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养生 > 正文

    城市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10 03:26:05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韦庄《台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2、了解如何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赏析本诗。

    【教学过程】

    一、诵读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二、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
    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
    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
    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
    “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三、再次诵读,背诵

    四、作业

    抄写《台城》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

    板书设计: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英特尔®未来教育与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

    摘 要:作者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问题化教学模式能创设问题情境、优化问题序列,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创新思维更易被激发。小学数学将真正实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

    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我们深深的被这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所吸引:
    “问题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 ,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支持数学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又受到学生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制约,所以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方法、技术和知识等等各方面的困难,如何保障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有效的探究学习呢?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问题化教学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支持。

    问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经历一个“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一般的问题化教学要求学生去寻求预定的、唯一的答案,而不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英特尔®未来教育下的问题化教学,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经常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完成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真正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如“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题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感兴趣。在旅游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租房设计到游览路线等许多方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同时,网上有关旅游方面的信息又十分丰富、充实,查找收集也比较方便。这就很好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为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发布、心得交流提供了便利。围绕此内容,我们设计了 “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策划和组织一次成功的旅游?”作为思考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将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分小组讨论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案。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电子演示文稿或者网页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为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做准备。

    二、框架问题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问题: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数学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数字化、符号化、形式化、公式化、抽象化得到的材料。所以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参与性以及主体性很难实现。如何将抽象化和公式化的数学问题还原于现实生活,让问题形式的呈现情景化、活动化、生活化变得尤为重要。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就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构建课程。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比》这一单元时我们设计了单元标题为《配方中的秘密》的数学活动。

    配方中的秘密

    基本问题

    为什么说“比”改变了生活?

    单元问题

    如何配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

    配成饮料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

    内容问题

    比的意义是什么?

    “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如何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入情景,活动前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你都喝过哪些饮料?你能形容它的味道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味道吗?你能自己配出这样的味道吗?然后设计活动:用一组饮料,一种是苹果汁、一种是蜜糖水,来配一种饮料,填写配制表。相互品尝不同配方得到的不同饮料,说感受改良自己的配方,并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课下在网上查阅一些生活中的比。最后把收集的资料和调查了解到的数据信息经过统计加工和处理,带领学生共同制作个人网页,让同学们在网站中发布个人了解到的有关比的信息,最后拿课堂上或者是直接通过网络交流信息。这样既设置了情境又设计了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优化问题序列:帮助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特点,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个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难点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操作化。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规律,攻克难点。

    如《鸡兔同笼》中的假设法教学,题目:“有一个笼子同时关着鸡子和兔子,从上面看共有10个头,从下面看共有32只脚。问鸡子和兔子各多少只?”传统的讲解法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我先让学生充分画,一直把答案画出来。学生画图发现不难,但速度慢。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有学生说道:“要是鸡子和兔子脚数相等就好了”。自然想到了给鸡子添脚和给兔子去脚,这其实也就是假设法。不过有了前面的画图,再加上课件演示。给所有鸡子填上两只脚,总脚数是4×10=40(只)比原来多了40-32=8(只)脚,原因是给所有的鸡子填上了2只脚,算鸡子就是8÷2=4(只)。也可采用去兔子脚的方法,总脚数是2×10=20(只)比原来少了32-20=12(只)脚,原因是把所有的兔子去了2只脚,算兔子就是12÷2=6(只),理解起来非常简单。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假设法”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融入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其中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要求老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全面地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探索的工具由原来的铅笔和练习本变成了计算机以及软件,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资源由教材变成了整个网络,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如我们在进行《可能性》教学时,教材说扔一枚硬币得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让学生去自己动手试验,如果次数足够多的话也能接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性的利用excel把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甚至全年级同学的试验结果统计到一块儿进行分析,学生终于发现试验次数越多结果就越接近二分之一。又如《鸡兔同笼》问题,教材上只出现了列表法,由于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学生会从网络上了解到画图法、方程法、假设法、减半法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而且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数学框架问题设计应注意什么

    1、数学框架问题的设计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框架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三结合”:

    (1)结合课标

    新的课程标准全面对任何教学活动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认为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设计出发点,正好对应了课新标准的三位目标。

    (2)结合教材

    教材结构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数学框架问题设计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就要求我们深层次备课,让老师彻底的吃透了教材……;
    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接受所讲知识,领会方法,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3)结合学生

    前面我提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收受到学生自身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制约,所以教师在设计框架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与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给学生以技术支持和方法上的引导和知识上的补充,这都是在教师设计框架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的。

    2、数学框架问题的设计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

    在我国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认为框架问题的设计应该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怎样实施以基本问题为核心进行的教学设计的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围绕基本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怎样安排教学时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材所列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很少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所以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去思考,去实践。也需要专家给以指导。

    3、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语句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真正的实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

    英特尔?未来教育与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

    摘 要:作者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问题化教学模式能创设问题情境、优化问题序列,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创新思维更易被激发。小学数学将真正实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 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我们深深的被这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所吸引:
    “问题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 ,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支持数学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又受到学生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制约,所以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方法、技术和知识等等各方面的困难,如何保障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有效的探究学习呢?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问题化教学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支持。

    问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经历一个“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一般的问题化教学要求学生去寻求预定的、唯一的答案,而不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英特尔?未来教育下的问题化教学,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经常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完成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真正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如“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题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感兴趣。在旅游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租房设计到游览路线等许多方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同时,网上有关旅游方面的信息又十分丰富、充实,查找收集也比较方便。这就很好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为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发布、心得交流提供了便利。围绕此内容,我们设计了 “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策划和组织一次成功的旅游?”作为思考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将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分小组讨论提出相应的数学问

    题和解决方案。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电子演示文稿或者网页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为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做准备。

    二、框架问题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问题: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数学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数字化、符号化、形式化、公式化、抽象化得到的材料。所以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参与性以及主体性很难实现。如何将抽象化和公式化的数学问题还原于现实生活,让问题形式的呈现情景化、活动化、生活化变得尤为重要。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就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构建课程。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比》这一单元时我们设计了单元标题为《配方中的秘密》的数学活动。

    配方中的秘密

    基本问题

    为什么说“比”改变了生活?

    单元问题

    如何配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

    配成饮料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

    内容问题

    比的意义是什么?

