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热点 > 正文

    最后姿势教学设计

    时间:2020-12-05 13:07:56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盱眙县希望小学朱

    教材解读: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的一篇新课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件所写的。全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作者还引用了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于教学写人的文章,对话的前提是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引起共鸣。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细节描写为抓手,以“爱与责任”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读中悟情,读中品文,读中懂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谭千秋老师,谁来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面对死亡,谭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世界,解读他的师魂。

    【设计意图: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说和读,迅速唤起同学们对谭老师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
    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品读文字,感悟人物精神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照应课题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堂伊始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浏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等于找到了解读文本、品味文章的金钥匙,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课堂教学。】

    (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生命永恒的瞬间。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谭老师是怎么说?

    1.指名答

    2.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引导抓住“来不及多想”“大声喊”“大家快跑”体会

    真是一个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的好老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向我们展现出来?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1.指名答

    2.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引导抓住动词“拉”“撑”“护”体会谭千秋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2)正是谭老师的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保全了4个孩子的生命,却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一刻定格,让自己最后的动作成了他一生——(指读课题),谁来读好这句话?

    (3)指导感情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来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中,紧扣文本谈理解、说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体悟更有依据,更实在。】

    过渡:刚才我们从谭老师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位爱护学生、忠于职守的好老师,这样描写人物的方式在写作上我们称之为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接下来,让我们从侧面,也就是他人的语言、介绍来感受谭老师崇高的精神品质。(板书:侧面烘托)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
    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
    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课堂练笔,倾吐心声

    同学们,请你们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对远在天国的谭千秋老师一诉衷肠吧!

    1.出示: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

    2.生自由练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集体评议(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将自己所写的文字朗读出来)

    4.谭千秋老师的英勇事迹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所有人。他被评为“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起来读读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CAI出示)

    5.生配乐齐读

    【在读写结合中,读是写的基础。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找准动情点,适时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倾吐欲望,使学生真情勃发,至此练笔,水到渠成,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正面描写

    谭千秋爱与责任

    侧面烘托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

    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1、自主探究法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让学生自由、反复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思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为了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本篇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文中有三处关于对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的描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反复品读这几句关键语句,引发思考: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去感知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2 /

    52、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讨论。

    八、进行准备:

    搜集“5·12”地震有关图片,视频。

    九、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电脑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

    (三)学习第一段。

    (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四)、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学生交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3 /

    5(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五)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有关语言、动作描写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七)课堂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搜集“5·12”地震中其他感人的事迹讲个别人听。

    4 /

    53、写一篇读后感,抒发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十、教学反思: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同时让学生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去了解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的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5 / 5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最后的姿势”指的是谭千秋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姿势。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为题目,强调了这“最后的姿势”的重要,同时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主要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 然而,地震带来的灾难离我们的学生实际比较远,学生所了解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的加以辅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 (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 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
    表白心声铿锵有力。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
    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

    (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
    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
    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 恪尽职守 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六、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质疑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

    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 平凡普通、爱与责任)

    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关键词:第一小节中 平常 给小女儿 早早

    2、教师小结: 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播放地震的视频

    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

    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

    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谈感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灾难面前,谭老师一心想到学生,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惟独没有自己的得失。谭老师很焦急,想到让更多孩子的脱离险境)

    (3)、两个“快”意思完全一样吗?(前面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要求,后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指导)

    (4)、指导朗读 要声音响亮、语速急促。

    5、组织学生交流思考(2)动作

    揭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这句话中刻画了谭老师救助受困学生的一系列动作,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撑)

    “撑”字一方面说明谭老师的力量大,另一反面说明课桌被稳稳的压在那儿,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2)“撑”字可以换成“伏”“放”吗?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动作进行演示。

    (3)小结: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6、创设情境,补叙空白。

    地动山摇,豆大的石子滚下来,谭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砸下来, 谭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地动山摇,厚重的水泥板劈下来,谭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

    7、这一部分除了描写了描写谭老师的语言、行动以外,还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变化。如(1)天空阴沉沉的。这说明什么?(预示着地震的来临)文中还有哪些这样描写的句子,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说明形势严峻,变化突如其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小结: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能起到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浏览课文,思考: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2、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板书: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3、朗读课文。下面听一听,这三位人物是怎样介绍谭老师? 救援人员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死地护着) 获救的学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生扑到) 一位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死攸关)

    五、拓展深化 赞颂精神

    1、如果你是那四个幸存中的一个,你对谭老师会怎样说:_________

    2、是的。谭老师的先人后已,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令人崇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也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定格!

    3、质疑、“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读懂了吗?

    4、播放图片。谭老师光荣牺牲了,他的老师、同学、学生送别他时,纷纷赞颂道“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书:竖着两边写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大家为什么用着句话赞颂谭千秋老师?

    5、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所有这些姿势都是谭老师留给人世间最完美、最耀眼的姿势!

    六、课堂总结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板书:

    英 精

    雄 平凡普通 神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不 爱与责任 千 正面描写

    死 秋 侧面描写

    最后姿势读后感(共20篇)

    多姿多彩靠垫教学设计

    都德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共3篇)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共3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