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探索 > 正文

    财经深观察丨“复合效应”助绿色金融攻坚克难:金融效应

    时间:2019-01-16 20:02:48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原标题:财经深观察丨“复合效应”助绿色金融攻坚克难

    编者按

    最近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强调“加快绿色发展”。且就在日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适时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同时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有在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生态保护地区政府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以PPP模式规范操作的绿色产业项目。鼓励有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不难看出,在紧锣密鼓的政策助推下,绿色金融已步入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

    绿思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陈姝含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五省(自治区)选择部分地区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以来,截至目前已过去一年半。这五个新试点成绩斐然,证明了绿色项目是具有盈利性的,商业银行也以此为依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诸多进展。而与此同时暴露出“自上而下”政策模式的些许弊端。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州省绿色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蓝虹与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

    绿色项目具盈利性

    五大试验区的创新产品都各具特色,蓝虹向本报记者具体讲述了关于贵州省贵安新区的绿色项目。

    贵州贵安新区被批复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在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绿色金融市场与产品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其中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贵安新区与贵州省金融办共建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其职能包括绿色项目认证、绿色项目全产业链设计、绿色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绿色金融风险防控等。

    蓝虹告诉记者,绿色项目并不是就一定是亏本或者无盈利项目,绿色技术具有多样性,为了达到同一生态环保目的,可以有多种绿色技术可以选择,绿色金融优惠政策比财政补贴更优越的地方在于,即使有优惠政策,金融机构也是会选择经济效果较好的技术,如果严格绿色金融优惠政策与特定生态环保目标的相关性,金融机构就会在这些绿色技术中进行选择,筛选出既能达到生态环保效益,又具有经济可持续性的绿色技术进行支持,而财政因为没有盈利或保本的需求,很难有这种激励进行绿色技术筛选。

    以贵安新区的分布式能源项目为例,在贵安新区的居民区、商务区、工业园区的取暖中,没有采取传统的煤或者电,而是用太阳能、水能、空气储能三种可再生能源联动。屋顶安装光伏电板,产生的电带动水能热泵。水能热泵吸取附近河流或者地下水,因为达到一定深度的水具有恒温性,无论冬夏都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在冬天,抽取20摄氏度左右的水,再用光伏发电带动水能热泵,很少的电,就可以将已经20摄氏度左右的水加热到供暖水平,完全没有任何污染排放。而且,这种设施还可以用于夏天的制冷。因为2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是低于夏天的气候温度的,用光伏发电,带动水能热泵制冷,用很少的电,就可以将20摄氏度左右的水降到更冷,从而用很低的成本产生制冷效果。

    “这是绿色项目,其收益回报很高。”蓝虹讲到,其成本仅为煤电取暖成本的三分之二。目前一期、二期工程都已经建设完毕。“我们用了绿色信贷、绿色资产证券化、碳金融等绿色金融新工具支持它。”

    据蓝虹介绍,贵安新区的绿色金融项目库,不仅仅是从成熟项目里用绿色标准进行筛选,同时按照世界银行、欧投行等的经验,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引入绿色金融标准和理念,设计了60亿元的林业碳汇项目、200亿元的茶马新道、200亿元的绿色建筑等。

    商业银行加大支持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据吴琦介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随着五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以此为依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多进展。

    首先,结合绿色环保产业特点,加快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创新。比如江苏省财政厅联合省环保厅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环保贷”,以财政风险补偿资金池为增信手段,引导合作银行为省内环保企业开展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及环保产业发展等提供贷款。

    其次,拓宽资金来源,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2018年11月1日,兴业银行成功发行300亿元绿色金融债,这是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单只发行规模最大的绿色金融债券,也是2018年度发行绿色金融债的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要求的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以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2018年6月,央行将绿色债券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

    最后,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一是行业自律机制建设。2018年4月4日,新疆建立绿色金融同业自律机制,选举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为主任委员单位,工商银行新疆分行、兴业银行新疆分行等为副主任委员单位。二是环境信息披露制度。2018年6月12日举行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湖州银行、衢州农商行、广州银行、贵阳银行、九江银行和哈密市商业银行签署《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五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银行机构率先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倡议》,率先开展环境信息披露。

    融资环境趋紧

    然而在项目持续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暴露出了些许问题。吴琦向本报记者表示,首先企业融资环境趋紧。去年以来,宽货币与紧信用并存成为金融市场的焦点,也是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着力破解的难题。随着货币政策逐步转向结构性宽松,央行加大基础货币投放,流动性却过度淤积于银行间市场,并未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弱信用资质的绿色环保企业受紧缩压力不对称影响,受到更大冲击。可考虑针对绿色金融开展再贷款、再贴现业务。

    其次,银行还受到一些监管指标的限制。比如资管新规出台后,表外业务回表、回信贷,受资本充足率、合意信贷规模和流动性的约束,银行表内难以承接表外业务的信用供给,广义流动性收缩,贷款利率、信用债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绿色环保企业融资压力更大。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绿色环保项目的风险权重。

    此外,绿色金融政策法规、市场体系还有待健全。比如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界定依然模糊,也未与国外有效对接;加快建设绿色信用体系;提升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指标在MPA考核中的地位和考核权重。

