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汽车 > 正文

    最新汽车优秀党员事迹

    时间:2020-09-19 07:32:08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篇一:《某某同志(小车司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同志(小车司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同志,男,岁,中共党员,现为公司机关小车班司机。他自2009年从****社区加入公司机关小车班以来,他都能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文明驾车、安全行驶,大 胆探索、锐意进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 不平凡的业绩,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牢记宗旨,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该同志自

      始至终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刻刻为国家、为企业的利益着想。为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他与时俱进,不 断学习,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学习党在各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运 输管理规章制度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 悟。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站党党员教育活动,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时刻 刻起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日后开好安全车,创造企业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爱岗敬业、安全行车。同志对开车很有感情,不论是在****社区开车还是在****公司开车,他都能兢兢业业地做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作风正派、任劳任怨,能自觉钻研业务技术,遵守操作规 程,落实安全措施。他开车永远讲求“安全第一”; 其

      次是“平衡、轻快、舒适”,他深深地懂得,安全行车是作为一个司机最本质的职责,他一贯严格要求自 己,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自觉执行安全行车的各项 规章制度,遵守交通规则和操作规程,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行车过程中,他严格做到“四不”,不开英雄车、斗气车, 不酒后开车,不强行超车,注意控制车速,保持中速行驶;在相互会车时,做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礼让三先;转弯时牢记“靠右、鸣号、减速”三件事。正因为他具有这种工作谨慎的态度,在他多年的工作中 从未出现过一次交通事故。身在服务岗位的他,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是下班休息时间还是节假日都能坚决服从领 导分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有出车任务都第一时间赶到并顺利完成,他这种公而忘私、任劳任怨的精神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片赞誉。

      三、钻研业务、节能降耗。在做好安全行车的同时,该同志他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还坚持阅读有关汽车技 术的报刊,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对节油资料,他精心研究,边 学边做边提高,他大胆创新,不断尝试,通过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 业务上。他经常清洗油管,把汽化器调到最佳位臵,调整好进、排气门间隙,而且还亲自安装了冷却装臵,避免刹车拖增加油耗。通过采 取以上技术措施,使车辆油路畅通、动力稳定、刹车灵活,为安全行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 企业降低成本增创效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作风正派,为人诚恳。该同志为人热忱诚发恳,乐于助人,人缘很好,深受大家欢迎。对人热情周到、积极服务,对于大家需要他帮的忙,都尽心尽力做好,该同志生活作风朴实,勤俭节约,能主动弘扬优良传统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敢于主动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正之风。他真心诚意地对人,全心全意地工作,把做好本职工作作为自己最大的职责和最高的使命。他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篇二:《“共产党员车”驾驶员先进事迹》

      情 满 旅 途

      ——记长运公司“共产党员车”驾驶员冯国富同志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是安全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记录!

      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是30多年如一日的真诚奉献!

      冯国富,这位长运公司“共产党员车”驾驶员,30多年了,他把青春和汗水都抛洒在窄小闷热的驾驶员室内!30多年了,没见过他说什么,要什么,人们只记得他每天热情招呼旅客,迎着晨曦,踏上一天新的征途,那块“共产党员车”的铜牌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时代在变幻,老冯的观念却似乎还那么陈旧,在老冯的信念里,共产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默默奉献这才是生活的全部。

      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门在外不容易,帮助旅客解决困难,这是老冯最愿意做的事情。老冯的车上备有方便袋、晕车药、针线包、报纸等一应俱全,全部免费提供。对乘车困难的老弱病残,老冯总是主动上前搀扶,拿行李包裹。坐过老冯车的旅客,都喜欢再坐他的车,旅客们都说“坐冯师傅的车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也不难,有困难,冯师傅都给我们解决了。”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从乡下到城里看望女儿,带了很多土特产,上车之后直喘粗气,老奶奶年迈体弱,晕车厉害,把车厢内吐得一塌糊涂,连老冯身上也沾了光,酸臭味直呛口鼻。老冯看到这情况,连忙给老人递上开水、毛巾,并拿来扫帚,把秽物清扫干净。老奶奶非常不好意思,老冯却说“不要紧”,车到泰州站,老冯又帮老人拿下行李,然后替老人叫了辆三轮车,他再三嘱咐三轮车夫一定要把老人安全送到家。老奶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她久久拉住老冯的手,连声说“真是太感谢你了,泰州人真好!”

