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热点 > 正文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时间:2020-09-19 07:28:03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PAGE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2016年9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 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2016年全区职业院校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依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考核指标体系,在全面总结,认真自评的基础上,形成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行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由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和原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宁夏职工科技学院和宁夏机械技工学校合并组建。2004年7月,学校正式挂牌。2005年11月,宁夏农业学校并入学校合并办学。2009年10月,学校完成新校区建设与搬迁。201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和自治区党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决定,宁夏轻工学校、宁夏农垦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先后并入学校办学。学校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开放远程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等多种办学任务。

    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百所改革发展示范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学校顺利通过百所项目建设验收,成为宁夏第一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2011年以来,主持建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014年12月,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宁夏高职唯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6年5月,学校成为宁夏高职唯一具有获批留学生教育资质的学校,阿曼首批留学生正在招生中。同年8月,宁夏首个“士官班”落户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西夏区职业教育园区,校园占地2126.8亩,20.7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53877平方米。建有校内实训基地21个,校内实习实训室13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76万元。现有教职工560人,其中专任教师413人。设有13个党政群管理机构,11个高职教学机构,1个中职办学机构,3个教辅机构。目前开设有50个专业(方向),其中国家重点专业3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骨干专业2个,宁夏重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8个,学校重点专业3个。全日制在校学生9322名,其中高职学生6155 名,中职学生3167 名。

    近年来,学校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和宁夏《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为新的起点,瞄准宁夏产业结构与升级,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抢抓机遇,聚焦内涵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2012年,获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2014年,获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两个教学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宁夏高职院校中唯一获此奖项的学校;获银川市“园林式单位”称号。2015年学校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积极发挥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的示范院校示范引领作用,为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教育报《校内是导师 校外是师傅——宁夏职校教师实现从讲台到车间地头的跨越》《职业教育的宁夏模式》、人民网《宁职院发挥示范效应——深化职业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年”宁职院教学质量工程成果颇丰》、中国广播网《宁夏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瞄准国际标准禽蛋生产》等重要媒体报道学校60余条,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日报、华兴时报等省级媒体对学校报道240余次。近年来,获社会各界捐赠296万元,获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4.52亿元。

    第二部分 服务经济与适应需求

    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提升数以百万计劳动大军创业就业能力,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必由之路;下大气力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打造“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继续描绘宁夏民族团结靓丽名片的坚实保障。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办学导向,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与方向,不断提高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一、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学校办学基础能力

    学校把办学基础能力的提高,视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形成竞争优势的最基础性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办学基础能力不断提高,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夯实办学基础,拓展发展空间。合并办学之初,学校占地面积127亩,建筑面积85293平米,分散在四个校区,严重制约学校的管理、专业融合和学生管理。2009年,在宁夏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顺利完成异地建设与搬迁。目前,新校区校园占地1091亩,建筑总面积177008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 105058平方米,生均17.07平方米。学校建有7栋学生公寓,学生宿舍面积53877平方米,生均8.75平方米。建有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图书馆,建有400米塑胶标准体育场、室内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和回、汉餐厅和澡堂等。除新校区外,另建有508亩农科实训综合基地。老校区保留校园面积34亩,建筑面积22741平米;轻工职业学校并入学校后,学校增加校园面积30亩,建筑面积8860.68平米,两处校区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开展社会服务和为构建宁夏学习型社会服务。新校区经过8年多的建设与完善,学习、工作、生活设施齐全完备,区域功能定位明确,绿化面积达到32.48%。校园绿荫葱郁,林水相依,植物种类繁多,人文气息浓郁。

    校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资源142.5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39.02万册,生均图书63册。超星电子图书35万种、电子期刊71.68万种、纸质期刊436种、报纸55种、学术视频2287集,电子图书34.4万册。百链云图书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电子期刊、硕博论文、重要会议、重要报纸等数据库8个专辑均为本地镜像,文献资料涵盖文、理、工、法、农、经、医等学科领域。