    “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如何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入情景,活动前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你都喝过哪些饮料?你能形容它的味道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味道吗?你能自己配出这样的味道吗?然后设计活动:用一组饮料,一种是苹果汁、一种是蜜糖水,来配一种饮料,填写配制表。相互品尝不同配方得到的不同饮料,说感受改良自

    己的配方,并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课下在网上查阅一些生活中的比。最后把收集的资料和调查了解到的数据信息经过统计加工和处理,带领学生共同制作个人网页,让同学们在网站中发布个人了解到的有关比的信息,最后拿课堂上或者是直接通过网络交流信息。这样既设置了情境又设计了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优化问题序列:帮助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特点,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个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难点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操作化。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规律,攻克难点。

    如《鸡兔同笼》中的假设法教学,题目:“有一个笼子同时关着鸡子和兔子,从上面看共有10个头,从下面看共有32只脚。问鸡子和兔子各多少只?”传统的讲解法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我先让学生充分画,一直把答案画出来。学生画图发现不难,但速度慢。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有学生说道:“要是鸡子和兔子脚数相等就好了”。自然想到了给鸡子添脚和给兔子去脚,这其实也就是假设法。不过有了前面的画图,再加上课件演示。给所有鸡子填上两只脚,总脚数是4×10=40(只)比原来多了40-32=8(只)脚,原因是给所有的鸡子填上了2只脚,算鸡子就是8÷2=4(只)。也可采用去兔子脚的方法,总脚数是2×10=20(只)比原来少了32-20=12(只)脚,原因是把所有的兔子去了2只脚,算兔子就是12÷2=6(只),理解起来非常简单。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假设法”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融入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其中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要求老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全面地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探索的工具由原来的铅笔和练习本变成了计算机以及软件,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资源由教材变成了整个网络,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如我们在进行《可能性》教学时,教材说扔一枚硬币得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让学生去自己动手试验,如果

    次数足够多的话也能接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性的利用excel把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甚至全年级同学的试验结果统计到一块儿进行分析,学生终于发现试验次数越多结果就越接近二分之一。又如《鸡兔同笼》问题,教材上只出现了列表法,由于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学生会从网络上了解到画图法、方程法、假设法、减半法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而且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数学框架问题设计应注意什么

    1、数学框架问题的设计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框架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三结合”:
    (1)结合课标

    新的课程标准全面对任何教学活动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认为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设计出发点,正好对应了课新标准的三位目标。

    (2)结合教材

    教材结构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数学框架问题设计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就要求我们深层次备课,让老师彻底的吃透了教材„„;
    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接受所讲知识,领会方法,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3)结合学生

    前面我提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收受到学生自身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制约,所以教师在设计框架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与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给学生以技术支持和方法上的引导和知识上的补充,这都是在教师设计框架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的。

    2、数学框架问题的设计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

    在我国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认为框架问题的设计应该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怎样实施以基本问题为核心进行的教学设计的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围绕基本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怎样安排教学时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材所列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很少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所以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去思考,去实践。也需要专家给以指导。

    3、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语句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真正的实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篇2:英语问题化教学设计 对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思考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同时, 新课程也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进行问题化教学的重要性。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他们能坚持长时间地学习,但也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进行问题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高级思维 能力。同时,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类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单元设计中,教师通过设计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这些问题激励学生使用高级思维技能,帮助他们透彻理解基本概念。

    (一)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是引导学生致力于揭示各学科核心位置的重要的基本概念的问题,它不是针对具体知识点的学科问题(现在许多教科书上的问题),而是指向学科核心思想和深层次理解的,能够揭示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问题。如:do you know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二) 单元问题 单元问题常常是那些帮助学习者进入到基本问题的问题,它们结合单元教学展开的活动,为基本问题提供了结合学习主题的具体通道,能够很好的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支架。它们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单元问题与单元学习或特定的主题相联系, 他们支持一个基本问题的学习, 也可能导致更为微妙的基本问题的产生。如: is fire harmful or useful? are there any changes in our cities in ten years time? (三) 内容问题: 内容问题不同于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大多涉及的是事实, 而且都有明确的答案。内容问题保证基本知识的掌握, 以此为基础通过单元问题、基本问题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如:what is a forest? what do forests provide for animals and insects?why do people cut down forests?等。

    通过这三种问题的设计,教师能较好地把握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全面落实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内容问题的设计解决知识与能力目标,单元问题的设计着重于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基本问题,而基本问题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问题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在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及问题情境,也就是说:问题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英语的应用性,突出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内 容安排要注意英语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三.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 通过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

    1、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出

    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必须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找准教学活动的起点,例如:
    我在教“牛津上海版”6b 第35页“how to beafriend of the earth”这一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了“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earth?” 这个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因为学生在module 1 unit 4 “the earth ”中已学到过有关地球的一些知识,我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增长点,以旧引新,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规律。而且,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 s1: our earth is beautiful.there are mountains and hills, seas and oceans, forests and woods, rivers and streams.i like our earth. s2: our earth is dirty.there is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and land pollution. s3: our earth is in danger.people are cutting down the forests.people are killing wild animals.we must save our earth. s4: our earth is changing all the time.there are four seasons.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everything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asons. s5: our earth is wonderful.there are tall buildings, long bridges and beautiful parks.there are all built by human beings.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了,并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最终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及与旧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让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以网络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

    2、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搭建台阶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就像是“脚手架”, 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搭起一个个台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例如我在教“牛津上海版”6a module 3 unit 3 “ good food, bad food” 这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

    单元问题:
    why is danny so heavy? 支架3:
    does danny often have sports? 支架2:
    does danny have a good diet? why? 支架1:
    what has danny eaten this week? 问题:
    what is a good diet? 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之后,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得到成功的体验。

    3.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

    在学会新知识后,对新知识的归类整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就是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眼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牛 津上海版”6b 第35页“how to beafriend of the earth”这一课的重点是“promise to do sth.”, 学生在学会使用这个结构之后,我提醒他们进行联想:它和我们学到过的那些结构是同类的?学生很快就想到了 “want to do sth”, “like to do sth.” “start to do sth.” 等结构,教师便自然地和学生一起把这些结构归成一类。“自由联想”策略的使用不仅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还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自主建构知识框架,为新知识“安家落户”。

    (二)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英特尔未来教育单元计划中所设计的单元问题就是生成问题的问题,它能引发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的思考。单元问题没有天然正确的答案,它是开放性的,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能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问题意识还可以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篇3:问题化教学设计学习成果

    问题化教学设计学习成果

    1、框架问题与今天教学的现实问题有多远?

    2、框架问题如何应对教学应用进行合理设计?

