于破“五唯”立新标,可及时获得系统化的前沿知识,实现从以教科书为主、零散的前沿知识为辅的现行学习体系向以教科书为基础、前沿学习为中心的新型学习体系的转变,助力一流人才自主培养。盘点“十年磨一剑”原创成果,让一流人才担任学术带头人,入驻卓越科教特区。率先实施者,将抢占一流人才延揽的先机,率先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会议强调,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上,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为落实会议精神,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及时甄选一流人才,使其成为学术带头人;
    二是提出前沿学习作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特色方案,助力一流人才自主培养;
    三是设立卓越科教特区,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作为一流人才干事创业的新型平台。本文述及的一流均指世界一流。

    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数量充足、学科分布合理的一流人才及其完成的原始创新,“唯帽子”时间已久,其经费等学术资源充足,甚至多于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但是原始创新明显偏少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扭转。因此,破除“唯帽子”,用更有效的方法甄选真正的一流人才是当务之急。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头等大事与当务之急是解决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延揽、评价、自主培养与发挥作用等问题。图/中新社

    (一)及时甄选一流人才绝非易事,是迄今尚未破解的世界难题

    以成果论英雄,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创突破等一流成果的杰出人才,这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但因同行评议的主观性、非共识、乃至同行相轻,使得原创成果难以得到及时承认,甚至难以发表在顶级期刊上。在没有得到承认之前,原创成果就不是一流成果,可能只是一个“错误”。正如诺奖得主本庶佑指出的,“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

    某成果获权威大奖,成果创造者可被认定为一流人才,但有四点不足:①获奖时间延迟,通常在成果面世后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才能获奖,不利于一流人才及时发挥作用;
    ②权威大奖覆盖面窄,不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综合研究领域,没有设置权威大奖;
    ③国内学者的原创成果不容易被国际承认,尤其在人文社科、交叉科学、综合研究和智库领域;
    ④获奖者在国际上被争相聘请,国内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流人才包括成名、半成名、未成名三类,对后两者的及时甄选和延揽最有价值。

    依据“帽子”认定人才不可行,否则就不需要破“五唯”了。依据学术头衔、官衔认定一流人才也不可行,能担任学界行政领导与具有原始创新能力是两码事。

    王通讯先生认为发现人才有三种方式——大师推荐、同行评价、实践检验,但是还不全面。他指出:有时大师不推荐,有时大师讨厌人才,有时大师不可靠;
    同行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有人不断告状要把她拉下来的就是小同行;
    实践检验,费时费力,甚至耗时几十年。

    可见,对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是至今尚未破解的世界难题,发达国家因学术生态和人才秩序(大材大用、中材中用)比较健全,其阻力有限。对于我国而言,破解它的收益巨大,更应该力破“五唯”,使其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

    (二)突破同行评议,提出客观合理的开放评价法是先决条件

    以成果论英雄,成果需要同行评议和认可。同行评议始于17 世纪的英国皇家学会,当时科学事业还是爱好者事业,那时形成的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大规模职业化的科学事业,但是路径依赖一直沿袭至今。同行评议存在根本缺陷:对问世不久的创新成果难以给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对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更是如此。正如徐匡迪院士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此外,同行评议尚可运行的条件也极为苛刻,需要健全的学术诚信、学术生态、人才秩序(大材大用、中材中用)等,许多情况下难以具备。对于存在根本缺陷的方法,无法完善,只有替代。不突破同行评议、同行承认这一“金科玉律”,就无法破解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

