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探索 > 正文

    中美关系心得体会

    时间:2020-12-23 06:20:45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2011中美关系心得总结

    形势与政策 第1 页 当前中美关系有什么新特点?如何构筑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 中美关系和此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更上层楼的中美关系呈现出五大特点:全 面、丰富、深入、互恵、复杂。

    全面:从这份《中美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到中美关系比以前更加的全面。现在的中美 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继续发展之外,在过去军 事交流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声明中专门对中美两军前段时间的交流予以肯定,并提出:深化 两国反恐、继续推动两军关系取得更大的进展。此外还包括了民间交往、气候问题等各个领 域,可以说非常全面。

    丰富:更上层楼的中美关系比过去更加丰富。以这次两国国家元首政治会谈的议题看就 可以看楚这一点。本次访华议题有中美战略互恵关系及具体领域,如:加强反恐磋商合作及 执法合作、上海世博会、中美科技会作、航天科学合作、民用航空合作、农业合作、卫生合 作、加强教育合作、在促进全球复苏、朝核六方会谈、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等。与过去的中 美首脑会谈相比,讨论的议题及内容从来没有这么丰富。

    深入:对这次中美首脑外交的过程分析可认识到,当前的中美关系比过去更加深入了。

    在过去己开拓的合作领域里,又进一步深入下去。以中美教育合作为例,《中美联合声明》 中表示:目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已接近10 万人,美方将接受更多中国留学人员赴美学 习并为中国留学人员赴美提供签证便利。美国在华留学人员约有两万名。美方将启动一个鼓 励更多美国人来华留学的新倡议,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中方欢迎美方上述 决定。这么具体明确的声明在过去中美交往中是很少见的。又如关于卫生合作,具体规定了 将在甲型H1N1 流感的预防、监控、报告和控制以及禽流感、艾滋病毒及艾滋病、肺结核、疟疾。双方还将加强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合作。

    互恵:中美关系现在正向构筑战略互恵关系方向发展。18 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奥巴马 总统举行会谈时,温家宝总理说:中美建交三十年来,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长,这符合两国 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合作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 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互信则进,猜忌则退。合作比遏制好, 对话比对抗好,伙伴比对手好。

    复杂:中美关系还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中美两国从建交到现在的三十年时间,双边关系 发展十分迅速。但其间也经历了多次曲折反复,有时甚至还很严重。美国国内有少数人总是 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满意并多方干扰,企图干涉中国内政。中美之间也有些矛盾和问 题。如温家宝总理和奥巴马总统举行会谈时说:希望美国改变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提高高技 术产品出口比重。同时两国应加强在能源、环保、高科技等领域的相互投资与合作,促进双 边贸易趋于平衡。对当前中美之间存在美国贸易保护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也不会很 快解决。

    在美国霸权体系的状态下,中国已经比较成功地和平发展了三十年。这已经是人类历史 上,不同文明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长期和平共处的一个奇迹。问 题是:从现在开始,中国还能不能在这个体系下继续生存和发展? 第

    一、形势发生了变化。 一个变化就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的冲击力很大。尤其是对当前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的冲击力更大。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乐观估计中国GDP 成为世界第二是在2015 年, 我们整整提前了五年实现了这一预期,比很多中国人的预期也更快。这跟金融危机爆发有一 定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中国力量的上升跟美国遭遇到的困境形成反差,这种反差导致 形势与政策 第2 页 彼此心态发生变化。

    如果中国比以前更加自信,那么美国显得比以前更加急躁。这种心态的变化使得两国关 系同以前相比出现了变化。过去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框架、准则是否适用现在和未来的关 系,中国成功地跟美国共处了三十年,从今往后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 题。能否做到,我觉得取决于两国的互动,取决于中国能否有效制定和规划新时期的对美外 交。未来中美两国能不能避免历史上大国之间由摩擦到对抗的“宿命”,取决于两国的努力。

    第二,全球化时代,威胁多元化、信息化、多极化,国与国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度增加。

    美经贸3800 亿美元的规模,中国的巨额美国债权,使得两国经贸关系唇齿相依。这就 引出一个问题:政治上,两国在这个多元化时代里,正如奥巴马所说,都在寻求“多伙伴的 世界”,彼此虽然不一定成为朋友,但也没有必要成为对手,大家完全可以成为伙伴——伙 伴是可分可合的,但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至少可以暂时在一起朝好的方向努力。

    威胁多元化意味着美国还难以把中国定位成主要的战略对手。因为,美国目前至少面临 着四重挑战:首先,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巴基斯坦反恐局势、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安 全关切,都需要中国的合作、配合、支持和协调。其次,美国需要重建国内经济基础,以此 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重振经济不仅关系到奥巴马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到美国霸权的未来。

    美国无法承担中美全面交恶的代价,需要中美携手共同实现双边经贸以及全球经贸的再平 衡。再次,美国面临气候变化、G20 等一系列全球性议题,肩负领导责任,如果缺乏中国的 支持就很难有所作为。如果实现不了对这些具体问题的领导权,何谈对全世界的领导?最后, 美国面临着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在这方面,中国似乎是一个标志,但中国绝不是唯一的 新兴大国,至少有“金砖四国”。面对群体性崛起大国的共同挑战,美国无法集中所有的资 源、精力对付中国。这些都决定着它必须找到新的出路和办法跟中国打交道。这是中美可以 寻求继续和平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第三,在新时期,两国领导人也应该具有新的战略思维、视野和胸襟,也应该用新的 视野来看待两国关系。

    最后,中美关系既是双边关系也是全球关系。

    全球有很多事情等着中美共同去努力应对和解决。如果因双边矛盾而置全局责任于不 顾,中美都负不起这个责任。两国的这层顾虑也有利于控制危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国可以找到新的合作基础和稳定的方向,使两国关系继续向前推进。

    如何构筑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 第一,保持现有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存在的分歧,要坦率交流,交换意见,这样反而有助 于增进战略互信。

    第二,不断扩大彼此合作的领域,合作中增进战略互信。如果合作是互利双赢的,自然会增 进战略互信。

    第三,中美关系已经不止是中美双边关系,还关系到全球以及各地区。因此,在各地区一体 化进程中,采取开放、包容性立场,也有利于增进战略互信。比如,在东亚,中国已向美国 表明,中国无意挑战美国,也无意将美国赶出东亚地区。