    3、框架问题与课程标准、与单元学习目标的关系。 1:框架问题与现实问题

    肖武德老师说“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层次上是相通的。”我的困惑是,其中“层次上”是指什么?框架问题与三维目标是一回事吗?理论上和教学应用上的矛盾必要自己反思矫正。

    我喜欢夏学会老师的“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即:内容问题围绕是单元问题提出来的,而单元问题是以基本问题为前提而提出的问题,基本问题是具有开放性,有争议性,有广度性,有穿透性,并能够引起学生的高级思维,因为这个基本问题是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框架问题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面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到底怎么定位才妥当?同理,框架问题设计怎么定位才妥当?而不能说“框架问题设计”应该定位在“教学目标”。

    近阶段在项目深化的教学应用调研的一场座谈会上,我们绕着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项目教学应用问题,广泛听取了一线教师的意见,初步了解老师们对项目深化的认识、进程和实践情况,特别是在项目教学应用中的困惑。陈英老师首先提到几个问题:一是这个项目

    正处于消化吸收当中,完成上交了作品后是有了点放松的感觉,但时间短,大家大都在教毕业班,如何完整的把项目应用到教学实际是最大的困难;
    二是目前限于在网络上下载一般的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少,技术问题有待提高;
    三是希望主讲教师给以点拨,在全过程给予理论指导和技术帮助。而胡教导谈到,项目作品的单元问题设计是五年级的,现在教六年级,很难应用,应用了会也占大量时间,影响学生升中考试;
    通过项目学习,收获较大的是对诸如ppt技术的掌握,而动画制作、音像技术处理等技术很不够,课件制作水平低,建议省市项目主讲教师专门研究,开个课件制班以提高大家的技术问题。胡教导还提到在项目系列作品中,是整体应用还是可以部分应用、完成时限等问题。有些老师在发言中也提到如何把理论上的项目设计落实到实践上的课堂教学是最大的困难;
    如何有效应用更是难中难,都是要继续探索的;
    不知道怎么应用也不敢放开应用,技术落后仍然是个问题,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需要经验引导。针对大家所提出的问题,有些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到,2007年该项目学习的时候认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就是电脑,就是电脑技术;
    其实不是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核心是采用问题设计。它跟我们的教育新理念是一致的;
    如果不是完整应用,最起码评价量规和研究性学习,还有支持材料,都是经常应用的,个环节与常规教学可以紧密联系,不一定要完整应用项目的设计,可以用框架问题备课;
    有时候教师讲不清的学生反而讲得很清楚,原因是我们创设了个好平台

    也有主讲教师认为

    1、项目教学应用的困惑根源,主要在于对项目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习惯。因为,作为采用问题设计为主要主要核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这比如与今天的应试体制、落后的教学模式和习惯有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就会痛苦,而人常说,今天的孩子特别幸福,但幸福指数也最低,所以,我们努力并有所突破了,将是我们的幸福来临。

    2、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意义建构自己的新教育,该项目就是很好的机遇。因为,知识不见得都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就是别人不理解,我行我素也是自有收获的。

    3、我们不轻易崇拜模式但不能没有模式。认为这个项目符合教改是先进的教学模式,省骨教师不把它应用好还有谁?海口不把它应用好还等谁?所以我们必须带头把项目做出成绩,搞出成果;
    按照省市项目要求,完整、认真、深入把项目深化,快乐将伴随痛苦而至。

    4、课堂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以往的教师基本功、学科基本功都主要课题教学艺术,就是缺少先进的理念,今天我们有先进的理念可不能忽略了教学艺术,就新课改以来的有效教学、学科整合等等系列教训研究,大都强调教学的科学高效让人容易忽略艺术 性;
    其实作为采用问题设计为主要主要核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中都饱含有教学的艺术性内涵,也很容易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所以“规范—交流—展示—提高—反思—再提升”将是师生创造性前进的脚印。

    常修泽教授在“十一五”改革:目标与任务——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中说,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主要矛盾是“不够完善”的问题;
    据此提出“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在“已经确立”的体制“基本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问题。这样的观点是以完全肯定已经确立的体制框架为基本认知的。我认为已经确立的体制框架是有重大缺陷的,需要进行矫正,或者说需要新的构造。常教授说明了三个让人非常信服的理由。所以也盼望咱们的专家对意思问题予矫正。

    2、框架问题如何应对教学应用进行合理设计?

    肖武德老师说:“框架问题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并非穷究框架问题设计的所有问题,而意在教学应用中引起注意。实际上我们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提出问题的。教学目标明确了,问题就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导引。同时我们还要关注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意义,是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没有使用学生的语言,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怎么样等等。”感谢肖老师让我懂得“目标明确—提出问题—意义学习—有效(或优质)教学”的逻辑关系。

    为了达到培养高级思维能力的目标,获得比较、综合、解释、 评价等能力,我们就要使用课程框架问题。有不同类型的问题,就有不同的任务让你去完成。我们在考虑用课程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来指导一个单元的学习的时候,不管是设计阶段还是教学应用阶段,经常思考自己这个“课程框架问题”是否反映认知规律和新课程的教学原则?是否着眼于该学科的核心? 是否提出涉及内容领域的重要问题。是否给学生足够的答案空间? 是否能够激励学生的兴趣? 问题设计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而在教学应用中问题设计仍然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一次项目调研座谈会上,获奖的老师介绍作品组织情况和指导经验还是很能鼓励大家的;
    我们请大家关注项目专门网站,填写好学员需求状况调查表、教学应用评价表,请大家针对“各阶段主要任务”和学校、个人的教学实际,初步分别填写需求辅导的具体内容以提高主讲教师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然后告诉大家主讲教师工作团队在信息资源、教育技术和教育实践方面所能提供的辅导内容和方法;
    还就项目成果最后展示的平面设计、电子视频制作等问题做了安排;
    请大家规划好个人的项目进程,多加联系,配合实施;
    鼓励骨干教师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鼓励老师的通力合作;
    关于单元计划与应用不同的矛盾,可以适当放开,灵活应用;
    明确项目应用的模式与理念,设备与技术、方法与要求,不要过分强调硬件,注意软件特别是人的问题。加强课件等辅助手段的提高,一定要与教学联系起来,可以通过照片、录象片段等技术手段展示课堂教学环节,体现教学理念。各学习实践阶段通过出版《学习简报》起到辅助指导和广泛交流的作用。篇4:问题化教学设计中进行有效性提问初探