    (二)加大办学投入,落实生均拨款。学校争取自治区财政支持,努力落实生均拨款。在宁夏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有效服务宁夏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根本任务,逐步健全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财政拨款逐年提高,教学经费有保障。2011年至2015年,财政拨款投入分别为5972.15万元、6548.30万元、7468.50万元、14790.27万元、14441.27万元。2014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宁夏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高生均拨款水平,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2011年至2015年生均年拨款分别达到1.17万元、1.19万元、1.28万元、2.39万元、2.30万元。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学校近五年的生均经费,达到国家《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高职院校财政生均拨款标准,并呈逐年增长之势,充足的办学经费保障了学校适应与服务社会需求办学需要。

    (三)完善实训条件,加强内涵建设。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扶持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学校实训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示范院校建设,学校建有植物组培快繁中心、动物解剖生理实训室、流体输送实训室等32个校内实训室。通过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有现代农业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现代物流职业技能实训中心2个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已建成21个实训基地,136个技术先进、环境真实,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75.80万元,生均17507元。2015年,企业提供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355.80万元。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83个/生。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实践教学经费有保证。2011年以来,共投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经费5309.80万元,设备维修维护费65.17万元,实践教学运行经费165.6万元,校外实训基地开发经费909.06万元。21个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中融入从业理念、行业名人名言、企业文化等职业元素,丰富内涵建设。建有严格的实验实训管理规范、实训指导教师的操作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等,实训室安全卫生管理等制度,保证了实验实训教学的有序运行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高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实践教育能力逐年提高,形成了开放、职业、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制机制。一流的校内实训条件,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开放、真实的实践场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情景与生产环境高度融合,既全面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也提高了学校向宁夏乃至西部地区提供教学资源、实训条件、科研场所、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能力。同时,学校也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脱贫致富奔小康、精准扶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一支中坚力量。

    (四)提升信息水平,服务教学管理。学校建成覆盖校园的网络化学习和工作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学校现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760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29台。校园网采用扁平化构架,主干万兆,千兆到桌面,共5400个信息点。整个校区实现无线网络覆盖,AP数量1020个,并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校园网络出口使用中国电信1G、中国联通300MB、中国教育科研网100MB多出口链路,学生宿舍网络出口中国电信500M,总带宽达1.9G。校园网部署IPS、流量控制、网络行为管理、防火墙、威胁探测、分析器等网络安全设备,形成相对安全的保障体系。新建200平米网络中心机房,配有服务器41台,网络存储64T,各类网络设备210余套。另建有校园监控、校园广播、一卡通专网,部署摄像头673个。

    2.信息资源具备一定基础。校园网数据中心实现服务器云虚拟化,提供WWW、DNS、上网统一认证、计费管理、电子邮件、网站群、云桌面等公共基础服务。学校是宁夏唯一一所国家数字化资源学习中心会员单位,共享1397课时课件资源。

    3. 数字校园建设初显成效。在校园网的支撑下,学校新建服务总线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应用管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协同OA办公、学工管理系统、网站群、QQ企业邮箱等,并与一卡通、图书借阅、财务系统等进行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共享,构建了面向师生的网上办事大厅,形成了关键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二、打造高素质双师型队伍,领头雁式教学团队形成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使教师队伍形成梯次合理结构。实施专业带头人制度,鼓励教师钻研业务,成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注重双师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大力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近年来,师资力量逐年增强,教师执教能力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充满活力、一专多能、结构趋于合理的双师教师队伍。

    (一)专兼教师充足,梯次结构改善。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遵循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结构调整与梯次布局相结合、学校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12月底,有专任教师413人,生师比为14.9:1;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94人,其中正高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7%;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71人,其中博士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4%;“双师”教师205人,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总数64%。

    学校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优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制定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下企业生产实践锻炼暂行办法》,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各类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2011年以来,培训教师达2200余人次,420人次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2011年以来,有28名教师通过深造,取得硕士学位,12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学校千方百计引进优秀人才,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博士1名,硕士95名,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4名,壮大了队伍,优化了结构。