    笔者于2004 年提出开放评价法这一替代方案,继承同行评议的优点,克服其缺陷,经过18年的不断改进,并提出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以客观的规范推荐替代主观的同行承认,基本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及时、客观与可重复。开放评价主要包括规范展示、规范确认、规范推荐三部分,评价者为同行专家、评估专家、相关专家及有关人士,同行专家负责挑颠覆性错误,评估专家负责规范认定、查新、定位等其他环节,相关专家及有关人士负责伦理、风控、环境等问题的评价。规范展示是对受评成果进行格式化处理(创新成果展示创新点四要素、突破性成果展示突破点四要素等)并公开或在网上展示;
    规范确认主要是对成果的新颖性、有无颠覆性错误进行确认,可进一步对规范展示的突破点四要素、创新点四要素等进行确认;
    规范推荐是采用承认推定原则,新颖而无颠覆性错误的成果即得到推荐,这也与一些学者的主张一致。例如,林毅夫呼吁“如果一个理论在逻辑上挑不出毛病, 各个有关推论也不被已知的经验事实所证伪,经济学界就应该暂时接受这个理论”。在规范确认的前提下,用户承认比同行承认更重要,开放评价面向用户。开放评价具有程序公信力,即任何评议组只要按照开放评价法的规范和流程进行评价,评价结论基本相同、可重复。

    开放评价适合对各种成果的评价,尤其适用于对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突破性成果的评价,突破性成果的突破点四要素为:①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势/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或技术僵局/技术范式/主流技术/技术系统/应用系统/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经济范式/经济发展模式等其中之一或几个);
    ②如何突破(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的);
    ③突破的创见(原创或颠覆性创新等创见、结论);
    ④突破开辟的新领域及其意义和前景(这是突破性成果的核心特征)。由于细分领域很多,突破性成果并非凤毛麟角。

    开放评价法的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包括四项:①网上规范展示其代表作,一流人才的代表作是突破性成果,展示突破点四要素及用一句话概括的核心贡献;
    ②展示发表的同题系列论文论著或专利;
    ③展示学界的反馈(获奖、转载、引用、受邀作大会报告等);
    ④同行专家挑颠覆性错误,评价专家查验新颖性和规范性。

    “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强调对成果及系列清单和学界反馈进行展示,尤其适合评价突破性成果,一则因为突破性成果特征鲜明且往往是十年磨一剑,有同题长期发表记录和学界反馈,相当于经历了同行评议;
    二则真正的高手都喜欢公开透明、公平竞争;
    三则突破点四要素难以假冒,就像体操或跳水比赛勉强做高难度动作易露破绽一样。因此,只要规范展示,水平高低一目了然。

    开放评价法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可实现客观合理及时的评价,其特点鲜明——规范展示突破点/创新点四要素、同行专家挑颠覆性错误、客观确认与规范推荐替代主观的同行承认、承认推定原则有利于原创成果胜出、评估专家立场中立、发挥伯乐作用和面向用户等,对于越公平越有效率的科学事业意义重大,为及时甄别一流人才做出了评价方法上的突破并提供了方法上的保障。

    哈佛大学前校长纳森·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是区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学术成果包括推进性成果和突破性成果两类,笔者提出以是否做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突破性成果来衡量人才是否具有创造力,即一流人才是做出突破性成果的杰出人才,并运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及突破点四要素予以甄别

    (三)破解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分解为三部分:对一流人才的界定、甄别和及时甄别

    1.对一流人才的界定:以突破性成果论英雄

    哈佛大学前校长纳森·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是区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该定义被广泛接受,可以说普西解决了及时甄选一流人才难题的上半部分,但如何及时甄别人才的创造力,却尚未有方法上的破解之道。学术成果包括推进性成果和突破性成果两类,笔者提出以是否做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突破性成果来衡量人才是否具有创造力,即一流人才是做出突破性成果的杰出人才,并运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及突破点四要素予以甄别,尝试破解这一难题的下半部分。

    2.对一流人才的甄别:评价一项突破性成果足以认定

    科技史和科研特点都表明,水平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标志性成果反映其水平,诺奖、图灵奖、菲尔兹数学奖等权威大奖奖励的都是一项具体的科研成果。标志性成果可作为学者的学术招牌,如熊彼特-创新理论、库恩-范式理论、波兰尼-默会知识、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席泽宗-古新星新表;
    可用一句话概括学者的核心贡献,如诺奖获奖词,钱三强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出科学解释等。即使学术大师原创成果众多,仍然会用最突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杨振宁-规范场。