      多年来,老冯自己也说不清做过多少次好事,但旅客却都记在心上。老冯的车上不少都是回头客,他们说“坐老冯的车就象坐在自家人开的车一样,比家里人照顾得还周到,不是亲人胜亲人”,“要坐车,找老冯。”

      二、车厢胜似保险箱

      旅客们常说“乘坐冯师傅开的车,有舒适感,有信任感,有安全感。”

      多年来,老冯先后多次拾到旅客遗失在车上的提包、钱、物品等价值几万元,他都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一一查询,物归原主。

      乘客是客人,老冯总是以礼相待。有一次,老冯的车上来了一个醉汉,不仅不买票,还用脏话骂老冯。当时车内有好些乘客要打抱不平,老冯连忙劝阻,“他喝醉了酒,不要当回事。”醉汉见老冯保护他,如梦初醒,感动得当众认了错,主动交了车费。老冯就是这样,用爱心和诚心与旅客搭上连心的桥梁。老冯驾驶的客车接待旅客十几万人次,从未与客人红过一次脸,发生过一次乘务纠纷。

      但是当旅客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侵害时,面对邪恶势力时,老冯总是挺身而出,从不退缩。

     有一次,一个小偷偷了一位旅客的手机,当这位旅客发觉时,小偷正下车逃跑,老冯想都没想,果断停车,下车追赶小偷,小偷见无路可逃,狗急跳墙,亮出雪亮的尖角刀,威胁老冯“朋友,放条生路吧。”面对险境,老冯一心想的是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而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他勇敢地扑上前去,与小偷展开搏斗,周围的群众受正义鼓舞,也一拥而上,擒住了小偷。小偷被派出所民警带走时恶狠狠地说“老东西,认得你,等着瞧。”面对邪恶,老冯没有丝毫胆怯,高声说“共产党员从来就不怕死,还怕你们小痞子,今后你休想在我车上做坏事。”

      三、文明春风暖车厢

      常言说“小车厢,大社会。”车厢虽小,里面发生的每一件事影响却很大。老冯时时处处维护党的形象,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把温暖送到每一位旅客心中,一辆共产党员车,就是

      一条流动的风景线。

      一次,老冯在姜堰车站转盘处,看见有几个三轮车夫对一名女青年动手动脚,老冯见状,连忙上前制止,几个车夫吆喝“老东西,管啥闲事,开你的车”。老冯义正辞严地说“事不平,有人管,你们看,光天化日之下,几个大男人欺负一个弱女子,你们有没有父母姐妹,天地良心?”几个车夫被老冯羞得脸发烧,灰溜溜地散了。老冯免费将这位女子带到泰州,并且垫钱帮她买好车票,送她上了扬州的班车。经了解,原来该女子在返回扬州途中钱包被盗,在姜堰问路时被三轮车夫调戏、愚弄,幸亏碰上老冯才得以脱身。这位女子热泪盈眶地对老冯说“冯师傅,要不是你救了我,今天这一夜还不知道怎么过呢!”老冯指着“共产党员车”的车牌说“我开的是共产党员车,这是我应该做的。”

      多么朴实的语言,就象他的品德一样,老冯为了树立共产党员车的良好形象,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受利益驱动,路上带客上承包车主屡见不鲜的违章行为。但老冯不,他带头不拉客,虽然收入少了,但他认为净化了交通行风。一次,他的车行至白米镇,正逢赶集,路边不时有人招手乘车,大家都知道,多带客就可以多挣钱。但老冯一个也不带,他说“我不能以败坏行风为代价随意拉客、带客。”老冯每年都按承包合同,完成承包指标,每到淡季时,他都要从家里拿钱来上缴承包费用,从不拖欠。