    “政、企、银”需合力攻坚

    “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未来还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吴琦分析,一是明确绿色金融项目的界定标准,由央行、国家发改委和银保监会统一绿色金融项目的认定标准,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和投资对绿色项目的识别成本,鼓励和引导其投资绿色金融产品。同时,提升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指标在MPA考核中的地位和考核权重。

    二是理顺资源环境定价机制,实现资源环境的科学合理定价,对绿色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提高绿色项目的收益率。

    三是促进银行改革内部考核和服务机制,提升发展绿色金融的意愿和能力。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合意信贷规模和流行性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绿色环保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鼓励银行创新内部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分支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构建匹配绿色环保企业风险特征的审批机制和风险控制手段,提高对民营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和资产评估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对绿色环保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其不良贷款容忍度。

    四是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绿色信用体系,建立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执法督察,提高绿色金融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性。此外,还要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的政策统筹与协同,完善财政、税收等绿色金融配套扶持政策。

    此外,还要降低绿色环保企业的税费负担,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规范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前是绿色金融起始阶段,也是最艰难时期。”蓝虹认为,只有绿色金融相关的中央各部委出台一些实质性的优惠政策,就像对普惠金融一样,地方政府再创新性地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并培育绿色金融专业团队,各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并从项目设计阶段就参与设计,促进绿色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只有多方合力聚合,才能使绿色金融产生复合效应。而这种聚合,必将从根本上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经济转型。

    当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痛点有哪些?

    大家谈

    ■曹明弟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迅即成为全球旗手。一方面,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具体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领域的规模快速扩大,在全球执牛耳;在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绿色金融向纵深推进。另一方面,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为全球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促使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新型手段。

    虽然中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期待,最突出地表现在中国绿色金融供给仍然存在着严重不足,金融对实体经济绿色化转型的支持还面临较大的缺口。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组的测算,2014年到2020年期间,按照落实现有已经制定的环境规划、计划和标准的“低方案”,中国在可持续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治理、能源与资源节约等五大领域的绿色融资需求为14.6万亿元人民币,年均约需2.1万亿元人民币。而2017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决算数为5617.33亿元人民币,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年度新增余额7909.76亿元人民币,境内新发行的绿色债券1898.75亿元人民币,境内新发行的绿色资产支持证券146.04亿元人民币。缺口仍有54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巨大的资金缺口,亟须在绿色金融领域坚定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创新发展,解决在激励政策、能力建设、绿色金融标准、配套服务体系、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痛点,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的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一是绿色金融的激励性不强,尚不能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从而加大信贷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当前国家层面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主要采用引导性、指引性的措施,而非强制性、考核性的监管,也没有实施强有力的激励、支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激励不足,不能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部分金融机构从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推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而不少金融则出于成本效益考虑以及进入绿色这一新领域的担忧,继续发展现有成熟业务,对推行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截至2017年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5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信贷余额的9%。如此规模和比例,尚不足以支撑我国绿色转型和发展。

    二是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不足,尚难以有效识别绿色项目和开发相应产品和服务。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对融资对象环保信息的判断、环境风险的评估和金融产品的定价,专业性很强,需要环保技术、法规和金融兼备的复合型能力来实施。据了解,一些金融机构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也不具备相关的系统设施和知识储备,难以从生态环保技术角度对绿色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识别并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其发展绿色金融的一个障碍。

    三是绿色标准的不一致,在国内和国外易形成一种混淆和阻碍。目前国内在绿色债券领域存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两套标准,在绿色信贷领域存在原中国银监会制定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而这些标准本身以及与国际上主要应用的《绿色债券原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既容易在国内债券市场因标准不统一,形成市场分割和混淆,也不利于中国绿色债券走出去和国际资金投进来。尽快推动这些标准和目录的统一,从而形成统一、一致的市场和绿色金融资产,能够较快地推动绿色债券在国内外的双向流通和投资。

    四是第三方服务等配套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项目风险收益平衡中,需要解答以下问题:1)项目是否是绿色项目;2)绿色项目的收益率是否具备商业可行性;3)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是否与资金的支持期限有匹配度;4)项目相关的绿色效益如何评估,如何纳入投资的成本、效益或风险评价中;5)对绿色项目的持续运营状况和绩效进行有效评价等。这需要建立和完善为绿色金融发展配套的相关制度体系、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投融资体系,形成以绿色项目为核心的金融生态体系。

    五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刚刚起步,绿色金融面临信息不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金融机构需要通过项目和企业的环境信息,来确定金融风险和收益。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不足,不能满足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需求,也无法促进污染性项目的绿色转型意愿。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来持续地提升绿色金融市场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便利性,增强社会监督力度和第三方认证的权威性,才能加速环境问题外部性内生化的进程,降低绿色产业的绿色融资成本,从而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成为社会现实。2017年6月12日,原环境保护部与中国证监会签署《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从上市公司为起点,督促上市公司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引导上市公司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将成为对绿色金融资金运用引入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评估的突破口。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绿色金融是致力于维护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金融新业态、新领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的痛点,归根到底是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到整个社会和机构的意识和行动。即人人都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社会和金融机构运行的方方面面,从而自觉地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机制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设计,通过金融支持绿色项目,从而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写入了我国“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也已写入宪法,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经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绿色金融的发展虽面临挑战,但大势所趋、大有可为。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推动广大民众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具体的制度建设、政策措施,从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层面逐步形成刚性约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的痛点,用“推”和“拉”两种方式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