    学校制定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奖惩管理暂行办法》,建有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高技术技能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截至目前,学校共有企业兼职教师524人,重点专业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以上。各专业聘请的兼职教师都是相关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承担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等工作。兼职教师高级技术人员150人,占28.6%。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较高。

    (二)专家名师引领,打造标杆团队。学校引进和聘用区内多名行业知名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以自治区中草药研究领域首席专家冷晓红、著名焊接技术专家徐军、数控技术专家殷正行、动物饲养饲草料专家许斌、牛羊胚胎移植技术专家张秀陶、花卉专家任杰、自治区级教学名师杨淑珍、周桂香等一批在行业有影响的专家为专业带头人,形成了“领头雁”型的教学团队。学校大力推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使其发挥“标杆”作用。建成6支宁夏优秀教学团队,其中1支是宁夏首个优秀教学管理团队,9支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学校教学团队实行由校内外专家共同负责的双带头人制度,带动了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的内涵发展。截止目前,学校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0人,校级教学名师9名,专业带头人25名,骨干教师55名。

    (三)科研助推教学,研究成果喜人。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校外课题15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自治区级32项、横向课题10项。校内外科研经费累计961.3万元,项目配套资助220万元。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6项。主编参编出版教材、学术著作6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71篇,其中,核心期刊157篇,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8篇,7项专利获得证书。2015年,经宁夏科技厅批准,我校联合宁夏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宁夏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与示范”获批国家科技部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13年2项教学研究项目分别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2014年,这两个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以来学校加快了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遴选了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校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校级技术创新中心培育项目。三年来,这些校级科研平台承担了70项课题,部级以上3项,发表科研论文94篇,成果获奖6项,申报知识产权4项,成果鉴定1项。2011年申报的“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家畜繁育(银川)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宁夏家畜繁育(银川)技术创新中心”与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宁夏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该中心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科研助推,科技创新改善了实验条件与研发环境,促进了基地、项目、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应用技术研发和教学研究方面走在了同类院校前列。

    (四)坚持立德树人,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坚持抓好教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邀请全国师德模范来校做报告,引导师德师风建设,王金发教授三尺讲台立德树人的事迹在全体教师中引起了广泛共鸣。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师德标兵评比、廉洁任教教师评比、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中,选树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2010年以来,1人获得“塞上名师”,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宁夏“9·10”教育奖章。近三年,学生的评教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分别为90.08%、90.71%、93.78%。

