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美食 > 正文

    北京青年报电子版【与繁华相望 从历史走来】

    时间:2018-09-25 08:02:23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青睐寻访成员 摄影/杨小嘉 胡同专家王兰顺 摄影/梁天伊 “人美”二字由周恩来题写 摄影/杨晓光 西总布胡同21号曾是一座小洋楼 摄影/杨晓光 老字号药铺宝善堂 摄影/梁天伊 西总布胡同9号 摄影/杨晓光 扫二维码观看胡同寻访视频

     从东单地铁站出来,往北走上四五百米,就到了西总布胡同的西头。许多人不知道,与繁华的王府井仅一街之隔的地方,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条宁静却又不平淡的老胡同。这条胡同全长仅有723米,却承载了许多关于老北京历史的故事和记忆。

     西总布胡同最早形成于元代,大宅门比较多,大部分是比较规矩的四合院,而且保护得相对完整。正因如此,近代史上诸如李济深、李宗仁、费正清、胡传揆等各领域的知名人士都曾居住和工作于此,胡同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9月13日一早,带领青睐成员寻访西总布胡同的,就是北京著名胡同专家王兰顺,众人跟着他一路从西头走到东头。每隔几步,他就会停下来讲上一番;每走几米,就会牵出一段老北京尘封的往事,原本十几分钟就能走完的胡同,竟然足足走上大半天,只因这里有太多值得一说的历史文化宝藏。

     “人美”与《开国大典》诞生地

     从胡同西头进入,没走几步,左边就出现一处小区的入口,小区一号楼就在胡同路边。原本这座普通砖墙的老居民楼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王兰顺却停下脚步指着外墙上那两个瘦瘦的“人美”字样说:“这两个字是周恩来写的,现在还原封不动留存在外墙上。”

     “人美”,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9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中央级出版社之一,也是新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源地。王兰顺提到,当年只要是“人美”出版的,必属精品,比如《苏加诺画册》,只有五级工以上的高级工人才能参与这个工作。

     再走几步,路南一处古朴红色木制对扇门又让王兰顺驻足——这里诞生了新中国最有历史价值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西总布胡同74号(老门牌39号)原本是一栋小洋楼,《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就曾经住在这里。正是在这栋小洋楼里,他完成了《开国大典》的所有创作,不过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处普通民宅大杂院。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又把这项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采用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大胆的艺术处理手法,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这幅巨作。1953年4月,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等领导人第一次参观了油画《开国大典》,毛泽东称赞:“是大国,是中国。”

     那时董希文还住在大雅宝胡同,但因为地方太局促了,没法画,所以他只在大雅宝胡同完成了草稿,之后就来到西总布胡同继续创作。由于画作“顶天立地”,据说画地毯的时候他都是趴在地上完成的。

     传说中的“三井洋行和双桥电台”

     众人步行至西总布胡同51号,在这个不起眼的门洞里,就曾经是大名鼎鼎的三井洋行所在地。据王兰顺介绍,里边的建筑还有一个夹层,所以实际上是两层的,但是从外面一般看不出来。后来这里成为中央美院的宿舍,侯一民画人民币的时候就住在这里,京剧演员冯志孝也曾经在这里居住。

     三井洋行是旧时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在中国支店的俗称。1907年,三井洋行先设于上海,后在天津、青岛、汉口、大连、哈尔滨等地开办,操纵轮船运输和保险等业务,还为北洋政府提供政治借款,收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情报。抗战胜利后,三井洋行由国民政府接收。

     三井洋行对北京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建立双桥电台。双桥电台当时作为民国海军中央无线电台,对外称民国海军通信基地,因为地处双桥地区,所以俗称“双桥电台”。电台始建于1918年2月,是根据民国海军部与日本三井洋行签订的《无线电台借款契约》而建设的,现在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和他的邻居房客们