    第四,要扩大民间交往,在留学生、孔子学院、中国各省与美国各州、中美友好城市等各 个层面上增加和扩大交流,因为双方的战略互信的根基,应该扎根于双方民众中。[转载] 分析2011 年的中美关系走向 分析2011 年的中美关系走向:不会全面对抗 形势与政策 第3 页 回顾2010 年的中美关系,虽然双方关系有所紧张,但目前还构不成对抗的局面.总体来 说,2010 年中美双方相还处于一个相互的战略摸底阶段,也是双方的战略布局阶段.进入 2011 年,中美是继续相互摸底或继续战略布局?还是进行战略对抗?目前还不好说,这恐怕要 看中美双方最后的战略决心和胆量,也要看中美两国目前各自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恐怕只有 等到胡奥会谈之后才能明确.一.目前对中美两国来说各自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1.对中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和发展.发展需要稳定的局面,因此稳定是必备 的条件.首先就是要稳定国内形势,而稳定国内形势的最重要的前提则又是发展,只有可持续 发展了国内才能稳定.所以对中国来说稳定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其次就是 要稳定周边,周边的稳定是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保证.因此中国一定要稳定周边局势.2.对于美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摆脱经济危机,实际上也是一个发展问题.虽然美国 也强调要面对一些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对美国来说不构成重大威胁,这实 际上是美国为了介入全球事务而自造的一个借口.从以上来看,实际上中美两国目前各自最主要的任务都是发展.只是美国的国内稳定和 国家安全问题要弱一些.中国周边的稳定与安全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的优势,也是美国遏制中 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就是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一点.二.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矛盾重点是什么? 中美两国的战略矛盾或冲突主要也取决于目前两国各自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中美两国 的战略冲突与矛盾主要的还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矛盾.虽然说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霸权不 利,但总体上来说目前还基本上构不成重大的挑战,美国目前还是把中国定位为潜在的对手.中国目前还无力全面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也无心挑战争美国的霸权.所以霸权之争不是中美矛盾的焦点,经济上的冲突才是目前最大的矛盾.目前中美之间 的一切对抗或称之为不合作都是围绕着经济这一主题.也就是中美贸易问题和人民币升值问 题是目前中美关系的焦点.三.中美两国目前各自的优势或长处是什么? 中美两国相较,当然美国是占有明显的优势的.由于美国目前经济危机困难的重重,其最 能发挥的优势就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是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对于中国来说总体的实力不如美国,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相较于目前的世界 经济发展而言),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已经不在美国之下,甚至于有超过美国之势.经济总 量是中国3-4 倍的美国不能很好的发挥经济实力优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是美国的引发 的,受冲击最大的自然是美国.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极端的利已主义.美国向来是在经济危 机来临之际以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本国利益,也就是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不会去尽 力挽救世界经济,自然对世界的影响力就缩水了.形势与政策 第4 页 已往美国的优势是有强大的同盟,而中国始终是受孤立的一方.但由于欧洲连自保都困 难,加上中国强大购买力的诱惑,使得欧盟不能给美国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帮助,最多只是站脚 助威而已.而中国目前虽然还孤立,但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本身利益的共同性,决定了这些国家不 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来孤立中国.中国手里的余钱是各国所希望得到的,虽然不能救世但却 可以救市,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巨大的帮助,这也决定了一些国家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 边.因此,美国在总体实力和军事实力上占优,中国在经济影响力上占优.四.胡奥会谈的意义是什么?会谈的焦点是什么? 这一次胡奥会谈的意义基本上将决定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实际上就是博弈双方要在这 次会谈中亮自己的底线,亮出自己的底牌,双方好根据对方的战略底线来重新作战略调整.因此,会谈的焦点首先是军事上的交流,避免误判而冲突.另一方面就是中美贸易问题与人民 币升值问题.这是关系到美国能够从中国身上捞取多少利益的问题,也是中国能否帮助美国 摆脱经济危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找中美双方的战略平衡.至于东亚问题则只是中美博弈的一种表现形势,是美国向中国施压的一种手段,根本就 不是中美博弈的焦点.但是胡奥会谈如果双方都不让步,中美将走向对抗,如此一来,东亚局 势将会进一步的紧张,中美双方恐怕将会通过东亚的博弈胜负来逼对方妥协让步.中国的底线肯定是经济发展不能受阻,核心利益不能受到严重侵犯.美国的底线恐怕是中国不能严重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必须对美国作出适当的让步.目前东亚战争危机已经如箭在弦,胡奥会谈双方没有亮出各自的底线,双方不能达成战 略上的平衡,那么东亚危机就会演变成东亚战争,中美对抗的局面就很容易出现.五.未来的中美关系是走向对抗还是合作? 总体上来说,合作还是中美关系的主题,但竞争还将继续.中国不只是经济影响力巨大, 中国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是肯定要付出巨大,承受不起.中美经济 关系密切,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这也决定了中美对抗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因此,中 美关系的主题恐怕还是合作.中国虽然不结盟,但中俄关系非常密切,中俄有着相似的处境和相同的战略利益.俄罗斯 是中美对抗中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这是美国所忌惮的.目前美国的战略是胁迫中国合作,也就是美国领导下的中美合作,是想把中国也变成美 国的一棵棋子.美国知道,遏制中国发展是不大可能的事,但必须要胁迫中国发展.否则中国 一旦崛起,自然就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形势与政策 第5 页 中国目前的战略并不是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目前只不过是要拓展发展的空间,稳定安 全的发展环境,维护和争取自己在世界上应得的利益.发展是中国的主要任务,维护主权是 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中国即不会主动挑战美国,也不会想要出现中美全面对抗的局面.但中 国必须有一个所能承受的底线.中国不会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来分享霸权,那意味着要承担 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要面对众多的国际麻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不肯承认G2 论的原因之一.另外,美国的过速衰败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过速的衰败会引起世界局势 的动荡,同时在许多问题上美国也可以说一个挡箭牌.但中国也不会被美国的强大压力所胁 迫,那意味着将失去更多的主权利益.只要美国对中国的要求不太过分,中国有可能做出一定的让步,以避免出现中美全面对 抗的局面.而美国同样也必须对中国的一些安全主权要求做出一定的让步,以作为中国对美 国让步的的交换条件.也就是说中国不会无条件的对美国强硬做出让步.而如果美国也同样不想与中国全面对抗的话,那么美国同样也不会给中国太多的压力, 当中国的主权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的时候,中国也只能是与美国全面对抗了.目前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实因素是,奥巴马面临选举问题,每临选举,美国都会拿中国说事, 如果奥巴马不对中国强硬,就很难得到高分.而如果对中国太过强硬,中国肯定奉陪,中美关 系就会停滞或倒退.中美关系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强硬程度.美国越强硬,中国也将会越强硬.六.中美军事关系走向以及对东亚局势的影响 中美军事关系的走向是中美关系的缩影,可以从中美军事关系的走向来判断中美关系.军事施压一向是美国的重要手段,制造了东亚紧张空气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对中国进行军事 施压.在胡主席访美之前,美国在西太平洋集结了三个航母战斗群,恐怕是为胡奥会谈制造气 氛.然而中国方面不会被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所动.最近网上突然公开的四代机图片,如果是 真的,其目的也肯定是对美国的军事回应.再加上最近有意无意的曝光一些有关东风21 导弹 的信息和航母的信息,这似乎是在告诉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施压无用.也说明中国不会对美 国做出重大的让步.在胡主席与奥巴马会谈之前,中美开始了军事接触,互摸军事底线,一定是为胡奥会谈定 一个基调,各自提前亮出筹码.军事交流的信息及成果,对中美关系取决定性作用.美国如果 不想与中国对抗,中美军事关系就一定能回暖.中美的军事关系目前恐怕是要通过东亚特别 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度来体现.如果中美选择了对抗,那么东亚恐怕就一定要有战争.总之,中美全面对抗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合作应当是中美关系的主题,但对抗的可能 性依然是存在的.胡奥会谈将决定今后一个时期内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就是说2011 年是中美 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要么对抗,要么加强合作.如果中美选择对抗,也很难出现面对面对抗的 局面,恐怕是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形势与政策 第6 页 浅谈2011 年中美外交走向 2011-1-4 伴随着2010 年最后一声钟响,人们送走了2010 年,迎来了2011 年的到来。跌宕起伏的2010 年终究不能让人释怀。