      老冯就是这样一位严于律己,对待乘客满腔热情,嫉恶如仇的优秀驾驶员,支撑他内心世界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精神、毅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0多年来,老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赢得了广大旅客的依赖和喜爱。纷至沓来的是一封封表扬信,一本本荣誉证书,一篇篇表扬稿,城市文明窗口又多了一个新的亮点。

      篇三:《优秀党员事迹》

      小岗村新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敬挽时代先锋、模范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

      上联人民公仆,为农村、为农业、为农民、为小岗,鞠躬尽瘁——优秀村官,千秋永在;

      下联时代先锋,献人生,献才智、献财力、献生命,死而后已——沈浩同志,永垂不朽

      沈浩,安徽萧县人,毕业于铜陵学院。2004年,沈浩同志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殚精竭虑为人民,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使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

      光荣事迹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派到我县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那一年他在日记里写到“只要小岗能繁荣,村民们能得到实惠,就是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房东说“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沈浩在日记写到“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离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令沈浩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小岗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离小岗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时常在警醒沈浩。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人同乐,先得让大伙同富。

      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2004年,沈浩依托已建成的80亩葡萄示范园,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业,办起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优质葡萄发展到6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葡萄已成为小岗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人均增收2000元。

     2006年年初,沈浩从安徽科技学院首批引进3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先后成立蘑菇、葡萄等产销合作社,不仅给村民们带去先进理念,推广种养技术,也解决了销售难题。同年,沈浩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发展思路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全村1800亩耕地,扣除前些年办的400亩葡萄园,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

      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

      “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汽车优秀党员事迹}.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

      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

      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

      2007年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大娘哆哆嗦嗦地说“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

      村里正在修建的敬老院快竣工了,沈浩把它建成了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是沈浩的梦想。

      2007年,沈浩争取来资金,全村每户发两万元加盖2层楼房,修复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兴建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当年,3个居民小区200多户村民入住新居。

      2008年6月,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而他自己6年来始终住在村头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连个像样的桌子都没有,衣服都放在床上和椅子上。

      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用守时敬业精神和勇闯国际市场的胆识与气魄领导小岗人创造了“小岗速度”,带领全体小岗人开始新一轮改革创新征程 。GLG生命科技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甜叶菊生产和销售企业,2009年3月20日,总投资达15亿元的“小岗村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项目经过洽谈和筹备终于在小岗村落户,这是落户小岗村最大的项目。该园区建设用地2000亩,投资建设10多个高科技产业项目,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年产值。公司还通过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计划三到五年内带动并辐射周边乡镇推广种植优质甜叶菊20万亩,每年将为群众带来6个亿的收益。

      春去秋来又三年。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

      “娘,儿子要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请您到我哥那里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到小岗上任后的第一个“五一”节,沈浩把老母亲送到四哥家。

      老娘深明大义“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沈浩听了,鼻子直发酸。临上车,他“扑通”一下跪倒,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已是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2004年,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送了他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在背面留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篇四:《车辆运输党员先锋先进材料》

      身边的榜样先锋的力量

      ——后勤产业集团运输服务公司党员车伦同志

      西北工业大学后勤产业集团运输服务公司承担着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等用车以及校内外来访宾客的接待用车,车伦同志身为运输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兼车辆调度,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起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自学校“两学一做”专题活动开展以来,车伦同志作为支部宣传委员,日常生活注重加强党员的自身学习,以身作则,廉洁从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学校的方针政策,重视党建和组织发展工作。

      车伦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中时常关心员工的利益,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把员工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想去做,每天都会不定时的去校车点找司机聊天谈心,随时了解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员工面临的困扰问题,员工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大哥”。车伦同志在工作上积极开拓创新,以ISO9000质量管理工作为重点,通过加强监控与检查,强化对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使公司各项工作的运行程序化、标准化。他作为公司交通安全责任负责人,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通过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公司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制度,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和学习探讨,进行规范性的安全检查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运输服务公司车队一年来累计行驶百万公里无责任事故,无投诉,公司的安全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车伦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时刻为广大师生着想,2016年4月两校区之间的916路公交车因司机工资问题和单位协调不妥而造成停运事件,从而给校车运营带来了巨大压力。学校校车主要在保证教职工新老校区往返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916路公交车停运正值假期,学生出行较多,车伦同志急学生之所急,尽最大可能多的调发校车,司机师傅们在超负荷的运力情况下,圆满地完成的学生安全返校工作。为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滞留情况,车伦同志常常到两校区值班点对一些突发情况进行应急处理,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