    三、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整体水平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按专业覆盖产业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呈动态改进完善与适应过程。合并办学之初,学校各专业普遍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百所示范院校建设的锤炼,奠定了学校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学校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紧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示范建设期间,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在广泛进行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调研分析基础上,创建并成功实践了“项目导向、学训交替”“四段式”“五阶递进、三证融合”“工教合一、双内核实训”“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全校各专业中推广。如畜牧兽医专业与中国种蛋鸡产业前3强企业――宁夏晓鸣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共同建成宁夏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企业的“大脑”搬进学校,使学校成为企业的“智囊”和人才库;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将贺兰砚、宁夏仿古地毯、民族雕刻、民族玻璃制品、回族工艺等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使学校成为培训民族工艺人才和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的基地;健康管理与民族医学专业将反射疗法师、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内容对接,在高职院校中培养了首批国家新型反射疗法师和健康管理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创新“教产研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参与科研课题,培养了学生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随着学校横向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以落户校园的省级和校级科技创新中心为支撑点,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技术人才汇聚在一起,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安排学生做科技人员助手,探索实践了“课堂+技术创新中心+顶岗实习”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紧盯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在全校各专业中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双主体”“双身份”的构架模式下,各专业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对核心工作能力的需求,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专业人才模式呈多样化,更切合专业特点和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引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2016年,经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批准,学校被列入“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宁夏高职院校中首个“士官班”在学校举办,创新了军地共育国防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学校以助力“四个宁夏”建设,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己任,深化与台湾职业教育合作,通过共建专业、教师进修和选送学生赴台交流学习等,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主动配合宁夏在阿曼苏丹国杜古姆经济特区建设“中国产业园”的需要,获批留学生培养资质,承担阿方在产业园区工作人员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任务。根据中国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和阿方生源情况,学校与阿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从2016年起计划用8年时间,培养7个专业留学生一千名。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培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突出职业能力,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学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中,坚持理论教学以“实用、够用、必需”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力促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学校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要求,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构建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典型产品、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课证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学校按学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有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数达到或超过50%,每门课程均建有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现有课程结构中“纯理论课”、“实践+理论课”和“纯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为9.78:56.85:33.37。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5139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0.83个;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折算数为94天。学校接受企业订单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1%。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设了人文、自然、艺术、军事、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综合素质选修课程。2014年建立了尔雅网络选修课程平台,丰富的课程内容、新颖的学习方式、浓郁的职业特色,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学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学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学管理中使用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学校积极探索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变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初步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逐步推行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以作品代考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3.精选授课教材,合理配置资源。学校建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重新修订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校本教材编写及评审办法》规范了教材建设和管理。根据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优先选用新版高职高专教材和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学校重视教材建设工作,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鼓励教师编写教材。2010年以来,教师90人次独著或主编、参编公开发行的教材52部。《葡萄酒生产技术与工艺》与《数控加工技术》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学校党委书记房全忠担任主编的《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程》被选为宁夏高校该课程的主教材,在我校率先开设,受到广泛赞誉。受宁夏教工委、教育厅委托,多次承担自治区高校该门课程的教学示范和教师培训工作。2011年,主持建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013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葡萄酒生产技术与工艺”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目前,学校联合企业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共享资源课程1门,自治区精品课22门,自治区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4门;建有学校精品课程39门,课改课程92门。

    (三)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1.健全保障机制,规范顶岗实习。学校建立由系(部)、学生管理部门、顶岗实习企业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实习过程管理和督查。制定校外实习实训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明确校、系、实习单位和校内指导教师、实习企业指导教师管理职责。将企业兼职教师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的参评范围,将校外实训基地团队建设等列入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对象,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实习课堂建设到位、考评跟踪到位,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建立顶岗实习投入机制,2013年至2015年投入顶岗实习专项经费52.75万元。

    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良好。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制定适合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如机械与电气技术系实行的顶岗实习企业回访、生物与制药技术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周日志等方式,细化顶岗实习监控程序。学校探索实行校内指导教师制、企业指导教师制、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制以及实训助理制等管理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学校实行校企共管多方参与评定模式,考核评定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学生助理依据不同比例打分评判,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2.强化实践环节,提高职业能力。学校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生产工期的要求,实行弹性学期。制定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校外实习(训)管理职责》等,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积极探索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校企双方本着“开放合作,包容双赢”的原则,把企业建在学校农场,把企业引入学校车间,把课堂建在企业车间,把培训学校建在企业,形成了建设主体多元化、合作形式多样化的共建格局。校企共同培养、考核、管理学生,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实现由初学者到熟练者,再到合格的企业员工的转变。

    3.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合作机制。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地方政府相继达成院地联动、共建共享、共育技能人才等合作发展协议,与永宁县政府签订“协同创新、共促发展”院地合作协议,成立“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创业指导孵化中心”,与吴忠孙家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畜产品养殖科技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政校企共同组建宁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宁夏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宁夏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设立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家畜繁育技术创新中心,宁夏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健康教育管理中心,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技术研究和创新,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体制综合效应初显。

    2013年起,学校实行了校企合作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对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全面评价,总结推广经验,查找不足,改进工作,明确目标,创新机制。截至目前,学校有各类合作单位205个,其中企业190家,合作领域覆盖了学校所有专业,合作单位分布于宁夏各市县(区)及北京、内蒙古、陕西、江苏、广东等省(区)市。

    四、多措并举合力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学校设有招生就业机构,建有一支精干的学生管理队伍。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逐年提高,招生与就业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一)坚持课证融通,推进多证制度。学院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行“多证书”制度,建立具有行业有效性和权威性的职业证书体系。学校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抓手,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完善“双证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就业及创业能力,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至少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2013-2015届毕业生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分别为93.76%、90.16%、90.67 %,其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分别为37.73%、28.41%、24.47%。