    中美两国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奥巴马总统上台以来的微风扑面的蜜月期,到现如今的暴风骤 雨的冰冻期。自从美国高调的向世界宣布:美国要重返亚洲的那一刻起。中美两国的关系就 变得十分的敏感和复杂,并在一定时期里变得更加的脆弱,仿佛整个世界都处在了一触即发 的军事对抗当中。

    为了能为中国领导人访问华盛顿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中、美两国在这一敏感时期,可以的 制造出了一种祥和友好的两国关系,以为胡锦涛总书记的美国之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 是在这时期美国的挑衅动作并没有停止。在美防长盖茨访华前夕,美国的另一艘核动力航母 “罗纳德·里根”也奉命前来搅局。虽然美国一再声称:里根航母的到来只是为了震慑朝鲜 而采取的“临时之举”。但是,美国的这种辩解并没有打消中国的顾虑。

    美国究竟为什么要重返亚洲?由美国重新洗牌的亚洲的格局会是什么样的?中国如何在美 国制定的“遏制中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决策当中,如何发挥自己的软硬两种势力来抗衡 美国。而美国又是如何制定反遏制反围堵的决策,将是中美两国所有外交关系当中的重点之 重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战略重心一直是以欧洲为主。尽管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欧洲的重要性并没有因此有丝毫的减弱。相反的还加强了与欧洲盟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领 域里的全面合作和发展。可是,随着苏联的垮台,华约的崩溃离析,特别是欧洲最后一个共 产党政权国家南斯拉夫政权的被颠覆,欧洲已经纳入了美国的政治版图内。虽然,欧洲还有 俄罗斯。可是现在的俄国已经无法靠自己的实力来独自抗衡美国的挤压。同时欧洲的油水已 经没有了,欧洲对美国的吸引力并不想当初那样的迷人了。

    因此,美国开始重新制定它的全球战略决策,将他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从 近二十年的世界局部战争上来看,亚洲成了当今世界最不安定和最不稳定的地区。第一次海 形势与政策 第7 页 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朗核危机,朝鲜半岛的持续紧张态势,都为美国 在亚洲的军事部署和干预打下了良好的借口。

    美国人历来都是以世界老大的身份来自居的。为了能改自己找到一个军事扩张和军事存在的 理由,美国利用一切甚至以一种见不得人手段来制造矛盾和事件为自己赚取利益。在制造矛 盾的同时他也在寻找他下一个敌人。哪怕这个敌人根本不存,在他也要制造出来一个敌人。

    这就是美国。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举足轻重的国家中国很“不幸”的纳入了美国视线范围内。作为世界新 兴的经济国家中国无疑是美国最大的敌人。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上,从来就没有将中国当成 “可信赖、可依靠”的伙伴。美国在战略层面上,是将中国当成美国最危险的最可怕的敌人, 在战术层面上将中国列为,可以利用和可支配的不可缺少的“临时”盟友。这就是美国对中 国所奉行的胡萝卜加大棒的一贯手法。

    而中国由于自己在对美关系上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在一些国际事务上或是对美交往当中, 采取了忍让步步后退的方略。这种忍让让美国尝到了甜头,只要美国不爽,中国政府的大笔 订单,就会出现美国市场上,中国这种思想的并没有为改善两国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恰 恰相反,美国更是变本加厉的对中国横加指责。中国在与美国的交锋当中,不但失去了领导 权、支配权。甚至连话语权都丧失了。中国不像美国那样的将美国列为自己的敌人。在战略 决策上,中国将美国列为了不可信赖的不确定的敌人,而不是最危险和最主要的敌人。在战 术层面上,中国将美国当成了可以学习借鉴的敌手。这两种战略战术上的不同导致了中美两 国的关系的复杂化。

    中美两国的关系在一定时期是斗而不破,长期斗争,长期合作的一种非典型的国与国的外交 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谁也离不开谁。

    美国是金融帝国,钱财是美国的一切。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的经济命脉,都攥在中 国的手里,人民币就是美国的催命符,要命鬼。打贸易牌中国奉陪,打资源牌,中国可以利 用自己的稀土优势,将美国科技神话打碎。利用自己的军事,撕破美国打造的“c”型包围 圈,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加紧与美国为敌的国家的联系,在委内瑞拉、古巴、朝鲜、伊朗、缅甸、叙利亚,这些美国看不顺眼的国家的合作。将美国的后院闹得鸡犬不宁。让美国食不 甘味,夜不能寐,让美国寝食难安。看他还有没有功夫倒蹬中国的事务。

    形势与政策 第8 页 展望2011:中美话语权之争将更尖锐 2010 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以其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前 所未有的国际话语权,但与此同时,也面临来自既有利益体系强大“反洗牌”压力。2011 年,是世界主要国家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关键之年,既有的国际体系也必将面临更深刻的变 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能谋得多少话语权?2011 年将在法国戛纳举行的新一届二十国集 团(G20)峰会,或能窥见端倪。

    在国际体系中,话语权是现有世界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中国的崛起,谋求更多 国际话语权,也成为这一过程应有的“题中之义”。

    中国开始不做“追随者” 改革开放31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现有的世界秩 序来说,中国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参与者”,还不是重要的“决策者”。而随着中国崛起和 对世界事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开始影响、甚至部分参与重组不同议题上的国际话语体 系。

    例如在气候问题上,1992 年联合国地球公约签署以来有关减排问题的国际谈判和对话 进程,中国长期来看一直是一个被动的应对者。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签署时中国并非 主要的影响国。2005 年巴厘路线图谈判时,中国的作用不断上升。2009 年全球气候问题的 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排和气候谈判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国际金融问题上,美国面对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将拥有大量出口盈余的中国 列为替罪羊,提出人民币汇率的人为低价是导致美中贸易失衡的原因。为此,美国不仅在 2010 年8 月通过了所谓要求报复中国出口产品的“人民币法案”,20 国集团首尔会议之前, 美国还提出了要给经常性项目盈余大国设定“盈余不能超过国民生产总值4%”的上限。在 中国的全力回击之下,20 国集团首尔峰会就货币问题采取了较为平衡的提法,即既反对不 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也反对“竞争性贬值”,这被视为美国的“失败”。

    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确实是世界经济发展里程中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究竟什么 国家、什么问题需要对世界经济失衡负责?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合作而言,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和政策争论,更是涉及国际社会未来究竟如何合作、以及今后全球金 融和经济发展方向性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 第9 页 美国将中国大量出口列为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既不符合事实、更不客观公正。中国的 大量出口,是上世纪90 年代后美欧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大量“外包”以及人为 刺激金融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上升的结果,不能将今天世界经济的“美国病”归咎于中 国。而2010 年11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中国的投票权,也恰当地反映了今天的中国在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实力和地位。

