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汽车 > 正文

    论文例文: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T市为例x

    时间:2020-10-09 07:26:19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论文范文: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T市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迎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城市边缘地带是我国城市扩张蔓延的集中区域,乡村向城市演化和城市向乡村扩张的情形在城市周围的边缘地区同时或交替上演,这种现象也直接造成城市边缘地区的形态和功能的多样性, 使其成为经济社会的多面体。这种城市扩大化与农村城市化导致大量的第三类社区,即城市边缘社区的衍生。边缘城市社区是城市规模扩大化阶段的一种社区形态, 它具备城市社区的一些特点, 但作为一种过渡社区,同样也面临着城市化过程中一系列共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基层社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城市边缘社区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并与混乱、松散的管理、落后的体制相对应,外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多、成分复杂、职业固定性较差,导致城市边缘社区不安因素滋生,这增加了对城市边缘社区的管理难度,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保证公众安全是以人为本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让居民拥有较高的安全感则是政府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建设居民安全感较高的社区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对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1.1.2 理论背景

    我国对居民安全感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研究的深度和细致程度还有待加强。但对安全感研究的实践性非常强,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由于城市边缘社区“亦城亦乡”的特殊性以及公众对其的传统认识,该社区居民安全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尚未引起各界的关注。作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梳理,现阶段对居民安全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社区居民安全感和农村村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方面,对于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在理论上应加强对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居民安全感的概念,确定影响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哪些方面是增强公众的积极因素,哪些方面是导致公众不安的消极因素,为改善社区治安,改进社区公共服务,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众服务的质量,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城市边缘社区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带和乡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它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最活跃的区域。它紧邻市区,是城市发展的延伸地带;又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具有交叉性,因此成为各种社会利益和矛盾的汇集地带,产生了大量导致社区居民内心不安的社会问题。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积极推进平安社区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城市边缘社区理论,实现社区功能的整合,满足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希望通过对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我国建设城市边缘社区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从国内和国际形势来看,深入研究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加强城市边缘社区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城市公共管理理论和社区发展理论的深入发展,而且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优化城市治理结构,提升社区的安全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安全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国外对其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我国学术界对居民安全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从哪些方面认识社区居民安全感,如何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感等方面则是鲜有具体的论述。本研究把安全感理论应用于城市边缘社区这一居民聚居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进而为加强城市边缘社区建设,提高边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城市边缘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对策。因此,本研究通过将安全感研究引入城市边缘社区,拓展了我国居民安全感研究的范围,同时也继承了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边缘社区的文献研究

    2.1.1 社区概念的界定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英文译作“Community”,起源于拉丁语,意为“共同的事物”或“亲密伙伴间的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Tonnies)(1855—1936)在他出版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英译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这一专业性用语,历史上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区,标志着社区理论的诞生。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联系紧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社会团体,而社会则是一种人们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建立在利益或以契约为纽带关系上的社会共同体。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社区与社会的一些差别所在。他认为社会就是由社区向社会过渡而来,将社区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是他提出社区一词的用意,以此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走势。自1887年滕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不同国家对社区的定义往往有所差别,至今已有100余种。归纳来说,可以认为在一个地区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就可被称为社区。美国社会学家戴伦·波普诺在其著作《社会学》中提出了他的观点,认为社区是以日常交往方式为中心将一定区域内的生活的人组织起来的一个团体。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当今公众的认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则主要选择大城市里的社区进行研究,他的观点是,社会和社会制度就是由一个个社区组成的,它是社会结构最小的单位。社区就是将社会分解而得到的,从而研究到社会就可以从研究社区的各种关系入手。而同样作为系统社会学派的代表马克斯·韦伯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社会中是法理性的;另一类就是社区,在这类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是非理性的。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其著作《社会学概论》中认为“社区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占据一定空间的地区,”我们通过归纳可知社区兼具有地理空间性和社会空间性。伯德格和罗吉斯认为,社区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彼此依存的一群在共同的地域生活人们组成,它是一种简单的群体,其中地域是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的基础。

    2.2 居民安全感的文献研究

    2.2.1 安全感概念的界定

    安全感(security)最先被认定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在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进行精神分析研究时,他在焦虑论中首先提出了安全感这一概念;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从焦虑和恐惧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中产生的,而且在一个人现在(或将来)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感觉最为强烈。埃里克森等学者也对此做过阐释,他们认为安全感的产生是以父母给予孩子充足的、持之以恒的爱为基础的。安全感是人对自身安全状态的感受或者说根据经验做出的判断,也就是说,安全感来源于主体自身,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与周围人们对主体安全状态的感觉无关。