     从前的西总布胡同21号曾经是一座小洋楼,如今已经消失了。费正清在小洋楼里娶了费慰梅并在这里度过了蜜月,开始了他关于现代中国的研究。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梁思成、林徽因、胡适、金岳霖、钱端升、陈岱孙、丁文江、蒋梦麟、傅斯年、翁文灏、费孝通夫妇,并且一直居住到1935年才离开。

     王兰顺告诉寻访成员,费正清小洋楼的旁边,也就是老门牌20号,过去住着几个外国人,解放以后,这些外国人全都撤走了。21号老楼的后面是西总布一个教会的教堂,苏联塔斯社曾经使用过一阵,我们国家和苏联关系紧张起来后,21号就变成了武警驻地,实际上对塔斯社形成一种威慑,塔斯社就呆不下去了。

     塔斯社离开以后老房子被拆,变成了这片平房区的煤气站。搞研究办展览时,王兰顺还特地爬到煤气站的后面,那时候教堂的地基还在,底下还有地下室。

     最早会“打广告”的老字号药铺

     胡同走到一半,路南一侧高高的旧墙上两列斑驳的文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万灵筋骨膏,张氏追风丸——这里便是宝善堂中药铺。王兰顺告诉我们,这上面刻的字都是以前留下来的,一点都没有变过。

     药铺掌门张家以前是生产膏药和药酒的,药铺出产的药在解放前就曾出口至俄罗斯,因为独家秘方而一时风光无限,名气很大。药铺掌柜还很有经商头脑,王兰顺说,以前有一个很有名的评书演员,经常在老北京戏匣子里播《聊斋志异》,只要刚一播完,后面就会出现一句广告语,就是“万灵筋骨膏,张氏追风丸”。这几个字在当时甚是流行,可以说是现代化广告的最早雏形之一了。

     1954年,药铺顺应时代变迁,完成了公私合营,就把祖传秘方交给了北京药材公司,结束了私营历史。现在,药铺的后人们还居住在药铺后面的居民楼里。西总布胡同举办胡同展览时,药铺家的子女们也来这里合影留念。

     胡同里的名医

     继续往里走,西总布胡同13号(老门牌8号)曾是北医大第一任院长胡传揆的家,穿过垂花门,二进院中有一棵硕大的柿子树就是胡传揆亲自栽植的。

     胡传揆在协和医院皮肤科做住院医生,开始了头癣和梅毒的研究。1929年,北平市卫生局曾邀请胡传揆提出解决梅毒、淋病蔓延的方案和措施。

     珍珠港事件后,北京协和医院被日本军队接管,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在西总布胡同自家院落开设诊所为市民治疗皮肤病。抗战胜利后,他婉言谢绝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1946年兼任该院院长,1948年又兼任医学院院长。

     1976年10月一次意外跌倒促使胡传揆立下遗嘱。他主张遗体不火化,不留骨灰;病理解剖后尽量利用其他组织及骨架,以利教学;同时,他个人名下的存款一律交北医党委补助皮肤科的科研经费。1986年3月17日,胡传揆溘然长逝。他的遗体制成的骨架巍然屹立在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教室,如同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课一样面向着学生。

     跟随王兰顺,寻访成员们有幸走进胡传揆的家。这是一处典型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落,旧时胡传揆生活的痕迹虽然已经所剩无几,但那棵枝叶浓密的柿子树被永远保留了下来。

     同样不愿与日本人合作、在家开医馆的,还有原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左克明。他家的后门就开在西总布胡同38号,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甚至显得有些破旧,但在当时是眼科诊所的门脸。

     这座院落在左克明居住的时期曾经很敞亮,前院有很讲究的瓦房,后院有一座二层洋楼。“文革”中,有造反派住进院里,老人嫌院里过于嘈杂,被迫将这座院落以低价售出。尽管如此,老人仍生活充实,心情豁达,健康地度过了100岁的生日。

