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体育
  • 汽车
  • 财经
  • 搞笑
  • 军事
  • 国际
  • 时尚
  • 旅游
  • 探索
  • 育儿
  • 养生
  • 美文
  • 历史
  • 美食
  • 当前位置: 小苹果范文网 > 探索 > 正文

    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解构与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构探析-模板

    时间:2021-01-07 07:24:51 来源:小苹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小苹果范文网手机站

    中国传统道徳和谐思想的解构与现代道徳教育模式重构探析

    ”摘要:中国传统道徳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其主要实质 还是在强调一种“天命”不可违,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以相对封 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

    在封建皇权思想被粉碎的同时,这种传统的道徳“和谐”思想结构同时彼解体C

    重构一种符合科学和谐观的道徳模式成为现代道徳教育的主体。

    关键词传统道徳;和谐思想:解构;现代道徳:重构

    中国传统道徳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爱人”思想,从一泄意义上,

    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和谐精神。孔子和儒家提岀''仁”的思想 ,并把它当

    作最髙的道徳原则,要求人们应当“舍己利人”"舍己爱人”。

    与此相近,墨家思想中也有"兼爱”的原则,这同样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墨子认为 爱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这就是说,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 的爱。他从功利主义思想岀发,提出了 “兼相爱”和“交相利”,提出”爱人者,人亦从而 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在以启王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永远无法 实现,但其在中国传统道徳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徳的精华是 崇尚和谐,主张以和为贵。这种"和”的思想不仅是承恩于儒、墨、伦理,更多的是来自对 历史事实和传统中国文化的总结。但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 快,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时期。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道徳也在 这种变革中慢慢失去了它的光彩与个性。传统道徳的和谐思想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下,失去了 它原有的和谐结构。

    一、中国传统道徳和谐思想解构的原因分析

    (一)以封建伦理道徳为本位的“天人合一”式的和谐不能适应现代以人为本的综合式 的和谐道徳观

    儒家文化以天人一体,物我不分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主流,强调物我统一,天人和谐。

     认为人是“在自己的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体验和感受世界万物” ,'‘所取

    的途径是直觉体验,其结果是一种非理性的境界”。儒家文化视道徳为“天理”,并进而 将封建统治者视为呈"天命”而行之的“天子”,主张对“天命”的绝对

    服从。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在此具有道徳意义 之天成了封建伦常道徳之形而上的根据,以此为基础的“天人合一”成了

    服务于政教伦常、协调人际关系、建构封建社会秩序的政治和道徳观念,成为统

    治阶级把其统治规范、阶级秩序诗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

    在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双重作用下,道徳教育中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色彩逐渐增多, 道徳教冇回归其本来应有的位置。"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逍徳教冇的 主题,“促进人的徳性现代化”成为现代道徳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徳教育突出了 “人的发展” 的观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徳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徳性发展和道徳人 格的提升。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而进步,是更髙 的目标。从实现人的价值看道徳教冇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道徳教育的崇髙使 命就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满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徳生活,实现道徳对人生的肯立、 调右、引导和提升。重视道徳教育也就是重视人自身生存素质和生活素质的提髙,使人

    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潜能。这些现代道徳理念从根 本否定了 “天人合一”传统道徳观。

    (-) 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

    从孔孟开始,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以儒家伦理道徳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儒家文化 虽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际和谐,认为只有人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是宇宙之中心,然而,在儒家所提倡的天人观中,人只具有抽 象的意义,并无具体的人性或个性,儒家道徳强调“克己”以

    “复礼”,以牺牲个人为代价,服从于“天命”与“天子”,在很大程度上,儒家所倡导 的伦理与道徳精神实际上已]变为压制具体的个性的工具。孔子的《论语》便是一部以“天 命”为核心的道徳教训的学说。

    儒家文化也因受到统治阶级的宵睐而一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人伦道徳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否立具体的个性和谐, 以形而上学的道徳传统否泄个体的精神自由,以封建专制压制民主。在儒家文化传统中,其 道徳观念在价值导向上不是指向个体与整体的结合,而是指向个

    体对家族和国家间的道徳责任,强调个体对家庭、国家利益的绝对服从。在儒家文化笼 罩下的个体既没有个人的人格独立,更没有自由与尊严。伦理本位因投合了以家庭为基础的 封建制度而成为两千多年的'‘恒定权威和思想主线”,“就是

    魏晋之后,佛、道盛行,也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伦理本位”。

    儒家文化的这一特点与四方近代文化传统中以形而上的普遍性和确泄性对人的本质的 抽象化和绝对化压制人的具体性特征极为相似,在西方文化中,虽然超越原始的人与自然的 混浊不分的状态,强调主体性,取得了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然而,西方文化对人的本质的 抽象与绝对化乂转而压制了具体的、生动的个体性。