    问题化教学设计中进行有效性提问初探

    ──以《辛亥革命》为例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尝试及反思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 [1] 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各种形式的问题有关,可见问题化教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课堂设问的质量则直接决定了问题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所任教的《历史与社会》属于社会学科,它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课程因而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特点。从课程特点的表述中可以看到问题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将这些课程理念或特点贯穿于教学和学习之中。为此我以“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了一次问题化教学的尝试。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只有两页的篇幅,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广泛地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并合理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原教学问题设置

    二、使用“四何”问题分类法定位所设计的教学问题 在bernice mccarthy提出的4mat模式中曾采用四何问题分类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是何:通常指以what,who,when,where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为何:通常指以why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如何:通常指以how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若何:通常 [2] 是以what?if?为引导的,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

    根据四何问题分类法原则,我将我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进行分类,如下表:

    三、教学问题有效性分析

    通过将上述教学问题进行定位分析,可以看出:
    1.低水平思维层次问题(如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等)和高水平思维问题(如感悟革命党人的爱国情怀等)各占一定比例,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辛亥革命”这一主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这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是何类问题12个,为何类问题5个,如何类问题2个,若何类问题0个。教学问题设计集中于“是何”类问题,即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事实性知识的获取。“为何”、“如何”均有涉及,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学生策略性知识的获得有一定的帮助。

    四、我的改进措施及反思

    在四何问题中,“若何”类问题是创新型知识的重要源泉,而我在原有的教学设问中“若何”类问题为0个,这说明了原有的教学构思在培养学生反思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欠缺。为此我在原有的教学问题上加以完善和改进,设计了两道此类问题:1.如果你回到百年前的孙中山先生的位置,你会如何来构建你所理解的“中华民国”?2.如果革命果实没有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能不能实现其“民主共和”的梦想呢?为什么?

    学生如果想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对“辛亥革命”中提出的民主共和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探究,这类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更能凸显《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科特点和优势。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那么什么样的教学问题才是对学生有利的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紧紧围绕教学主题,目标明确、主旨清晰、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3.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求解”并非其唯一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学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有启发性。

    教学问题的设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没有固定方法,更没有定式,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与创新,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设置问题,将学生带入思考和探索的天堂这才是教学设问的最高境界。为了向这个目标迈进,我们正在努力。篇5: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学术交流大讲堂

    《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平原一中学术交流大讲堂暨课改论坛讲稿)

    曹长庆 2013-4-19 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平原一中学术交流大讲堂讲稿) 曹长庆 2013-4-19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

    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着。”一位外国教授对他的中国朋友也曾说过:“中国的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发问,这是中国教育应该改变的一个重点。” 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化教学是一种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性学习来解决真实性问题,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化教学的理论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dewey)就探讨了问题解决教学,他提出“问 题解决五步法”(感觉问题的存在、确定问题的性质、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考虑各种办法的可能结果、选择一种解答的方法)。直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认知层面的问题解决研究成果逐渐被引入到教育学中。80年代,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育界“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美国、日本相继把“问题解决”看成是数学教育的主流及中心任务,致使问题解决教学得以受到普遍的重视。伴随着数学及理科各学科的脚步,国外化学教育研究工作者也开始了化学学科教学问题解决研究的征程。虽然对有关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问题驱动”教学首先在我国网络教育中被引入(谢久红:《问题驱动型|“柔性制造自动化”网络教学系统研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年03期 );
    接着由数学家张奠宙的呼吁,在数学教育界得到重视(张奠宙:《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高等数学研究,2004年 03期 ) ,随后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得到小范围的应用。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中提倡化学教学方法“从内容讲解转为问题驱动”,自此,“问题驱动”教学才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领域引起反响。

    二、问题化教学的优势

    1、问题化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产生了好奇时,那么他总会想法设法地去提出种种猜想和质疑寻求问题的原因。这些认知活动的展开一定是建立在同学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基础上的。

    2、问题化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有问有答这是问题化教学的特点。问就是让学生思考,答就是让学生从语言细述到黑板板书来展示思维结果,尤其是化学用语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3、问题化教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理解性记忆比强制性记忆保持的时间更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某一知识点时一直采用填鸭式的生搬硬套的教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利用问题化教学,把一个一个的知识要点问题化逐渐展开,当他们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时候,教师就把授鱼教学转化为授渔了。

    4、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一旦把问题提出以后,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后,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是目前课改年级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意义所在。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问题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涉及的出发角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的已知,从四个维度:教材知识的纵向维度(深挖教

    材具体的知识点),教材知识的横向维度(系统化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关联知识),高考维度(联系高考题归纳解题规律),学生能力维度(从思维上引领,培养学生化繁为简,一以贯之的思维能力。)处理教材,设计教学问题,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二)问题化教学的载体

    1、学案问题化

    变导学案的填空形式问题化形式。填空式导学案往往是课本知识的简单搬家,学生

    看着课本抄到学案上就算预习结束。因为没有思考,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将学案设计成问题化以后,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就会引领学生去认真阅读,认真思考,力求去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去回答问题。带着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其学习效果肯定好于填空式学案。

    2、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在我校已经全面铺开。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以问题化为切入点,用问题驱动小组内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激情,体验团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强化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动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问题激趣(动机)→参与合作思考→理解应用(解决问题)→获成就感(获奖励)→兴趣养成→激趣(动机)】

    (三)问题化教学的种类

    1、人物化问题

    【案例】如在《激发兴趣陶冶情趣》(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一课的导课中,教师先

    不讲兴趣有多么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

    教师抛出问题: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经过学生的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揭示答案是兴趣。因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因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结合社会人物,以疑启思,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悬念,由此开动脑筋,将同学们领进了探究的大门。

    2、生活化问题

    【案例】高中化学“原电池” 用“两颗假牙”的故事新课导入。

    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两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金牙,一颗银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痛苦呢?

