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时尚 > 正文

    我国养老互助新模式_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听听专家怎么说?

    时间:2019-04-17 00:03:28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字号 ][]

    国务院办公厅16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创新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成立大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养老企业的该领域专家、学者、一线从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互助养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扩大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老龄科学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妮娜汇报了其团队近年在互助养老领域的研究成果。她认为,扎根于中国传统非正式互助网络,互助养老应当与家庭养老一道构建基础性的养老服务保障网络,这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养老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刘妮娜指出,互助养老的核心是为有组织地发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或闲置人力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提供服务。其重点在于如何把这种互助养老组织经营起来,包括寻找资金和组织机制、服务机制、评估机制的建立等。这是一种由政府推动,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资金、组织、服务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朱晓红认为,互助养老模式建构了一个合作网络,为社会资源在社区有机下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应当将其进一步扩展为生态网络,发挥社会组织、基金会等的作用。

    刘妮娜也提出了目前互助养老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对互助养老的理论认识不统一、资金可持续性不足且缺乏有效监管、各类组织间没有形成联动合作机制、一些互助养老形式面临合法性或定位困境、互助队伍稳定性不足且年龄结构偏大、互助服务面临从娱乐到养护的转型瓶颈、互助服务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估机制等。

    “互助是一个大课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体系、互助型老龄社会建设等,期待政府和社会能给予这一领域更多研究和讨论。”刘妮娜说。

    发展路径尚需明确

    会议上,业界普遍认同互助养老是延续中国传统养老特色、并且能够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共同体构建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在互助养老的概念、定位、发展路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认为,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之下,互助养老广泛开展,说明互助养老是具有发展意义的。但是,互助养老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养老模式、社会养老的实现方式,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提出,要重点研究互助养老是什么、有没有责任边界、内涵外延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形式等基础性问题。他认为,互助养老需要研究的是互助养老模式,而不是养老互助的成份。要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整体框架下,研究互助养老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对老龄社会研究应该有两个取向,一是要埋头解决当下问题,使研究结论能够落地,同时,也要仰之弥高,寻找解决长期问题的中国方案,使研究具有前瞻性。在党俊武看来,互助更重要的是资金的互助,为此要有清晰的金融安排。

    民政部原基层政权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时浩指出,200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社区服务分为三大类,其中一类就是志愿互助服务。他认为互助养老是养老体系中的一种形式,有其适用条件和限制条件。志愿者的帮助和低龄老人通过时间银行记账为高龄老人服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助,因为它只有“助”,而没有“互”。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则认为,互助只是众多养老模式中的一种,不应过度强调互助而忽视了政府的职能。结合日本的情况,互助养老在我国过于超前,日本的社区小规模多功能的模式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互助养老是养老方式的一种活动,不存在养老产业。因此,互助养老只能是补充的养老方式,不能作为主导的养老模式来发展。” 中民养老规划院理事长苏志钢认为。

    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让互助养老更好地发挥“互助”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孙鹃娟教授认为,互助养老模式应该与志愿行为、抱团养老、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相区分,厘清边界。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隋玉杰认为,互助养老应融合在现有的养老体系中。对于互助的研究应聚焦在互助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上。为此,学者应当共同关注的老年慢性病群体的互助问题,并结合癌症群体、失独群体发挥互助的作用。

    北京农学院文法学院院长韩芳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介绍了其针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问题的研究,表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较高;社区照顾模式具有成本低、社会效益高的优势;同时社区照顾模式要以社区为依托、与专业化服务相结合,政府、机构、家庭要形成合力,以此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谢立黎表示,应将互助养老视为参与的形式,特别是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她认为推行正式化的互助养老服务形式要从三点出发:需求、供给、通过怎样的形式对接需求和供给以及涉及到怎样界定互助的概念。提供互助的方式很多,要厘清各形式的优缺点及适宜开展的社会环境,还要认识到互助养老不是另立门户,而是要整合各类模式。另外,她认为互助养老是动态变化着的,应动态地看待它。

    北京养老行业协会会长李建国提出,专家需要研究在政策层面怎样做好互助养老,互助是模式但更体现机制,是养老的方式。同时,居家老年人的需求有所升级,不仅是寿命延长,更是老有所乐。老人在精神、价值、旅游、交通层面有很大需求,要因需设项,互助养老既能解决养老问题,还可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

    (责任编辑:冯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