    学校设有国家、宁夏及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所3个,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79名教师具有考评员资质,可进行5个级别、14个大类、63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和竞赛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类技能大赛,形成了“人人学技能、人人比技能、人人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2011-2015年期间,累计有29个项目、28名指导教师、49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6项、优秀奖9项。累计有20个项目、25名指导教师、57名学生获得行业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累计有245个项目、334名指导教师、569名学生获得自治区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7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01项。

    (二)生源充足稳定,就业质量较高。学校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了人才需求调研制度。依据调研结果,适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招生计划。得益于学校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紧密,教育教学质量好,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学校生源稳定充足。2013至2015年学生实际报到人数分别为2019人、2258人、2122人,报到率分别为89.93%、87.49%、83.31%。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招生态势良好。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目前共有专兼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人。学校定期组织人员参加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开展的就业指导师培训,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学校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召开就业座谈会,传授就业知识技巧。年均举办各级各类讲座、座谈60多场次,参与人数2万余人次。学校全面做好毕业生服务和推荐工作,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区及各市的各类人才招聘会及大中专毕业生“双选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近三年来,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分别为86.08%、92.6%、96.1%。2015年,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有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电梯方向)、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应用化工生产技术等19个专业,就业率均为100%;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有: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85.7%)、化工设备维修技术(87.5%)、会计电算化(91.6%)等。

    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调研制度,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各系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对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走访和跟踪调查。从近三年来的跟踪调查情况看,毕业生就业率高,遍布宁夏各行业,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基层单位技术、管理骨干,不少人还成为技术标兵和创业能手,也有部分毕业生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中涌现出“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军明、国家枸杞新产品培育能手王昊、“自治区技术能手”荆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吴伯涛等一批优秀毕业生。撒承贤校长于2014年暑期,深入用人单位,走访了51名历届毕业生,整理了近28万字的访谈笔记,对学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创业经历、成功经验和感悟做了深刻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强,认可度较高,受到普遍欢迎,毕业生渴望改变、向往创业、懂得感恩。中国青年报以《实干应是高职院校最显性的DNA》《大学毕业生回访应制度化》为标题做了连续报道,在高职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创建阳光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学校不断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工作到位。坚持教育引导与管理促进相结合的学风建设思路,既重视制度建设,也关注人文关怀。学校设职业素养教学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教学工程,把人文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增强职业道德,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学校以阳光校园建设活动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中国梦·我的梦·阳光成才梦”主题教育活动、清风校园建设、“修身成才”、宿舍文化节、优秀社团文化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阳光青年评选、“四型宿舍”创建、校园之星和学雷锋标兵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全面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

    五、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全力助推宁夏小康建设

    学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建设“四个宁夏”的一支重要保障力量。

    (一)专业匹配产业,紧贴宁夏经济发展。学校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宁夏为目标,紧贴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轻工轻纺、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煤炭、电力、羊绒、发酵、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民族特色食品、民族服饰等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科学、动态的专业预警和结构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了农林牧类、材料与能源类、化工技术类、装备制造类、生化与药品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和旅游类、现代纺织类、艺术设计传媒类、社会服务类等10个专业大类,设50个专业(方向)。重点支持培育一批专业建设基础较好、特色明显、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与地方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率先发展,提高了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形成专业群效应。截至2016年8月31日,学校在校生共计6155人,各专业大类学生数量比重分布情况是制造大类占23.3%、财经类占22.3%、生化药品类18.4%、艺术传媒类占11.9%、电子信息类占8.4%、农林牧渔类占6.8%、其他类别占8.9%。学生数量前三位的专业是药品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会计专业。形成了多专业协同发展,与产业融合度高,供求旺盛的专业格局。学校围绕产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将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中特色产业密切对接,适度整合、控制专业总数,适应性改造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调整资源配置,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的集群化发展。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示范专业3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校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校级特色专业 10个。