      车伦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深知自己岗位的重任,一个365天,日日坚守岗位,早来晚归,爱岗敬业,不辱使命,工作再苦也无怨言。他担任车辆调度工

      作以来,从未出现过错派、漏派任务的现象,且无师生投诉,深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工作中,时刻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用自己模范的行为正确地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他就是这样一位通过个人的积极工作和辛勤劳动,将一件件平凡的工作落到了实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职工。

      认真贯彻学校“两学一做”专题活动,以车伦同志为身边的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乐于肋人,关爱职工的道德风范。“身边的榜样,先锋的力量”车伦同志永远是我们的先进楷模。

      二〇一六年九月十四日

      篇五:《公司生产一线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勤学苦练,厚积而薄发

      ---记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创业创新标兵杨杰{汽车优秀党员事迹}.

      杨杰,毕业于四川大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02年进入三环锻造公司,从事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工作,至今已把14年的青春奉献给了锻造事业,在工作中,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睿智的大脑,锲而不舍的精神,总是能把握设计环节中难点,生产环节中的制约点,由此,被同事亲切的尊称为“技术创新狙击手”。

      一、善学肯钻

      在工作中,杨杰勤于动手,虚心向生产一线的工人师傅们学习。特别是进厂之初,经常在锻压车间跟踪新产品调试,一跟就是一夜,正是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他很快熟知了公司的产品结构和产品锻造工艺,尤其是公司的核心产品---转向节的锻造工艺。

      而后,他迅速掌握了UG、Deform等三维造型及锻造模拟软件的运用,依靠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不足两年,他就成为公司技术部的业务骨干,第三年被公司聘任为主任工程师,现任技术部副部长。

      善于钻研是杨杰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最大特点。公司齿轮类锻件研发之初,新产品模具费用投入很大,为了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杨杰针对齿轮类锻件的回转体特点,设计了2500T压力机镶块式模具结构,经过五轮的反复调试和改进,镶块式结构降低了新产品模具费用的投入,缩短了模具制作周期,减小了新产品的开发风险。

      能得十分,坚决不满足九点九分,这是杨杰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又一特点。为了让镶块式模具结构优势发挥到极致,杨杰又针对齿轮类锻件设

      计了切边冲孔复合模具,改进了公司以往先冲孔后切边的连续模工艺,使切边、冲孔两道工序在切边压力机上一次完成,消除了切边冲孔连续模偏心偏载对切边压力机的不利影响,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锻件精度和生产效率。

      二、专心、专注,终成行业大师

      盘式转向节是公司的拳头产品,锻造复杂系数非常高,作为公司转向节产品的研发工程师,杨杰一干就是14年,曾经开发出国内多家知名锻造企业都无法攻克的转向节产品,得到了主机厂的高度肯定,其中尼奥普兰豪华客车系列盘式转向节系三环锻造公司国内首次研发成功,促成了青年汽车集团豪华客车系列盘式制动转向节的全面国产化,填补了当时国内的锻造空白;而后,杨杰又为东风德纳车桥、济南重汽、宇通客车、汉德车桥、安凯车桥、北方奔驰、红岩车桥、美驰车桥、方盛车桥、江铃重汽等主机厂成功开发出系列盘式制动转向节。

      YM6900F转向节实现了由多工步成型到两步成型的锻造先例,印度塔塔407立锻类转向节实现了锤锻模上一火成型的先例,带转向臂类重卡转向节实现了一次性锻造成功并批量生产的先例。先后成功开发出法国铁路和德国铁路扭转臂、美国美驰车桥3111转向节、伊朗大皮卡转向节、美国卡特彼勒耳轴法兰等等,杨杰凭借自己多年的专心和专注,在行业内屡创佳绩的事例数不胜数。