    3、故事化问题

    【案例】

    在高中化学“乙醇”氧化成“乙酸”的学习中。向学生讲一个“造酒不成变成醋”的故事。相传杜康是制酒的鼻祖。杜康之子黑塔子承父业,移居江苏镇江一带操起了造酒的行当。有一次,黑塔根据父传秘笈将谷物薰熟后放入酒窑发酵,后来有事外出,一去21天。回家后,方才想起先前的一坛酒,他想这坛酒肯定变质了,慌忙来到酒窑,揭起盖子,意外地发现,酒坛中飘出一股清香,酸中带甜,酒不仅没有变质,反而变成了另一种东西,黑塔就把它称为“醋”(意在“廿一日”加一个“酉”字),于是,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醋就来到了人

    们的餐桌上。那么,为什么酒会变成醋?这中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呢?这样的提问,自然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地、主动地去预习、去讨论、去探索。

    4、系列化问题

    系列化问题就是“问题串”、“问题群”式的教学方式。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层层设计、导出疑问,拟定若干个问题,一环扣一环形成逻辑性较强的“一系列问题 ”,并将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达到从“置疑—质疑—探究—释疑—归纳及反思—有效应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师问题群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主讨论和探究问题、自主归纳知识要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群的应用是通过有关教学内容为背景材料,教师导设疑问,通过师生完成相关化学实验和对问题的探究,在课堂内使学生感悟教和学的过程,使教的过程成为学的过程,学的过程成为自教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过程。应用问题群进行探究式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案例】在高中化学水的电离与盐类水解的教学中设计问题序列(1-6,7-10,11-13三组)

    1、水电离方程式的两种书写方式分别是什么?

    2、水电离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事实依据可以加以证明?

    3、什么是水的离子积?

    4、怎样借助于化学平衡常数k来推导出kw?

    5、kw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水电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7、盐类水解与水的电离有没有关系?

    8、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9、盐类水解的特点有哪些?

    10、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哪些?

    11、请完成《反应原理》教材第86页活动探究3的五个问题:

    讨论在下列情况下ch3coona溶液和nh4cl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将如何移动,水解程度有何变化。

    (1)增加溶液中溶质的量,使盐的浓度加倍;

    (2)将盐的浓度稀释为原来的一半;

    (3)微微加热溶液;

    (4)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

    (5)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naoh溶液。

    12、na2co3溶液中的三个守恒是什么?请写出来。

    13、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无水氯化镁的制取、泡沫灭火器)

    总之,问题化教学相对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不再把学生当作“待灌的一只瓶”而是把学生当作“待燃的一堆柴”用问题激发同学们思考的欲望和主动自发学习的热情。

    《儿化》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听歌辨词,请注意听下列词语的特点,播放歌曲陈红的《小桃红》 柳絮

    桃花

    榆钱

    黄鹂

    2、提问这几个词的特点,导出新课。

    二、教学流程:

    1、儿化及相关概念:
    在普通话里,卷舌元音er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这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叫作“儿化”,我们把这种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例如:
    “花儿”(huār)一词,就是把“儿”(er)与“花”(huā)的韵母uɑ结合成一个音节,简写作uar,这种现象叫“儿化”, uar叫“儿化韵”

    2、儿化的作用:

    (一)表示亲切、温和或喜爱的感情色彩。如:小孩儿

    脸蛋儿

    雪球儿 将自己的名字后+儿化,会怎样?

    (二)表示细小、轻微的状态或性质。

    如:勺儿

    碗儿

    树枝儿

    (三)区分词性

    如:

    画——画儿

    破烂——破烂儿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四)区分词义

    如:头——头儿

    眼——眼儿

    (脑袋)

    (领头的)

    (眼睛)

    (小孔)

    小人——小人儿

    拉练——拉链儿

    3、儿化的音变规则:

    1)ɑ、o、e、ê、u收尾的韵母,儿化时主要元音基本不变,韵母直接卷舌。

    如: ɑ-ɑr刀把儿

    o-or粉末儿

    ɑo-ɑor火苗儿

    e-er模特儿

    u-ur没谱儿

    ou-our小丑儿

    2)韵尾是i,n的韵母,韵尾脱落,主要元音卷舌。

    如:

    ɑi-ɑr小菜儿

    ɑn-ɑr书签儿

    3)韵母是I,ü的,韵腹不变,原韵母后加er。

    如:

    i-ier米粒儿

    ü-üer金鱼儿

    4)韵母是舌尖前韵母一i和舌尖后韵母一i的,将韵母改成er。

    如: i(前)-i:er瓜子儿

    i(后)-i:er没事儿

    5)韵尾是-ng的,丢韵尾、韵腹鼻化,并卷舌。

    如:

    ɑng-ɑr药方儿

    eng-er夹缝儿

    ing-ir花瓶儿

    ong-or果冻儿

    4、特殊音节儿化后的读音变化。

    有的词语后面加上了“er”以后,不仅韵母出现了卷舌现象,其声调也发生了变化。

    如:

    早早(zǎozǎo)—早早儿(zǎozāor) 慢慢(mànmàn)—慢慢儿(mànmānr)

    相片(xiàngpiàn)—相片儿(xiàngpiānr) 中间(zhōngjiān)—中间儿(zhōngjiànr) 相片(xiàngpiàn)—相片儿(xiànpiānr)

    5、儿尾词与儿化韵的区别:

    书面上有“儿” 的词语,不一定都读成儿化韵。

    “儿尾词”(即词尾带“儿”,但“儿”字独立成音节,本身也具有实在意义) 应将“儿”字读出来。例如下列出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作品中的“儿尾词”:

    (1)在历史时代,国家间经常发生对抗,好男儿(nán’ér)戎装卫国。(作品11号)

    (2)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xiɑo’ér)麻痹的伙伴募捐”。(作品21号)

    (3)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nǚ’ér)绿”好吗?(作品25号)

    (4)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yòu’ér)……(作品27号)

    (5)风儿(fēng’ér)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

    2 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作品35号)

    这些词语中的“儿”一定不能读成儿化词语,而应将“儿”单独读出来。

    普通话水平测试作品朗读中同样也有很多儿化韵,这时就必须按照儿化的发音规律去读。例如:

    (1)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作品5号)

    (2)小孩儿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作品7号)

    (3)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作品17号)

    (4)小男孩儿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作品41号)

    (5)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儿的。(作品58号)

    要想比较清楚地区别开儿尾词与儿化韵,一定要多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共收词189条) ,一来可以加深对儿化词语的记忆,二来可以培养儿化朗读的语感,更好地掌握儿化韵的读音和实际运用。

    6欣赏京剧《卖水》,唱词对白。

    7、朗读训练 (1)词语练习: a > ar

    刀把儿dāobǎr

    号码儿 hàomǎr

    戏法儿xëfǎr

    在哪儿zàinǎr

    找茬儿zhǎochár

    打杂儿dǎzár

    板擦儿bǎncār

    ai > ar

    名牌儿mngpáir

    鞋带儿xiédàir

    壶盖儿húgàir

    小孩儿xiǎoháir

    加塞儿jiāsāir

    an > ar

    快板儿kuàibǎnr

    老伴儿lǎobànr

    蒜瓣儿suànbànr

    脸盘儿liǎnpánr

    脸蛋儿 liǎndànr

    收摊儿shōutānr

    栅栏儿shānlánr

    包干儿bāogànr

    笔杆儿bǐgǎnr

    门槛儿ménkǎnr

    3 (2)绕口令练习:

    ①小兰儿

    有个小孩儿叫小兰儿,挑着水桶上庙台儿,摔了一个跟头拣了个钱儿。又打醋,又买盐儿,还买了一个小饭碗儿。小饭碗儿,真好玩儿,没有边儿,没有沿儿,中间儿有个小红点儿。

    ②练曲儿

    进了门儿,喝杯水运运气儿。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了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练嘴皮儿,绕口令儿,练字音儿,还有快板儿对口词儿,越说越唱越带劲儿。

    ③一个老头

    一个老头儿,上山头儿,砍木头,砍了这头儿砍那头儿。对面儿来了个小丫头儿,给老头儿送来一盘儿小馒头儿,没留神撞上一块大木头,栽了一个小跟头儿,撒了一地小馒头儿。

    ④小哥俩儿

    小哥俩儿,红脸蛋儿,手拉手儿,一块儿玩儿。小哥俩儿,一个班儿,学造句儿,一串串儿,唱新歌儿,一段段儿,学画画儿,不贪玩儿。画小猫儿,钻圆圈儿,画小狗儿,蹲庙台儿,画只小鸡儿吃小米儿,画条小鱼儿吐水泡儿。小哥俩儿,对脾气儿,上学念书不费劲儿,真是父母的好宝贝儿。

    ⑤小门脸儿

    你别看就这么两间小门脸儿, 你别看屋子不大点儿。

    你别看设备不起眼儿, 可售货员的服务贴心坎儿。

    有火柴,有烟卷儿, 有背心儿,有手绢儿, 有蜡烛、盘子、小瓷碗儿, 还有刀子、勺子、小铁铲儿。

    起个早儿贪个晚儿, 买什么都在家门前儿。

    4 ⑥小杂货摊儿

    我们那儿有个王小三儿,

    在门口摆着一个小杂货摊儿。

    卖的是煤油、火柴和烟卷儿,

    红糖、白糖、花椒、大料瓣儿,

    鸡子儿、挂面、酱、醋、油和盐儿,

    糖葫芦儿一串儿又一串儿,

    花生、瓜子儿还有酸杏干儿。

    王小三儿不识字儿,

    写账记账他净闹希罕事儿。

    街坊买了他六个鸡子儿。

    他就在账本上画了六个圈儿。

    过了两天人家还了他的账,

    他在账单上画了一道儿就勾了圈儿。

    到了年底下又跟人家去要账,

    他说人家短了他一串儿糖葫芦儿, 没有给他钱儿 。

    (3)京剧《卖水》唱词对白练习 清早儿起来什么镜子照? 梳一个油头什么花儿香? 脸上擦的是什么花儿粉? 口点的胭脂什么花儿红?

    清早儿起来菱花儿镜子照, 梳一个油头桂花儿香, 脸上擦的是桃花儿粉, 口点的胭脂杏花儿红。

    5 红花儿姐,绿花儿郎, 什么花儿的帐子? 什么花儿的床?

    什么花儿的枕头床上放? 什么花儿的褥子铺满床?

    红花儿姐,绿花儿郎, 干枝儿梅的帐子, 象牙花儿的床,

    鸳鸯花儿的枕头床上放, 木樨花儿的褥子铺满床。

    8、注意诗词中儿化的读法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作业:

    教材 P78----82: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

    问题化教学设计

    【摘要】:本论文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并进行了相关实证。文常主要分为理论解析、模式阐释、教学实证三部分:在理论解析部分,本文首先针对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种种教学需求和实践现状,分析了各种关注问题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特性、研究异同和局限性,以及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和不足,从而提出构建一种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接着,文章对关注问题的课程范式迁移趋势、面向单元的中观教学设计、体现半结构化的支架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作用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可能性。由此,文章进一步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作出界定,并提出了实现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在模式阐释部分,文章根据问题化教学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分五方面来进行阐述:(1)文章首先从主题单元的选择组织入手,分析了问题化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目标表述;并接着对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域、不同类型教学问题的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促进设计优质教学问题的设计支架,以及检验教学问题设计质量的一系列有效性特征。(2)在环境设计章节,文章在提出问题化教学环境的全空间连续体设计理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将信息化教学环境作为实现全空间理念缩影的理论意义,并指出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的最终核心聚焦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和问题知情权。(3)在过程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的

    重要性,并从教学投入性、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助学支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述:(4)在资源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中的资源分布特性,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各种作用,并提出和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资源的主要应用策略;(5)对于评价设计,文章提出应该从发展性视角来看待问题化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倾向,并分析和提出了问题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部分,论文依据“模式阐释”部分所构建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讲解和阐述了如何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和行动研究策略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实证工作,并对实证过程中所取得的数据、案例和经验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论文对问题化教学设计研究作出了简要小结。【关键词】:问题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0-057 【目录】:目录9-11表目录11-12图目录12-14引言14-19第一章问题与技术:课改实践中的现状与需求19-46第一节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关注需求20-26第二节问题化相关教学理论述评及反思26-40第三节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倾向与现状40-44第四节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必然44-46第二章问题化教学设计框架46-60第一节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46-54第二节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界定54-60第三章从主题单元到问题设计60-89第一节主题单元设计:选

    题与组织60-67第二节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域分析67-71第三节问题设计:问题特性梳理71-78第四节问题设计:优质设问支架78-83第五节问题设计:有效性分析83-86第六节问题设计:从设问到生成86-89第四章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89-113第一节问题化教学环境创设理论概述89-98第二节全空间: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取向98-108第三节问题情境: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核心聚焦108-113第五章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113-142第一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综述113-120第二节问题化教学过程投入性设计120-124第四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任务设计124-129第五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129-134第六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支架设计134-142第六章问题化教学资源设计142-156第一节教学资源概述142-145第二节问题化教学中的信息化资源145-148第三节问题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148-156第七章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156-174第一节问题化视角的教学评价综述156-160第二节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原则160-164第三节问题化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164-174第八章问题化教学实证研究174-209第一节问题化教学实践流程简述174-182第二节实践效果分析182-205第三节问题化教学实践案例评析205第四节教学实证的结论及反思205-209总结209-212参考文献212-222附录222-266附录1简评《窦娥冤》教案再设计222-226附录2教学问题设计实例226-231附录3促进认知的图形组织器实例231-232附录4问题化教学高级研修方案232-235附录5教学问题设计支架的演化历程(以文科为例)235-236附录6教师问题化教学研修反思日志实例236-243附录7《科学与艺术》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