    中美话语权之争将更尖锐 展望2011 年,中国在人民币汇率、促进全球自由贸易、带动全球经济发展,以及20 国集团在加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监管等议题上的斗争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国际影响 力。2008 年9 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自由贸易 进程受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威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举自由贸易旗帜的最重要力量之 一。

    另一方面,由于中美在人民币汇率、双边产品进出口、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外资管理条 例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没有解决的争议,再加上一系列安全议题上的紧张,中美关 系在2011 年新年伊始之际不容乐观。不排除双方今年在上述问题上的冲突会达到一个新的 高度。解决中美货币和经济争议,说到底,不仅是两国相关政策的争议,更是华盛顿和北京 在金融和经济话语权问题上的博弈。

    “中国声音”如何更响亮 坦率地说,中国在全球议题上的话语权不可能一下子上升得很快,但代表中国利益、坚 持参与和影响全球议题上的话语争夺、努力树立包括地区性议题在内的“中国话语”,依然 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艰难挑战。但是良好的话语权不是简单的“强硬”、或者“不 妥协”,而是能够拥有准确的国际视野、兼容国内与国际利益需求、并能引领世界发展意识 的战略资源。即便是在局部的妥协,也要是为了在全局上更好地发展“中国话语”,这样的 例子在全球议题的谈判和较量中并不罕见。

    纵观国际和国内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加强开发中国相关政策的社会性智力支持、国家和 企业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智库、促进官、产、学在重大政策问题上的紧密互动和联系,是 中国话语权建设的重中之重。

    形势与政策 第10 页 VOICE 随着中国崛起和对世界事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开始影响、甚至部分参与重组不同 议题上的国际话语体系,这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朱锋 良好的话语权不是简单的“强硬”、或者“不妥协”,而是能够拥有准确的国际视野、兼容国内与国际利益需求、并能引领世界发展意识的战略资源。——朱锋 朱锋 北大国际关系 学院 教授 中美注定走向冲突?——中国人的视角 中美两个大国是否注定在21 世纪发生冲突?前不久,美《外交政策》双月刊1-2 月号 刊载美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两位重量级人物,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和芝加哥大学 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围绕中国现在对金钱还是对导弹更感兴趣,美国是否仍将寻求像遏 制苏联那样遏制中国等问题展开了辩论。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尽管布热津斯基和米尔斯海默各抒己见,论证精密,但毫无疑问, 米氏关于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观点显然更令我们关切。诚如米尔斯海默所言,即使中国不 寻求扩展军备,即使我们继续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经济,美国和中国仍很可能在安全领域发生 激烈对抗,那么,这不得不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的国际战略。显然,美国对华政策如果建 立在这样一种看待中国的视角基础之上,那么我们“和平崛起”的良好愿望肯定只能是“一 厢情愿”罢了。

    一、无视变革和差异的权力逻辑 多年来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主要感觉是,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建立是西方人对国 形势与政策 第11 页 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的看法和视角的基础上的。在他们看来,国际社会就是弱肉强食,唯一适 用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丛林法则”。因此,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为什么东方中 国在汉唐帝国的强盛时期,对外军事斗争也仅仅是被动反应的结果;
    为什么古代中国无论多 么强大,其东北和西南边境线都一直稳定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从而使周边朝鲜半岛和中南半 岛诸小国得以长期生存。

    正因为如此,在布热津斯基和米尔斯海默的辩论中,尽管双方观点对立,但无疑体现的 都是西方人的理论视角,中国人作为话题的主角之一其自身的传统和观念反而被忽视。尤其 是米尔斯海默,从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 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国家的目标是支配他国命运,控制国际秩序,大国间斗争不 可避免,这就是米氏所慨叹的“大国政治的悲剧”。由于现代国际政治仍然将是近现代国际 斗争史的延续,因此,米尔斯海默提出,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如果中国继续突出发展,美 中两国可能会在安全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显然,米氏的观点同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样,依据和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历 史逻辑,并坚信这种历史逻辑的延续性和永恒性。由于米尔斯海默坚信国际社会将一直处于 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大国间的安全竞争没有双赢,只能是零和博弈。任何国家都不可能 取得持续的全球霸权,整个世界将充斥着永久的大国竞争。因此,国际斗争的历史(显然这 里是指米氏更为熟稔的西方国际斗争史),尤其是19 世纪、20 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的权力 争斗史以及冷战的历史,所体现的国际政治斗争法则将会继续体现在冷战后和21 世纪的国 际政治事务中。

    诚然,以权力欲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政策主导了近现代的国际斗争,并仍然主导着现实国际 政治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主政,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更有回潮的趋势, 当前的国际政治中的主要方面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研 究者,固然要通过借鉴历史以理解国际政治运行的延续性与变迁性,但也不应为过去所束缚。

    应该说,进入21 世纪的世界既有其延续性的方面,也有变迁性的地方。简而言之,展现在 我们面前的则是一幅与以前很不一样的世界政治图景:国家并没有占据整个国际舞台,非政 府组织甚至个人借助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国际政治中拥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
    武力 不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惟一重要的手段,经济控制和利用国际制度的安排同样重要且更为普 遍;
    军事政治安全不是压倒一切的目标,经济福利水准的提高更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简单 化地解读历史,并用历史经验机械并一成不变地套用在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并得出一个简单 易懂和包罗万象的答案,这显然是米氏观点最明显的逻辑硬伤。

    二、历史将“回到未来”? 从实证角度来说,米尔斯海默从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角度出发,判断中国由于实力 的增长必将在亚洲向美国发出挑战。其实,在欧洲,米氏也曾根据围绕权力争夺的现实主义 历史逻辑判断过冷战后德国的走向问题。当时,德国的重新统一,引起了人们对这个拥有 8000 万人口和位处大陆心脏地区的欧洲最大经济实体的忧虑。德国会努力扮演新的角色吗? 它会再次虎视耽耽,先进攻东线,然后进攻西线吗?它会插手德国一直可以施加较大影响的 东面邻近国家的事务吗?米尔斯海默的答案就是“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他根 形势与政策 第12 页 据现实主义者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悲观的结论,认为未来和过去没什么不同,因为未来和过去 的情势结构是相似的,国家注定会为权力和利益而争斗,德国最终仍会扮演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扮演过的角色,欧洲可能重蹈20 世纪上半叶的悲剧。

    然而,冷战后十多年来的事实说明,德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特别 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使制度安排的作用愈益突出,并使欧洲人对这种作用的信心大为增强。德 国已和其他欧洲国家—起,被统合在欧盟的制度体系中,而且已很难逆转,这在以前是不可 想象的。事实上,德国统一至今十多年来,由于欧盟对欧洲各国利益和要求的巨大统合能力, 德国越来越变成了“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欧洲”。德国政府和公众观念的变化已 经使德国从一个好战国家变为一个注重规则、协调和宽容的国家。虽然,我们现在判断德国 的最终走向仍为时过早,但从欧洲一体化的现状来看,很难想象德法过去的悲剧再次“回到 未来”。因此,米尔斯海默的关于德国的预言很值得怀疑。照此看来,他关于中美注定冲突 的预言也只是简单套用了其一贯的现实主义历史逻辑而已,不具有必然性。