    我国对安全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安莉娟、丛中认为,安全感是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最基本前提,能够自信、自尊生活的人都拥有较高的安全感,只有如此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发激发我们的内在潜能,也更有利于我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不安全感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但当它只存在于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从病态的范围内排除。他们在汲取前人研究的优秀成果,同时结合自己对各类人群的访问与谈话,对安全感做出了定义:安全感是人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判,以及人在应对处置这些危险或风险时是否感到确定和可控的感觉。

    我国学者刘跃进在他的研究中把安全感定义为:人对自身安全状态的现实感受或根据经验做出的判断。他又又指出安全与安全感是两个含义不同、属性也不同的概念,安全,它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存在,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觉,则属于意识的范畴,属于主体对客观属性的一种浅层次的意识。因此,以意识形态存在的安全感无论如何也不能划归为是客观存在范畴的安全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但安全感却也的确是主体对安全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判断。相对于安全是一种客观状态来说,安全感则是主体一种对客观事实做出的主观的自我判断、自我感受。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安全与安全感的含义不同,是两个不同的定义。第一,安全感与安全的属性不同。安全是一种事实,它客观存在,而安全感是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意识。第二,安全感来自主体自身的感受,与周围其他主体的判断无关。第三,安全感与安全的关系没有明确的比例关系。

    3 研究设计 ................ 17

    3.1 关键概念的界定及.................... 18

    3.2 研究模型的建立 ....................... 18

    4 实证分析 ....................... 23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37

    5.1 研究结论 ................... 37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章节旨在探讨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假设,即经济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环境安全感、身体安全感与居民安全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以检定研究假设。

    4.1.1 样本人口统计分析

    本文问卷的发放选择了T市的六个典型的边缘社区,研究社区中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故可以将生活在这六类社区中的居民定为被调查对象。在经过对问卷进行回收和提出无效问卷后,对统计数据作了描述性分析。如表4.1 所示。

    本部分为问卷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居住年限、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教育程度,对 252 份调查样本进行整理,可以得出,从年龄结构上看 30 岁以下的人45人,占17.86%;31-40岁为67人,占26.59%;41-50 岁为76人,占30.16%;51 岁以上为 64 人,占 25.40%;从性别来说男性 135 人,占 53.57%;女性为 117 人,占 46.43%;以上可以看出,已婚的调查对象在受访样本人群中占多数;该受访人群里,中青年是样本的主体人群;;高中职、专科学在受访人群里占绝大部分;而绝大部分受访者是务工人员和个体经营者;多数受访者的居住年限来看3年以下。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从理论研究为出发点,通过建立模型,收集数据,实证分析数据,并根据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旨在分析影响T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因素。研究发现所调查的T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较低,我国城市边缘社区问题复杂,想要改善居民安全感的现状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所研究的T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受到经济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环境安全感和身体安全感和个体特征的影响。安全感作为一种自我评价,个人主观色彩较浓,受个体的各种特征的影响程度较大。所以本文对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总结包括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和调查主体内容两方面。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将结论概括如下:

    1、个体的部分不同特征(性别、年龄、工作行业、居住年限)对 T 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有影响。通过对个体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状况和居住年限等特征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变量的Sig 值大于0.05的个体变量(婚姻状况、学历)这说明以上个体特征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不显著;而变量Sig值小于0.05的个体变量(性别、年龄、工作行业、居住年限)对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影响显著。

    2、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对 T 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有重要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知,社区居民安全感与经济安全感的相关系数分为 0.782。由表 4.2 可知,边缘社区居民认为自己收入不稳定的占到 55%左右,认为社区水电维修不及时的约为 53%,对社区就业服务不满的为 49%,认为社区失业救助开展不及时的 45%,并且最为显著的因素是边缘社区居民收入稳定性差,然后依次是水电维修、就业服务和事业救助。由此可见,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确受到经济收入状况的影响。

    3、社区集体活动的开展状况对 T 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有重要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知,社区居民安全感与人际安全感的相关系数分为 0.679。由表 4.2 可知,边缘社区居民认为与家人难以沟通的占到 46%左右,认为很少与邻居交往的约为 51%,认为社区很少参与解决纠纷的为 50%,认为社区集体活动很少开展的约为 56%,并且最为显著的因素是边缘社区居民集体活动较少,然后依次是邻居交往、纠纷解决和与家人沟通。由此可见,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确受到社区集体活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