      三、脚踏实地、成果不断

      为响应公司节能增效的号召,杨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大胆创新,其中对公司主导产品如斯太尔转向节、30ZB1转向节、FA90转向节

      等产品进行锻件精化及锻造工艺优化设计,部分单件节材达1~2公斤,年创效益约80万元。公司重点设备16T电液锤生产3185平衡轴,原锻造工艺用料直径为Ф130,进行弯曲及终锻模具桥部优化后,锻造用料直径降低至Ф125,锻件材料利用率提高5%,单件节材约4KG,年创效益60余万元……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杨杰在技术创新方面可谓是推陈出新,硕果累累。2007年3月,他参与设计的锻造转底炉装臵,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2012年7月,《转向节闭式锻造工艺》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并在在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荣获“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2014年6月,《转向节压型保温装臵》、《压力机取顶杆装臵》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同年12月,《钢质管件与连接头冷压接装臵》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

      鉴于杨杰同志创新创效成绩突出,2008年,襄樊市总工会授予他“知识型职工标兵”、“襄樊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09年杨杰参与的《金桥工程项目》---汽车转向节劈叉分料制坯工艺被襄樊市科协评为“优秀项目奖”。

      一粒砂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回顾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杨杰并没有沾沾自喜,自高自大,而是用不间断地学习进步和努力工作来回馈领导和同事给予他的厚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传、帮、带的作用,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每位同事。目前,他带出的徒弟们,大部分已担任了车间的班组长,工段长、质检员等职务,成为操作技术骨干和业务精英,为公司培养了后继力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杨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角,作为锻造人,他进步着、奉献着,他一如既往的追求着公司“科技创新狙击手”的荣誉称号!

      篇六:《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解说词》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解说词——出色“掌舵人”{汽车优秀党员事迹}.

      2009年9月底,“曹彬书记任期届满”的消息在南陵县三里镇双河村不胫而走。村民们悄悄议论着“曹书记做事有魄力、脑子活,土地整治和流转才搞起来不久,我们还想继续跟着他创业致富呢!”“曹书记走了,他争取来的双河大桥项目会不会停了?”

      能不能想个法子留下曹书记?质朴的村民们想到了一个土办法——联名上书,恳请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让曹书记留在双河,继续为双河村的发展带好头、掌好舵。于是,一个多月后,一封“留职信”静静地躺在了上级部门的案头,信件落款处是来自双河村各村民组26名代表的签名和红手印。

      第一章迎难而上,无怨无悔执着奉献

      “为人正直,做事踏实,敢于改革创新,一门心思地想把双河村建设好,带领大家致富”,这是村民们对曹彬的一致评价。曹彬今年42岁,是省委组织部第三批选派到基层的优秀青年干部,3年前来到双河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我来的第一年,村里一穷二白,欠外债28万多元,到了年底,连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回忆起2006年刚上任时的心情,曹彬坦言“很是着急”。被漳河一分为二的双河村由原来的河中村和河南村合并而成,全村共28个村民组、998户、3400多人口,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种植,集体经济薄弱,常年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曾是南陵县典型的“后进村”。

      改变现状从哪里入手?曹彬意识到,完善村级组织建设、团结一帮“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村干部,是搞好一切工作的起点。于是,他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将党总支设立两个支部、六个党小组,重新划分村干部包片,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他还积极“招贤引智”,邀请创业能人为村级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杭州经商多年、曾任“冠群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老总的朱堆满,就是在曹彬“三顾茅庐”后欣然返乡,并在2008年3月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成功当选为村党总支委员,从此,积极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优势,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村干部队伍的活力焕发,离不开曹彬的模范带头作用,他的激情和干劲始终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村支书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点多一点,曹彬就从位于县城的家中出发,乘车30多分钟、再步行10多分钟,到达村委会。晚上经常要到8、9点,甚至10点多,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忙的时候来不及回家,也是常有的事。这种“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在过去的1000多个日子里,已经成为曹彬的生活常态。

      第二章改革创新,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作为选派干部的曹彬和本地干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村干部和村民组组长们都认为,曹彬对各项政策理解得较透,见识广、脑子灵活,能够主动争取项目和资金,为双河村发展创造条件,这是选派干部最大的优势。{汽车优秀党员事迹}.