    三、叩问中国:能力和意愿 米尔斯海默说,由于中国有可能发展成为另一个全球超级大国,所以美不得不进行遏制。

    我不知道米尔斯海默为什么这么看好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为媒体上各种经济增 长、实力增强的眼花瞭乱的报道所迷惑,稍具一些历史眼光和冷静思维,就会发现其实现在 中国的进步和增长与其说是一种“崛起”,还不如说是沦落到谷底后向正常地位的“回归”! 事实上,当今中国GDP 占全球GDP 的比例还不如1900 年时所占的比例高。我们能说“崛起” 了么? 我们并不是不希望中国的强大,但从地缘角度来看,中国要想成为地区的主导国面临的 制约太多了!中国可以说是地缘条件最差的大国,陆地边界上强国林立,从北到南边境地区 少数民族从宗教文化和人种上来看更接近于邻国,而不是接近中国核心区域,海上则同样面 临着众多不具善意的国家和岛链。没有哪一个大国像中国这样面临着全方位的压力。所以, 中国保持相当规模的常备军,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在这样一种地理环境之下,中国要想寻 求霸权野心,可能美国还没有反对,周边国家首先就开始警觉了。所以,米尔斯海默认为美 国将被中国挤出亚洲,实在是高看了中国!除非在事关生存的问题上美国把中国挤得无路可 退,否则无论如何中国都应把保持良好的中美关系放在首要地位。

    中美是否会发生冲突,不仅取决于美国政府和公众的看法,而且也取决于中国政府和公 众的看法!当然,这里谈到取决于中国,并不意味着中国只要事事依从美国,不与美对抗, 就不会有冲突了。我想中国不会天真幼稚到这种程度。但是,中美是否注定发生冲突,也与 中国公众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密切相关。

    米尔斯海默相信,中国处心积虑地寻求把美国逐出亚洲,夺取亚洲主导权。中国现在处处在 国际政治中回避与美国的正面冲突,并在一些国际重大问题中配合美的行动,是因为中国人 很聪明,以低调的态度试图避免引起美国的警觉。因此,米氏把中国反“台独”的斗争看作 是争取亚洲主导地位的第一步。事实上,作为研究中国国际战略的学者,我看不出中国国际 战略有什么争夺亚洲主导权的设想,也实在看不出中国有影响他国行为的野心。中国反台独, 只是中国保护自己独立与主权完整的最低要求,如果说中国为台湾不得不与美一战,那完全 形势与政策 第13 页 是最基本底线被突破的结果。事实上,普通中国人和官员,在内心深处对美国有一种潜意识 的好感。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如果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世界上一定存在着一个凌驾于各国 之上的超级强权的话,你希望这个超级强权由哪个国家来担任?(候选国有美、俄、德、日、英、法)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仍然觉得美国是一个不错的选 择!从这个角度说,是美国把中国看成了敌人,而中国人事实上是不愿与美为敌的。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近年来加大了对古代东方国际关系史的挖掘力度,试图向世人尤 其是西方证明东方国际战略传统与西方国际战略传统的异质性,表达出中国希望走一条充满 鲜花和掌声而不是充满血与火的发展之路的愿望。然而,由于话语权的限制,西方并没有认 真对待中国的和平愿望。与此同时,中国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专业学者,相信西方舶来的 “强权即公理”的观点却是大有人在。特别是近几年来,GDP 增长了,综合国力增强了,载 人飞船上天了,相当一部分国民虚荣心极度膨胀,“中国威胁论”的出笼甚至使一些人内心 深处“沾沾自喜”。看看网上吧,大批的“愤青”们鼓噪着要主宰亚洲,“走向”世界。看 来,我们有些人也在不由自主地兑现米尔斯海默的“预言”,沿着别人设想的道路前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际关系实践告诉我们,有关战争不可避免的观念,往往是导致战 争的重要原因。正如约瑟夫• 奈警告美国人的:“如果你把中国视为威胁,它就会变成威胁。” 因此,关于中美冲突的不可避免性与中美两国政府和公众对中美关系的未来镜像密切相关, 它并不是一个会自动实现的预言。

    它关乎美国人,也关乎中国人!

    中国的崛起是美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两难。即使假设美国没有遭遇跨国恐怖主义和伊拉克战争给它带来的巨大和严重的后果,它也必然经历由中国迅速崛起造就的“权势转移”趋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对华防范和阻滞是两个至今并不真正相交的大轨迹,或者说中美之间在总体上处于一种“不对称竞赛”,亦即中国见长的经济/外贸/外交影响竞赛对美国见长的军事能力“竞赛”。全世界现在都很清楚,中国正在这“不对称竞赛”中逐渐取得两者相权总的相对领先趋势,尽管这趋势并非全无逆转可能。

    即使在较长远的未来不无可能发生变更,美国仍已开始形成其对华态度和政策的一种新的首要方面,那就是将中国当作至少目前在和平地崛起、今后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大概仍将如此的一个未来很可能的世界强国对待,以便在变化着的基本格局(特别包括中美“权势转移”趋势)之中,较低代价地和较大成功希望地保障自己的紧要利益。这是要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意识形态的差别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历史上,美国本来可以通过二战称霸世界的,但是战后一直到90年代,都有个苏联和旗下的华约组织在阻挠,冷战一来就是半个多世纪,好不容易才通过“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拖垮了苏联的经济。美国和苏联是霸权之争,同样也是意识形态之争。

    首先,现在中美虽然不能说是完全霸权之争,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别是显然的。美国不可能允许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太过强大,打个比方吧,如果美国有10分,它可以允许英国日本印度有7分,但是不能允许中国有6.5分,因为意识形态是会传染的,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害怕无产阶级专政传染到自己国家,而拥有传染能力的,只能是大国,强国,例如之前的苏联,或现在的中国。

    其次,虽然中国不会称霸,但是眼见一天一天崛起的中国,美国不能不害怕,也害怕自己的霸权地位受到动摇。楼上几位网友说中国崛起不了,我个人不太赞同,因为传统的政治格局已经改变,现今出现了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两个大国,一是中国,二是俄罗斯,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三国鼎立。中国虽然没有先进的技术,但是有强大的国防,世界工厂的角色,13亿的人口,更重要的是,稳固的民族凝聚力,这是美国望尘莫及的。其实现在中国的问题就是,一创新科技,二地区差异;
    而美国也有突出的自然灾难,种族冲突和治安恶化等问题。你说,美国可能不怕中国吗?万一出现了第二个苏联,奥巴马就等着慢慢失眠吧。

    其实,这也是美国人的担心,我相信中国不会有称霸的一天,中国只求经济发展了,有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就够了,因为2000多年了孔子的“以和为贵”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去到哪里都改不了的。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踏上太平洋彼岸,对美国进行了成功访问,从此,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番内格罗蓬特的到来,也为中美两国正式拉开建交30周年庆典的大幕奏响了序曲。