     除此之外,西总布胡同59号(老门牌甲33号)在民国时期曾是著名私人牙医张辅臣的诊所。据胡同里老人们说,这个牙科诊所可不一般,它不是给普通人看病的,一些有身份的人才能到这里来就医。1949年后,这个诊所被外交部指定为外交使节牙科专门诊所。

     曾经的“北京电车公司”

     西总布胡同19号拥有很大的院子,它的前身便是北京电车公司最早的筹备处。解放以后电车公司一直在这里运营,很长时间以后才搬到阜成门。从这里,老北京开启了告别黄包车的历史,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

     电车公司刚成立时,很多人对新生事物不信任,怕被蒙骗,都持反对态度,最激烈的要数京师总商会。他们害怕有人触电或引起商业的无序竞争,认为有了电车以后,会造成大批的人力车夫失业。

     19号的前身再往前追溯的话,则是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的宅第。在京师警察厅这八年,是吴炳湘在政治上最风光的阶段。那段时间里,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府院相争、五四运动等诸多事件,他都凭着圆滑的手腕安然度过了。当时吴炳湘的权力特别大,他的职位相当于清朝的九门提督,指挥2万多警察。

     1920年,段祺瑞被直系打败后下野,吴炳湘就辞去了所有的职务从商,到中兴矿业公司当协理。当时中兴矿业公司在唐山,他把北京的事全都料理好后就去了唐山。

     临行前,吴炳湘将整个房子出租,官商合办的电车公司筹备处正好在找地方,就租下了19号,既用来办公,也提供员工宿舍。

     知名人士来来去去的大院

     胡同快要走到东头时,王兰顺在西总布胡同9号停下脚步。这里是一座多层建筑,曾经是时任国家副主席李济深的住处,而在李济深之前,国民党将军李文曾在此居住。

     李文曾经是国民党北平警备总司令和华北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1月,傅作义宣布将进行北平起义,征求包括李文在内的这些军官的意见。由于不同意起义,李文与其他军官和傅作义决裂了。

     解放以后,李济深与家人住了进来。当时,除了国家副主席的职务,李济深还兼任了许多其他的职务,因为家眷多、职务多、活动也多,他当时住的这个小平房就显得局促了点。有一段时间,他们全家搬到北京饭店住了一阵,等回来的时候,这个平房院子就变成小楼了。直到1959年李济深去世,他们家才从这个院子搬了出去。

     李济深家人搬走后,院子也沉寂了一段时间。1965年,李宗仁回国,周恩来带着陈毅、彭真等人一起到机场迎接,当时给他安排的住处就是这里。

     当时谣传李宗仁夫人郭德洁现身机场,胸前别一枚梅花胸针,而其真实身份为美国“中情局”特务,此次回国是以梅花胸针为标志,联系潜伏国内的特务组织。这个谣传后来居然被改编成了手抄本《梅花党》系列小说。

     郭德洁去世后,李宗仁又迎娶了胡友松。胡友松是著名电影演员蝴蝶的女儿,与李宗仁的岁数相差较大,她在这个小楼里一直照顾李宗仁的生活起居。李宗仁逝世后,西总布胡同9号现已成为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所在地。

     而今的西总布胡同旧貌与新颜并存,胡同里终于不见了汽车的身影,恢复了以往的恬静,时常还有鸽哨声的陪伴,这一丝惬意并不是在所有胡同里都能享受到的。

     西总布胡同里曾经的建筑和痕迹,有些留下了,有些已经没有了踪影,比如费正清曾经的住址、李鸿章祠堂、作为华北文工团排练场的元贞观……

     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医学、文化,这条胡同的人与事总是随着当时的时局变换着,发挥着属于自己的作用。

     站在西总布胡同的一端望向胡同深处,你可以看到历史的来处;越过胡同的旧墙仰视天空,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但只要站在这高楼建筑中间的老胡同,就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历史不曾走远,未来尚有可期。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文字整理/杨晓雯

    SourcePh" >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