    (二)服务企业事业,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学校坚持学校办学与宁夏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学校的发展与宁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接,成为推动宁夏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民族团结进步的稳定器,校企人才红利释放的催化器。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每年积极开展与承接宁夏事业、行业、企业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与安排的社会从业人员各类培训、职业技能培养与鉴定任务。近三年来,为区域内行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和鉴定近万人次,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20.4%。

    学校通过横向委托和合作科研项目服务社会,依托自治区级2个科技创新平台、5个校级科技创新中心和2个校级科研团队,在中药材制药技术、肉羊产业养殖关键技术、水产新品种引进繁育示范推广、物流业发展、焊接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合作科研、联合攻关,产出了一批应用性成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提升了教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加快了技术成果转化,完成新材料推广2项,新工艺推广5项, 新技术推广9项,获得国家专利16项。

    (三)积极配合政府,确保购买项目实施。“十二五”期间,选派5名教师参加宁夏“科技扶贫指导员百人团”,进驻中南部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在脱贫致富工作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9名教师被聘任为“自治区企业科技特派员”,10名教师被永宁县聘为“科技特派员”。2015年,选派6名教师为宁夏“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科技厅拨付资金12万元;2016年,选派39名教师为宁夏“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科技厅拨付资金78万元,为宁夏贫困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培养本土科技人员和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人员。

    (四)实施职业扶贫,推进宁夏小康建设。学校始终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的基础作用,立足“造血式”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聚焦重点人群,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定点帮扶工作成果突出。“十二五”期间,先后与中卫市宣和镇华和村、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南傲村、西吉县马莲乡南川村“结对子”,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仅2013年至2015年,就为南川村争取乡村道路硬化、修建改建集雨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基础设施项目资金85.6万元。为农户争取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18.7万元,引进企业投资900万元新建肉牛养殖基地。二是全面服务农村区域经济。受宁夏党委组织部、银川市委组织部委托,开展“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及实用技术示范培训班”“银川市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示范班”,培训学员4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扶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2015年,学校与闽宁镇达成合作协议,提供优良菌包30万袋,促进了闽宁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此外,学校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服务于自治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生态移民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五年来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近5万人次。三是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积极争取助学资金,使贫困家庭学生“学得起技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仅2015年,学校多渠道争取资金570万元,帮扶困难学生5516人次。其中,减免学费271人次。根据生源地贷款政策,53%的新生享受绿色通道入学,使全体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有了保障。四是科技扶贫作用发挥明显。一方面,狠抓技术培训,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注重选拔培养农村科技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其他农户,提高整体养殖水平。另一方面,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企业创新发展。如:2015年,许斌研究员在吴忠市移民搬入区,指导养殖企业成功申报自治区科技厅农业产业项目,争取资金70万元。五是助力学生实现出彩人生。学校紧紧围绕“技能成才、技能致富、技能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如: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西吉县贫困学生杨亚军,毕业后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成立了宁夏拓之展培训有限公司,目前年营业额已过百万。2002级电气自动化专业海源县贫困学生何永仁,毕业后注册成立了宁夏欣能达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节能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年收入已达到200万以上。

    综上所述,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强,所设置的专业能较好地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支持,满足宁夏经济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助力“四个宁夏”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宁夏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领头雁”,是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领跑者。目前,学校改革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随着学校的发展还将继续增强持久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改革发展要求迫切,职教理念有待更新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被强力推向了教育改革的前台。对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五个对接”、推进依法治校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与把握,都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批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和宁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改革发展目标,在宁夏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高地的战略举措中,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精心谋划未来5-10年改革发展思路与目标,探索并实践多主体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涵发展。