    点评243-255附录8《浮力》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点评255-266后记26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城南旧事》

    ________阅读分享课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对学生的阅读名著提出了量化指标,体现了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特别关注。名著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爱读书(尤其不爱读名著),不会读书的现状,利用名著阅读推荐课,用以将阅读效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掌握分析人物、赏析片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同情弱者,能够全面地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本书主要情节,概括本书内容。

    2.难点: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城南旧事》、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观看视频。

    2、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一本好书可以励志一生。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旧事》。

    二、交流读书方法

    1、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 2、老师归纳方法。(课件出示)

    3、回顾本书,《城南旧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小结读书方法:(教师相机板书:把书读薄。) 三、整体把握

    1、《城南旧事》讲了哪几个故事?(课件出示) 2、看到这些故事,你想起了哪些人物? 3、课件出示相关人物。

    四、人物对对碰

    1、老师说人物特征,学生猜出相对应的人物。(课件出示) 五、品味文字,感悟形象

    1、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命运和性格特点。 3、学生上台展示交流。

    4、小结:品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分析。 六、知识擂台赛 1、课件出示题目。

    2、随机指名回答,并奖励。

    3、归纳读书方法:(教师相机板书:把书读细) 七、谈收获 1、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回答。

    3、归纳读书方法:(教师相机板书:把书读活) 八、好书推荐

    1、你打算如何向别人推荐《城南旧事》这本书呢? 2、写推荐词。

    3、学生上台展示。

    九、课外书推荐。

    《“哥德堡号”历险记》

    《海滨小城》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了解、体会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从而感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文中描写小城美丽景色的语句。懂得怎样按一定顺序观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念方法,休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理清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具:实物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欣赏了大海的景色,你们觉得美吗?好,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教师回忆课文内容。

    2、多媒体播放海滨录像,边看这引读。

    3、作者写海滨先写了什么景色,再写了什么景色?(板书:大海、沙滩)

    4、你觉得大海美在哪里?沙滩呢?(板书:色彩绚丽、动静结合)

    5、在这样广阔无垠而又绚丽多彩的海滨的衬托下,小城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前往――海滨小城。你会看到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二、学习第二部分:小城。

    1、自由读四-七段,说说作者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再想想小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读后交流。(师板书:庭院、公园、街道。美丽、整洁)

    找出留给你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的呢?

    3、我们随作者先来到庭院。学生观看录像,师范读。

    指名朗读,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第一句)

    自由读这一段,说说你觉得哪句话写得美,为什么?

    实物投影出示句子: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①热闹:写出花多,花艳,争相开放。含拟人手法。

    笼罩:覆盖,花多,几乎满城都是。

    一片片红云:花多,花红,很美。

    板书:花美

    你见过这样的树开这样的花吗?这就是海滨城市特有的。

    ②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③你能把美的感受带给大家吗?指名多人读,齐读。

    ④再看录像,加深印象。

    ⑤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庭院中的树――(很多)板书:树多;
    有这些树都是亚热带树木,这也是海滨小城的特色。

    ⑥你还能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吗?(板书:叶香)

    ⑦齐读第四段。

    4、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先找中心句,抓特点,再理解词句,感情朗读。

    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五、六段。同学们可以分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每一段各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划出。

    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用 划出,并圈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⑶小城的公园、街道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5、学后交流,检查自学。

    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那么你通过自学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呢?指名交流。

    投影出示句子:

    (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一棵棵:树多。

    绿绒大伞、密不透风:颜色绿,树冠大,树叶茂盛(板书:榕树大,树叶密)

    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再次体会公园里到处是绿树,体会榕树的大,树叶的密不透风。看着这绿树成阴的公园,你还能用什么句子来描述它,你还想说什么?(我真想去小城的公园坐一会儿)

    是啊,这里真是小城人民的休闲好去处。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理解每逢,并指导造句。

    (2)人们把街道都没有。

    理解甚至,造句。

    板书:清洁

    小城街道的特点还有许多路是用细沙铺成的。你去过沙滩吗?在沙地上走过吗?那是怎样的感觉?(软软的,松松的,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样的路也只有在海滨小城才看得到。这也是小城的特色之一。

    6、齐读第

    五、六段。

    7、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三、总结全文。

    1、小城的树美、花美、环境美,你们知道这样的美是谁创造的吗?(小城勤劳的人民)

    他们在这样美丽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一定会感到很愉快。难怪作者一开头就自豪地告诉大家――(第一句)。

    2、由此可见,小城的人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你热爱你的家乡吗?好,教师布置一个作业 ,请大家用一段时间留心观察,以我的家乡在江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为开头,写一段话,介绍你的家乡苏州,写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大海(色彩绚丽)留心观察、抓住特点

    海滨

    美丽 沙滩(动静结合)

    海滨小城

    整洁

    庭院(树多、叶美、花美)

    小城 公园(榕树大、树叶密)

    街道(干净、用细沙铺成)

    广东教育版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

    戏剧

    《城南旧事》(节选)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城南旧事(节选)(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特定的剧情,品味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正确认识和评价剧中人物,体会音乐描写的作用。

    2.体味剧本中“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乡思”的情调。

    3.认识离乱社会所造成的人们生活的苦难,培养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人性。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结合特定的的剧情,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正确认识和评价剧中人物。

    2.引导学生感受剧中音乐对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烘托作用及其在故事叙述中的结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剧本中“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乡思”的情调。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教师准备课件影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生命起步的摇篮,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永远像梦一样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有的人把它写成歌曲,有的人把它画成图画,也有人把它拍成照片,但是童年的时光却注定不能随生命远航,它像一朵秋天的花,在生命的起点独自摇曳,感伤而又美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电影剧本《城南旧事》,走进那个离我们远去的灰色年代,和作家一起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迷茫!(播放幻灯片首页) 二.走进剧本,整体感知

    本文的剧本是改编于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转体小说《城南旧事》。该影片通过一个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里“疯”女人秀贞、厚嘴唇的人、宋妈这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寄寓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篇课文节选的是该电影剧本中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离别的故事。(播放幻灯片)

    提问1:假如你是一个导演,现在请你把段故事拍下来,按照剧本的描写, 你会找几个拍摄场地进行拍摄呢?