    标志性成果通常是原创突破成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评选,要求候选人至少有一项成果特别突出。拔尖人才、顶尖人才(一流人才),就是因为有“尖”。因此评价一流人才不用面面俱到,只要评价其一项突破性成果(包括刚问世的)即足以认定,以此实现对一流人才的甄别。运用“互联网+代表作”法即可实施评价,顺利通过者,即说明该成果的完成人具有创造力,为一流人才。可见,只有突破同行评议、同行承认这一“金科玉律”,运用新评价方法,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及时甄选一流人才”难题。

    3.对一流人才的及时甄别:一把剑主义与一流人才的新标准

    为了方便及时甄选一流人才,笔者提出“一把剑主义”。有无突破性成果作为标志性代表作,是一流人才的试金石。强调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由来已久,作家丁玲曾倡导“一本书主义”。“一把剑主义”则指:学者应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做出一项突破性成果,在科技史上“立得住、传得下去”,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一把剑”四要素特征突出,易于识别。突破性成果往往是长期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往往有系列成果发表、有学界反馈,此过程特征有助于识别一流人才。

    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也加强了“一把剑”的可信性:其长期坚持研究一个问题,往往有三个原因:①确信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走通了,结论成立;
    ②长期检索和国内外交流互动,确信是原创突破、独创独有;
    ③不断得到学界积极反馈和好评,相当于经历了长期同行评议和认可。

    识别一流人才,只要经过两次聚焦(成果聚焦到代表作+代表作聚焦到突破点)然后 “以尖识才”,评价“尖”(突破性成果)即可甄别一流人才。“一把剑”是学者的学术招牌,“一把剑”包括四要素:标志贡献一句话及突破点四要素(“剑尖”);
    发表同题系列论文论著专利清单(“剑身”);
    获奖转载等学界反馈与好评(“剑柄”);
    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及优势(“剑鞘”),特征鲜明、高下立判。用有无“一把剑”,即用有无突破性成果为标准,可及时甄别一流人才,一目了然,用户和同行可“以剑识才”。画龙点睛、剑锋所指,笔者认为标志性成就可用“标志点一句话”或“标志贡献一句话”来概括,这也可成为对一流人才的简明试金石,以体现“以尖识才”和“以剑识才”。以上述为基础设计算法,可实现AI 评价。“一把剑”可破除“唯帽子”等顽瘴痼疾,避免“中材大用”的危害,以学术招牌代替“帽子”,回归学术正途。

    综上所述,笔者引用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关于一流人才的界定,利用一流人才的能力特征(做出突破性成果)、突破性成果的结构特征(突破点四要素)、长期研究的过程特征(“十年磨一剑”)和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长期坚持的三个原因),加之提出开放评价法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探索解决了“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同时以做出突破性成果作为一流人才新标准,回归到国际学术界的通行标准。笔者还提出抓大(选学术带头人)放小(自选团队成员)的评价策略,以全面解决人才评价问题,即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PI),再由其自选团队成员组成团队,由于较少利益冲突,PI 的眼光和经验足以甄选团队成员。

    基础研究是在世界科技前沿竞争比拼,学习前沿知识、把握前沿动态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关键所在,是自主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所在。以往的学习,都是以教科书为主、以零散的前沿知识为辅。不能系统讲授刚发表的前沿知识,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得到同行公认,而得到公认却历时已久,它们已不再是前沿新知了。前沿学习则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二是实现前沿成果的及时认定,形成系统化的前沿知识,前沿学习从零散的学习升格为对系统化的前沿知识的学习。

    与现行高等教育实行的学习模式相比,前沿学习有八个特点:

    1.学习对象不同。学习系统化的最新科研成果(新发表的论文论著、会议报告、专利等)而非零散的前沿成果。

    2.授课教师不同。它是由当下的一流人才亲自讲授自己的前沿成果,而非普通教授授课。一流人才的提法比较笼统,可用“前沿学者”加以界定以体现时效性:前沿学者是指因当下做出突破性成果而在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是当下的一流人才。

    3.学习者范围大幅扩大。除了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之外,还包括培训学员、各行各业的研究者、跨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科技前沿感兴趣的各界人士。