    2009年1月8日,美国政府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飞抵北京,他说,自己首次访问中国是在1972年6月随基辛格博士率团访华,当时,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已经在之前的二十多年处于隔离状态。而回头再看两国今日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广度和深度是我们在1979年首次建立外交关系时所无法想象的。

    仅隔几天后,1月12日,两国又分别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美国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牵头,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同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京举办了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大型图片展,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为该展揭幕仪式剪彩。在揭幕式上,卡特动情地说:“我的生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是同一天:10月1日。为此,邓小平和很多人都说过,重建中美之间的友谊对我来说是命中注定。”“作为中美之间30年和平、具有建设性和蓬勃发展的双边关系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见证人,我为我在1978年所作出的决定而感到自豪。”“它并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遗产,也是许多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遗产,更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遗产。”

    基辛格:“也许,30年之后我还会回来的”

    而作为当年最初来中国为尼克松总统打前哨的前美国国务卿,如今已86岁高龄的基辛格博士,他的再次归来则更是不免令人唏嘘。他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说时讲到,“我38年前抵达中国的时候,如果有人给我一张北京的照片或北京的素描,告诉我40年之后北京会是这样,我会认为这样的一张照片仅仅是一个妄想罢了。可当我们再次回来,我们看到和25年前的北京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当我最初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甚至并不知道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可以进行探讨,也就是说在外交方面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共性的东西,我们之间的互访人员不多,我们之间的贸易也不多,所以我们可以共同探讨的问题是非常少的。那我们谈什么呢?我们就谈国际秩序,谈我们长远的关系,谈中美关系长期的展望,谈我们认为国际系统应该怎么样的演进。而正是通过这些努力,使我们双方的关系成为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们看到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看到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它始终是一支重要的稳定的力量。在今后30年,中美之间的关系也会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这种创造性的力量会重塑世界的格局。”“也许,30年之后我还会回来的。”无疑,基辛格对中美两国的未来充满了无限期待。

    李肇星:“中美国”(Chimerica)表明两国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回顾30年前的那段历史,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12日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说,30年前,邓小平先生问卡特总统:“中国能否派5000名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卡特总统说:“可以派十万!”30年来,中国赴美留学生总数已达40万人。回忆1971年基辛格博士的那次秘密访华,李肇星风趣地说,据一篇报道透露,当年基辛格博士访华时曾允许每位随行人员购买一百美元的中国货。他的这一决定在当时被认为极富远见卓识、慷慨大胆。而2008年1月至11月,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达3078.2亿美元,彼此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李肇星说,30年前,中美金融交往是零;
    如今,两国利益交织。以致于一位美国学者创造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表明两国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回首中美建交以来走过的这30年,可以说,两国关系既有过春暖花开之时,也有过冰雪隆冬之景。虽然近年来已经逐渐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但长期以来在民间仍有一些理解的

    误区。比如美国百人会2007年民意调查的结果就表明,虽然中美两国的受访对象中大多数人都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但美国受访对象中持积极态度者的比例照比中国要明显偏低一些,其中尤以舆论领袖和商业精英两类人群为甚,投赞成票者的数量均不足七成。其实个中缘由不难理解,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美国人对中国的走向、中国崛起后会如何行事并无把握,甚至存在明显的担心和忧虑。

    而这种忧虑和担心也直接反映在一些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名作品《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不仅仅要富起来,它要变得实力强大。中国不仅仅想学如何制造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它要成为通用,要让通用失业。谁要不相信这话,最好和年轻的中国人生活一段时间。”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李肇星在他的发言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现实案例。当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在自己家庭选购的39件圣诞礼物中,标明“中国制造”字样的竟然有25件之多;
    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是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尝试一下离开中国商品的生活。但一年的试验后,她的结论是:“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密切。两国间贸易、政治和其他方面存在分歧,但我们应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便是美国女记者根据自身经历所著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中所下的结论。

    由此,李肇星先生说道,“中美之间存在分歧,中国不是美国,美国不是中国。但这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居然没有差异,什么都一模一样,世界岂不成了单调乏味的蒸馏水了吗?又谈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呢?”

    “大道无遮拦”是一句东方佛语。中美关系就是不怕遮拦、不可遮拦的大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美国人民一定会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李肇星先生用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禅语”对中美两国人民间的世代友好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多诺霍:“这30年给两国人民都带来巨大利益”

    1月13日,美国全国商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杰·多诺霍也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来到北京,在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即将就职的前夕,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明今后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的意愿。

    他说,虽然目前美国国内局势正处在种种变化之中,我们还是给中国政府领导人带来了一个讯息,那就是美国商业界一如既往地支持美国与整个亚洲地区发展深入的商业和战略关系。同时,我们还希望此次出访也给本国的新一届政府传达一个讯息。在应对国内和国际许多其他挑战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我们在亚洲的重要关系。

    美中两国之间30多年的巩固关系已经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们相信,当选总统奥巴马能够理解美中关系的价值。我们正在敦促奥巴马政府和中国政府合作,在中美战

    略经济对话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相信,一旦他背负起美国总统的所有职责,他将认识到,在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问题上,与中国这个伙伴进行合作的重要性。

    而对于中美两国目前所处的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前任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中也专门谈到。他说,自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美国两党七届政府的更迭。七届政府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延续性。这说明,美国两党在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重视中美关系稳定发展问题上存有重要的基本共识。相信这种共识今后将继续下去。

    奥巴马先生即将就任美国新总统,中美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加强中美两国的交流与沟通,避免中美关系历史上曾反复出现的因美国政府更迭而产生波动的怪圈,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继续稳步、健康发展,是中美两国当前的当务之急。

    回答者:
    短刀

    新阶段中美关系发展与展望

    奥巴马自2009年上任后,便逐步调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推行奥巴马“新政”。2010年5月,奥巴马颁布了其上任之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既是对奥巴马执政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全面总结,也是对美国未来一段时期国家战略决策的总体规划,对现阶段国际局势、大国关系和中美关系都将有深刻影响。这份报告颁布后,美国开始了其战略调整步伐。2010年6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美国,两国总统用“汉堡外交”宣布美俄关系成功重启。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并不平静,美国国内继续利用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向中国施压。在2010年9月的东盟峰会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宣布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拥有战略利益,力求南海问题多边化,目标直指中国。探究美国这些举动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预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对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深度解读。

    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阐述了当前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该略报告包含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必需的四大部分,即分析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美国的国家实力;
    界定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指明美国所面临的首要威胁与挑战;
    阐明实现利益、应对威胁与调整的战略路径。在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总体环境方面,该报告认为冷战结束后,“和平民主的范围在扩大,主要强国能够和平相处,经济增长和商业化使得全球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核扩散而引起的核战争的危险还在上升,美国的主要挑战来自基地组织及其追随者发动的恐怖主义活动以及核扩散所带来的地区威胁。

    对于小布什,奥巴马政府对美国自身的定位、实现利益的路径,做了极大的调整。

    一是向“先发制人”方向的调整。奥巴马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是基本上放弃了小布什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奥巴马政府不将武力使用作为最优选择。奥巴马认为,美国的目标不是“支配”而是“领导”世界,美国不能仅依靠其自身来实现其国家利益,而要善用美国的“巧实力”,让更多的国家承担责任,在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中实现美国期望的、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为了确保这个“中心”,美国需要重塑实力与榜样形象。与小布什政府坚持的单边主义政策不同,奥巴马政府积极营造新的全球“公共产品”理念。