    明确:8个:院子里,小学课堂里,操场上,胡同里,草堆里,房子里,学校礼堂里,街上

    提问2:这些背景要表现什么年代的特色? 明确:乱世,远去的年代(上世纪二十年代) 提问3:本次出演的主角是英子和“厚嘴唇的人”,作为导演的你,准备找一个什么样的演员来表演“厚嘴唇的人”这一角色?

    外部特征:厚嘴唇

    老实相

    说话语气亲近

    过早衰老 人物形象:一个默默承受生活的艰难,养家糊口,供弟弟上学,为人朴实厚道的老实人,同时也是一个为生活所迫而作了贼的人。

    三.品读剧本

    英子是一个爱观察外面世界的人,作者就是想通过英子的那双眼睛来看世界。

    提问1根据剧本中英子的动作和语言,说说小英子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 明确:

    (1)天真活泼。

    课文第一部分中“韩老师说—借给我跳舞用好么?”英子的台词。

    (2)聪明可爱。

    英子

    妈妈,告诉你一个好事。

    妈妈

    (在旁门口出现)什么好事? 英子

    你猜。

    “妈妈开抽屉拿出一块纱巾,英子立刻抢过来,披到身上,走到穿衣镜前左看右看。”也表现了英子的可爱。

    现在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扮演英子和“厚嘴唇的人”,给大家演示一下他们俩的对话,即课本的P86到P87那一部分。然后大家思考一下

    提问1“厚嘴唇的人”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对白中表现出来? 明确:

    (1)他是个穷人。“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2)他是个好哥哥。“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可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

    (3)他是个善良的“小偷”。“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他为了供弟弟上学,却不得不去偷东西。

    提问2“厚嘴唇的人”说的“我走这一步,也是十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明确:(1)希望英子不要把他看作是坏人,他本性善良、诚实,只是因为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2)“潜台词”: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这里是含蓄地表白自己地偷窃行径。

    提问3小英子的那句“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是什么意思呢?

    点拨:小英子想得极为简单,她也没办法复杂,但是她的回答却在简单中透露着某种哲理意味。她说她分不清海跟天,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我们看海去》那篇课文的喜爱;
    同样的,她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她只知道希望“厚嘴唇的人”给她讲故事。她的思想就是这么简单,好人和坏人只是一个标签,在孩子眼中,就只有生命本身。

    现在大家跟着英子的眼睛,看看她遇到“戴草帽的人”之后,又遇到“厚嘴唇的人”时,“厚嘴唇的人”跟她说了什么。快速阅读一下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二段对话,课本的P90到P91部分,然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课件显示问题)。

    提问4为什么“厚嘴唇的人”让英子回去,而且这两天都不要再来了?

    答:他预料到自己可能会被逮捕,所以不愿在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心中留下坏的印象。

    他也可能是害怕自己的偷盗行为会连累英子。

    提问5当英子从断垣里爬出来后,看到“戴草帽的人”带着两个黑衣警察往空地走去时,她为什么在自家门口发愣呢?

    答:对事情还是不懂,一方面不明白“厚嘴唇的人”今天对她说的话;
    另一方面不知道那些人走到空地里干什么。

    或许是懂了,不懂的是供弟弟上学的善良人怎么被抓,因此“发着愣”。

    提问6为什么当英子看到“厚嘴唇的人”双手被捆住,由警察牵着走过的时候,她的脸故意藏到妈妈身背后去了,为什么“她不愿意看”呢?

    明确:英子不愿意看,因为自己的“朋友”走了,同情而又有淡淡的伤感。

    因为英子觉得自己要为这件事付上部分责任,如果不是她跟“戴草帽的人”说话,大概“厚嘴唇的人”就不会被抓。这里英子是感到有点愧疚。不管怎样,英子失去了一个“朋友”。

    四.鉴赏影片

    播放城南旧事影片片段,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人物形象。在观看的过程中,同步阅读文本,理解导演所要传达的意境。

    讨论问题:(播放幻灯片)

    讨论1:通过前面的了解并结合影片,你是怎样看“厚嘴唇的人”这个小偷的呢?(学生自由发挥)

    观点:“厚嘴唇的人”对生活有着一种强烈的无可奈何,我认为可以把他这种无奈归结为社会原因,当时社会的旧制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许多善良的人在生活逼迫之下,不得不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厚嘴唇的人”虽然有着他自己的苦衷,也实在值得怜悯,但偷窃始终不对,他的被抓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讨论2: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作者是通过小英子的眼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你们觉得这样写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在淡淡的忧伤中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诗意。以一个天真、善良的童心反衬出成人世界的不合理;
    儿童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心灵,让读者感到所述故事的真实性。

    讨论3在《城南旧事》的电影中,不断穿插了音乐,音乐是电影的第二语言,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课后习题的第二题,那两首插曲在整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呢? (

    明确:这场戏一开始,小英子边跳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 表现出她因被老师安排在学校游艺会上将扮演《麻雀和小孩》中的小麻雀而高兴、兴奋的心情。

    当小英子在课堂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时,突遇狂风雷雨,让人有一种不详之感,为下面小英子听到小偷诉说不幸生活后淡淡的忧伤情绪作了铺垫。

    在毕业典礼会场,小英子第三次唱起:“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流露出她为那个“考第一名”,却没有母亲陪伴的毕业生骄傲而又担心的复杂心理,也体现了那毕业生的孤独、伤感。

    《送别》的歌声第一次在欢送毕业生游艺会之前唱起来,表现了小英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参加游艺会时的高兴、幸福的心理。

    小偷被捕后,课堂上的小英子再次唱起《送别》时,她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送别歌》在内容情调上,又是深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与《麻雀与小孩》形成对比,在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托景传情的作用。《送别歌》既配合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又与影片中生死别离的人物关系线索编织在一起,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两首歌的歌声反复出现,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就是用《送别歌》为线索串联起来的,使人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五.课堂小结

    剧本通过一个小女孩英子纯真的眼光,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事情,写了英子与“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厚嘴唇的人”的离别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展示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真切地表达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热爱祖国的炽烈情愫。

    六.课后作业

    发挥想象,把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分别场景写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板书设计:

    城南旧事(节选)

    林海音 时间:上世纪二十年代 地点:北京

    主角:英子,厚嘴唇的人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

    化学键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8篇)

    国际化城市建设讲话稿(共7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