    4.与前沿咨询结合。前沿学者是提供前沿咨询的最佳人选,学习与咨询结合,“学中干,干中学”,学习与研究一体化,改变以往学习与工作各自分开的状况,实现“科教融合”。

    5.前沿学习是知识爆炸时代学习的核心。教科书是基础,前沿学习是核心,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充分体现了爱因斯坦所强调的,“一旦停止学习,无异于死之将至。”

    6.以学习者为中心,向最好的教师学习,向前沿学者学习。笔者提出“临帖法则”和“康南特法则”(用哈佛大学前校长Conant.J.B.命名),即以学习书法为例说明学习应该向最好的教师学习,练书法不是先学习三流作品,再向二流、一流作品学习,而是直接向顶尖作品学习,就是临摹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
    “康南特法则”是指十个二流人才抵不上一个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区别不是程度上的,不是95 分和70 分的区别,而是方向和层次上的区别,是有解与无解、想的到与想不到的区别。前沿学者(一流人才)是最好的教师,向其学习才能避免“夹生学习”、不走弯路,才能抓住机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一流人才,更是如此。

    7.以研究主题为中心组织学习,由该主题的前沿学者主讲。前沿学者工作室是常见的学习中心,根据学习者需要设计课程体系,组合搭配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前沿学者工作室可设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可设在网络教育平台、民办大学、书院,可作为私塾开展教学工作。

    8.精英教育普惠化。前沿学习充分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互联网、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手段,使更多的学习者有机会向最好的教师学习,及时学习系统化的前沿知识。

    开放评价法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实现客观公正、高效及时的评价,可及时甄选一流人才、及时获得系统化的前沿知识,实现从以教科书为主、零散的前沿知识为辅的现行学习体系向以教科书为基础、前沿学习为中心的新型学习体系的转变,可称之为前沿学习革命、开放教育革命。前沿学习是一流人才自主培养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核心,将在学术、教育、商业等领域带来新机会和新发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将重新洗牌。

    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一流人才的事业,就前沿实力而言,一所世界顶尖大学可以超过一个国家。在我国科教界,对一流人才的甄选、延揽、评价、自主培养与充分发挥作用是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如上所述,及时甄选一流人才的方法已经具备,但是实施这种新方法绝非易事,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另起炉灶,设立卓越科教特区,才有可能。这如同当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的作用一样。

    (一)实事求是,正视差距,刻不容缓地深化改革

    科研分常规部分和前沿部分,计量统计论文、专利数量等可以大致反映常规部分的实力,但不能准确反映前沿部分的水平。例如,ESI 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学科不等于一流学科。2021 年1 月,中国高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ESI 全球前千分之一学科排名前三的高校为浙江大学(10 个学科)、北京大学(8 个学科)、上海交通大学(7 个学科),遗憾的是其中两所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牵头获奖)方面的记录为零,北京大学仅在1988 年获奖一次。U.S. News 发布的2021 大学排行榜,曲阜师范大学数学居中国第一。与此类似,自然指数排名也不能反映前沿水平。下表列出2022 年世界大学自然指数排名50 强及其所获诺奖数量,我国有15 所大学入榜,除清华大学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之外,其余都是零,而其他国外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众多。基础研究实力如此悬殊,但按论文计量统计却可归于世界高校第一梯队。自然指数期刊为82 种顶级期刊,下表可以作为破除顶刊神话的一个注解。

    以计量统计为主的世界大学、机构和学科排名,掩盖了我国科技前沿水平的真实状态和显著差距。笔者认为可用有效科研时间的长短来凸显这种差距:同样聪明的学者,如果长期以来甲的有效科研时间是乙的2 倍或更多,在前沿竞争中,乙是没有机会取胜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学者经常开会和处理行政事务,少有时间专心科研,但是他们往往还要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结果可想而知。

    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是卓越科研,学术平庸是最大阻碍。《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先生指出,“学术平庸对学术的蛀蚀,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量发生。”学术平庸不仅浪费大量科研经费,更恶劣的是嫉贤妒能、压制人才、阻碍原始创新、败坏学术风气。