    (三) 以相对封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

    传统道徳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道徳的主体性本质,造成道徳教冇主体性缺失。

    传统道徳教育实质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强制的教冇传统,它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疗手 段,使人无条件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徳价值、逍徳规范和道徳理想。这种教冇的最大问题在 于忽视了主体精神活动在道徳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道徳是

    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道徳作用的发挥乃至其存在的价值无不以主体性的发挥,以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而道 徳教冇的实质是造就道徳主体,即造就具有自主的道徳意识、道徳行为的社会成员。因此, 道徳获取必须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强迫的,道徳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应有助于主体自觉性的培 养和道徳自律的达成。“传统道徳教育因其对教育对象’标件化'的追求而难以培养独立的、 批判性思维和有个性的个体:因其限制主体选择的自由和可能性而难以培养主体的责任意识 和责任行为。”

    因此,道徳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更加重视人的主体要求,更加注重受 教冇者枳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更加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民主意识,更加体 现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而发展。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冇环境,使主体自主地、 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道徳教育过程是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基 础上的,无论是道徳教冇的出发点,还是道徳教ff的方法、途径的选择,都应该充分让受教 育者主体主动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或强迫认同。

    二、现代道徳教育和谐模式的重构探索

    (一)正确认识传统道徳与现代道徳的辩证关系,树立以超越传统道徳为基础的新和谐 道徳教育观

    传统道徳绝非纯粹外在于我们的抽象的思维中,任世人招之即来而挥之即去。作为历史 的积淀,它深深的存留于现实世界之中,今日之传统便是过去的现实,而今日之现实乂将成 为未来的传统,因而传统永远具有相对的意义,以至于我们很难明确地区分出何为传统,何 为现实,重视传统与倡导主体现代精神并非一对绝对的矛盾,因而应该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重新认识传统道徳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改造和超越。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西化”运动都岀现极力主张对传统文化与道徳的全盘否左思想, 他们认为中西文化与哲学是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思想体系,坚决主张用西方民主主义文 化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文化。

    这一点在“五四”运动时期掀起髙潮,陈独秀指出“科学和民主使欧洲人脱离了'奴隶 之劉绊’和'蒙昧时代',

    从浅化之民进为文明民族。中国只有依靠这两者来救活中” 国政治上、道徳上、

    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建设四洋式的新国家,组织西洋式的新社会,才能适应 今世之生存”。胡适也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白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 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徳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然而,我们果真能全盘抛弃中国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西方 文化世界吗?回答当然是否左的。应当看到,对传统道徳的改造与超越是由道徳自身的特性 所决立的,道徳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逍徳的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稳左性,但随着对天人关 系认识的深化,必然会促进新的道徳的产生,从而形成新的道徳传统。不可否认,人的主体 性总是同文化与道徳传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矛盾,如作为主体的自由的个体,他要受到传统 的某些限制,要依赖于传统,在对传统的模仿中,个体的创造力被抵消,但是传统并非十全 十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而也就为主体创造力的发 挥提供了可能,对传统文化与道徳的扬弃与超越也就从这里开始,且只能从这里开始。一味 地否定传统,便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实际上,“全盘西化”的屡屡受挫便是无视文化与道徳的发展与创造规律所遭致的必然 结果。我们应该活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在只能由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决泄,正如中国的未 来只能由中国的现在所决左一样。因此,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逍徳与现代道徳, 正确认识传统道徳,目的不是在于全盘否左,而是在吸取精华的基础上的超越,构建更为适 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和谐道徳教育观。

    (二)构建信息畅通、内容丰富、教冇手段现代化的大和谐道徳教冇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发生改变,知识的垄断、教师的权威受到 挑战,教师将逐步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 立将更多地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将大大增强。络文 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社会道徳的挑战与冲击已见端倪,不可等闲视之。在因 特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徳观念、 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云■集上,这对传统的相对封闭的道徳教疗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只有信息畅通,才有贏得教

    冇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以受教育者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为基础,引

    导受教育者养成道徳习惯,从事道徳判断,进行道徳选择,形成富有个性的道徳状况。

     “首先从"徳”的实质上说。“徳”的实质是对自然、生命、自我、社会、民族、国家、人 类、世界的义务或道义,集中体现个体为对自由、真理、美、善的崇敬。对社会群众来说, “徳”就是个体的升华和凝聚,是国将为国的根基,是人和自然、社会、世界和谐的根基。

