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养生 > 正文

    【读美文 品端午 - 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石家庄日报社怎么样

    时间:2019-06-04 08:01:57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直至今日,依然保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文化遗存。让我们寻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书籍读一读,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流变与传承。

     □本报记者 石雅彬

     

     书中访屈原

     随着端午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书籍也越来越多。

     近些年,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的绘本成为国内图书出版业的一大热点,《小艾的端午节》传承的是中国传统民俗,讲述了小艾和妈妈一起踏上回乡的旅途过端午。这个假日,小艾闻到了菖蒲和艾叶的淡淡香气,看到了头戴虎头帽、身上挂香囊的热闹嬉戏,感受到了放河灯许心愿的真挚情意,当然还吃到了太婆包的口味繁多的粽子……《神鱼驮屈原》由巨蟒和神鱼决战的事引出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传说。《不是方的,不是圆的》以老鼠的视角来探索和发现端午节的奥秘和乐趣。《粽子里的故事》以老奶奶粽子里的故事为线索,展开故事,讲述的却是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的道理。

     关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有很多,《端午节的故事》一书是“中国民俗故事”系列之一,它将有关端午节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名胜传说与古代名医、贤哲、智通、科学家、诗书故事等搜集在一起,让大家一书在手,遍览千年。

     如果想要再学术一些,可以找一本《龙、船、水与端午竞渡——龙神信仰的文化符号》读一读,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民俗史,阐述了关于端午的几种传说以及流传历变的经过。书中讲述了端午节这个节日的由来以及历朝历代的演变过程,以及全国各地关于端午节的不同传说,比如哪里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哪里则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者曹娥,让大家对于我们博大的祖国山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一次更深刻的体验。

     《我们的端午》是一本以端午节为话题的散文书,其中有史,有情,也有见解的分歧。尤其是书中还收集了大量端午节有关的图片,让人更直观地了解端午文化。

     不管历史上的端午节是不是源于屈原,但不可否认的是,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图书都在这方面做起了文章。《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一书是依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端午时节话屈原”系列讲座的讲稿润色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十五讲,详细讲述了作为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代表的屈原的一生。舒新宇所著的《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则主要研究屈原为什么选择溆浦作为自己流放的栖身之地,屈原在溆浦生活了多少年,屈原在溆浦创作了多少作品,屈原为什么选择端午节投江,以及溆浦端午节的独特之处等问题。

     诗里过端阳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因农历五月为午月,且五、午同音,端午节又是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宋代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中就有“重午佳辰独掩门”的描述。

     在古代,端午节是十分重要的节日,许多诗词中都描写过人们过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比如吃粽子。端午诗里写粽子的很多,尤其是在宋代的诗词中,可见当时端午食粽十分流行。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一词中有“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说“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中有“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一词中有“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这里的“角黍”是粽子的别称。

     除了吃粽子,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用芳草沐浴等都是传承千年的风俗,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诗中就有“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明确写出了当时挂艾符、喝菖蒲酒的民俗。到了宋代,北宋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南宋文天祥的《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南宋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都是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到了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中依然能看到“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过端午总是会想到屈原,尤其是激情又浪漫的诗人们,常常与屈原心意相通。苏轼曾专门写过一首《屈原塔》歌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宋代张耒的《和端午》诗中说“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也写过“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明代边贡也有《午日观竞渡》一诗写道:“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明代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却显得别具一格,他写道:“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明知屈原不是沉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表现出一位清廉的地方官,爱护百姓、惜民惜财之情。

     端午节赛龙舟,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端午节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唐代卢肇的《竞渡诗》“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写出了龙舟竞渡的盛况。北宋诗人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写得更是激情四溢,“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到了明清时期,这项活动越来越火,许多地方甚至将其视为一年中最重视最盛大的民间游戏,往往要筹备数十日。据明代《武陵竞渡略》记载,“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书中也特别提到,龙舟竞渡并非仅限初五这一日,而是“历时经月”,可见规模。

     在端午节的传说中,纪念的并不只有屈原,不同地区的风俗流传各有不同。在吴越一代,端午节还有纪念伍子胥的习俗,当地百姓感念伍子胥的功德,在五月初五日,伍子胥裹尸抛江的那天,“于江溯涛迎涛神”,并且吃粽子、赛龙舟来祭祀他的英灵。而在江西上虞曹娥江一带,划龙舟则是为了感念孝女曹娥的孝德,宋朝邵梅溪写过一首《曹娥江》“客舟舣尽江头月,忍听寒潮声哽噎。那知江上无情波,总是曹娥眼中血。”给端午注入了那么一丝凄伤的意味。

     笔下飘粽香

     涉及端午节的文章很多,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端午节就曾多次“出镜”,反映着中国古代过端午节的种种民俗。《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贾府过端午节的情景。第28回中,元春从宫里给贾府赏赐端午礼,给每位“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单独赏赐给宝钗和宝玉凤尾罗和芙蓉簟,似乎表现出她对宝玉姻缘的态度,她还嘱咐全家到清虚观打醮祈福,也是为贾府后来的败落埋下伏笔。第31回,先写“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又写中午时分,大家饮雄黄酒,吃桑葚、粽子,欣赏石榴花,一派团圆和乐的节日氛围。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小说中通过一阙词把宋代京城的端午盛况描述得淋漓尽致:“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西游记》中的端午节不仅存在于东土大唐,在毗邻西天的朱紫国也过端午节,患病的朱紫国王对唐僧师徒回忆道:“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端午节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多位散文名家描写过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沈从文的家乡在湘西,其代表作《边城》中,就有对当地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

     汪曾祺的家乡在江苏高邮,特产咸鸭蛋,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中,端午节就透着浓浓的“咸鸭蛋味儿”。他的家乡还有一种特色习俗——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包括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等。

     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也提到过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梁实秋诙谐地指出,将端午节定义成“粽子节”其实很贴切,并且显得比较亲切。

     迟子建的《故乡的吃食》一文中写过自己曾经对父亲讲的屈原传说产生过疑惑,她写道:“父亲那时爱跟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讲他投水的那条汨罗江,讲人们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为了喂鱼,鱼吃了粽子,就不会吃屈原了。我那时一根筋,心想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显出一种孩子的独特视角。

     苏童记忆里的端午节与祖孙亲情联系在一起,他在《祖母的季节》中写道:“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读过张恨水的《现代青年》会发现,在上世纪30年代,端午节就与毕业和升学相联系,并且那时就有吃粽子祈求“高中”的民俗,因为,“粽”与“中”谐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