    表 2022年世界大学自然指数排名50强及其所获诺贝尔奖数量

    区分产出与有效产出十分必要,论文只是产出,至少有新论点的论文才是有效产出,有效产出才能推动学术进步。学术作品是有质量标准的,论文有五要素:真问题、新结论、接续比较、论证、正确;
    论文基本三要素为:真问题、新结论(论点、学术观点),接续比较(继往开来),或者论文至少包括“真问题-新结论”两个基本点,“真问题-新结论”应该作为论文摘要,凸显学术贡献,也便于接受监督。据此,可以发现大量发表的所谓论文尽是“三无产品”“两无产品”,根本就不是学术论文,其比例之大超出想象。认清差距,奋起直追,凡是阻碍科技自立自强的“五唯”和学术平庸、学术腐败等顽瘴痼疾,必须破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二)设立卓越科教/科研特区,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

    1. PI 制是卓越科研最有效的组织方式,PI 团队及多团队可胜任各种规模的科研工作

    科技史、科研特点和当代实践都证明,PI 制(学术带头人负责制)是卓越科研最有效的组织方式。卓越科研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综合、交叉学科、人文社科和智库领域等几乎所有学术研究领域。只有一些工程研究和国防科研需要层级组织方式。

    PI 团队及其自由组合的多团队,可胜任各种规模的科研工作,在互联网及科研与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撑下更是如此,所以根本不需要叠床架屋的层级科研组织。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等卓越的学术研究,是一流人才的事业,PI 制是最能发挥一流人才作用的组织方式。科研组织扁平化、庞大实体网络化、科研管理服务化、科学研究卓越化,可大幅度减少组织成本和官僚成本。杜绝以次充好,应严控两端:通过公示的方式,建立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人资格认证制度,主持人不是前沿学者则项目缓批或取消;
    严评结项成果,公示创新点,未达标者一律“不通过”。通过公开实现公平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如此可节约重复研究或变相重复研究消耗的大量经费,可以说,深化改革的潜力巨大。

    2.设立卓越科教/科研特区,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

    常规科研体系与卓越科研体系有质的不同。大幅增加对常规科研体系的投入并不能使之跃升为卓越科研体系,就像加大对二、三流人才的资助,他们也仍然做不出原始创新一样。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所示,“另起炉灶”,设立特区十分必要。近期,上海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充分赋予其科研自主权。本文则强调以设立卓越科教特区作为开创卓越科研体系的重大举措。笔者建议设立卓越科教特区,也可细分为卓越基础研究特区、卓越应用研究特区、卓越工程研究特区、卓越理论研究特区、卓越智库特区、卓越新兴学科特区、卓越人才特区等。其核心是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体现以一流人才为中心。

    前沿学者特征鲜明,有突破性成果作为学术招牌,可代替“帽子”“头衔”,实现“大材大用”。前沿学者负责制是以前沿学者为PI 的PI 制,可称为“超级PI 制”。“前沿学者ID”作为前沿学者标识,包括四要素(与上文的“一把剑”四要素相同),展示出国际同类成果比较的优势点和引领或可能引领的前沿领域。

    设立卓越科教/科研特区,可在创新城市、大学城或在大院名校内部的部分院系、院所设立,可包括孵化、强化一流学科的平台。应该盘点“十年磨一剑”原创成果,让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并担任学术带头人,入驻卓越科教/科研特区。率先实施者,将抢占一流人才延揽的先机,率先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猜你喜欢 突破性特区卓越 “双超”油菜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追求卓越,拒绝内耗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22年4期)2022-05-17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20年43期)2020-12-15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曾鳴 警惕停留在優秀的誘惑,這是卓越最大的敵人台商(2018年6期)2018-08-08DC炫特区大学生(2017年12期)2018-03-12吉林玉米修饰性育种技术初探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6年10期)2017-04-22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党史博览(2016年6期)2016-06-21俄开设新赌场环球时报(2010-02-02)2010-02-02阅读特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8年12期)2008-01-2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