     因此,民族、国家和政党在组织徳育的内容

    时,必须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否则徳冇就失去了方向,犹如没有航向的船。但是,道徳 教育它具有自己不同于政治教冇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徳教育与政

    治教弃混为一体,甚至内容也趋于同一,把抽象和过多的意识形态内容放到逍徳教疔之 中,使受教育者产生反感的情绪和抗拒心理。因此,在现代徳育的内容组织时,必须将意识 形态的东西具体化,避免无的放矢。将徳弃内容与学生的道徳认知现状结合起来,避免要求 过高或过低;将徳弃内容与英他学科起来,避免徳冇课程与其他课程分离,要用“品徳内化 和养成”去组织徳冇内容。

    其次,从现代徳育的概念上来看,现代徳育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要求, 在现代大教冇理念的背景下,构建具有现代化社会届性,现实与历史共存的,时代与未来相 统一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徳素质现代化为目标的主体发展性徳

    育。可见,现代徳冇的背景是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是在物质层面髙度发展下,使人文层 而也得到充分发展。它的特点是现实与历史共存,时代与未来相继,具有现代社会届性,目 的在于实现人的全而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徳素质的现代化,其届性是

    现代的,因此在组织徳育内容时一左要适应现代化的趋势和时代特点 ,既要保留

    和发展原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给它们注入时代的内容, 比如抗洪精神、奥运精神,乂要加入新的人口逍徳教育、生态道徳教疗、科技道徳教冇、学 术道徳教疗、国际理解教育、和平与发展教育、生产安全、络安全教育等等。在科学发展观 的指导下,建构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制建设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徳相承接的现代徳 育体系。

    在道徳教育的方法上,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的优势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抽象的逍徳教 冇理论直观化,久远的历史“现实化”,让道徳教冇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时代气息。

    (三)现代道徳教育要以学校道徳教育为基础,构建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和谐道徳教冇 体系

    道徳教育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 ,其作用不容低

    估,自古而今,人类对道徳社会的追求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中国的’天人合一'说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从世界万物之内直接体验、感受世 界万物,而不

    是站在世界万物之外认识世界万物”。现实与未来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种 审美境界,是一种克服了自我规左性的,超越主客二分式的髙远境界,在真、善、美三者的 关系中,美是对真与善的超越和综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由此,可以认为对美育的重视, 对审美意识的强化和追求将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克

    服西方所经历的科学与主体意识对人的异化。

    当然,对美育的重视,绝非轻视道徳教育或其他教育,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审美意识具有直观性、非知识性、非道徳性等特点,它代表着人与世界关系

    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是本能欲望的满足、知识的充实、功利的牵绕、善恶的规范,但

    乂与这些东西紧密相联,是对它们的克服与超越。与传统的“天人合一”不同,这种以审美 意识为基础的“审美境界”的特点是 以传统的天人合一与主客

    二分为基础,同时乂包含和超越了这两个阶段。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美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长期以

    来,传统美冇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修养为主的美疗方法。如《周易》提岀“启子以反身修 徳”、孔子主张"修己以安白姓”、“吾日三省吾身”等。在传统的学校教弃中,美育常常同 道徳教育相结合而进行,如在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中,美冇被 置于重要的位置。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 艺”,倡导一种"近之以应世务,远之以穷物理,内之以娱情性,外之以张治教”、"得其理 趣而畅其生机”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然,传统美育也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有着严重的缺陷, 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审美意识是不能等同的。与西方社会哲学家、科学家二者同一的特点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哲学与文学、哲学与诗保持了髙度统一,因而,中华民族便有 了 “诗化的民族”的美誉。这正是西方社会在历经沧桑之后所力图追求的诗化哲学境界,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无视甚至鄙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不足取的。须知, 传统、现实与未来三者绝非孤立的三点,它们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传统作为一种文 化积淀,永远地、不断地存留在现实之中,而未来则以先在的形式给现实以召唤。审慎地研 究传统,积极地而对召唤,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道徳教冇体系 的基础。

    道徳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没有健全而有效的道徳规范的社会是畸性的、存在重大安全 隐患的变态社会。但是道徳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口号,不是人们可以随

    意选择、随意废弃的一套抽象概念,它毋宁说是一套与社会有着内在关联的、行之有效 的”具体的规范系统,因此,现代道徳建设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复杂社会工程。尤英是在现 代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社会中,现代道徳重建

    更是需要有耐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社会道徳良方, 它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因此,辩证的认识中国传统道徳“和谐”思想及其解构的原因,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吸取传统道徳解构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 现代道徳教育的和谐模式,构建富有成效的现代道徳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李萍.现代道徳教冇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

    论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

    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葛懋春,李兴兰?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穴上?雪[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