    二是向“后发制人”方向的调整。在小布什时期,美国在“支配”世界、确保“绝对安全”目标引导下的实力扩张政策使得小布什政府对于威胁的判断并不是“基于安全”,而是基于是否具备产生威胁的“能力”,由此倡导“先发制人”战略,用以威慑和打击美国的对手与敌人。而在奥巴马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以往对于俄罗斯民主的批评,对于中国人权与军事不透明的指责,以及对于这两

    个国家的“潜在威胁”只字未提,取而代之的是希望与俄、中和平相处,共同应对挑战。这种言语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了对中、俄军力的疑虑与警惕。在小布什执政时期,认为威胁美国的能力就是“威胁”;
    而在奥巴马的国家战略中,美国要扩大这种与对手的能力差距,从而使得“威胁”不复存在:即在对手首先攻击的情况之下,美国拥有足够的反击与攻击能力,使得美国能够“后发制人”。作为一种综合性“大战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亦有不可避免的多方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奥巴马政府的“重视对话”与“多边外交”策略对中国有双重影响。在积极方面,奥巴马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对话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美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重振美国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奥巴马极为重视与中国的经济战略对话。他执政后将经济战略对话提升为战略性与经济性对话,并把对话级别提升为内阁级,美国国务卿首次成为对话成员。这显然有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双方已经于2009年7月和2010年5月实现两次战略对话。在第二次对话中,美国明确表示将迅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消极方面,奥巴马政府可能借经济对话与多边外交绑架中国的经济、安全利益。美国重视对华关系在很大程上是经济效用推进的结果。然而,双方还有很多政治、安全分歧有待解决。双方之所以提升双方的对话层次也是希望借助经济战略对话的经验推进双方的政治与安全对话与交流,而且将政治、经济与安全对话仅仅置于一个对话平台下,有利于美国打出“政治牌”与“安全牌”,借以绑架中国的经济利益。美国在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还可能将达赖问题、对台军售问题以及人民币升值问题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政治原则上不肯让步的中国在经济问题上被迫做出让步。另一方面,美国在中国周边,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利用东盟地区论坛(AFR)等国际组织宣扬“领土争端”问题的多边化与国际化,东盟峰会也邀请美俄等大国加入,进一步施加了对中国的政治压力。

    其次,美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调整可能会对涉华多边关系产生影响。在报告中,奥巴马呼吁将美国的合作对象从传统盟友扩展到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并积极发展与俄罗斯的“稳定、实质、多维关系” 。在当今世界主要的几对大国多边关系,如中美印、中美俄、中美日、中美欧,中国只有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占据某些优势。在其他几对三角关系中,中国都不占据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在过去,由于美俄两个大国的矛盾,中国在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中能成为美俄的争取者,占据战略调整的主动,而奥巴马宣布重启美俄关系之后,许多安全性议题,例如伊朗核问题,美俄可能在私下达成协议。过去的中俄两方对美欧两方可能变为中国对俄美欧三方,中国由此可能会处于战略中的被动地位。

    再次,奥巴马的“后发制人”政策导向可能在未来对中国安全产生重大威胁。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和《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一起发表的文章《平衡的战略:为新时代重新制订五角大楼的规划》中写道,“就中国而言,北京对网络战、反卫星战、防空和反舰武器、潜艇以及弹道导弹的投资,可能威胁美国用于投放

    力量和帮助太平洋地区盟友的主要手段。这要求美国高度重视远程打击能力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还要求美国从短程武器系统转向远程武器系统,例如下一代轰炸机” 。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次会议上,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学者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表示:“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害怕美国的核武器,却有许多国家害怕美国的常规武器。具体而言,中国、俄罗斯等核国家都主要关注美国日益提高的常规精确制导的远程作战能力(C-PGS)系统”。美国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对于中国而言的确是个棘手问题。

    最后,在一些全球议题上,美国可能采取主动政策,在许多场合可能会与他国结盟,发挥美国的优势,向中国施加压力。例如,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而中国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于美国为总量减排,中国为单位GDP减排,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中国的GDP增长迅速为借口,极力渲染未来中国的实际减排负担过轻,从而要求中国做进一步减排承诺。虽然确保未来几十年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势是中国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中国经济产业发展仍处于低端产业链上,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中国而言并不轻松。美国等国家在产业转型和技术上占据优势,可以保证在不损耗整体经济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大幅裁减,而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则相对困难。中国遵守环境保护义务,但不会以为环境保护而放弃整体发展利益,逐步减排是中国的优先选择。美国不断利用这一点向中国施加压力,以便在中美经济对话中占据主动。

    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重振美国的实力,重点在于重建美国的领导地位,在现在和未来更为有效地增进美国国家利益。“这些努力将帮助美国继续领导一个经济实力和个人机会更为分散的世界。在国境之内为领导地位打造更坚实的基础,建设这种更坚实的基础将有利于美国努力去塑造一个能够应对这个时代种种挑战的国际体系。” 其调整并未改变美国领导全球的目标,其实质是用“巧实力”应对挑战和“他者的崛起”。对于美国而言,中国在许多议题尤其是经济上可以为美国提供帮助, 但在诸如安全等高级政治上,美国对中国会采取迂回的政策,既利用高级政治对中国进行施压,也利用高级政治谋取经济利益。在全球议题与国际制度安排上,美国会争取采取道义上的主动态势,借此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义务。这些对中国而言均是不小的考验。

    中 美 关 系 和 中 日 关 系

    官店民族中学傅卫华

    一、中美关系

    1.简述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侵华史实主要有哪些?

    (1)鸦片战争后,美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加强;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抗日战争结束后,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6)对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命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指挥所谓“联合国军”武装侵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1941年到1979年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样正确认识美国的对华政策?

    (1)对华政策变化及原因

    1941—1945年:积极支援中国,原因是希望中国牵制日本,减轻其在太平洋战场压力。

    1945—1949年:扶蒋反共,原因是控制中国,扩张在亚洲的势力。

    1949—1972年: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原因是新中国的诞生,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势力,遏制其在亚洲的扩张。

    1972—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是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下风,霸权地位急剧衰落,急于调整外交政策;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①美国总是以本国利益为其外交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在与其交往中,应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争取主动地位。②国际关系的发展必须以实力为后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③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怎样正确看待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两国关系?