      新的村“两委”班子成立后,曹彬就开始考虑,究竟用什么法子能帮助村民增收?“经过调研和讨论,村‘两委’班子最终达成共识,沿袭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肯定行不通,一定要向集约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当然,在实际摸索的过程中,我们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遇到了不少挫折。”曹彬告诉记者,他们最先尝试的是引进烟叶种植,还一度联系了皖南烟叶公司,邀请专家到村里培训烟叶大户。2007年,全村共开辟了88亩烟叶种植地,参加烟叶种植的农户,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但是,由于烟叶种植投入加大、种植风险较高,一年后,不少农户都退出了,双河村的烟叶种植热逐渐冷却下来。2008年,曹彬又先后带领村民进行了蘑菇大棚种植、肉鸡养殖等尝试,但受到市场、土地等多重因素影响,扩产、推广时受到束缚,成效并不十分明显。

      正当探索陷入瓶颈的时候,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曹彬指明了方向,恰逢当时一个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治的示范区建设项目落户双河村,南陵县又将双河村列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村,一系列政策机遇为双河村大胆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契机。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曹彬和村“两委”一班人结合双河村实际,制定了《南陵县三里镇双河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组织喻春景、丁跃春等5位农民发起“南陵县三里镇双河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希望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形式,探索农业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这样的合作社形式,对当地村民来说绝对是个新概念,如何发动更多的村民参加,成为摆在曹彬面前的一道难题。“联名信”签字村民之一、60岁的老村民组组长朱堆生回忆起曹彬推动改革的艰难仍记忆犹新“为改变村民们的传统观念,从2008年11月中旬开始,曹书记就和村‘两委’一班人走村入户,深入11个村民组,逐一召开村民大会,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工作。遇到晚上停电时,曹书记就用蜡烛和矿灯照明,向村民宣传国家政策,讲解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好处,解答大家的疑惑,把政策讲到了村民的心里,许多原本还和曹书记有争论的村民,最后都心服口服,积极要求流转。”村民荀志龙还记得,有一次在他家,曹书记嗓子讲哑了说不出话,就用冻僵的手拿笔在纸上不停地写、不停地给他算收益账,荀志龙噙着眼泪说“曹书记,你都来我家10多次了,别算了,我知道你是真心为我着想,我愿意加入合作社。”

      那段日子里,曹彬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时常累得病倒,但没有人请过一天假,更没有人抱怨过苦和累。人手紧张的时候,他们还发动自己的亲属义务帮忙。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努力,全村共有378户农户申请加入了合作社,成功流转了22703亩土地,交给几个大户承包。“南陵县三里镇双河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也成为皖南地区首个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

      一年之后,合作社对社员按每亩地572元进行了分红,参加流转的农民一算账,都觉得很划算。张世昌老伯高兴地说“我家流转了10多亩田地,分红6000多元,原本自己辛苦种一年,除去成本后也就赚这么多钱,遇上收成不好甚至赚不到这个数。现在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平时在家务工,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整体收入是原来的两倍多!这不仅要感谢党的政策,还要感谢咱们的‘领头人’曹书记啊!”常常在一起下象棋的叶老和储老也都是“联名信”的签字者,他们告诉记者,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像他们这样的留守老人往往都要请人代种土地。如今土地流转了,一年能领三、四千块钱,自己也清

      闲了下来,可以安享晚年。土地集中到大户手里,不抛荒不浪费,让这些和土地很有感情的老人们也很放心。

      第三章 牵挂民生,村民就是自家人

      平日里,曹彬处理村里的各项事务时干脆利落,关心群众的生活小事时却总是细致入微。张店自然村96岁高龄的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