    二、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学校的前身是3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和2所中等职业学校,结构性矛盾在合并前就存在,近些年,学校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但新建系、新设专业的教师数量和整体素质不能完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问题依然存在;专业课教师偏紧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解决的不够好,受体制机制的制约,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到校任教一直存在较多困难。近些年,虽然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内培外引,充实教师队伍,改善素质结构,取得了一定实效,但随着两所中等职业学校新近并入办学,使上述问题又面临新的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千方百计引入行业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加大双师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需要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教学管理尚欠精细,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学校虽建有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探索与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多措并举加大实践教学管理,但在一些教学环节还存在着管理失之宽泛、要求不够严格、制度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管理科学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中,有的专业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做一体化水平不高,在顶岗实习的管理方面缺少信息化跟踪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教学做一体,落实精细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实践教学及管理模式,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和质量,是今后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四、考核方式不够灵活,评价体系有待创新

    学校虽不断创新与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仍然存在着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评价不够全面、专业之间在学生考核评价的差异性上把握的不够好等现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监控的形式比较单一,针对课堂教学开展督导检查较多,全面系统的评价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加强的环节。面向社会和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机制不健全,学校获取社会评价的渠道不够畅通,工作开展做不到经常化、制度化。在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尤其是结合专业、学生特点,创新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方面,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五、合作办学深度不够,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学校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不断推进政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形成,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政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集团化办学的整体联动效应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机制,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合作办学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

    第四部分 发展目标与主要举措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宁夏高职创业就业、创新创意、应用技术服务的领跑者。整合教学资源,优化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行双元制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技能致富,把学校建设成为专业特色显著、吸引力强、企业满意、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强、具有全国影响的优质创新创业型大学。探索举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现实形式。

    二、主要举措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学校制度建设,依据学校章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创新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校院一体发展的合力。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实施以目标责任为主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各类岗位系列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建立良好有序的激励机制。创新办学评价机制,创新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学院办学质量进行评价,定期向社会发布。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加强状态数据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创新质量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创新人员培训机制,实施学校管理队伍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二)对接产业转型需求,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围绕产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将学校的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中特色产业密切对接,按照做强特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适度整合、控制专业总数,集中力量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顶层设计,突出前瞻。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以多元化和差异化培养为导向,深化分方向培养、创意创业培养、复合培养等培养方式改革。积极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积累转换改革。

    ——课程建设,突出特色。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加大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力度,促进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加强以网络资源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争取立项建设3-5个自治区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争取2-3门课程进入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微课、慕课等100门,并将成熟的课程推广建成精品微课、慕课。

    ——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进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泛在、移动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学徒试点,突出引领。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推动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创新,建立“现代学徒制”育人体系,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四)深化产学研新模式,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坚持并完善校企合作年度报告制度,深化产学研改革,不断创新合作育人新机制,吸引更多优质行业企业资源参与合作育人。力争进入国家300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行列。加强学校实验实训内涵建设,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实验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带动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高。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完善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快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建立和完善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完善行业企业专门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逐步建立“名师+团队”“技能大师+团队”“老板+团队”优秀教学团队。

    (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水平。理顺科研管理机制,推行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尤其注重教师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培育和建设新型产学研平台,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发挥学校“众创孵化创客园”、软件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如意)、贺兰“电商产业创业基地”等产学研社会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强创业、创意方面的社会服务。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电商创业经济发展为核心,走学院特色科研教研发展道路,使科研服务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成果培育与转化,提升科研水平与质量,重视项目的过程管理。鼓励教师结合地方需求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管理、服务的实效效益。

    (七)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推进国际化的进程。积极探索闽宁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依托闽宁合作进一步扩大闽宁台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空间。加强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职业教育的合作,重点加强物流、轻纺、酒店、旅游等职业培训项目合作。按照《关于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开放宁夏建设的意见》以宁夏开放经济实体、“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丝路书香工程”和宁夏在阿曼苏丹国杜古姆经济特区建设“中国产业园”的需要,加强国际职业交流与合作,逐步拓展跨境职业教育和留学生教育规模。

    (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广泛应用现代技术。以“数字校园”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数字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生活中。

    (九)升级特色品牌专业,探索应用本科教育。按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积极推动依托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内现有职业教育资源试办“宁夏应用技术联合大学”,探索在现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院选择部分专业经批准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形式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做好充分准备,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条件下,积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