    (1)冷战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依然依靠它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

    (2)中美关系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在曲折中前进。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只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遵守《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4.新时期如何促进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

    (1)相互理解和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2)遵守《中美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出现的挑战;

    (3)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交流才会进步,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只有共赢才有未来。

    三、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的状况如何? (1)汉唐时中日友好交往:

    ①西汉时,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东汉光武帝赠给日本使臣“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为了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学习,还有众多的留学生,留学僧和专业技术人员随从。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阿倍仲麻侣,空海,吉备真备。

    ③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④大化改新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2)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

    2.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有哪些?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4)1919年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

    (5)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1937年,制造“八一三事变”, 进攻上海。

    (8)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暴行: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

    3.新中国何时与日本建立友好邦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现阶段影响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历史问题如教科书问题;
    (2)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3)民间战争赔偿问题,遗留化学武器问题;
    (4)领土问题如钓鱼岛问题;
    (5)台湾问题;
    (6)东海油气田问题。

    5.怎样正确认识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

    (1)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表现:①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
    ②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2)认识: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是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他们否认侵华战争完全是歪曲历史,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我们应对少数极右翼分子的逆行倒施表示强烈抗议和谴责,历史不容篡改,正义永远战胜邪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5.新时期应该如何促进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日关系的发展必须: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对待侵略历史,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予以干预。第三,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解决中日之间的分歧,第四,相互尊重,加强合作,增进了解,扩大共同利益,加强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发展。第五,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两国政府应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出发,深刻反思和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中美关系作业论文

    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似乎陷入忽冷忽热的怪圈,如何理解中美关系这种变化背后的实质?

    班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09级电子2班

    姓名:陈满

    学号:20090630223

    4笔者认为,近几年来,中国领导人一直追求“稳定和谐的世界”,不论国内施政还是外交,都力求一个“稳”字,更不会犯冒险主义,一般不会主动挑起摩擦,中美关系的起伏,可以说相当大的程度依赖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美国若不挑中国毛病,不威胁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美关系就会好起来,甚至可以用很多媒体所说的“蜜月”来形容。但美国突然有一天找中国麻烦,中国也不甘示弱,接着中美关系就会陷入接近“冷战”僵局。

    所以说讨论近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必须从美国那边考虑,从美国这段时间的国内情况与其国际环境分析。

    而分析美国,当然首先必须分析他们的新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的表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正是奥巴马竞选的时候,所以这部分实际上就是讲奥巴马上台以来的中美关系的状况。在奥巴马上台之前布什执政的八年期间,中美关系基本上是顺的,也不是说没有问题,但是有些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大家可能会忘掉。比如,那时候小布什也会见达赖喇嘛,美国也向台湾出售武器,但都没把这些事当作太大的事。

    奥巴马上台时,金融危机已经发生并且开始深化,此时中美两国关系开局的时候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美国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金融稳定和国内就业,美国经济的复兴也需要开发新能源,还有国内的医疗改革和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就是说美国在国内要干的事情还很多,积重难返,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新总统,代表一个新的趋势、新动向,要在很大程度上否定过去30年保守主义的倾向。

    此时的奥巴马刚接手深陷泥潭的美国,国内一团糟,而要开始做是事情还有好多,而伊拉克那边也是一团乱泥,还没有完成撤军,此时美国无心也无力去找中国的茬,更重要的是此时的美国在许多国际问题和经济和国债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帮助,因此,精明的奥巴马刻意回避挑起美国传统上喜欢挑的中国神经。

    这就是为什么在大选、就职之初,奥巴马没有象克林顿、小布什一样一上台就对中国采取高压政策。而似乎表现得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对华态度则总体积极,无论是奥巴马本人还是希拉里,均反复强调中美关系对两国而言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希拉里更打破常规,将首访放在东亚,并将中国作为亚洲之行的重头戏,尽管出现财长盖特纳“操纵汇率论”及“买美国货”等**,但未酿成两国关系的重大事件,中美关系开局良好。

    但2009年下半年,屡次对华发难: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谷歌事件、力压人民币升值 ,一连串事件让人们看到了微妙而复杂的中美关系。

    美国的专家称,中美的“婚姻破裂”。

    而为了深入分析奥巴马总统的这一变脸,则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

    首先,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走了一个巨大的滑坡,其国内出现了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国民消费能力下降等,此外也伴随着国际贸易行业的萧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动荡。2009年出现高失业率(10%),1.4万亿财政赤字,贸易逆差严重的“三高”困境。奥巴马是天才演说家,但在施政上没有魔力棒,不能变戏法,单靠美国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难以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中国那里打主意,因为中国有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有最大的市场,这就决定了奥巴马的政权保卫战和国会的中期选举民主党能否取胜,都取决于跟中国的关系。2010年2月3日,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在汇率和贸易上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并且要求中国更大地开放市场从而扩大美国出口,在国内创造就业机会。奥巴马3月11日签署行政令,成立旨在扩大美国对外出口的“扩大出口内阁”,为美国未来5年内实现贸易出口翻番铺路。

    其次,是奥巴马总统收到中期选举的困扰。进入2010年以来,中美关系似乎正走出 “蜜月期”,美国正把“机关枪”对准中国,在贸易纠纷、谷歌**、对台军售、西藏问题、人民币汇率这“五大战场”,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政治压力,这一定程度上与保中期选举有关——向美国国民宣誓总统正在兑现对选民的承诺、关心国民疾苦、坚定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以赢得今年的中期选举和明年大选。

    奥巴马执政以来,由于政绩乏善可陈,今年1月初,奥巴马的支持率从就职时的70%下降到了47%。1月奥巴马所在民主党失去国会参议院多数党的地位,今年11月国会中期选形势严峻,也考验奥巴马能否在2012年竞选连任。但奥巴马清楚知道,各方的压力其实归纳到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归纳到底,又是一个就业问题。2010年的施政核心就是提升就业率,第二个是关系到未来就业的新能源产业,随后就是医疗改革,之后才是平衡财政赤字等等,至于在一年多前帮他赢得大选的战争议题,让位到相当后面。

    第三是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美国的国家利益观和价值观。长期以来,美国人认为,国家利益意味着“保护一个作为自由国家的美国,使其根本制度和价值观免受侵犯”;
    美国利益遍及全球,“美国利益永远第一”;
    美国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楷模,美国“受上帝之委托,有责任和义务将美国模式向全球推广”。因此,只要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

    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与美国差距巨大,甚至曾长期对立。因此对崛起中的中国,一些美国人往往一方面戴上有色眼镜看中国,另一方面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中国指手画脚;
    与此同时又惟我独尊、我行我素。而奥巴马上台初期对中国的种种示好因此种美国人的霸权思想批评,奥巴马感受的了国内的压力,不得重新拾起美国的霸权大棒,对中国开始一系列的强硬动作。

    由于奥巴马执政以来政绩乏善可陈,在西藏问题、双边贸易、人民币汇率、台湾等问题上屡次被批对华示弱,甚至09年访华及今年3月2日至4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访问北京都被批成“叩头之旅”,支持率从就职时的70%下降到了47%。因此,奥总统为重拾民望、凝聚民心,重振美国经济,他必须“硬”起来,于是中国也就成了美国国内问题的替罪羊,而且一切都“以国家利益的名义”。

    所以说,中美关系不稳定问题的根源在于,中美经济关系的相互依赖及其它国际问题上的合作需要决定了美国必须要与中国打交道,而美国国内的传统社会思想,却成为阻碍中美关系向密切方向发展的最大障碍,即使是他们曾经疯狂推选和崇拜的奥巴马总统,在美国的社会思想影响下也无能为力。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公共关系学心得体会

    客户关系管理心得体会

    内部关系心得体会(共20篇)

    党群关系心得体会(共13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